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云的形成-核化理论
蘑菇云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蘑菇云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蘑菇云,这个在重大爆炸事件中常常出现的壮观景象,总是令人震撼和充满好奇。
而要了解蘑菇云的化学成分,首先得从产生蘑菇云的过程说起。
一般来说,能够形成蘑菇云的情况,大多是威力巨大的爆炸,比如核爆炸或者大型的化学爆炸。
在这些爆炸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化学成分。
以核爆炸为例,其主要的反应物质是铀、钚等放射性元素。
在核爆炸瞬间,这些放射性元素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化学物质。
首先是裂变产物,这包括了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如碘-131、铯-137 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和化学性质,它们在环境中的传播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其次,核爆炸还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等离子体。
这些等离子体包含了原子核、电子以及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和分子。
随着爆炸后的冷却和扩散过程,这些等离子体逐渐转化为各种稳定或不稳定的化学物质。
除了放射性物质和等离子体,核爆炸还会使周围的空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下会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
同时,由于爆炸产生的高温,周围的水分也会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
在大型的化学爆炸中,化学成分同样复杂多样。
例如,炸药爆炸时,常见的炸药成分如硝酸铵、TNT 等会迅速分解。
硝酸铵分解会产生氮气、氧气和水蒸气;TNT 爆炸则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此外,爆炸现场的其他物质也可能参与反应。
比如,如果爆炸发生在有有机物存在的环境中,有机物可能会燃烧或分解,产生碳氧化物、氢氧化物等。
蘑菇云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仅取决于爆炸物本身,还与爆炸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爆炸发生在含有金属元素的土壤中,金属元素可能会在高温下气化,并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这些化学成分在蘑菇云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对环境和生物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气体则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可能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云的组成物质
云的组成物质引言云是大气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
云的形成与组成物质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云的组成物质,包括水蒸气、凝结核和空气动力学等方面。
1. 水蒸气水蒸气是构成云的主要组分之一。
它是水在气态下存在的形式,是液态水分子通过热能转化为气体状态。
水蒸气的含量与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1.1 形成过程当地面或水体受热时,液态水分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转化为水蒸气。
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释放出部分水分以维持生长,这也会增加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1.2 分布与浓度水蒸气在大气中呈现不均匀分布。
通常,在赤道附近和海洋上空,由于温暖和湿度较高,水蒸气含量较大。
而在高纬度地区和内陆地区,由于温度较低,水蒸气含量较小。
2. 凝结核凝结核是云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是云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晶的核心。
2.1 类型凝结核可以是多种物质,包括尘埃、盐粒、花粉等。
此外,大气中还存在着微小的冰晶、冰雹等固态物质作为凝结核。
2.2 影响因素凝结核的种类和数量对云的形成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当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凝结核时,云会更容易形成,并且云滴会更小;相反,当凝结核较少时,则可能导致云的形成受阻。
3. 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是云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它包括空气流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等。
3.1 上升运动当暖湿空气遇到冷空气或遇到地形障碍物时,会产生上升运动。
这种上升运动使得水蒸气能够更容易凝结成云滴,并促进云的形成。
3.2 下沉运动相对于上升运动,下沉运动则会抑制云的形成。
下沉运动使得空气变得干燥,降低了水蒸气凝结成云滴的机会。
3.3 空气流动空气流动在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将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进而影响云的分布和演变。
结论云是由水蒸气通过凝结形成的大气现象。
水蒸气、凝结核和空气动力学是构成云的主要组分之一。
云形成的原理
云形成的原理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气态水体。
云的形成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理:
1. 蒸发和昇华:地表的水体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作用,部分水分会蒸发成水蒸气。
同时,冰雪也会直接昇华为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形成大量悬浮的水分子。
2. 上升运动:当空气受到不同温度的加热,容积扩大,导致密度减小,从而使得周围的空气向上移动,形成了上升运动的气流。
这些上升运动的气流将携带着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空中。
3. 冷却和凝结:随着水蒸气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
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或冷物体时,会迅速冷却并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这些凝结的水滴或冰晶就是云的主要成分。
4. 凝结核:凝结核是云粒子的种子,在空气中存在着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如尘埃、烟雾、凝结核,它们可以作为凝结的起点,使水蒸气有点可以凝结的物质核心。
当水蒸气遇到这些凝结核时,便开始凝结形成云滴或云朵。
综上所述,云的形成主要是由蒸发和昇华、上升运动、冷却和凝结以及凝结核的作用共同作用而成。
不同的气候条件、地形和大气环境中的水汽含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状、高度和颜色的云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云降水物理学003-F0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F05科目名称:云降水物理学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云、雾、降水物理过程是大气水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地球大气的热量、水份和动量平衡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影响到局地的和短期的天气过程,也影响到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此外,云和降水还会影响大气污染、大气雷电和电磁辐射的传播。
