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中国逐渐走上了工商业化的道路,这一过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第一,工商业的起步和发展。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工艺,开办了一些近代工厂和矿山。

比如张謇办的、沈葆祯办的矿山和重工业企业等。

这些工业企业的兴起,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工商业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社会阶层,如资本家、工人和技术人员等。

他们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工商业的崛起对中国社会的变革。

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化和社会分工的加强。

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引发了城市问题,如住房、环境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困扰。

工商业的崛起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

封建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代之以以劳动力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这种变革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面临的劳动条件不合理、资本家剥削工人等。

第三,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的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相互影响。

一方面,工商业的兴起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中国逐渐走入了世界工业经济体系,国家工商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而这种工商业的发展又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近代国家机器的建立,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国家的投资、税收、法律和政策等对工商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这一过程既为经济提供了支撑,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变革。

同时,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相互促进。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不断推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城市,开始展现出金融中心的潜力。

当时,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并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

1914年,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为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天成股票交易所、上海弘文股票交易所等相继成立。

1920年代,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9年成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的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后,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恢复了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股票市场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
的创新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街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上海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得以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上海金融发展经历了从外资银行进入到建立股票交易所,再到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而当今,上海正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力争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在近代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

在此之前,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一直停留在手工业阶段,大多数企业都是家庭工厂或者小作坊。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和美国的兴起,中国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技术和工业模式,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的困境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外国武器和技术输入中国,这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带来了启示。

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却让中国陷入了一片黑暗和困境。

中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几个港口,并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掌控权。

这使得中国的商品无法与外国商品竞争,并加剧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落后和衰退。

近代工商业的生根尽管中国在战后陷入了危机,但是逆境也激发了一些勇敢和有远见的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1872年,汤显祖启动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此举在当时被视为是一项历史性的举措。

不久之后,中国人开始接受了西方的申请专利的机制,这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有了促进作用。

1882年,中国大陆开始制造钢铁,这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

此外,一些中国商人也开始关注西方的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一些以原料分离和处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如水泥和纺织业也开始发展。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对财富的价值看法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使得家族企业形成了中国工商业的基础。

这些企业大多是由一家人创立和经营,专注于传统产业如纺织和染料,实现了企业的第一次工厂化。

同时,一些强劲的企业经营家以及富有文化的商人出现了,推动了中国商业的革命。

民族企业的萌芽与创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几年中,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了很多。

1913年,上海商人邵钟桓在上海创立了神州商行,这标志着中央民族企业的兴起。

其他许多民族企业如广东制药有限公司和松江制造公司随后相继成立,这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改革与开放的推动:改革开放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继承与创新:上海钱庄制度的演化及启示(1840-1927)

继承与创新:上海钱庄制度的演化及启示(1840-1927)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 许 民 间资 本 兴 办 金 融 机 构 等 。 允 这
些政 策 导 向使 理论 界和 实务 界开 始深入 探 求 民间金
融 合 法 化 的 路 径 问题 。 在 民 间 金 融 逐 步 得 到 政 策 支 持 的新 形 势下 , 间金融 到底 如何 发展 ? 文试 图从 民 本 历史 视 角 , 近 代上 海钱 庄为 例 , 溯钱 庄 作为 一种 以 追 民 间 金 融 机 构 成 功 的 发 展 路 径 , 望 能 对 当 今 民 间 希 金 融 发 展 提 供 启 示 。钱 庄 是 专 门经 营 借 贷 资 本 的 商
运 动爆 发后 , 浙 富绅 为 避 战乱 纷纷 迁入 上海 租界 。 江
等 多 项 业 务 ; 工 商 业 为 主 要 服 务 对 象 , 资 主 体 以 以 投 商人 为 主 。 市 场 主导 的金 融环境 中 , 海 钱庄遵 循 在 上 惯例 并 进行 了 一 系列适 应工 商业 发展要 求 的制 度安
权 , 动 了 兼 营 金 融 业 务 的 外 资 洋 行 、 资 银 行 为 中 推 外
心 的 金 融 业 的 发 展 。这 些 外 资 金 融 机 构 起 初 由 于 对
中国 各方 面 的信 息 不 灵 , 得 不 雇 用 中 国买 办来 经 不 营 、 事 贸 易及 融 资 服 务 , 买 办 通 过 与 钱 庄 的 融 资 从 而 合 作办 理业 务 。 国银 行 接受 钱 庄庄 票 , 时对 钱庄 外 同
业 性 金 融 组 织 。 代 以前 是 因 货 币 兑 换 需 要 而 产 生 , 近
发 放信 用 贷款 , 钱 庄 庄 票 存 入 外 国银 行 作 为担 保 用
而 取得 贷款 , “ 票 ”把 外 资银 行 与融资 企业 和商 即 拆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

