(完整word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2)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牌《雨霖铃》的由来与背景1.1 讲解《雨霖铃》词牌的历史渊源,包括创作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等。
1.3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以及柳永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章: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解析2.1 逐句解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寒蝉凄切”、“长亭晚”等。
2.2 分析词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情感变化,如离别之痛、思念之情等。
第三章:词作《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军事意象3.1 讲解《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3.2 分析词作中的战争场景描绘,如“画角连营”、“秋夜梧桐”等。
3.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民间情感的关系,以及柳永对此的抒发。
第四章:词作《雨霖铃·夜雨寄北》的思念之情4.1 讲解《雨霖铃·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思念之情。
4.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相思之苦,以及作者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第五章:《雨霖铃》词作的文学价值与影响5.2 分析《雨霖铃》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如词风的传承、词人的借鉴等。
5.3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雨霖铃》的重要性,以及对词坛的贡献。
第六章:词作《雨霖铃·organ》的音乐特点6.1 讲解《雨霖铃·organ》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音乐意象。
6.2 分析词作中的音乐描写,如“organ”、“旋律”等。
6.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与词作的关系,以及柳永在这首词中对音乐的运用。
第七章: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情感抒发7.1 讲解《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情感抒发。
7.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酒消愁、以景抒怀等。
7.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忧愁情绪,以及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八章:词作《雨霖铃·良夜好梦》的美好愿景8.1 讲解《雨霖铃·良夜好梦》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美好愿景。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雨霖铃》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雨霖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文学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想象。
(2)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讨论:分组讨论《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雨霖铃》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快乐之心《雨霖铃》教案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
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李商隐说过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离别时常常难舍难分,往往是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销魂,别能消瘦。
形形色色的分别,大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分别是痛苦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更是把离别写得伤痛欲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态度有些玩世不恭。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ft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的概述1.1 词的定义: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牌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1.2 柳永与《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1.3 词的特点:词的语言优美、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词的创作背景2.1 柳永的生平: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3 词的创作技巧: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运用。
第三章:词的意象与抒情3.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事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3.2 《雨霖铃》中的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3 抒情的表达:探讨词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分析其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词的语言与音韵4.1 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等。
4.2 《雨霖铃》的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对仗工整等。
4.3 音韵的运用:了解词中的音韵运用,如平仄、押韵等,分析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词牌、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运用。
5.2 《雨霖铃》的鉴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鉴赏和评价。
5.3 词的评价与影响:了解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评价柳永的词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宋代词风与柳永词派6.1 宋代词风的形成:介绍宋代词风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6.2 柳永词派的特点:分析柳永词派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6.3 《雨霖铃》与柳永词派:探讨《雨霖铃》与柳永词派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雨霖铃》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雨霖铃》中抽象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
(3)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背景、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访谈、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雨霖铃》及诗词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雨霖铃》原文及注释。
2. 课件:含《雨霖铃》原文、注释、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内容。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的特点。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内容,体会词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情景交融等手法来鉴赏词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把握词的意境。
(2)掌握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送别》,营造离别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经历过哪些离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介绍(1)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柳永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歌妓生活以及个人的羁旅行役、离情别绪,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2)《雨霖铃》这首词写于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分别之时。
3、朗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上阕主要写了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描绘寒蝉、长亭、骤雨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却没有心情饮酒,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却催促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泪眼相对,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指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今晚酒醒时,自己身在何处?也许是在杨柳岸边,面对着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B、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二)赏析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三字明确: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晓风残月”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些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六、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七、板书雨霖铃柳永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实写)烟波、暮霭、楚天(虚写)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八、作业:1、背诵这首词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虚实结合篇二:雨霖铃公开课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二、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三、具体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六、拓展思维: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七、布置作业: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八、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篇三:教学能手优质教案《雨霖铃》《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齐读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上片都写了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开船时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这既实又虚的景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边而情无限如此空阔的空间里充满如此浓密的烟霭更渲染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2.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3.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五、归纳写法特点1.情景交融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离愁别绪,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描绘。