本课程以大气热力学和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大气中水分在各阶段所经历的物理过程,即研究云、雾和降水和形成、发展和消散的物理规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是雷达气象学、天气导变、强风暴等物理气象学的核心,与《云动力学》、《云降水物理实验》等课程相配合,共同构筑专业知识结构的核心框架。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云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从微物理角度分析和解决大气科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1.绪论(1)掌握云降水物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意义;(2)熟悉研究方法体系;(3)理解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关系;(4)了解主要研究对象;(5)了解学科发展历史;2.云降水宏观特征(1)掌握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2)掌握云内湿度和含水量的一般特征、积状云和层状云的宏观特征、热泡理论、气团雷暴的结构与生命史;(3)熟悉锋面气旋中的雨带结构;(4)了解大气水循环过程、雾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卷云的宏观特征、热带气旋的云系结构特征;(5)初步了解全球云、雾、降水分布和云的日、季变化;3.云降水微观特征(1)掌握云降水粒子相态和尺度谱分布、云的胶体稳定性;(2)熟悉云降水粒子谱分布数据处理方法及微物理特征量的计算;(3)理解不同云降水粒子的尺度谱分布差异;4.云的形成—核化理论(1)了解水汽、液水、冰的结构及其与空气之间的界面特性(2)掌握核化的概念、可溶性核上的凝结核化过程、柯拉方程及其意义;(2)熟悉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的性质和特点、冰核起核化作用的条件;(3)理解同质核化的基本性质、同质冻结核化和异质冻结核化的差异;(4)了解离子和不可溶粒子表面凝结核化的基本特点;(5)初步了解由化学势概念导出开尔文公式;5.云雾粒子的扩散增长(1)掌握Maxwell方程的推导、扩散系数、导热系数、扩散增长基本规律、贝吉龙理论及基本规律;(2)熟悉云滴群凝结增长过程基本规律;(3)理解冰晶凝华增长处理方法;(4)了解单滴凝结增长方程的推导过思路、冰晶的形状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5)初步了解云滴的起伏凝结增长理论;额6.暖云降水理论(1)掌握微滴下落末速度规律、碰撞效率概念及规律、雨滴繁生机制;(2)熟悉Stokes末速定律推导、连续碰并增长方程的推导及应用;(3)理解凝结增长与碰并增长的共同作用过程;(4)了解随机碰并增长模型、凝结增长过渡到碰并增长的可能机制;7.冷云降水理论(1)掌握冷云降水的主要机制、冰质粒繁生机制、“播种云—供应云”降水机制;(2)熟悉连续碰并增长方程对冰相粒子碰并增长过程的应用;(3)理解成云致雨的物理总过程;(4)初步了解大气冰相粒子的运动特性;8.冰雹物理基础(1)掌握冷雹分层结构的形成机制、干增长和湿增长概念;(2)熟悉冰雹云结构与冰雹形成过程的关系;(3)理解干增长和湿增长判据;(4)了解雹胚与云体温度的关系;9.人工影响天气原理(1)掌握暖云和冷云增雨、人工抑雹、人工消雾的基本原理;(2)熟悉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催化剂的性质;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命题说明(可包含题型设计):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较低要求—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般要求—理解:基本原理和物理规律;较高要求—掌握:理论分析与定量计算。
云、雨、雾、露、霜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
云、雨、雾、露、霜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1. 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空中那千变万化的云,还有那说来就来的雨、神秘的雾、晶莹的露和洁白的霜,它们都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呀,咱们就来好好唠唠云、雨、雾、露、霜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让你彻底搞明白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魔法。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先讲讲它们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分析具体的形成过程,还会说说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在高级技术中的应用、存在的挑战以及一些常见的误解,最后再补充点有趣的相关知识并做个总结展望。
2. 核心原理- 2.1基本概念与理论背景- 云、雨、雾、露、霜这些现象的形成呀,都和水的三态变化有关。
啥是水的三态变化呢?说白了,就是水可以变成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这三种状态,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这个理论在古代就有一些朴素的认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入。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就对水的变化有过思考,而现代科学则是从分子层面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的。
- 这里的核心概念就是水的蒸发、凝结和凝华。
蒸发就是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要有水的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就行。
比如说我们晾衣服,衣服上的水慢慢变干就是蒸发。
凝结呢,就是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而凝华则是气态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冰或者霜等固态物质的过程。
- 2.2运行机制与过程分析- 云的形成:地面上的水(比如江河湖海、潮湿的土壤等)会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比较轻,就会往上升。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降低,空气变得稀薄,温度也会降低。
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就像一杯水倒满了一样。
这时候,水蒸气就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众多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这就好比一群人本来分散在各地(水蒸气分散在空气中),突然有个大集会(遇到冷空气开始凝结),大家都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云)。
- 雨的形成:云里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里不断地碰撞、合并。
大气科学专业课学习笔记-《云降水物理学》
