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及其作品

合集下载

万思维个人资料

万思维个人资料
万的战争巨作中,万思维倾其所有能虽,塑造了一个有血有 肉,带领弟兄血洒牌场的抗战英雄形象。
20XX年,由万思维、甘婷婷、李彩桦,领衔主演的年代 苦情剧《错嫁》开始播出,万思维担任男主角周鼎元,此剧 中他饰演了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细腻温暖的民国大少, 与两位女主角展开了一段苦情之恋,此剧取得南方地区同时 段收视率前三的好成绩,万思维也被网友评为“新一代苦情 小生”,该剧使他赢得了众多女性观众喜爱。
20XX万思维和唐国强、宋春丽等人主演的献礼影片 《雷 锋的微笑》全国上映,万思维饰演男主角雷锋,经过提前半 年对人物的研究和琢磨,万思维完美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全 新雷锋形象,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业内一致认可,被媒体评 为“史上最帅最温暖的雷锋”。
20XX年,万思维与张佳宁、 王阳等领衔主演的关于婚恋 话题的都市情感剧《裸婚之后》于5月7日登陆浙江卫视, 该剧《裸婚时代》的姐妹篇开播之前就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 注。该剧聚焦现代都市社会婚恋的新状态“半婚族”的婚恋 生活,直击该群体复杂的内情绪感世界。万思维饰演的钟亦 诚是一个外表玩世不恭,内心却极其细腻的男生,在情感、 工作、家庭不断的经历着起伏和挫败之后,他虽然表面潇洒 但是内心却痛苦不堪,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诠释,万思维极其 用心,虽然是首次参与婚恋题材的作品,但是他坚信必须会 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感受,透过主角而使观众了解到一个用 心演戏的演员形象!
20XX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并在纪念建军80周年文艺汇演中凭借自编自导小品《热血》 获得汇演三等奖;同年参演八一电影制片厂献礼影片《八月 ~日》。
20XX年参演李冰冰、刘晓庆等主演的民国家庭情感剧 《徽娘宛心》获得好评;20XX年在青春励志喜剧电影《王子 雄兵》中担任男主角梁大维,并客串电视剧《风流侨女》和

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考研经验 笔记讲义 考研重点、考研参考书笔记 学姐考研笔记梳理

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考研经验 笔记讲义  考研重点、考研参考书笔记 学姐考研笔记梳理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1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考研重点、考研常考点、考研笔记梳理【育明教育独家提供】第六代电影和影人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及其创作:贾璋柯、张元、王小帅、姜文、路学长、娄烨、陆川、张杨等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带有买办性质。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2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

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3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

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3 第三代:政影相息的风云十七年
4
5
第四代:自然真诚的生活纪实 第五代:历史表意的文化反思
6
新生代:从叛逆走向回归的边缘人
第一代:民族艺术的自觉拓荒者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任景丰,北京丰泰照相馆,是一个京剧片段。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进入短故事创作阶段,首开电影故 事片创作先河。 1931年《歌女红牡丹》《虞美人》,中国电影最早摄制的蜡盘发音有声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拍摄装备与技术比较落后,手法与表现相对拙劣,并浓重地依托戏曲模式的“影戏”思维。 但是,以张石川和艺术自我觉醒 的崭新征途,他们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民族电影的开荒者和奠基人。
第二代:披荆斩棘的乱世翘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涌现出一批艺术水准高、个人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群,他们忠实记录 时代变迁和民生疾苦,在大胆抨击现实生活的同时融入民族传统的美学元素与表现技法,形成中国第二代导演鲜明的艺术 特色。 蔡楚生:“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吴永刚:《神女》(1934)《壮志凌云》(1936) 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费穆:《小城之春》 第二代导演在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将命运与时代捆绑,直面惨淡的现实,以电影作为 冲锋利器,在枪林弹雨中披荆斩棘,成就了一段电影人乱世翘楚的不朽神奇。 自抗战爆发以来,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和鼓舞抗战热情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长足发展。
第五代:历史表意的文化反思
改革开放以后: 张军钊:《一个和八个》1983,宣告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 陈凯歌:《黄土地》1984,第五代导演的奠基之作,《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霸王别姬》1993 张艺谋:《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 吴子牛:《喋血黑谷》1984,《晚钟》1988,《南京大屠杀》1995,《国歌》1999 田壮壮、黄建新 李少红:《银蛇谋杀案》1988,《血色清晨》1990,《红粉》1994,《恋爱中的宝贝》2004 90年初期以后,中国影视产业化、商品化,第五代导演开始放弃沉重的历史包袱,转向商业化轨道, 张艺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 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 冯小刚:《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天下无贼》、《手机》 新世纪以后,开始出现高投入、大制作的倾向。 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陈凯歌:《无极》、《赵氏孤儿》、 冯小刚:《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及特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 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 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 国的“第一代导演”。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 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 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 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四”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 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 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 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 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 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五代导演
创作风格: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 强烈 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 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 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 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 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代表人物:张军钊 陈凯歌 张艺谋 田壮 壮 黄建新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 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 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 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 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 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 起步阶段。

