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行为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健康教育学(全套414页PPT课件)

健康教育学(全套414页PPT课件)
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所占比重达60%。
环境
健康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第四章 健康信息传播 第五章 健康教育诊断 第六章 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实施 第七章 健康教育评价 第八章 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
第一章 绪论
【章节】
1.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 2. 健康教育的意义 3. 健康教育工作步骤及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 4. 健康教育发展概况
健康连续谱与亚健康和亚临床
健康(白)
亚健康 亚临床 疾病 健康连续谱
死亡(黑)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健康教育的定义
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 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对象:靶人群 前提:调查研究 干预措施:健康信息传播 目的: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 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 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 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3、增强社区行动
确定问题和需求是社区能力建设最佳的起点,社区 居民有权、有能力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其目标。因此,提高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 是他们自己。
要求社区群众能够连续、充分地获得卫生信息、学 习机会以及资金支持。
4、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并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 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 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 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舒适、满意的 生活和工作环境。
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 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发展
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 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onehaviorism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到了20世纪60年代,更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 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了 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图拉 (Alber Banddura,1925-)的观察学习理 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于1913年提出了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他 认为行为是有 机体适应环境的一切活动。
1、婴儿前期:0-1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trust vs. mistrust) 2、婴儿后期:1-3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3、学前期:3-6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initiative vs. guilt) 4、学龄期:6-12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ty)
主要著作:
Maslow,1916-1970)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分
析了人 的基本需要,提出人的需要是分 层次发展的,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 的不同,可以将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 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马斯洛 的人本主义理论,称为自我实现理论。
5、青少年期:12-2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自我统合对角色混淆(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 6、青年期:20-4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intimacy vs. isolation) 7、中年期:40-6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genrative vs. stagnation) 8、老年期:65岁以上,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integrity vs. despair) 后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独创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1. 精神层次理论
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 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
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 •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 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性器期 生殖期
“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 肛门期 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 忠诚等。 潜伏期
口欲期
性驱力
发展 生理 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 阶段 部位 口欲器 嘴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 (0-1) 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 (1-3) 要的满足方式 性器期 性器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 (3-6) 官 情结、恋母情结。 潜伏期 无 (6-12) 两性器 (12岁 后) 被转移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 满足自己生理 (0-1岁) 赖 上的需要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试着做一些并 非自己力所能 (3-6岁) 退缩愧疚 及的事情,以 获得主动感。
母亲或照 婴儿哭闹时, 父母是否应及 顾者
时出现?
父母
父母对儿童态度 是应该溺爱包办? 还是严厉责罚?
2018122019弗洛伊德阿德勒所有的动机都归因于性和攻击人主要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有没有选择权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1220201820经典案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重点:1.人是存在的系统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难点: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第二章性别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重点: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章家庭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重点: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难点: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任务1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任务1

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1说明:第一次任务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小组讨论报告家庭环境可以理解成为家庭氛围,其具体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

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说,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存在以下二个缺点:一是父母关系不和。

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领域,涉及到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各种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的重要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

他们关注行为的可观察性,并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和控制行为。

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学习将自然反应与中性刺激相联,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体对环境的理解和解释所形成的。

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来处理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意义和知识。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逐渐发展认知模式来理解世界,并将新的经验与现有知识相结合。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互动。

它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以及如何利用认知能力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巴德拉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

同时,他也提出了心理理论中的自主性和反馈机制的概念。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人们如何构建和维护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

它强调个体如何通过与特定群体的认同来定义自己,并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

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如何产生偏见和歧视。

例如,塔金的自我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选择和采纳与自我一致的信息来维护自己的身份感。

5.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做出特定的行为选择,并提供了激励和奖励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

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系统理论概念:“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工作重点: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的重要作用。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工作特点:1.对问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为个人(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例模式)的归因,而是从整体上分析。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服务对象的生理或心理行为特征,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3.动态实务。

4.纵横相交的实务取向。

在横切面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贯面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人与环境”互动的具体工作框架。

包括“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两部分。

“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

工作评估的核心和具体内容:1. 生命周期。

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 __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2. 人际关联。

每个人都需要且都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构建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第二章 行为科学理论