云降水物理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宏观云物理学-大气热力学、动力学微观云物理学-水汽的相变热力学和气溶胶力学,所需的知识为热力学原理、扩散理论等2.Benoit Paul Emile Clapeyron 克拉珀龙(1799-1865)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Irying Langmuir 朗缪尔(1881-1957)积状暖云可因连锁繁生过程使雨滴数量增多+第一次开展飞机人工播云实验Hilding Kohler 科勒(1888—1982)吸湿性核凝结理论Kohler 方程Theodor Robert Walter Findeisen 芬德森(1909-1945)降水粒子形成理论+云降水物理学的鼻祖3.云降水物理学的感性认识观测研究方法探测理性认识理化实验:在隔离因子的情况下分析研究理化模拟:在综合因子的情况下分析研究(用实验方法模拟自然机制及过程)数值模拟第二章云雾降水形成的物理基础1.云:水滴、冰晶、水汽和空气共同构成的统一体2.组成云体的单个云滴或冰晶存在时间很短,云体或者云系的持续存在是由新的云粒子的不断生成维持的。
3.含水量比含水量(质量含水量):指每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所含固态或液态水的质量,常用单位:g/kg,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指每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固态或液态水的质量,常用单位:g/m3。
4.Clausius-Clapeyron 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平水(冰)面饱和水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温度↑,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的增大速度↑5.平冰面饱和水汽压<同温度下的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6.Kohler 科勒/柯拉方程溶液滴的饱和水汽压温度效应:温度↑,饱和水汽压↑曲率效应:半径↑,饱和水汽压↓浓度效应:浓度↑,饱和水汽压↓7.蒸凝现象:指固态或液态物质因升华、蒸发后转变为气态,或自气态因凝华、凝结而转变为固态或液态的现象。
发生条件:当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介于此时共存的两种表面饱和水汽压不相同的液水或冰的饱和水汽压之间贝吉隆过程(冰晶效应):对冰、水共存的系统,当实际水汽压介于二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时,必有水汽从过冷却水滴向冰晶方向扩散。
最新高考地理热点《云形成的原因》
高频考点194云云是指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瓦斯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地球以外行星也会有云,但水不一定是其它行星的云的主要成分,如金星的硫酸云。
形成原因云形成于当潮湿空气上升并遇冷时的区域。
这可能发生在:①锋面云,锋面上暖气团抬升成云。
②地形云,当空气沿着正地形上升时。
③平流云,当气团经过一个较冷的下垫面时,例如一个冷的水体。
④对流云,因为空气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云。
⑤气旋云,因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而产生的云。
【拓展提升】2014年11月,澳大利亚多地居民看到罕见的“雨幡洞云”奇观。
雨幡洞云,也叫穿洞云,是由于飞机穿过云层时引起空气的膨胀,局部压力下降且温度下降,云中的液态水滴迅速凝结形成冰晶,当冰晶落下时,形成“洞云”(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雨幡洞云的云层条件是()A.云层厚度大B.须饱含过冷的水滴C.云层高度低D.云层温度较高2.飞机飞越洞云下部时非常危险,是因为()A.易有飞鸟影响飞行B.空气能见度低C.盛行下沉气流D.盛行上升气流3.当澳大利亚居民看到“雨幡洞云”奇观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谷地区正值旱季B.此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盛行高压C.谟河的白昼比广州长D.在苔原地带生活的驯鹿迁徙到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B 2.C 3.D【分析】1.雨幡洞云形成时,云层较薄,而且出现于中、高层次的云层中,这些云层窄窄的缝隙下面悬挂着许多冰晶体,要形成雨幡洞云层,云层必须饱含过冷的水滴。
云的成因和成分
雲的成因和成分人們常常看到天空有時碧空無雲,有時白雲朵朵,有時又是烏雲密佈。
為什麼天上有時有雲,有時又沒有雲呢?雲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又是由什麼組成的?漂浮在天空中的雲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
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兩滴及冰、雪粒,雲的底郜不接觸地面,並有一定厚度。
雲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從地面向上十幾公里這層大氣中,越靠近地面,溫度越高,空氣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溫度越低,空氣也越稀薄。
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後,這裏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濕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
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餘的水汽釋出。
如果那裏的溫度高於0℃,則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於0℃,則多餘的水汽就凝化為小冰晶。
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並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雲了。
霧的成因霧和雲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而雲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
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不外兩個:ㄧ是由於蒸發,增加大氣中的水汽:另ㄧ是由於空氣自身的冷卻。
對於霧來說,冷卻更重要。
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有水汽增加或繼續冷卻,會發生凝結。
凝結的水滴如果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干公尺以內時,霧就形成了。
另外,過大的風速和強烈的擾動不利於霧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於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構穩定,並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
一般在工業區和城市中心形成霧的機會更多,因為那裏有豐富的凝結核存在。
露的形成和消失在溫暖季節的清晨,人們在路邊的草,樹葉及農作物上經常可以看到露珠,露也不是從天空中降下來的。
露的形成原因和過程與霜一樣,只不過它形成時的溫度在0℃以上罷了。
云降水总复习.
综合曲线(即柯拉曲线)看,半径较小时,综合曲线在1线以 下,说明溶液因子比曲率因子更起控制作用;当半径较大时, 综合曲线在l线以上,说明曲率因子反而比溶液因子更为重 要了。
第五章 云雾形成的微物理基础
贝吉隆过程或称冰晶效应
绘出柯拉曲线草图; 该曲线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在图中标明临界半径 Rc 和临界相对湿度 fc (或临界 饱和比Sc);
柱状、片状和平面辐枝状冰晶的凇附最小尺度分别 约为35、110和200 μm
• 雪花:
– 温度较高时淞附密度大、湿雪 – 温度较低时凝华、碰连密度小、碎雪
第九章 冷云降水理论
• 0~-5℃及-12~-17℃是雪花的两个多发区 的原因 • 冰质粒的繁生过程 脆弱冰晶的破裂、过冷大水滴的冻结破裂、结 凇时的繁生、冰晶蒸发时的繁生 • 结凇时的繁生-Hallett-Mossop机制
自然云中许多云滴常一起增长,并争食云内可被利用的水 汽。当微滴相当大或者数量充分多时,消耗水汽的速率可 以超出产生过饱和度的速率,这将阻碍或终止微滴的增长 过程。
• 过饱和度是先增大后减小的。 • 含盐粒较大的云滴都易于活化增大。而半径小的难以达到活化 半径;而且在以后湿度下降时,甚至会蒸发变小。 • 过到活化半径而增大的各种大小的云滴,它们会渐渐增大到尺 度相近的半径。
试说明当环境相对湿度 f < fc (或饱和比 S < Sc ) 时,液滴半径如何响应环境f或S的微小变化?