中国十大电影导演

中国十大电影导演

代表影片:
• 《断臂山》2006金球奖四大奖项 • 《卧虎藏龙》金球奖最佳导演大奖,73奥斯卡最佳艺 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音乐、最佳外语片奖 • 《理性与感性》奥斯卡影展最佳改编剧本、奥斯卡影展 最佳女主角奖 • 《喜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男、女配角及观众票选 最佳影片奖。美国西雅图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及瑞士卢卡诺影展蓝豹奖
• 代表影片: • 《英雄》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创新作品奖 •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电影“华表奖”,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 《活着》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 外语片提名 •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百花 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 《大红灯笼高高挂》 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 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 《红高粱》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 代表影片: • 《英雄本色》 台湾电影金马奖(第二十三 届)最佳导演 • 《喋血双雄》 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 佳导演 • 《辣手神探》 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剪接
4、王家卫—都市生活的阐述者
• • • • • 名誉指数:9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8 年薪:7千万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
• 冯小刚给中国观众留下的印象不仅是导演的形象,还有一 个演员的形象,但这决不是因为他出演过电影,而是因为 他的身上夹杂了一种冯氏特有的痞味。这种痞好像是经过 专业训练的。 • 他的电影总会闪现出很多奇思异想,但又让你觉得贴切无 比。有时他可以让你笑得合不拢嘴,有时他又像一把锋利 的刀子。他就像一名藏在草丛中的优秀猎手,准确无误是 他的基本素质,耐心观察和精心引诱则是他的胜利法宝。 其幽默滑稽的喜剧语言、商业片的运作、对都市平民的关 注 成功必杀器。

万思维个人资料_精选资料

万思维个人资料_精选资料

《万思维个人资料》精选资料一:中文名:万思维国籍:中国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十分女生》、《第五空间》体重:70kg血型:O型籍贯:湖南岳阳:别名:军军出生日期:1981年10月23日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01表演系本科身高:182cm星座:天秤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专长:表演、声乐、主持、器乐精选资料二:万思维(1981年10月23日-),中国内地新生代人气男演员,绰号万人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1级表演系本科,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万思维凭借独特的个性魅力,主演了多部优质影视剧,在军旅大戏《第五空间》中有着出色的表演,成为新一代军旅偶像。

随着人气急升,也奠定了其内地新生代实力男演员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电影《雷锋的微笑》、《爱你一生一世》,电视剧《裸婚之后》、《国家记忆》、《十分女生》等。

万思维曾获得第二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金鹰新秀大赛最佳新秀奖。

精选资料三:万思维详细说万思维,1981年10月23日出生,中国内地新生代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1级表演系本科班,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