正因为生活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筚路蓝缕,打破技术封锁,竭尽全力兴办实业。

同时,还要忍辱负重,竭尽所能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工商业者敬仰与传承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历史上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这恰好给了中国工商业一次有利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当时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允许私人开设工厂,许多怀揣“实业救国”理想的有识之士,开始筹资兴办工厂。

在民国成立以后,民族工商业者逐渐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主体,自由主义经济有了广泛的市场,中国的民间资本开始活跃,在1936年达到了一个巅峰。

这一时期的工商业者,作为中国第一代的民族资本家,与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并不密切,思想较为开放,特别是长期从事经商活动,视野宽阔,为人精明,对开办实业雄心勃勃。

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也有所耳闻, 像荣德生年轻时就曾读过“美国十大富豪传”,十分仰慕他们的商业成就。

此时,实业救国论已经成为一种流传于资产阶级上层人物间的普遍论调。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批民族资本家投身于创办各种企业机构,兴办学校,以实业资助教育,又以教育改进实业,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是当之无愧的实业大王。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1901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在无锡开办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荣氏兄弟又在无锡创办了振新纱厂。

1912年后,荣氏兄弟将事业重心转往上海,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

到1922年,荣氏兄弟已经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民族对外战争期间,荣氏沿海的产业大多没能逃脱被摧毁和劫掠的命运。

可即便压力重重,荣氏兄弟不变初衷,坚决不肯出卖工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荣德生曾一度深居简出,搜购古籍字画,直到时局好转。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

从清朝末年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其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家。

这些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工业化。

特别是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外国银行和工商公司相继进入上海,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造纸、烟草等非常传统的行业为主。

其次,上海的工业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板块开始多元化发展,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力、化学等新兴行业。

1930年代,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国营机器制造厂,并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机械制造产业群。

此外,在这一时期,上海还建立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并且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中心。

第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上海成为中国生产力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涉及到了多个行业。

上海成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集结地,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上海聚焦于重工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船舶等产业。

上海还建立了对外贸易港,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工业结构和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下,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并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港口和创新中心之一。

同时,上海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过程。

从外国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的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转型,上海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上海的工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研究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外国列强在中国开设租界、进行侵略,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近现代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和政治经济研究成为了当时的热点问题。

一、外商在中国的工商业发展随着中国的开放和改革,越来越多的外商进入中国,参与到了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中。

近代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受到了外商的影响和推动。

最早进入中国的是英国,他们带来了蒸汽机、纺织机等现代工业设备,也在中国建立起了第一个现代工业租界——上海江南造船厂。

随后,其他列强相继进入中国,开设了租界,并投资建设了若干主要的工业企业。

这些外商企业的兴起曾经一度带来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和职业。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一方面获得了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同时也通过在中国租界内建立的关税壁垒削弱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在外商企业的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也在艰难地经营中逐渐发展。

这其中又分为两类:官办企业和私营企业。

官办企业大多由官僚集团或地方豪强投资创办,因此享有政府资源的优惠条件。

因此,它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人力和资源,往往有着更高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而私营企业则相反,其创始人大多是背景较为平凡的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缺乏投资或政治资源的支持,常常面临着生产资金不足、缺乏人才等问题,生产效率低下。

三、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经济学逐渐从单纯谈论生产力提高的过程转向了如何改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之中,政治经济学成为了研究现代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一部分。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成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中国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管理

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管理

一. 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管理(1895年以前)1. 近代新经济实体的出现中国的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起首先建立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70年代筹办海防后,洋务派决策人物认识到必需建立燃料、采掘工业和交通、通讯业以满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的需要,并开辟财源以支持“洋务新政”。

因此,由官方出面筹集商款,以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经营采矿、冶炼、运输等工业交通事业成为一时的风尚。