第六章 云雾的形成——核化理论
• 大气中形成云雾粒子的相变过程,称为云的核化过程 •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形成活化核(能够稳定存在并增长的水 滴胚胎)的数目称为核化率、活化率或成核率。 • 每一条Köhler曲线表示的是具有一定干尺度的粒子在吸收 水汽凝结长大过程中,不同半径的溶液滴与环境过饱和度的 关系。当过饱和度ΔS=0时对应的液滴半径 , 在r<r0时,ΔS为负值,因此公式
云怎么形成的
云怎么形成的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那么云是怎么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云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云形成的原因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云的形成条件和分类:凝结核存在、空气达到过饱和。
对云的形成而言,过饱和主要由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引起的。
大气上升运动主要方式:①、热力对流:地表受热不均、大气层结不稳定引起的对流上升运动—积状云。
②、动力抬升:暖湿气流受锋面、辐合气流作用所引起的大范围上升运动—层状云。
③、大气波动:大气流经不平地面或在逆温层以下所产生的波状运动—波状云。
④、地形抬升:大气运行中遇地形阻挡,被迫抬升而产生的上升运动—积状云、波状云、层积云,通常称地形云。
①、积状云:垂直发展的云块,主要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多形成于夏季午后,孤立分散、云低平坦、顶部凸起(外貌形态)。
形成与不稳定大气中的对流上升运动相联系。
取决于凝结条件、对流上升高度。
对流上限稍高于凝结高度,一般只形成淡积云。
在淡积云出现的高度如有强风、较强湍流,淡积云变破碎—碎积云。
对流上限超过凝结高度许多时,云体高大,顶部呈花椰菜状,形成浓积云。
如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向上伸展至-15℃以下高空,云顶冻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形成积雨云。
积雨云顶部高空风的吹拂下水平展成砧状—砧状云。
②、层状云:均匀幕状的云层,有较大水平范围,包括卷层云、卷云、高层云及雨层云。
空气大规模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主要是锋面上的上升运动引起的。
(作为征兆:卷层云在层状云前部伴随日、月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③波状云:波浪起伏的云层,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6云的形成与天气
(一)积状云的形成和发展
• 概念: • 对流高度:
对流运动能够达到 的高度 • 凝结高度:
开精始品课发件 生水汽凝结
积状云发展的三个阶段
• 1.淡积云阶段 • 2.浓积云阶段 • 3.积雨云阶段
精品课件
对流运动的初期形成淡积云
精品课件
对流运动加强形成浓积云
精品课件
对流运动非常旺盛形成积雨云
单位体积云中,水滴和冰晶的总质量, 用克/米3 表示。积雨云中约为0.6-0.7, 积云为0.3-0.4,卷云和卷层云中最小, 只有0.01-0.1
精品课件
复习思考题
1、不同形式的空气上升运动分别形成 什么种类的云?
2、积状云有何共同特征?与天气演变 有何关系?
3、层状云有什么基本特征?其中对飞 行影响较大的云有哪些?
云的形成和结构
精品课件
云的形成条件
足的水汽 形成条件
充 充分的冷却
足够的凝结核
精品课件
根据上升运动分类
根据上升运动的不同将云分为: 一、积状云 二、层状云 三、波状云 四、特殊云
精品课件
一、积状云
• 定义: 在对流的上升运动中形成的云 称为积状云
• 积状云包括: 淡积云、浓积云、 积雨云、碎积云。
• 1.堡状云
• 2.絮状云
• 3.荚状云
精品课件
1.堡状云
堡状云精品课的件 形成
堡状层积云
精品课件
堡状云的天气
• 大气不稳定,可能出现雷阵 雨天气
• 早上城堡云,下午雷雨鸣
精品课件
2.絮状云
• 当中空有强烈的乱流时,会使高积 云个体变得破碎,状如棉絮团,形 成絮积云
• 在絮状云区飞行飞机颠簸较强烈。
云微物理学
云和降水微物理学气象图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云滴很小,半径大约10微米,浓度为每升一万至一百万个,下降的速度约 1厘米/秒,通常比云中上升的气流速度小得多,因而云滴不能落出云底。
即使离开云底而下降,也会在不饱和的空气中迅速蒸发而消失。
只有当云滴通过各种微物理过程,集聚和转化成为降水粒子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成云致雨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微物理过程:湿空气上升膨胀冷却,其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在一些吸湿性强的云凝结核上,凝结而成初始云滴的凝结核化过程;云中的过冷水滴或水汽,在冰核上冻结或凝华以及在-40℃以下,自然冻结成初始冰晶胚胎的冰相生成过程;水汽在略高于饱和的条件下时,在云滴(冰晶)上进一步凝结(凝华),使云滴(冰晶)长大的凝结增长过程(凝华增长过程);云内尺度较大的云滴,在下落过程中与较小的云滴碰并而长大的重力碰并过程;冰晶和过冷水滴同时存在时,因为过冷水滴的饱和水汽压比冰面的大,造成过冷水滴逐渐蒸发,而冰晶则由于水汽的凝华而逐渐长大的冰晶过程。
降水粒子的尺度大约是云滴的一百倍,但其浓度却仅为云滴的百万分之一。
人工降雨云滴由于受表面张力作用,通常呈球形。
球形纯水滴表面的饱和水汽压,高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以半径为0.01微米的水滴为例,其饱和水汽压超过平水面的12.5%。
在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空气中,初始的云滴只能靠水汽分子随机碰撞而生成。
靠分子随机碰撞而产生云滴的可能性随着尺度增大而变小。
微小的初始云滴,只有在相对湿度达百分之几百的环境中才不致蒸发。
但实际大气的水汽含量很少能够超过饱和值的1%。
因此,在没有杂质的纯净空气中是难以直接形成云滴的。
事实上,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凝结核,这为凝结成云滴提供了条件。
云凝结核可分成两类:亲水性物质的大粒子,它不溶于水,但能吸附水汽,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水膜,相当于一个较大的纯水滴;含有可溶性盐的气溶胶微粒。
它能吸收水汽而成为盐溶液滴,属吸湿性核。
例如海盐的饱和水溶液,只要环境相对湿度高于78%,就可以凝结长大。
恒星形成中云核和分子云的演化