2003年万思维参加第二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之金鹰新秀大赛展露头角;同年凭借和夏雨、周韵主演的都市感情剧《爱上单眼皮的男生》而进入娱乐圈。

2011年因在央视开年军旅大戏《第五空间》中担任男主角,并且取得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观众好评,因此成为了新生代军旅偶像的代表。

2013年万思维领衔主演的年代感情戏《错嫁》取得南方地区收视率前三的好成绩,同年在抗战大戏《国家记忆》中与张丰毅搭档,担纲并列男主角,展现了一段热血男儿血洒疆场的感人故事。

同年出演八一电影制片厂重点献礼电影《雷锋的微笑》饰演男主角雷锋,被媒体评为史上最阳光温暖的雷锋,奠定了其红色军旅小生地位。

2014年在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姐妹篇《裸婚之后》中担纲男主角,这也是万思维首次尝试婚嫁家庭题材的电视剧,势必又会掀起一番收视狂潮,该剧将于2014年5月7日在浙江卫视进行独播。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纪实美学研究分析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纪实美学研究分析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纪实美学研究贾樟柯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将观察性纪录片和叙述性电影融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三峡好人》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生存状态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探索性方式向观众展现了纪实美学的风范。

纪实美学是一种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的艺术体系,它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

贾樟柯运用这种艺术体系创作了一系列揭示中国现实的影片。

他的电影强调了观察性和参与性,通过深入的现场采访和拍摄,他挖掘并呈现出一种与中国传统社会面貌密不可分的特定景象。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国际电影界备受欢迎,成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名人。

《三峡好人》承载着贾樟柯一贯的探索性和犀利的洞察力。

贾樟柯通过记录中国农村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真实事件,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

这部电影通过对年迈的三峡再生家庭的讲述,使观众了解到了在中国农民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他们如何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通过这个故事,电影向观众展现了农民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让观众从多角度思考中国农村现状的本质。

尽管电影作为艺术表达方式具有许多非真实的特性,但贾樟柯的纪实美学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贾樟柯的视角是以农民为基础的,在电影中,他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和感性元素,无声地讲述了中国农村群众的现实困境。

他的电影不过度渲染背景,没有从电影外部环境中插进一些很敏感的主题。

他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种真实性是电影艺术所独特拥有的,也是使得《三峡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的又一部探究中国现实状态的影片。

影片通过对中国农村工人的访问,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况和工人的生活状态。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年迈的父亲和儿子,他们两个人在绝对的贫困条件下一起努力工作,最终获得了对未来的希望。

影片的讲述方式通过记录这种过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可贵的信念:即时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国农民仍能通过努力工作披荆斩棘,活得更好。

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pdf

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pdf

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成长于旧时代,在建国初期就有丰硕成就的老一辈电影导演被划为第三代导演,谢晋是受第一代电影导演启蒙,被第二代导演牵引上路的第三代名导演。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记录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的发展根据几代著名电影导演和代表作品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时代:第一代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默片时期),著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史东山、袁牧之、蔡楚生正是那个时候的代表人物,电影作品有《难夫难妻》、《庄子试妻》、《歌女红牡丹》;第二代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导演蔡楚声、郑君里、费穆、孙瑜、汤晓丹等作为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三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等;第四代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导演有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代表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北京,你早》等;第五代大都是第四代的学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第六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导演以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毕业的王小帅、路学长、张元、张扬、贾樟柯为代表人物,又称为“新生代”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被称为“独立电影”或“地下电影”,代表作品有《扁担·姑娘》、《长大成人》、《梦幻田园》、《爱情麻辣烫》、《卡拉是条狗》等,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并且于新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主流。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群体日益庞大,代际划分难以界定,导演个性的表现差异和电影风格的迥然不同,逐渐超越了以往导演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印记,显现出别具一格和精彩纷呈的趋势和潮流。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六代”导演

