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诗歌特点理解 陶渊明诗歌 谢朓 谢灵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时代,其诗歌却截然是两个时代的代表。
在历史上,魏晋诗歌诗风的古朴在陶渊明那里达到高峰,而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写下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追求声色。
因为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和推崇。
但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显然不及陶渊明。
后世对两位诗人的评价各有多极,但绝对的一点是,整个盛唐诗歌能达到艺术的高峰,主要源于汲取了两位诗人所代表的诗风的精华。
至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诗歌诗风的过渡,也体现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诗人的诗歌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包括陶渊明的大多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写意,就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所写田园之景,所诉内心之情,都是充满诗意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从不追求名句,刻意雕琢某句,而是追求整篇诗歌的浑然一成,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由流露。
在陶渊明之前,所有诗人写山水、实景,但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流行趋势,直到谢灵运,先前诗歌写意的趋势渐渐没落,而对诗歌句子斟酌,追求写实成为真正的诗歌发展趋势。
诗歌诗风,真正从写意风转为写实风。
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放弃了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去追求字句匠心。
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窥不见练字、修辞的踪迹,而是意象的加成、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表现出来,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没有了陶渊明那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点,他放弃浑然一体的诗歌特征,而是追求单个事物的临摹,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就如《入彭蠡湖口》这首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秀”与“屯”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次次斟酌锤炼后决定的。
在《游赤石进帆海》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中的“和”与“歇”也是如此。
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也是两个时代诗风转变的象征。
陶渊明认为,简单的诗句是不能诉尽诗人内心的情意的,那他就致力于突破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范本如下:正文: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有着独特的风采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存在明显的异同。
首先,陶渊明活动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动乱的时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乱世的痛苦和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
而谢灵运则生活在唐朝盛世,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他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时代荣耀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和意境上也有明显的异同。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较为广泛,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乡土情怀等多个方面,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谢灵运的诗歌主要围绕着对时代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展开,他的诗作更为典雅,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三、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上也有一些异同之处。
陶渊明的诗作简练自然,语言质朴真实,常常采用对景写景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而谢灵运的诗作则更多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凝练性。
四、影响力和地位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田园诗的祖师”,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谢灵运虽然没有陶渊明那样广泛的影响力,但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代诗人之首”。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代表作品选集,以供读者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中,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唐代诗坛上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
本文将就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豁达淡泊为主要特点,他通常写山水田园和自然景观,叙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则更为豪放洒脱,他善于用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独具一格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
陶渊明是一个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乡村中,接触自然和农民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
而谢灵运则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游走于朝野之间,广泛地涉猎历史和文化,因此他的诗歌更具有学问性和思想深度。
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无论是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还是豪放洒脱的豁达诗,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们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杰出诗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相适应。
- 1 -。
陶渊明谢灵运谢眺比较
十、陶渊明的艺术境界、文学地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影响(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意境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它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
“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之间相遇。
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以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又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
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
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2、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内在感情力量,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
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又宛如目前。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然。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3、参与劳动的感受,表现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4、描写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5、表现和反映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愿(三)诗歌艺术成就、特色:1、主体风格:平淡自然、亲切淳真(1)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切再现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是得读者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
(2)朴素的语言、真率自然的抒写。
语言自然精粹富有意境美的同时通俗易懂、用语朴质无华却包含着丰富的形象。
(3)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平淡中有深意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