恒星形成中云核和分子云的演化恒星的诞生是宇宙中一场壮丽的演化过程,它需要经历云核的形成和分子云的演化。
本文将从云核的形成、分子云的演化以及恒星形成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索这一过程。
云核是恒星形成的基石,它是寒冷天体物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当宇宙中一些区域密度较高时,这些气体和尘埃开始逐渐聚集形成云核。
云核主要由氢气和微小的尘埃颗粒组成,尘埃颗粒在扩散引力和热气体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密度较高的云核中心。
随着云核的形成,这些云核逐渐开始引起了颗粒、气体和辐射的相互作用。
其中,颗粒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尘埃颗粒之间的结合和聚集,形成更大的尘埃颗粒团块。
同时,气体中的分子之间也会发生碰撞,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更复杂的分子。
这些尘埃颗粒团块和复杂的分子会进一步在云核中积累和聚合,形成了分子云。
分子云的直径可以达到几十至数百光年,其质量可达到数百倍的太阳质量。
分子云通常是冷却和收缩的,当其内部温度下降到足够低的时候,分子云就会引发重力坍缩,进而形成星团或者恒星。
分子云的演化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参量。
低温有利于原子与分子的纠缠行为,而高温则有利于分子碎裂和解离。
此外,分子云内部的密度差异也会影响其演化路径。
密度较高的区域由于引力作用更强烈,会更容易促成恒星的形成。
换句话说,分子云的演化过程中,云核和分子云的特性对于恒星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分子云内部的密度达到足够高,并且温度足够低时,重力会逐渐成为主导因素,促使云核进一步坍缩。
在云核坍缩的过程中,温度和密度都会随着演化而逐渐增加,最终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高的密度,使得光子能够逃逸并形成一颗恒星。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死亡之谷里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只有达到足够高的状态,恒星才能诞生。
总的来说,恒星形成中的云核和分子云的演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云核的形成提供了恒星形成所需的基础物质,而分子云的演化则决定了恒星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云的形成实验原理和应用
云的形成实验原理和应用1. 云的形成实验原理云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它们在大气中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
下面介绍一些云的形成实验原理。
1.1 蒸发冷却云的形成首先需要水的蒸发。
当地表温度升高,水蒸气从水面上升到大气中时,由于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水蒸气会冷却并凝结成微小的水滴。
这个过程称为蒸发冷却。
1.2 构成条件云的形成还需要一些特定的构成条件,包括饱和蒸汽压、凝结核和上升运动。
饱和蒸汽压是指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会发生凝结。
凝结核是在空气中存在的微小颗粒,可以提供凝结的表面。
而上升运动是指空气的垂直运动,可以使水蒸气充分混合,促使云的形成。
1.3 环境条件云的形成还与环境条件有关。
通常在较高的空气压力和较低的温度下,云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
当空气温度较低时,水蒸气会以冰的形式凝结,形成冰云。
2. 云的应用云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也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2.1 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技术。
它通过将大量的计算和存储任务分布到多个计算机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云计算具有灵活、可扩展、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企业信息化、科学研究、人工智能等。
2.2 云存储云存储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云端的技术。
通过云存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数据,无需在本地设备上存储大量的数据。
云存储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存储服务,备受用户欢迎。
2.3 云应用云应用是指以云计算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
云应用可以满足用户对于软件、硬件和资源的需求,提供了更便捷、灵活和可扩展的应用方式。
例如,云办公、云视频会议等都是常见的云应用。
结论通过实验原理我们了解了云的形成过程,以及云在云计算、云存储和云应用等方面的应用。
云技术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提高计算和存储效率,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云技术还将继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云是怎样形成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云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在光照下,江水、河水、海洋等水面、植物叶面的蒸发,产生大量的水汽。
受大气温度低于水面沸点的影响,水汽含量在大气中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呈现出各种形态,而云便是这些形态之一。
从地面往上的大气中,离地面越近,温度越高,空气越稠密;反之,越往高空,则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当水汽进入大气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越往上升,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的影响,上升的水汽由于体积缩小而比重增大,从而就会膨胀。