第二章 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 激励 理论
个体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 科学 的 发展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1971) 马斯洛(1908-1971)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 主要著作: 人类动机的理论》 主要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 1943)、 激励和人》 1954) )、《 (1943)、《激励和人》(1954)管理词典》指出: 科学主要是对有关工作环境中 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 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 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 变革、管理风格、 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价 等领域。 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 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 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 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 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又 能为实现个人的目标有效地作 出贡献。 出贡献。
人际 关系 学说 的 产生
1932) 1. 霍桑实验 .(1924 - 1932) 在美西 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 系列实验 照明实验: 工作环境, ① 照明实验 : 工作环境 , 物资条 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继电器装配室: 工作条件→ ② 继电器装配室 : 工作条件 → 职 工情绪; 工情绪; ③ 访谈:真实感受; 访谈:真实感受; 接线板小组:非正式组织。 ④ 接线板小组:非正式组织。 结论: 结论: 1工人之间的默契制约生产率的提高 非正式团体” 2“非正式团体”的存在 非正式团体 非正式团体” 3“非正式团体 ” 中存在 “ 自然领袖 ” 非正式团体 中存在“ 自然领袖”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Interpersonal Approach) Behavior Approach)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类行为心理学。

人类行为心理学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人类行为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1.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的,它解释了人类行为中的条件反射。

根据这个理论,当一个无条件刺激和一个有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它们会形成联系。

之后,只要有条件刺激出现,人们就会产生类似于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法和行为调节中,例如治疗恐惧症和帮助人们克服情绪问题。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行为的。

根据这个理论,当人们观察到他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他们可以通过注意、记忆和模仿来学习和运用这种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人际交往、社会学习和道德发展等方面非常重要,并为实践中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导。

3.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第提出,它解释了情绪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情绪智力包括人们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调节和个人成就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了解情绪智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意识和情绪情商,并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4.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恩共同提出,它解释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渴望获得自主性、能力感和社会相关性,通过满足这些基本心理需求来获得内在动机和个体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对于教育、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动力和幸福感。

5. 权威理论权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它解释了人们在权威面前的服从行为。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 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 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 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 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 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 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20分)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 B )。

A.自我B. 自我实现C. 生理需要D. 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 A )家庭越来越普遍, 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 核心家庭B. 联合家庭C. 单亲家庭D. 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 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 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 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 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 A )。

A. 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 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 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 案主的无意识6.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 ..)A. 生理性差别B. 心理性差别C. 社会性差别D. 环境差别7. 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引言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因此,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人类行为学研究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社会现象,同时也包括个体特征。

本文将介绍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理论基础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进化论和社会学习学说。

1.进化论进化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的行为和能力,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化。

因此,人类行为的研究需要研究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学习学说社会学习学说是一种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社会习惯和文化规范而得到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的方式进行改变。

因此,人类行为的研究需要研究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学研究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常用方法,它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行为的实际情况。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地进行观察。

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中设置情境,通过模拟不同情境来观察人类行为。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可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场外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场外实验是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的实验。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来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的一种方法。

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问卷调查和在线问卷调查。

4.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少量个案来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

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

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第一章:行为分析的概述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和理论,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并尝试通过对环境和反馈的控制来改变人类行为。

行为分析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依据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设。

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行为主义,它强调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没有内在的自由意志。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控制的,因此,它偏重于研究观察到的行为,引入了一种标准化方法来记录和分析人类行为。

第二章: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正反馈机制、强化理论和惩罚理论。

正反馈机制指的是当一个行为获得了有益的反馈后,个体会更有可能再次表现这个行为。

强化理论指的是通过提供激励,比如说奖励,来增强一种行为。

惩罚理论则是通过让个体面对不愉快的后果来减少一种不想要的行为。

这些原则的使用可以帮助人类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获得社会认可。

第三章:行为分析的应用行为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被廣泛应用于教育、临床和组织管理等领域。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行为分析来识别不良行为,并给予合适的强化措施来增强积极行为。

在临床领域,行为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一些心理障碍,比如说恐惧症、强迫症和自闭症等。

在组织管理领域,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便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

第四章:行为分析的优缺点行为分析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证明某些理论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它可以帮助人类识别问题,并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

然而,它也存在缺点。

行为分析往往忽略了人类自主意识和内在动机,太过强调追求正反馈而不是自我实现。

第五章:结论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是一种非常强调实证的方法和理论,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