1872年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1878年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1879年盛宣怀创办湖北荆门煤矿,1882年盛宣怀、郑观应创办电报总局,这些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兴办军用和民用企业48家,投入资金约6,200万两白银,工人总数近40,000人。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与军事装备,但是,其决策人物的思想始终限在“变器不变道”的范围。

洋务派“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使他们在容纳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西方精神文明却畏首畏尾。

这使得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技术在陈旧管理方式之下的不谐和局面,最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近代洋务企业的管理特点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大体有三种: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洋务运动早期19世纪60年代由官方投资兴办的军工企业采取第一种方式。

中期的70年代,主要投资方向转移到采矿、交通、运输和机器纺织等部门。

产业结构变动以及一批官僚地主、富商买办成为投资者,后两种经营方式为大批新办民用企业所采用。

洋务派创办的官办军工企业因资金直接来自清政府财政收入。

产品大部分无偿拨归军用,企业不计成本和利润,管理是官僚衙门式的。

官督商办工矿企业有商绅出资,政府官僚负责管理,名义上企业的盈亏全部归投资者承担,实际上官方只坐享其成而不负亏损之责。

官商合办的工矿企业,章程一般规定有官商各认股份,由股东选出董事会成员共同管理企业。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百货公司发展历程

百货公司发展历程
01
02
总结
*
欧美百货公司发展至今已有150年,根据自然规律,必定有起有落,兴起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体现与专制,阶级意识,自私自 利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成了大众所乐意接受的经营策略,迎合了消费者对时代性的心理需求.
由单一类商品发展到全系列商品,营业面积,营业设 施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使消费者能够一站购足,不必东奔西走,节省了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01
02
中国百货发展对策
*
加快重组,打造“商业航母”,向规模经营、连锁经营转变。
近几年法国百货业通过兼并联合、连锁经营才形成了今天集团化的态势。如拉法耶特经过80年代中期收购31家陷入困境的大众商店和1993年兼并在全国拥有19家分店的“市府巴扎”商场,已经成为法国最大规模的单一大型百货商场集团。近几年,发展连锁商店是它们的既定战略。拉法耶特集团目前在全国拥有60家规模不等的连锁店。春天商场拥有18家连锁店。 我国传统百货业必须克服单店经营、孤军作战、势单力薄的弊病,由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转变,并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和连锁经营,打造商业“航母”,才能与国外商业“巨无霸”抗衡。
具有鲜明的个性价值。时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对时尚的理解是不同的,百货商场必须合手所在地域的特征,与周边的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时尚也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尚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百货商场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核尺顾客群的时尚观,体现鲜明的个性价值。
多打文化牌、休闲牌、运动牌、时尚牌、旅游牌,适应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新变化,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需要。
▼ 1965年在台湾台北成立了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公司,标示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的经营策略.
01
▼ 1970年代开始,远东百货公司形成全台连锁规模(全台12家),成为目前台湾百货业的龙头老大.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近代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扮演着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变,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末,随着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上海成为殖民势力的占领地之一。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上海工业的起步。

当时的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如纺织厂、染料厂等,为上海工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上海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上海的航运业也蓬勃发展。

上海的航运业和工业互相促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

上海的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等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转型。

上海的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同时,上海还建立了一批大型企业,如上海机器厂、上海电机厂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然而,上海的工业发展在抗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上海工业迅速恢复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增加。

上海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上海工业的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上海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了上海工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今,上海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品牌和企业。

上海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逐年增加,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地的居民,也为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起来,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

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

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一、简介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的城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本文将介绍上海市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并探讨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近代城镇化进程近代城镇化进程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上海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由于外商的涌入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上海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移民来到这里谋生。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政策的推进,上海市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上海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工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各类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四、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上海市的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城镇化使得劳动力的集聚,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增加了生产能力。

另外,城镇化还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国内外资本的流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五、城镇化对社会的影响城镇化对上海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有深远影响。

首先,城镇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流动和多元化。

其次,城镇化带来了职业多样化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了社会流动性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城镇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户籍制度的问题、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

六、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城镇化对上海市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

大量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经济制度也不断地发生了改革和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历经了许多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引入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引进。