陶陶渊明谢灵运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两位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两位诗人在文学风格、诗歌主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谢灵运诗歌和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比较谢灵运生于唐代,为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豪放为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发他紧张激烈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形象表现。
陶渊明是晋代诗人,对村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其形式上比较简单,语言质朴自然。
二、诗歌主题比较1. 谢灵运的主题谢灵运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写景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最为突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唐多令》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对自身和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2. 陶渊明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花落江南,眼前不见水,地下却流泉”,以桃花源的奇境为背景,表达出对人类自由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和不切实际的遐想。
三、语言风格比较1. 谢灵运的语言风格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相对奔放,行文十分流畅,常常采用连句成篇的方式,使诗歌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句多以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主,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离骚》中写到“寓意深长,意犹未尽,欲说还休,半辞而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受。
2.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词语古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分自然而简约,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色。
阮籍诗歌特点理解陶渊明诗歌谢朓谢灵运
阮籍诗歌特点理解陶渊明诗歌谢朓谢灵运第一篇:阮籍诗歌特点理解陶渊明诗歌谢朓谢灵运1.对阮籍诗歌特点的理解:钟嵘说阮籍《咏怀》“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造成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原因,除了受魏晋时谈玄风气的影响,更在于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对不忠于本集团或不能被他们利用的名士采取残忍的逼迫手段。
许多名士惨遭杀戮,甚至被夷三族。
那么,其诗的“归趣”究竟何在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世事的忧愤据《晋书·阮籍传》称,因天下多故,“籍由是不与世事。
”事实上,我们从《咏怀》的不少诗句中都能看出阮籍对世事的关注。
其中有些诗句揭示了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我们在《咏怀》中总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和痛苦。
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人想借弹琴和赏月来排遣忧思,然而看到“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情景,他的忧思更加深重了。
二、对儒与道的超越儒学的核心“为孔孟仁爱忠恕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原则,以及对最高理想人格汲汲不舍的追求精神。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儒士,始终具有一种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情怀,阮籍从小就深受儒学熏陶,曾有济世之志。
然而魏晋统治者却在儒家礼仪道德的幌子下,进行卑鄙残忍的勾当,施行所谓“综核名实”,其名教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钳制人民的工具,根本就违背了儒家礼制。
阮籍看透了这点,《咏怀》中有许多诗句表现了籍对仙和道的仰慕与追求。
三、对生命的感悟及对自由的追求阮籍有着深厚的哲学修养,对《易》《老》《庄》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体现在他的《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著作中,这使得他对生命的长短和价值看得异常透彻。
他深深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及其荣损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发出“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品读阮籍的《咏怀》诗,我们总能触摸到他忧愁愤慨的心情,倾听到他超凡不俗的心声,感受到他不为人知的孤独与痛苦的心灵。
而其所谓狂放与旷达,不过是其避免迫害和掩饰痛苦的外衣,痛苦才是其真实的内幕。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展现整体的自然美;而与之相对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则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
两人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诗歌风格迥异,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陶”“谢”千古并行,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山水诗创作的缘故。
田园诗与山水诗往往并称,但是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是它的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诗人更注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观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谢灵运写的最多是山水诗,是继田园诗之后,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沈德潜在曾将谢诗与陶诗作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1从诗歌发展角度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乘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写意到摹象中国诗歌一直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导语: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东晋私企两位非常重要的诗人,那么他们两人有什么异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2001中本(4)班442号汪立峰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自然,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是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追求诗歌声色之美,开创了南朝的一代诗风。
他们的诗歌意思甚深,深,其实是晋宋之交田园、山水诗二大鼻祖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共同特点。
陶诗语淡,思顺,格局疏朗,是深入浅出;谢诗语炼,思屈,格局密致,是深入深出。
故陶诗舒徐不费力,而谢诗峻刻稍滞重,则为二人不同之个性特征。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一、陶渊明的诗歌以写意为主,而谢灵运诗歌是以摹象为主。
他们自然观不同,陶基本上承先秦以来道家的自然观,谢则更多魏晋以来玄学的自然观。
沈德潜曾对陶诗与谢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是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他的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
陶渊明的诗歌体现“率真”、“任情”的美学追求。
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形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左右,我行我素,倒像一位“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驱。
他要自己的作品都能“颇示己志”,“为情而文”而不是“为文而情”,率性而发,毫无掩饰,从“胸中自然流出”。
因此,他对生活的种种体验,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喜怒哀乐,都融会在作品中,人们可以透过其作品看到他高尚的“人格”。
谢诗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诗歌异同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人的诗歌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试图从异同点的比较来分析陶谢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异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简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
简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都是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二者有明显存在差异。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诗歌成就的不同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诗歌艺术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具有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