由于水汽的膨胀会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中的温度降低。
温度的降低,大气层容纳水汽的能力则越来越小。
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达成饱和。
这时,如果空气继续上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当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大气里的温度高于0℃时,多余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当温度低于0℃时,多余的水汽则被凝化为小冰晶。
当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相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云。
除了同时具备充足的水汽和空气冷却这两个基本条件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凝结核”。
如果空气中没有任何杂质,而是绝对纯净的,大气中的水汽分子就无法依附在凝结核之上。
单个存在于大气中的水汽分子相互之间的“粘合度”非常小,由于它们之间的合并能力有限,导致它们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后又被“生生分离”。
即使通过排除“万难”而聚合在一起的小部分水汽分子,也因它们的“个头”太小而导致所形成的小水滴也极其微小,而这些小水滴又将迅速被蒸发。
因此,它们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
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粒,典型的代表是尘埃,另外还有大量诸如盐粒、烟粒等微小粒子,这些微粒被称之为“凝结核”。
凝结核在云的形成上,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它不但能使大量水汽凝结,相聚,更能使它们依附于自己身上。
因凝结核的作用,大量碰撞并结合在一起的水汽分子终于得以“团聚”,它们“化零为整”,形成大小不一的云。
大气层中的凝结核与云成因
大气层中的凝结核与云成因1. 大气层中的凝结核与云成因2. 云是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气态水的聚集体,它们对于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云的形成过程涉及到大气层中存在的微小颗粒,也被称为凝结核。
4. 凝结核是云形成的基础,它们提供了云中水汽的凝结点,使得水分子可以在其表面聚集形成云滴或冰晶。
5. 大气中的凝结核可以来自于多种来源,包括水蒸气的凝结、尘埃颗粒和气溶胶颗粒等。
6.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压缩时,它会变成液态水或固态冰。
这是因为水蒸气在接触到凝结核时,能够在其表面形成液滴或冰晶。
7. 水蒸气的凝结通常需要一个起始点,这就是凝结核的作用。
凝结核的存在使得水蒸气能够快速凝结并形成云。
8. 尘埃颗粒和气溶胶颗粒也是大气中的凝结核。
它们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如火山喷发、沙尘暴、工业排放等。
9. 这些微小颗粒可以作为云的凝结核,吸附水分子并形成云滴或冰晶。
它们的存在使得云能够更加丰富和稳定地形成。
10. 大气层中的凝结核的数量和类型对云的形成和性质起着重要影响。
11. 在干净的大气条件下,凝结核的数量相对较少,云的形成可能会受到限制。
12. 然而,在污染严重的地区,例如城市或工业区域,凝结核的数量会大大增加,进而促进云的形成和增长。
13. 此外,凝结核的类型也会对云的特性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凝结核会导致不同种类的云形成,如水云、冰云等。
14. 了解大气层中的凝结核与云成因对于气候模型的建立和天气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5. 科学家通过研究凝结核的来源和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16. 这些研究还有助于预测云的分布和类型,对于气候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7. 此外,对凝结核的研究还可以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帮助我们减少对凝结核数量和类型的不良影响。
18. 总之,大气层中的凝结核与云成因密切相关,它们是云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深入了解凝结核的来源和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云的形成机制,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云是怎么样形成的
云是怎么样形成的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
那么云是怎么样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元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云形成的原因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地球以外行星也会有云,但水不一定是其它行星的云的主要成分,如金星的硫酸云。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
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
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
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
云的颜色天空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洁白如絮,有的是乌黑一块,有的是灰蒙蒙一片,有的发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
这里面,云的厚薄决定了颜色,我们所见到的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度可达7-8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
有满布天空的层状云,孤立的积状云,以及波状云等许多种。