2012-10-23
18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郑君里(1911— 1969),中国著名电 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19
• 主要作品: •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 《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 (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 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 (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 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2012-10-23
《小城之春》
15
• 主要作品 • 小城之春(1948) 生死恨(1947) 镀金的城(1937) 梦断春闺 (1937) 狼山喋血记(1936) 香雪海(1934) 人生 (1934) 城市之夜(1933)
2012-10-23
9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 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有“中国电影之父”、 “香港电影之父”之 2012-10-23 称。
严珊珊,中国电影第 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 之妻,《庄子试妻》 中饰演使女
2012-10-23 1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1)尝试时期(1905――1923)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故事片。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定军山》(1905)《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孤儿救祖记》(1923)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2)探索时期(1924――1927)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言,并认真付诸实施。

很多电影公司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片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玉梨魂》1924《空谷兰》1925(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社会动荡: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1.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2.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火烧红莲寺》(1928)《桃花泣血记》(1931)(4)变革时期(1932――1937)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1.《小玩意》 19332.《春蚕》19333.《姊妹花》 19344.《神女》 19345.《渔光曲》 19346.《大路》 1935 (孙瑜)7.《十字街头》 19378.《夜半歌声》 19379《马路天使》 1937 (国防电影巅峰与收官之作)10.《桃李劫》1934 (有声电影里程碑)(5)非常时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延安地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租界区电影:《木兰从军》《孤岛天堂》沦陷区电影:(6)丰收时期(1945――1949)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金熊奖”导演刁亦男:我只取悦自己

“金熊奖”导演刁亦男:我只取悦自己

“金熊奖”导演刁亦男:我只取悦自己近日,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中国导演刁亦男凭借其作品《白蛇:缘起》荣获了最高奖项——金熊奖,成为了媒体和影迷们热议的焦点。

对于这一荣誉,刁亦男却表示:“我只取悦自己,对于奖项并没有太多在意。

”这句话引起了众多观众和评论家们的热烈讨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导演如此从容地对待奖项呢?刁亦男,出生于198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系,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他的代表作品《白蛇》系列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第二部作品《白蛇:缘起》更是获得了国际认可。

刁亦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艺,在影坛上崭露头角,备受关注。

在柏林电影节上,刁亦男凭借《白蛇:缘起》获得金熊奖,这是中国导演首次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

这一荣誉无疑为刁亦男的电影事业增光添彩,但在接受采访时,他却表示对奖项并没有太多在意。

他说:“我只取悦自己,做电影只为取悦自己,只要我自己高兴,就够了。

”对于这番言论,许多观众和评论家们颇为震惊,他们纷纷对刁亦男的态度表示不解。

一些人认为,获得金熊奖是电影人的骄傲和荣耀,应该引以为荣;而刁亦男却显得淡然从容,这与一般电影人的心态有所不同。

也有一些人对刁亦男的态度表达理解和支持。

他们认为,刁亦男之所以如此淡定,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电影有着充分的自信和热爱。

刁亦男一直以来都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他在影片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审美观和情感表达,这正是他在电影界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他只取悦自己,并不为外界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创作,这正是他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原因。

刁亦男的电影作品《白蛇:缘起》讲述了一段在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发生的浪漫传奇。

这部电影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传统和现代电影技术,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影片中,刁亦男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影像和音乐的展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作品获得金熊奖也是实至名归。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

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2024年吴京电影叙事策略研究——以《战狼2》为例》范文

《2024年吴京电影叙事策略研究——以《战狼2》为例》范文

《吴京电影叙事策略研究——以《战狼2》为例》篇一一、引言吴京作为中国电影界的新生代领军人物,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其中,《战狼2》更是以其出色的叙事策略和情节设计,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翘楚。

本文将以《战狼2》为例,对吴京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二、吴京电影的叙事特点(一)强烈的主题性吴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题,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传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战狼2》以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和维和行动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国际社会的正义和人性的光辉。