3. 诗词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心路历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词,了解作者背景,熟悉诗词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意思,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分析诗词,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6.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词中离愁别绪的理解。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辅导作业等服务,确保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离愁别绪,提高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感悟和思考。
《雨霖铃》教案(整理精校版)
《雨霖铃》教案必修教案0118 21:08::《雨霖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
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生:写景。
明确:对。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雨霖铃教案 (2)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作者及背景;•熟悉《雨霖铃》的基本知识,包括歌曲内容和要点;•能够准确表达《雨霖铃》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电子设备(计算机或平板电脑);•《雨霖铃》的音频文件或视频链接;•课堂展示材料,如幻灯片或海报。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雨霖铃》的背景,介绍作者柳永和他的时代背景;•播放一段《雨霖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韵律和旋律。
第二步:学习歌词和表演(20分钟)1.分发《雨霖铃》的歌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汇;2.请学生跟随音频或视频一起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3.引导学生观察歌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歌词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进行分享;5.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来体验和表达《雨霖铃》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步:深入解读(20分钟)1.分析《雨霖铃》的结构和曲式;2.解读歌曲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3.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孤寂、思念和离别等;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他们对古典音乐的独立思考和感悟。
第四步:欣赏和评价(15分钟)1.播放不同版本的《雨霖铃》录音或表演视频,让学生比较不同演唱者或乐团的演绎风格;2.让学生分组进行欣赏和评价,根据准备的打分表,给不同版本的演唱或演奏打分;3.讨论打分结果的差异和原因,培养学生辨析音乐品质和表演技巧的能力。
第五步:延伸活动(15分钟)1.分组设计一幅《雨霖铃》的海报,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印象;2.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表演,表达对《雨霖铃》或其他古典音乐作品的思考和感悟;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类似的古典音乐,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通过设计《雨霖铃》的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这首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深入探索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度引导学生的探究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雨霖霖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霖教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重点)2、理解本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
(难点)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板书课题)说起离别我们学过很多的名句,你还记得吗?(出示课件并齐读)这些内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欣赏歌曲,然后再来回答。
(播放歌曲)听完之后,你有何感受?(凄凉哀婉,低沉感伤,悲伤无奈)大家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来深入文本学习二、出示目标(板书目标)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
三、解题并初读1、《雨霖铃》出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这一词牌本身就有哀伤的含义,所以要读出这种情感。
2、(师有感情诵读)3、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看导学案诵读指导4、抽学生朗读四、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请同学板演答案五、合作探究:1、本词都写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柳永生平及文学地位。
2.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如词牌、词题等。
3.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意象、情感等。
第二章:词牌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词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词牌起源及特点。
2. 分析《雨霖铃》词牌在词中的运用。
教学步骤:1. 讲解《雨霖铃》的词牌起源、结构及规律。
2. 分析《雨霖铃》中词牌的运用,如平仄、韵脚等。
第三章: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
2. 培养学生对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雨、铃、寒蝉等。
2. 探讨意象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
2. 分析意象在词中的运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第四章:情感解读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对词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内容:1. 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如离愁、别绪等。
2. 分析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中的情感。
2. 分析词中情感的表达手法,如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第五章:创作实践1. 提高学生对词的创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雨霖铃》为模板,进行词的创作实践。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情感表达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步骤: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雨霖铃》为模板进行词的创作。
2.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3. 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课程。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词集有《乐章集》。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 教案新部编本 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五篇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雨霖铃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五篇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
1、指名读《雨霖铃》。
2、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3、指名再读4、教师范读5、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有什么特点?明确:别前——别时——别后(虚实结合)三、品读,谈谈词人如何表达与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的情感的?1、直接抒发词人的哀伤之情(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良辰好景虚设(3)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以景写情(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凉悲苦(融情入景,以景衬情)(2)杨柳岸,晓风残月——孤寂清冷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讨论明确: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完整版)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
《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优质(四篇)
高中必修二《雨霖铃》教案优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痛痛快快的说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____年—约____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____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____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____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一)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二).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三).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四).词句鉴赏(1)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2)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
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
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