这一改革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仅引进了现代工业,而且还为中国带来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引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了一些商业中心和商业区域,如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二、封建主义经济的淘汰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中,封建主义经济被逐渐淘汰,代之以现代市场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逐渐由“以商为尊”的封建主义经济,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这种改革让农民和平民逐渐成为了自主的市民,也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开放了中国的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外资的引进,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市场竞争的机制也逐渐形成,这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经济,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也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加大靠技术投入改造重点产业,如钢铁、化工、纺织、机械等,来实现工业优化。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

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市场化经济,政策的变革既是趋势,也是必要,在不断实践中迎接新的挑战。

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也将持续推进,为国家不断发展提供动力。

(注:本文为AI写作,如有参考价值,仅供参考)。

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

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

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钱庄作为民间金融机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重大支持。

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民间金融也异常活跃。

近代上海钱庄表现出强大的金融功能,对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上海钱庄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其业务内容的变迁。

一、上海钱庄的演变上海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存在形态,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产生之时主要经营银钱兑换业。

上海钱庄产生的具体时间并未非常清楚。

据记载:“先有绍兴人某者耿煤炭店, 各有余资, 兑换钱洋,并放款于邻近商店,以权子母。

继来逐渐推广,独树一帜J绍兴煤炭商人用余款来经营银钱兑换业,逐渐滋生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钱庄作为民间金融机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重大支持。

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民间金融也异常活跃。

近代上海钱庄表现出强大的金融功能,对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上海钱庄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其业务内容的变迁。

一、上海钱庄的演变上海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存在形态,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产生之时主要经营银钱兑换业。

上海钱庄产生的具体时间并未非常清楚。

据记载:“先有绍兴人某者耿煤炭店, 各有余资, 兑换钱洋,并放款于邻近商店,以权子母。

继来逐渐推广,独树一帜J绍兴煤炭商人用余款来经营银钱兑换业,逐渐滋生一战之后,特别是二十年代之后,上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飞速发展,银行业在这段时间也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业和钱庄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并且尖锐对立,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

在存款方面, 银行业为了更加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开始大肆经营存款。

而钱庄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不太注重收受存款, 并且存款业务也不是其经营的重点业务。

在争夺存款的竞争中,钱庄始终处于下风。

其次在贷款方面,双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银行的推动下,抵押贷款取代信用放款成为贷款的主流。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 -回复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 -回复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回复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是指自20世纪以来,上海金融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的问题,从其起源、历史阶段、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上海近代金融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的工商业中心,欧美列强在这里先后设立了银行和保险机构。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金融业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快速壮大。

二、历史阶段1. 开埠初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上海开始与国际接轨,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相继进驻上海,为上海金融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2. 没落期:二战后至1949年,中国金融业进入困境,上海金融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企业自主创新努力促使金融业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3. 复兴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恢复了当地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

三、主要特点1. 综合金融服务:上海金融业以发展综合金融服务为特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齐聚一堂,形成了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

2. 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上海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之一,境内外金融机构可在此进行人民币跨境业务,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金融创新试验区:上海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实行金融创新政策和制度,积极培育金融创新科技企业,并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4. 引领业务创新:上海金融业积极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国内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1.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上海金融业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2.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上海将加大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金融科技企业,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3. 强化金融监管:为了应对金融风险,上海将继续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上海的发展历程

上海的发展历程

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发展历程精彩纷呈。

下面将从近代历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上海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列强的租界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城市之一,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外国列强带来了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和管理体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外资也迅速涌入上海,各国的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相继在上海设立,使得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商业重镇。

20世纪初,随着中国革命浪潮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策源地。

上海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上海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成为整个国家的风向标。

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潮,迫使外国列强放弃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段时期,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阵地,不仅孕育了一代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上海也曾经历了战争的磨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城市,先后数次被日军占领。

在战乱中,上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上海人民始终坚守抗战信念,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抗战胜利后,上海开始了重建和发展的工作,逐渐恢复了过去的繁荣。

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上海的面貌。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后,上海成为重要的试点城市之一。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在市中心地区建设了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同时投资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等。

上海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宜居的大都市,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前来投资、工作和生活。