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太阳和月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特别是波状云,云块边缘部分,色彩更为灰白;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天空即使有这种层状云,地面物体在太阳和月亮光下仍会映出影子。
有时云层薄得几乎看不出来,但只要发现在日月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大光环,仍然可以断定有云,这种云叫做“薄幕卷层云”。
孤立的积状云,因云层比较厚,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来是白色的;而背光的一面以及它的底部,光线就不容易透射过来,看起来比较灰黑。
云的形成_精品文档
云的形成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和接触到云。
无论是在晴朗的蓝天上出现的白云,还是阴天时密布的灰云,云朵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想象。
但你曾经思考过云是如何形成的吗?本文将探讨云的形成机制,深入了解云是如何从水蒸气变成可见的云朵的。
第一部分:水的循环要了解云的形成,首先需要了解水的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存在于各种形式,包括地表水、水蒸气和冰等。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移和循环的过程。
太阳能使得地球上的水变为水蒸气,随后通过空气对流上升到高空,并冷却成为云的形式。
第二部分:蒸发和凝结当太阳照射到水面或湿地上时,水分开始蒸发,即将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蒸气。
水蒸气轻于空气,会上升到大气层中的较高位置,形成了水汽。
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气体或冷空气时,水蒸气失去热量,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逐渐凝结成为云。
第三部分:云的形成云的形成是凝结的过程。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转变为小水滴或冰晶,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朵。
云由无数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在空气中悬浮着。
云的颜色和形状不仅取决于水滴或冰晶的特性,也受到光线的影响。
第四部分:云的类型根据云的形成高度和结构,云可以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云包括卷云、层云、积云和深积云等。
卷云是在中高空中形成的云,呈卷状或波纹状,常常被比喻为棉絮或羽毛。
层云以平坦连续的形态呈现,在较高的高度漂浮着。
积云是白天常见的云类型,呈现为累积状和凸起的形态,有时会形成暴雨或雷电。
深积云是发展最迅速的云层,常常预示着强烈的天气变化。
结论云的形成是一个通过水的循环和凝结的过程。
太阳能使得地球上的水变为水蒸气,而水蒸气在遇冷后逐渐凝结成云。
云的形状和类型取决于水滴或冰晶的特性以及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云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并预测天气变化。
同时,云的形成也是地球水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Ahrens, C. D. (2018). Essentials of Meteorology: An Invitation to the Atmosphere. Cengage Learning.2. Cox, J. (2019). The Weather Machine: A Journey Inside the Forecast. W. W. Norton & Company.3. Paltridge, G.W. (1975). Clouds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Scribner.4. Wallace, J. M., & Hobbs, P. V. (2006). Atmospheric Science: An Introductory Survey. Academic Pre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质冻结核化
计算表明,要产生同质冻结,过冷却水的温度至少 要冷到-35℃左右。这时的冰胚半径仅1.2×103µm。而每个冰胚仅含195个水分子。此时冰胚产 生率为5/cm3s,过冷却水温度愈低,冰胚产生率 愈高。 因此在-40℃以上,自然云多为过冷却的。
7
异质核化 - 离子的凝结核化
水汽在带电离子上凝结的平衡饱和比S较不带电时小。
北极清洁Biblioteka 21CCN 无系统性的纬度和季节变化 数浓度:大陆>海洋;污染>清洁 海洋:CCN/CN~0.2-0.6;大陆: CCN/CN~<0.01-0.1(大量小粒子) 大陆:自由大气是边界层的1/5;海洋:垂直 定常或在平均云高处达最大值 日变化:6 a.m.最小;6p.m.最大
22
CCN来源 CCN来源 气粒转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同质凝华核化
同质凝华核化比同质凝结核化困难得多,当饱和比 达6.748时,冰胚产生率也仅为3.4×10-52/cm3s。 Ostwald等级规律(1902):一个水汽过饱和 相并不直接转变为最稳态(冰),而是先转变为次稳 态(或亚稳态),即过冷却水。 1940年Krastanow计算认为温度低于-65℃时, 水的相变并不按上述规律,而却能直接转化为冰。 1963年Dufour和Defay指出:Krastanow的 结果是错的,因为他所用的数据有误。 现在发现,至少在温度高于-100℃的范围内,自 发凝华核化过程不会违反Ostwald的等级规律。
冰核面上异质核化往往从局部位置发动。这些位置 往往在善于接收水汽并形成液水的地方。对水汽凝 华于核上时的核面形状研究发现,凝华位置往往是 在核面的生长阶、裂缝、纹理、空穴、及棱角处。
33
习题 溶液滴表面饱和水汽压与平水面饱和水汽压的 比值可用柯拉(Köhler)方程表示:
8
异质核化 - 不溶性平表面上的凝结核化 主要与核的水湿性相关:
如在潮湿环境下的平石板、墙面,浴室的镜面、磁 砖表面上发生的凝结现象。
结论:要产生相同的核化率,亲水性表面比憎 水性表面容易。
9
异质核化 - 不溶性曲面上的凝结核化 主要与核的曲率相关:
1)凹表面比凸表面容易发生凝结核化; 2)单就凹、凸表面而言,曲率半径越小,平衡饱和 比越大,凝结越困难。
14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讨论(续)