通过正反馈、强化和惩罚等原则,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人类改变不良行为并实现自我提升。

虽然行为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依然是心理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门学问。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激发潜能4.促进发展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层面的目标:1.弘扬人道主义2.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2.恢复弱化的功能3.促进人的发展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 2.建构社会资本3.促进社会和谐4.推动社会进步(二)社会工作的发展1.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

2.中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政府积极探究、社会工作教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三)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工具、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四)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 2.医治者3.支持者4.使能者5.倡导者6.关系协调者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1.行政管理者 2.资源筹措这3.政策影响者4.研究者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1.人类共同意识2.帮助社会弱者3.乐观看待变迁4.追求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的常识素养:1.学科常识2.文化常识3.心理素养4.政策常识5.手艺常识社会工作者的本领要求: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本领2.促进和使能的本领3.评促和计划的本领4.提供服务和干预本领5.在组织中工作的本领6.发展专业的本领(五)社会工作的主要范畴a、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范畴:1.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2.老年社会工作;3.妇女社会工作;4.残疾人社会工作;5.改正社会工作;6.优抚安置工作;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8.家庭社会工作;9.学校社会工作;10.社区社会工作;11.医务社会工作;12.企业社会工作b、社会工作范畴的扩展:1.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2.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一)中国和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二)社会工作价值观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保护服务工具的权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本领建设、维护社会正义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论述:1.巴特利 2.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3.戈登4.比斯台克5.泰彻6.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P37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实践原则(给与、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工具的自我决定)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评议;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1.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2.保障服务工具的权力3.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4.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5.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1.优先考虑服务工具的利益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系统性和权威性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社会工作者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尊重并保护服务对象最佳利益;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秉持忠实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3.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目标;负责办理个案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适当的工作认知;专业本领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常识的拓展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保障专业的完整性;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整体社会福祉;鼓励公民参与;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4.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1.保密问题;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问题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1.保护生命原则;2.差别平等原则;3.自由自主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生命质量原则;6.隐私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1.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

个体行为-人的理论

个体行为-人的理论

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
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是基于对环境的认知和 信息处理,强调思维、知觉和决 策在行为中的作用。
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决策制 定等。
人本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动机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驱动,强调人的自由意 志和自我成长。
应用领域
心理咨询、教育发展、组织管理等。
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个体在情境中采 取适当的行为。
榜样示范
通过展示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个体模仿和 学习。
沟通交流
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引导个体理解和接受 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行为矫正的方法与技巧
厌恶疗法
通过使个体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感, 以消除不良行为。
暴露疗法
通过逐步暴露个体于恐惧或焦虑的情 境中,以减轻其恐惧或焦虑感。
社会阶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 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 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社会舆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 在它会引导个体行为的走向,影 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家庭环境因素
1 2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家庭结 构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教 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员工培训与发展
根据个体行为理论,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 计划,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组织文化建设
通过个体行为理论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塑造符合自身特点的组织文化,增强员工的归 属感和忠诚度。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个性分析与指导

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

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

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并提供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证案例。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分为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的学派和方向。

这些理论各自侧重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不同观点。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被测量和观察的,主要关注外部刺激和响应的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心智过程,研究思维、记忆、知觉和决策等心理活动。

这一学派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表示驱动的。

他们使用实验和模型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并解释和预测这些行为的动机和机制。

3.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大脑的研究,神经科学揭示了不同脑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人类行为的解释心理学通过研究和观察,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解释: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关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部或外部因素激发的,例如满足基本需求、追求成就、获得社会认同等。

通过研究和分析个体的动机,可以预测其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经验和环境塑造的。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过程,解释人类行为是如何受到外部刺激和奖惩的影响,并预测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3.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通过测量和分析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性格类型、情绪状态和行为倾向,来解释和预测其行为。

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2016-10-18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目录一、引言 (2)二、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概念化 (2)三、认知评估理论 (4)Theory perceived causality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4)四、认知评估理论 (7)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rapersonal regulation (7)五、有机整合理论 (8)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8)六、因果定向理论 (10)七、操作性和归因性理论 (11)八、信息处理理论 (12)九、教育 (13)十、心理疗法 (15)十一、工作 (15)十二、体育 (15)分工表 (16)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一、引言激励研究是对能量的探索和对行为的指引。