上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上海的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会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专题八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变迁
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过夏商周以来三千余年的发展,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言,到清代已经相当完备。
第一,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实行对皇帝负责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行政、监察、司法)。
第二,政府具有管制型的经济职能,即除了承担国防和维护经济秩序,承担了“治河”、“救灾”、“市政建设”等公共工程和社会事业外,还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专卖制度,将工商业纳入政府控制。
•1934年教育经费完全独立6省,部分独立4省。
•教育经费额度
•194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35%。
•实际执行情况:1948年教育占10.89%。
•三、商会与同业公所的建立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农工商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商部、工部等合并而成。掌全国农工商政并森林、水产、河防、水利、商标、专利诸事。下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所辖有商标局、商律馆、工艺局、京师劝工陈列所、农事试验场等。
1906年,将原属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等交通业和邮政、电线分离出来,另设邮传部。
交通四政:分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辖有邮政总局、电政总快速及各省分局、电话局、交通银行、铁路总局及京汉、京奉、京张、沪宁、吉长、广长、正太等各路局。
第三,形成了一整套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不仅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垄断政府机构,而且将教育纳入了官僚选拔,“学而优则仕”、“白衣可致卿相”,使社会的优秀人材进入政府管理阶层。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从清末开始,中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逐渐由强制征税式的管理方式向为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来,中国工商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市场机制还是金融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唯有通过对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深究和总结,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演变和趋势。

1. 工商业萌芽期中国近代工商业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手工业为主导,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在早期,工商业主要处于萌芽期,从而成为了大量外国资本的牺牲品。

由于在特殊时期,政府和社会对外来资本抱有敌视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外来资本并未能够在中国立足发展。

这导致了外资拥有工商业的份额大大降低,也成为了中国工商业发展中的重要契机。

2. 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工商业开始转型发展。

中国的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省级工业体系的建立,苏、浙等省份成立了“工业协会”,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而国家扶持重点工业的政策也逐渐落实,初步形成了由国家主导、地方带动的工业体系。

3. 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商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核潜艇、空间技术等,成为了工业体系转型和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随着开放政策的推出,外商投资的规模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4. 工贸结合的实现20世纪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工商业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工贸结合成为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工贸深入融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速。

事实上,工贸结合还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经济的参与者。

同样,这也成为了我国工商业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5. 资本市场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股票交易市场不断发展,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在股票交易市场、证券法规和股份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陆兴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载《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近代上海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企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不仅在起步时间上早于工业企业,而且商业资本的数量也超出工业资本近一倍。

因此,在讨论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由传统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时,对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制度演进情况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类型和发展概况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历来要比内地城市高,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速度更快了,商业企业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复杂,总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了传统商业和新兴商业两大类型。

1、传统商业明末清初,上海已有“小苏州”之称,由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商业的兴盛。

据史书记载,上海自康熙年间“海关设立,凡远近贸易,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衍,帆樯栉比,不减仪征、汉口”。

[1]至清代中期,上海已是东南一壮县,道光二十年,上海县城人口近20万,东门城厢一带是重要的商业活动地区,“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无隙地”。

日用百货的供应和大宗商品集散,大多在这里进行。

这就为上海早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某些行业发展的可依赖优势。

牙行传统商业活动中,大宗商品的交易往往需要有牙商居间撮合,牙行也就因此得以发展。

当时上海地区牙行经营的商品范围很广泛、大到外地行商贩运来的粮食、特产,小到农户和手工业者向市场销售自产商品达到一定数量时,一般都要通过牙行中介才能成交。

即使房屋租赁、货物装卸、运输等商业性事务也常常由牙行居间中介。

上海开埠后商业发展促进牙行向专业经营发展,一些牙行分离出来专营某一商品的交易中介,成为专业牙行。

19 世纪中叶以前,上海的专业牙行主要有花行、杂粮行、木行、土糖行、北货行、药材行、猪行、鸡鸭行等。

各业的经营户数从十几户到数十户不等,南市商业中“行”有些就是指牙行经营的商号,其中花行、杂粮行多为历史长、规模大的老字号。

牙行最初是由官府设立的,称为官牙。

后来民间商人向官府申领部帖(称为“牙帖”)也可以开设牙行。

部帖实际上是一种官方颁发的营业执照,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部帖有效期可达20年,子孙可以继承,短期部帖的有效期只有一年。

牙行还有监督商人纳税和代表官府收税的义务,所能官府通常对开设牙行控制很严格。

牙行收入主要是对买卖双方抽取佣金,称为“牙佣”。

各行抽取佣金的比例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是所谓“成三破二”,即对买方抽取成交价格总数3% 的佣金,对卖方抽取成交价格总数2%的佣金。