(二)精彩的情节设计吴京的电影往往在情节设计上颇具看点,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战狼2》中的情节设置巧妙,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又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戏份,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三)真实而细腻的表演吴京的电影作品在表演上追求真实而细腻的表现方式,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在《战狼2》中,吴京、弗兰克·格里罗等演员的表演都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三、《战狼2》的叙事策略分析(一)复杂的角色关系《战狼2》中角色关系复杂,既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的交织,又有敌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复杂的角色关系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多线索叙事结构《战狼2》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结构,通过不同线索的交织和碰撞,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这种叙事结构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战狼2》中的战斗场面紧张刺激,通过精心的拍摄和剪辑,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同时,这些战斗场面也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战狼2》的叙事策略对吴京电影的影响(一)提升了吴京电影的艺术价值《战狼2》的叙事策略使得整部电影更加紧凑有力,情节丰富多样,同时也传递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中国电影史概述

中国电影史概述

概述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作品,并略加评论。

答题要求:(1)、按“第一代”到“新生代”的顺序来谈,字数1000以上。

(2)、每批导演至少要提到“三名导演及若干部作品”。

(3)、指出他/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相对活跃的时期。

(4)、指出每批导演的重要成就或贡献。

(5)、大家在复习准备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及网络资料,力争论述得全面、简洁、准确。

参考资料(一):中国电影从诞生迄今已经101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电影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化,从黑白到彩色的更新,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从传统视听到数码视听的嬗变,从宣传工具到大众艺术的升华!此外,中国电影不仅为世界影坛奉献了“武侠功夫片”这一独特的影片类型,而且在所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作品都曾数度大放异彩。

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受益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艺术的积累、观众/市场的支持等诸多因素,但历代导演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显然可以说是推动中国电影前行的核心力量之一。

第一代导演: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

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1、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2、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3、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第二代导演: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著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中国发展电影史