当外界相对湿度f>f 盐核将由小而大地不断增大到超过f 当外界相对湿度 c时,盐核将由小而大地不断增大到超过 c ,最 后能继续增大成云滴。 后能继续增大成云滴。
因此,任一条Kohler线上相对湿度最大点左边的平衡曲线 上点称为“霾点”。溶液滴处于霾点状态时,就称为“霾 粒”或“霾滴”。如果相对湿度不变,处于霾点的水滴是 不会增大或减小的。 溶液滴半径由于相对湿度增大而一旦增大到临界点,即半 径达到临界半径rc,就能被激活而不断增大。因此rc也称为 “活化半径”,fc也称为“活化相对湿度”。 在云雾形成过程中,可溶性凝结核作为水滴的核后,只有 在被激活以后,才能形成云滴,否则只能保持为霾滴。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每一条平衡曲线,其f值都有一个极大值,称为 “临界相对湿度fc”,其相应的溶液滴半径,称为 “临界半径rc”。将前式对r微分,令其等于0,可 得:
3Cn 3 rc = = 1.9 ×10 m Cr
1 2
1 − 2 3 f c = 100 1 + Cr / 3Cn = 100 1 + 0.42 ×10−10 m 2 3
使当不带电时不可能发生凝结的饱和比状态下,由于有了 电荷就能发生凝结现象。 r<0.6nm时,电荷的影响十分显著; r>0.6nm时,曲率的影响显著; r>1.4nm时,电荷的影响已可以忽略。
离子正负对饱和比的影响
与正离子相比,负粒子在较低过饱和度条件下就开始成核。 原因在于,微水滴负氧端指向外,正H端向内,负离子表面 分布有负电荷,正好和正H端相接,造成异号相吸的形势。 这就使负离子上水汽凝结为水较为容易些。
28
异质核化 - 冰核起核化作用的条件 1、溶解度条件
各种冰核多为不可溶解的物质组成。 成冰:将水分子的混乱运动变得排列有序。冰核应 使无序运动水分子排列有序化,即冰核本身应当排 列有序。
29
异质核化 - 冰核起核化作用的条件 2、质粒尺度条件
异质凝华核化和异质冻结核化,都是冰核质粒愈大, 核化温度愈高。 半径大于0.1微米的冰核,其核化温度较为稳定。 半径小于0.01微米的质粒,一般很难起冰核作用。
13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讨论
盐核质量愈大,起始的饱和溶液滴半径也愈大; 盐核质量愈大,则临界相对湿度愈小,但临界半径 却愈大; 对任一条Kohler曲线,由纯盐粒吸收水份而增大 的过程,是由当时的相对湿度大小决定的:
环境相对湿度f低于 盐核吸湿增大是有局限性的, 环境相对湿度 低于fc时,盐核吸湿增大是有局限性的, 低于 盐核可增长到与f相对应的平衡尺度 处于稳定态。 相对应的平衡尺度, 盐核可增长到与 相对应的平衡尺度,处于稳定态。 环境相对湿度f=f 盐滴就会增大到r 环境相对湿度 c时,盐滴就会增大到 c。但rc与前不同 的是处于亚稳态。如水滴半径因偶然的原因增到大于r 的是处于亚稳态。如水滴半径因偶然的原因增到大于 c , 此时它所需的平衡相对湿度就小于环境相对湿度, 此时它所需的平衡相对湿度就小于环境相对湿度,于是 就有水汽在它上面凝结,使它继续增大甚至成为云滴, 就有水汽在它上面凝结,使它继续增大甚至成为云滴, 而不会因蒸发恢复到原有半径。 而不会因蒸发恢复到原有半径。
云降水物理学
第六章 云雾的形成 ——核化理论
成核作用 核化过程:形成云雾质粒的过程。 自发核化(同质核化):单一相态分子中没有 其它物质存在时发生的核化过程。
对水而言,水汽以几个水分子集合体为中心聚集成 液体(凝结)或固体(凝华),或者以过冷却水中 的水分子集体为中心形成冰晶(冻结)。如把这些 微小的水分子集合体看成核,则这种无异质核存在 时的核化现象称为自发核化或同质核化。同质是指 结成的核心不是异性物质,都是水分子的意思。上 述三种过程的自发核化分别称为:同质凝结核化、 同质凝华核化和同质冻结核化。
24
自然冰核
a=0.3-0.8
25
自然冰核
26
自然冰核 随着地点不同冰核浓度呈现较大差异
自然冰核浓度北半球比南半球高出一个量级。六大 洲中以亚洲冰核浓度最高。我国北方地区的观测值 稍高于北半球的平均值。
27
自然冰核 变化
一天中午的观测值要高于下午值 不同气团的冰核浓度有一定差异。在锋面过境时, 冰核浓度骤然增加,可增加一个量级,有人把这种 急剧增加称之“核暴”。在大连十次锋面活动有九 次出现核暴,西安六次和兰州十一次锋面活动分别 出现四次和七次核暴,原因归之于锋面过境,伴随 大量的沙尘输送。 冰核浓度随大气能见度减少而增加,这与大气中影 响能见度的悬浮颗粒有关。
15
异质核化 - 异质凝华核化 异质凝华核化的理论处理与异质凝结核华相似。 结论:
1)同一冰核半径条件下,θ愈大,则凝华温度愈低 (即凝华愈难); 2)接触角一定,随着冰核半径的增大,凝华核华温 2 度愈高(即愈易核华)。
H2O
16
异质核化 - 异质冻结核化 结论类似于异质凝华核化:
1)接触角大则冻结温度愈低,即愈不易冻结; 2)冰核半径愈小,冻结温度愈低。特别当冰核半径 小于0.01µm时,很难冻结。
10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已知Kohler方程为
Ern Cr Cn f = 1+ − 3 = E∞ r r 100
f为相对湿度。设温度为275K,m为饱和食盐溶 液中溶质质量,则
1 f −7 1 = 1 + 1.2 × 10 − 0.147 m 3 100 r r
11
异质核化 - 可溶性核上的凝结
18
异质核化 - 异质凝结冻结核化 空气处于水面过饱和,当存在一个合适的凝结冻 结核,水汽首先在核上发生异质凝结核化过程, 其后再发生冻结成冰过程
19
CCN
20
CCN
CCN spectra in the boundary layer from measurements near the Azores in a polluted continental air mass (brown line), in Florida in a marine air mass (green line), and in clean air in the Arctic (blue line). [Data from J. Geophys. Res., 107(D19), INX2 21 (2002).] 大陆气团 海洋气团
异质核化:有异质核存在时的核化现象。
2
成核作用
异质核化:有异质核存在 时的核化现象。
3
同质凝结核化
在大气中水汽较丰沛时,其中有些水汽分子就会偶 然结合成微滴。如果其大小超过某个临界值,它将 能稳定存在。平均来说,大于临界尺度的微滴将会 增长,而小于临界尺度的微滴就会消失。
4
同质凝结核化
1897年,Wilson令一个内含纯净无杂质的且相 对湿度为100%的空气云匣发生膨胀,第一次发现 在膨胀冷却到相对湿度达800%以上时,才出现自 发凝结现象。 在这样大的相对湿度下,水汽分子才能克服由于温 度和密度造成的微观起伏,自发地排列成团,形成 微水滴。 同质凝结核化发生的相对湿度界限,称为阈湿。 结论: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水汽同质核化凝结形 成水滴。
多数CCN含有硫酸盐
植物燃烧:农作物、林火等:1012-1015/kg 石油及其产品燃烧 土壤、沙尘:次要 海盐:次要(既使在海洋上空)
23
自然冰核
自然冰核呈现过冷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