激励理论中的能量实质上是人的需要。

一个完整的激励理论必须同时包含有机体为生存和健康必须的需求,以及在于环境交流过程中获得的需求。

而激励理论中的行为关乎有机体的整个过程和结构。

在这个过程和结构中,内外部的激励才有意义,继而通过行动诗需求得到满足。

只有同时拥有这两个基本点,才真正能称得上激励理论。

这本书是基于实证心理学的传统。

从实验性研究出发,探索环境因素对于内发动机的影响,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由此延伸出关于人格的激励理论。

本书核心是关于人类激励的有机理论,并检视了以便这个理论赖以成立的一些研究。

一开始,讨论了内发动机的意义,及其现行概念的演化过程。

第二章中还介绍了自我决定理论的概念,并讨论了这个心理学核心理论的形成。

三到六章介绍了三个理论,而这三个理论后来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四章是关于认知评价理论,也是这三个理论中最易于厘清的。

这一理论有大量的实证验证,在这两章以及偏向应用的9到12章都有涉及。

该理论分析了一些事件的影响,这些事件在它们对人的自我决定和技能方面与人行为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人类行为相关理论
1
一、精神分析理论
率先提出性欲发展和人格发展理论 组成: (一)古典弗洛伊德主义
(二)新弗洛伊德主义 1.荣格的理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2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 弗洛伊德(Sigmung Freud 1856—1939), 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与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 三个犹太人
11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与弗洛伊德学说不同是:为”心理社会发展论” 1,既考虑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 用认为: (1)成熟的生物遗传程序决定了个体可能获得各种 经验的时间和顺序 (2)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决定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 务 (3)自我同一性是对心理发展的遗传潜能和社会文 化规范的整合。 2,将人生发展扩展到八个阶段. 并非弗洛伊德肯 定的六岁前完成.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学习理论流派——以机械论为基础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经济学家约翰,史密斯及其三
个儿子)
3,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是 情绪发展.其关于情绪的发展课题是(10个月 的小阿尔伯特 恐惧情绪的形成) A,研究儿童在三种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 形成的条件反射 B,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情绪的行为研究.
3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核心思想:弗氏认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
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与社 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观点:
1.无意识 2.人格结构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4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无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的二分法(早期理论)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
8
关于超我 1,超我属于意识结构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构成, 2,良心 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的,批判性部分. 3,自我理想是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 4,超我与自我均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本我的 盲目的激情保证机体免受伤害.超我有其是非标准,不 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 能获得满足. 5,超我在人身上逐步地按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 标准而采取行动.
7
关于自我: 1,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部分,本我不能直接地接 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作用,自我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发展出来. 2,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自我因为能 联系现实,知觉和操作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 调节本我. 3,自我尊循现实原则,又是本我与外界的中介, 自我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 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之”二级 过程思维.
A,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 体与客体的平衡; B,认为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与质的变化. C,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 而是源于动作,动作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通过 动作对客观作出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D,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的 过程
25

新皮亚杰派 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派 日内瓦新皮亚杰派 主要针对皮严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问题,在其 创造的理论框架及基本概念框架中从不同的 方面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修正和改进
26

二、 行为主义的心理上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

1912年华生任约翰,霍尔金斯大学教授时,开始 提出一个关于人类研究的观点, 最重要的书《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于1919年 出版,他断言: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科学而是 研究行为的科学,他批评心理学家探讨意识状态, 也批评对人类进行精神分析解释的复杂和模糊。 为了了解人,华生坚持心理学必须坚持研究可观 察的条件;心理学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华生认为 1,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也被归结为行 为。 2,各种心理活动包括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思维也是行 为的组成因素,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剌激-反应来 论述。 27
20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一书中又指出,思维结构 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要素. 整体性说明结构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份在结 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整体与其成分都由 内在规律所决定. 转换性:结构并非静止,而由一种内在的规律控 制结构的运动与发展. 自调性说明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不需借助外界之力,是自调和封闭的.
5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人格结构
心理结构的三分法(后来引进) 本我(属无意识) 自我(与超我均为意识层面) 超我
6
关于本我: 1,本我属于无意识结构部分,是原始的,本能的 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 2,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被压抑的习 惯倾向. 3,心理动力的力必多便被围困本我中.并且由 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4,在心理上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是 重要. 5,因本我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如果 受挫可能产生幻觉或闯入梦境.弗洛伊德称之” 初级过程思维”