中国发展电影史

4、第一部故事片:1913 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 海创办“新民公司“,并 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
Page 4
1913年,香港第一部短故 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 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 试妻》。严姗姗成为中国 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香港电影 之父”。
Page 5
Page 27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 11个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共11个)
1931年 金狮奖” 意大利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931年 “金狮奖” 1951年 金熊奖” 德国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51年 “金熊奖” 1939年 金棕榈奖” 法国 戛纳国际电影节 1939年 “金棕榈奖” 1946年 水晶球奖” 捷克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1946年 “水晶球奖” 1959年 乔治奖” 俄罗斯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1959年 “圣.乔治奖” 1977年 美洲大奖” 加拿大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1977年 “美洲大奖” 西班牙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1953年 “金贝壳奖” 1953年 金贝壳奖” 1985年 金麒麟奖” 日本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85年 “金麒麟奖” 阿根廷 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76年 金字塔奖” 埃及 开罗国际电影节 1976年 “金字塔奖”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新电影 运动的特点
Page 12
第 六 代 : 王 小 帅 谋 、 贾 樟 柯 、 张 元 、 姜 文 田 壮等 、 凯 歌 陈 、 艺 : 张 代 五
第 黄 蜀 芹 ; 等
第 四 代 : 张 暖 忻 、 郑 洞 天 、 吴 贻 弓 、 谢 飞 、 ; 等 、 李俊 嵬 、 崔 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是按照“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娱乐片”这样三个部分来描述中国(大陆)电影在9O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的。但也应当看到:90年代以来,这三部分电影之间的“边界”,在实际的创作情形中有时并非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首先,这三部分电影,在本身的内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艺术片实际上又具有商业片的某种特征,而有些娱乐片也同样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周晓文导演的《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一般认为是娱乐片,但它们又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说它们是艺术片也未尝不可。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和《炮打双灯》,既是娱乐片,同时也融合了艺术片的许多因素。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早期的新生代电影导演近年来也开始向主流电影转变,管虎执导了主旋律电视剧《黑洞》,娄烨也导演了反映地下党的《紫蝴蝶》,张元重拍了京剧片《江姐》。这似乎预示着新生代要经历和第五代相似的转型,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九十年代末至今,一批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和国际电影界获得好评,如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李虹的《伴你高飞》,以及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陆川的《寻枪》等等。其中张扬、霍建起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有的作品取得了相当好的票房成绩。
这些影片明显减少了反主流电影的倾向,叙事流畅完整,注重演员的表现,画面精美,情绪情感的表达趋向平和内敛,同时较为巧妙地运用世界新潮的电影手法,在视听语言和叙事之间努力寻找一种平衡,因此更能为观众认可接受。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创作题材、艺术手法还是制片发行上均呈多元化趋势,既有商业娱乐片,也有艺术探索片,延续了新生代的探索,同时试图建立新的电影创作模式。
如果说纪实风格是新生代对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还原,那么感觉化电影风格则是对他们在世界中的体验的还原。新生代大多在都市中成长,对生存并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却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现代文明和西方电影的熏染。他们大多数人所焦虑的是自由的冲动与无处可逃的失落之间的难以调和,是物质的诱惑与心灵的向往之间的艰难选择。因而,他们的电影并不关怀身外的世界,而是经意和不经意地还原着他们自己的都市体验和成长记忆,与此同时很在意自我身份的影像表达。从一开始张元的《北京杂种》到后来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直到李欣的《谈情说爱》、阿年的《城市爱情》,新生代在影片中用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摇滚的节奏、传记化的题材、情绪化的人物,来还原他们自己在都市的喧哗与骚动中所感受到的相当个人化的希冀、沉醉和来去无归的生存体验和光怪陆离的都市浮华。摇滚乐成为这部分边缘人的标志,象征着青春期的叛逆、痛苦和挣扎;而毒品作为一种符号的一再使用实际上显露出新生代情绪高度沉浸于其中的个人感受——迷狂、虚无、禁忌,极端状态下的生命体验。
在新生代早期作品中,电影成为个人生命表达的方式,这是以往中国电影中未曾有过的局面。新生代代表之一的娄烨曾经认为中国电影史上在90年代初注定要出现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尽管独立制作要花费导演许多额外的心思,但在这种方式下导演反而更能表达自己想拍的东西。在这种思路下,新生代导演仍旧拍出大量影片,有的甚至用摄像机完成,并把影像实践拓展到了MTV这一新兴领域。
第四代导演谢飞坚持“一贯的严肃电影风格,体现着一种‘作者’电影的方向”。这自然与他的“教授导演”的身份有关,这种身份使他在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1989年的《本命年》、1992年的《香魂女》、1995年的《黑骏马》。
青年女导演宁瀛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78班的毕业生,1981年考取公费奖学金赴意大利留学,1987年毕业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同年在大导演贝特鲁奇的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她于1992年编导《找乐》,1995年编导《民警故事》。