外埠行商在回程时往往采购一些当地商品返回,这些客商在采购过程中必然有贷物存放、托运等需求,客商也希望有饮食住宿的便利。

所以传统牙行适应客商的需要兼营货栈、旅馆等业务。

同时为了招徕客商,牙行对客商提供食宿时,无论客商食宿多久,均只需多付1%的佣金。

这些经营方法在各地的牙行中都比较普遍。

旧式商号传统的城市商业主要有批发商和零售商两大类,前者主要服务于埠际商品的转口贸易,同时兼营周边地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批发;后者则以零售的方式将自产或批发来的商品转售当地居民。

上海传统商号集中于县城东门外沿江一带,按照店多成市的商业习惯,经营同一商品的商号集中开设在同一街市上。

因此,当地的大街小巷都因其中商号经营的商品种类而得名,如豆市街集中了当时上海主要的米豆杂粮商号,近则松江、青清、川沙、南汇等近郊,远则华北、关东的豆麦都在此吐纳。

花衣街则是棉花商号集中之地,每年秋末冬初,四乡及内地运花船乘潮入港,将棉花售与商号,翌日便载日用百货而去。

上海批发商号之巨,首推豆市。

史载:“中外通通之前,南市以豆业为领袖”,[2]豆市街有40余家商号专营豆麦。

广东、福建所产的土糖由海运至上海后转运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布由载豆麦、土糖来沪的沙船、卫船回程时转运各地。

除了花衣街外,东门外经营土布贸易的商号曾经有80家之多。

[3]在历年战乱中,这里的商业损失巨大,尤其是抗战初,南市的商业精华都被焚毁殆尽。

旧式零售商业的集中程度很高,如县城内城隍庙四周上百家零售商店连成一片,形成当时上海有名的“庙市场”,历来为沪上一景。

特别是1893年城隍庙经重新修缮后,游客日多,“各业因见有利可图,纷纷以余地出租,造屋设肆,至城中几无隙地”。

[4]并很快发展到庙市场周围,形成不少颇具特色的店铺。

租界兴起后,旧式零售商业向租界内发展,尤其以经营“五洋”(洋火、洋烛、洋皂、洋油、洋烟)为主的杂货店广泛分布于租界的街头巷尾。

一些经销特色商品的店铺则往往集中于一地,如南京路附近专售女子用品的“女人街”,天津路附近专售化妆品的“香粉弄”,等等。

这类商铺屡废屡兴,生存能力极强,也有经历数十年而不衰者。

2、新式商业近代上海资本主义新式商业首先从洋行开始,其后发展于华商洋庄及洋布、五金、西药等行业,至环球百货的兴起标志着上海新式商业发展到高峰。

洋行1843 年上海已有39家洋行,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洋行大多是原来广州外商洋行在沪开设的分行。

随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这些洋行的总行也就迁往上海。

1854年上海的外国洋行增加到120家以上,1876年前更增加到了200多家,到1914年已经增加到了1145家之多。

[5]洋行早期对华输出商品都以鸦片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上海的所有外国洋行几乎没有一家不进口鸦片”。

[6]此后,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和轮船运输成本的下降,新设立的洋行则以经营纺织品为主要业务,而老洋行“开始发展航运、保险、船舶修理、银行等各种专业企业”。

华商洋庄由华商投资的进出口商行,习惯上称为洋庄,以区别于外商经营的洋行。

上海的洋庄以南洋庄开设最早,开埠前广东、福建商人在上海县城东门外开设商号,专营南洋土特产,一般都称“吕宋货”,并贩运国内的南北货、生丝、土布、绸缎等物到南洋。

上海一些民营工厂的品牌产品也通过南洋庄向海外市场推销。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南洋庄有120家上下,到抗战前夕尚有113家。

[7]此外,还有从事中日之间贸易的东洋庄,中国与欧洲、美洲之间贸易的西洋庄。

东洋庄在上海设立时间大約是太平军时期。

据记载,上海百货业东洋庄曾经达到62家之多。

[8]西洋庄则始于1906年,到1914年尚不足10家,1920年已有40余家,到1936年发展到194家。

[9]洋布店上海开埠前,洋布经广东商人之手运销,同时又有英国商船走私进港。

开埠后洋行大多兼营洋布进口,以兼营洋货的广货店和京货店为基本代销户。

上海最早的清洋布店是1850年开设的同春洋布纱庄,1858年时已有洋布店十五、六家,到1884年至少有60家,1890年增加到130家,1913年达到200家以上。