18
图式: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包括外部的 动作及内化了的思维活动. 图式最早来于遗传,是一些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此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 图式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 式进行的. 同化: 同化是指客体将环境剌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 有的图式中.加强和丰富原来的认知结构.是一 种量的变化
10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六期: 口唇期(0-1)是发展对看护者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的时期 肛门期(1-3)如果照看者不知在排便前训练肛门括约肌训 练或者以惩罚或强制为训练手段婴儿的自我发展会因此 受阻变得倔强固执或是过度焦虑. 前生殖器期(3-6)应在此时给儿童的未来一个在爱和性方 面均为积极的异性模式,否则或以混乱的性别自居或不 能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 潜伏期(6-11)将性能力集中到创造性游戏和学习中,同一 性别的小组活动令其更趋于摆脱父母的控制. 青春期(也称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始于青春期,持续一 辈子.
30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奠基者华生的继承人 虽然斯金纳强烈倡导一种客观和行为方法方面 与华生类似.但他认为华生较极端的陈述助长 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某些错误印象.
24
3,具体运算阶段(6,7_11,12岁) 获得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 运算,但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的认知 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4,形式运算阶段(11,12_14,15岁)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能提出假设,凭 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活动达 到抽象逻辑水平. 皮亚杰也根据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_12岁 的儿童进行研究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 三阶段:分别是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 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1)弗氏认为性快感包括几乎给任何给人带 来快乐的活动如饮食,游戏及创造性活动. (2)性心理发展从幼儿期到成年早期一系列 的同样的阶段组成,而力必多在不同阶段必 依付于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人.如早期集 中于人的身体器官上,以后发泄到人的身上 (父母异性一方,同性中同龄人或异性中某一 人). (3)某一阶段的心理冲突必须在下一阶段来 临前解决否则将导致心理问题.
12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个阶段 (以人格特征为 标准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在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 的特殊矛盾) 信任—怀疑(0 ~ 2岁,婴儿期) 自主—羞耻( 2~ 3,4岁,儿童早期或学步期) 主动—内疚(5 ~ 8岁,学前期或游戏期) 勤奋—自卑(9 ~ 12岁,学龄期) 同一感—同一性混乱(13~ 19岁,青年期) 亲密—孤独(18 ~ 25岁,成年早期) 生殖—停滞(25 ~ 50岁,成年中期) 完善—失望(50岁~,成年晚期) 13
28
华生的剌激-反应心理学认为: 发生反应指不出其剌激时也假定剌激物的 存在.只是实验者要设法找出这些剌激. (斯金纳将这种行为反应称之为应答反应.而将 发生时看不到剌激的行为反应称为操作性行 为)
29
华生理论在发展心理学的作用: 华生完全否认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有 失公充,但是他重视早期的训练,认为早期训练 与教育的重要性是很有价值.影响至今. 由于华生突出早期训练的价值他自然注重 后天学习的意义,对于训练孩子的良好 行为和 纠正不良行为确有其意义, 但这种教育典型的教育万能论,夸大了环境 和教育在儿童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了儿 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14
4,保证人格结构的正常活动的能量系统是利 必多,不同于弗氏的是它不代表性驱力,而是一 种包括性欲在内的普遍生命力,
5,在荣格的后期,提出了心理能的概念它表现 了两个定律,等量定律和熵定律. 6, 认为每个人身上有一种占优势的人格,可能 还会有第二种或者第三种人格存在并在同一 个人的意识中发挥作用.

(三)荣格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 1,人的总体是心灵. 2,心灵深处包含一切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思想感情 与行为. 3,心灵这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三个层而构成. 依次为意识(心灵唯一被个体劳动直接感知的) 个人潜意识,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及被压抑 的经验,属于个体的梦与幻想.(相当前意识) 集体潜意识;潜意识部分,受生物进化和文化历 史发展影响
15

荣格的心理上发展观 1,提出了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观点. 2,重视中年危机 3,论述老年人的心理上尤其是临终的心理上 等埃里克森便于工作是依荣格的研究基础上 将老的精神分析的年龄阶段划分到青春期,扩 充到老年.
16
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关于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哲学中属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