贾樟柯1997年的作品《小武》连获包括柏林电影节在内的七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娄烨的《苏州河》获1999年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该奖项历来颁发给电影新锐。这些体制之外的制作确实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一定认可和资金。但绝大多数作品不为人知则是不争的事实。
9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新生代导演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和人的关系。贾樟柯的《小武》讲述了一个小偷的故事,但采用了不置可否的中性态度,只是呈现生活自身的混沌多义。张元的《过年回家》对生存问题的思考显然要多于对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情感的渲染。
在9O年代以来的娱乐片创作中,张建亚的探索显得最为突出。他于1992年和1993年导演的《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把最具有可看性和深刻性的漫画,与电影手段结合起来,创造出“漫画电影”。
何平1990年导演的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1993年导演的《炮打双灯》。
内蒙厂的塞夫、麦丽丝,是两位以合作方式从事创作的夫妻导演,代表作是《骑士风云》(1990年)、《东归英雄传》(1993年)。
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这也是新生代对中国电影的新贡献。但他们的影片从主题、人物、内容等往往因局限而雷同。尽管从技巧上来说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等不乏光彩,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自我封闭,展示的社会生活面过于狭窄且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大部分新生代导演存在的问题。
艺术电影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电影”(或称“艺术片”)创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说到艺术电影的创作,首先应当提到陈凯歌和张艺谋这两位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导演。他们9O年代以来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评奖中屡屡获奖。
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边走边唱》和《风月》等。
女导演李少红于199O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血色清晨》1992年的《四十不惑》、1994年的《红粉》。
女导演刘苗苗的《杂嘴子》(1992年)和《家丑》(1993年)。
夏刚的《遭遇激情》,1991《我心依旧),1992年《大撒把》,1993年《无人喝彩),1994年《与往事干杯)等。
此外,主旋律电影与艺术片、娱乐片之间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状况。黄建中导演的《龙年警官》,“在影片的内在精神上是标准的主旋律,而在影片的外包装上则是娱乐片的样式”。何群导演的《凤凰琴》,显然是主旋律影片,但采用低调处理,不乏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因此又带有艺术片的某种特征。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东归英雄传》是一种“马上动作片”,但又有强烈的祖国统一、回归的主题,说它是主旋律影片也完全可以。
孙周1991年导演《心香》。
商业娱乐电影
娱乐片的创作,曾经在1987年至1988年形成过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余波甚至延续到了1990年。此间,较为著名的影片有:《金镖黄天霸》(李文化导演)、《翡翠麻将》(于晓洋导演)、《最后的疯狂》(周晓文、史晨风导演)、《黄河大侠》(张子思导演)、《东陵大盗》(李云东导演)、《少爷的磨难》(吴贻弓、张建亚导演)、《京都球快》(谢洪导演)、《银蛇谋杀案》(李少红导演)、《杀手情》(颜学恕导演)、《摇滚青年》(田壮壮导演)、《他选择谋杀》(郭宝昌导演)等。与此同时,电影理论界也开始对娱乐片的创作表示了关注。进入9O年代以后,创作界在娱乐片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又推出了《联手警探》(1990年,宝昌导演)、《大毁灭》(1991年,穆德远导演)、《黑白人间》(1992年,王秉林导演)、《三毛从军记》(1992年,张建亚导演)等较优秀的娱乐片作品。
二:新生代的风格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被称为“新生代” 的电影人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大多在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广播学院等接受了正规的影视教育。同“第四代”和“第五代”相比,这一新生的电影群体并没有那样相对统一的特征——这和中国当代社会的空前开放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正相吻合。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又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的精神气质和较为自觉明确的“代”的意识。
首先,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他们大多重现当代城市生活和身边日常经历。这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城市青年的边缘化生活和生命姿态。其次,主流电影惯常采用的叙事模式被摒弃不用,代之以一种随意、陌生、天马行空的方式,表达人的生存感受。再次,新生代的影像追求“原生态”,尽管在具体的理解和表现手法上差异很大:有的呈现出更加彻底的纪实风格,有的则刻意营造高度感觉化和形式化了的影像。
第五代导演黄建新曾于1990年赴澳大利亚访问讲学,回国后,他很快拍摄出了“都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口罗,别趴下》(1992年)、《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此外,他还分别于 1993年和 1996年导演了《五魁》和《埋伏》。
周晓文《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青春无悔》(1991年)和《青春冲动》(1992年)。
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及其作品
一:新生代特定的艺术环境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指导下发
关于主旋律
电影局首次在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同年7月4日,经中央批准,由丁峙任组长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后正式更名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为了在拍摄经费上提供有力的资助,1988年1月1日起广电部、财政部决定建立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的资助基金。当时明文规定,基金所资助的“必须是重大题材的故事片”,而“重大题材是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由此可以看出,对这个口号的理解,开始时更多是停留在影片的题材内容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才逐步从“题材作品层面、创作格局层面、创作精神层面或谓之创作指导思想的主导意识层面等几个角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99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