[10]一战后,上海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国产棉布大量进入市场,原来的洋布店纷纷改称棉布店,洋布公所也改组成棉布商业同业公会,1921年时有会员商号451家,1932年增加到573家。

[11]棉布商店开设到市内各处,半数以上则开设在租界里。

五金商号上海的新式五金商业中通过与外国商船做生意而发展起来的。

一些个体商贩在为外国商船提供食物、接送船员的同时,收购船上多余的五金配件、金属杂物到岸上摆摊销售,获利后开设店铺,专门从洋行批货经销。

上海著名的“五金大王”叶澄衷就是从设摊开始经营五金业而发家的。

由于早期五金商业主要做船上生意,所以大多集中在江边,以后改做工厂生意时,又迁至工厂区附近,北京路一带是五金商店最集中的地方。

五金材料托运笨重,所以销售商号又集中于苏州河南岸,白渡桥和老闸桥之间形成了一个专业市场。

1900年上海的五金商号有58家,1918年已增加到253家。

[12]西药商业西药最初随外国人传教、开办医院而进入中国,也有一些洋行兼营西药。

1911年上海至少有20家洋行兼营西药,一些大洋行也设有西药部。

另外还有24家外商开设的西药店。

1888年开设的中西药房是上海最早的华商药房,到1911年上海共有29家华商药房,另外还有一些药局、洋货号代售西药。

到抗战前夕华商药房发展到166家,[13]西药业已有相当规模了。

百货商业近代上海的百货商业是在京广杂货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后形成了日用小百货和环球百货两大类。

19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京广杂货店逐渐形成百货商业的雏形,到20世纪初京广杂货店纷纷改称为百货商店。

1930年成立百货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多达500多家,连同非会员商店,全市共有700多家。

[14]环球百货商业的兴起标志着近代新式商业发展到了高峰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上海先是出现了英商开设的福利公司和泰兴公司,稍后又有汇司、惠罗等外商百货公司开设。

20世纪初华商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从香港发展到上海,主要有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丽华、中国国货、大陆商场等几家国。

前四家是近代上海环球百货业中著名的“四大公司”,外商经营的福利、惠罗和华商开设的丽华、中国国货被称为“四小公司”。

开埠前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商业在继续发展了一段时期后,部分行业和企业逐渐衰弱,部分行业和企业则向资本主义新式商业转化,新式商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商业企业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发展速度列全国之首。

据1935年上海社会局调查,上海商业已有150多个行业,全市大小商店共有72858家,商业从业人员超过44万人,大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15]二、行业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演进近代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吸引各地商人云集,各地客商在上海创办的各类商业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商业活动中以地缘为联结纽带组成不同的“帮口”,早期商业中地缘又和业缘有着较大的关联,即某些商业行业或是由来某一帮口的客商所垄断经营,或是来自同一帮口的客商集中经营某些行业。

帮口内的商家相互依傍,彼此声援,并将各地民间结社的一些习俗融入到各个行业的企业制度里,帮口组织则一度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

因此,帮口的存在对当时的商业企业有过比较广泛的影响,不同帮口的商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保持着各自的特点。

当时上海重要的帮口有以下几个。

宁波商帮上海各地客商中最有影响的是宁波商人,特别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上海宁波商帮声势显赫,称雄国内商界。

如宁波商人严信厚、周金箴、秦润卿、朱葆三、虞洽卿、傅筱庵等,不仅是近代上海商界巨子,而且在社会政治方面也是很有影响的实力人物。

上海为“甬商辏集之地”,他们在上海的经商活动涉及银楼、五金、糖霜、绸布。

药材、海味、南北货等。

尤其银楼业中,上海著名银楼老凤祥、新凤祥、裘天宝、杨庆和、方九霞等均为甬商开设。

另外,五金商业也是由宁波商人首先经营的新式商业。

广东商帮上海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口岸后,广东商人就随同外国洋行来上海开设广货店和洋货店。

据《广东新语》记载:“东粤之货,其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西南诸番者曰洋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