他的诗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而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写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诗歌表现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表现手法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而陶诗较为随性,重视表达的流畅、直白。
(4)诗歌意趣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是通过诗里的山水,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具有一种玄趣。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5)诗歌对自然的描写方式的不同陶诗一般是把主观感情倾注到诗中去,因而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宁静、淡雅,以与官场的喧闹、污秽形成对照,这就蒙上了诗人热爱田园和闲适情趣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现实的农村不完全是那个样子。
谢诗则多选取大自然中美的对象进行细致描写,力争形似逼真,以揭示大自然真正美的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陶诗偏于写意,而谢诗则偏于写实。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一、引言本章主要介绍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1.1 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谢灵运,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深沉的思想而著名。
1.2 诗歌创作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牧歌为主题,描绘了恬淡宁静、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
谢灵运则在其诗歌中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主题的异同2.1 主题的异同陶渊明的诗歌主题聚焦于自然、生活、友情等方面,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谢灵运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困境与抗争。
2.2 具体作品对比在《归园田居》和谢灵运的《乌栖曲》中,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的向往,却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方式。
三、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3.1 表现手法的异同陶渊明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为主,往往借助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描绘情感。
谢灵运的诗歌则倾向于雄浑豪放的表达,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2 具体作品对比通过比较陶渊明的《竹里馆》和谢灵运的《代人赋诗》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前者着重描绘自然景观,后者则通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来表达情感。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附件,例如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选集、研究资料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2、谢灵运: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深沉的思想而著名。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魏晋南北朝晋宋易代时期有两个最为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两人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陶渊明比谢灵运稍长。
这两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个诗人,不论从诗的风格,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值得去比较,从鉴赏和比较中我们可以大致描绘他们在当时生活中的样子,欣赏到历史上文学大家的人格风范和思想修养。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
陶渊明从小就博学善文,志向超拔,但是因为家道衰落而需口腹自役曾几次出仕,每次都因“少无适俗韵”而解龟挂印。
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宋刘裕幕府任镇军参军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弃官回乡,退居田园,终老一生,不复仕进之举。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其诗风质朴,平淡,语言精炼而自然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大部分是以归隐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
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纯洁率真的心灵和超凡脱俗的自由精神。
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归园田居》等等。
他的诗歌风格平白如话,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着人工痕迹,直抒胸臆,感人肺腑。
如《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又如《归园田居》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一贫如洗,坚守人格操守,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少有的铁骨硬汉,即便同时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也只能在作品里面发发对现实的牢骚而已,却不能够洒脱地抛开尘世中的所有挂牵。
陶渊明的作品除了反映强烈的洒脱精神以外,还有很多丰富的主题,例如有弘扬儒家文化的“《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俩位古代诗人可真是个性迥异,一个是田园诗的“诗仙”,一个是山水诗的“大师”。
说到陶渊明,他的诗简直就像是一杯清茶,淡淡的,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他特别喜欢描写自然,像《归园田居》那种,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真是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仿佛让人看到他在那片金黄的稻田里,悠闲自得,周围是一片宁静,鸟儿在歌唱,花儿在争妍,真让人羡慕得不行。
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简直让人心都融化了,读着就想立马去农村住几天,享受那种田园生活。
再说说谢灵运,他的诗就像一幅幅优雅的山水画,笔触细腻,构图讲究。
他特别擅长用奇巧的景色和流畅的意境来表达情感,像《登池上楼》那首,简直是让人如临其境。
山清水秀,云卷云舒,谢灵运用那些美妙的词句,把自然的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里,仿佛每一座山都在低语,每一条水流都在诉说,让人觉得自然和人心是多么和谐,简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读了后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是在云端遨游。
不过,两个人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差异。
陶渊明的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他的词句里不带一点浮华,朴实无华,却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就像他在田园中,虽然身处宁静,却又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那种对生活的感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而谢灵运呢,他的诗中充满了激情和张扬,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描绘,时常让人觉得他就像在舞台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搬到观众面前,感染每一个人。
陶渊明常常选择在平凡中找到乐趣,他不爱与世争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简单生活才是真。
你想啊,他在田间小路上散步时,边走边吟,那种悠闲,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而谢灵运就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浪子,四处游历,把山川河流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边走边感受,边写边醉,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豪情壮志在字里行间流露,简直是让人热血沸腾。
两位大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陶渊明的语言简练明了,平易近人,读起来像是和朋友在聊天,亲切又自然。
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本()班号汪立峰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地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地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地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对山水客体地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地田园诗以自己地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是中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人.自然,是其诗歌地总体艺术特征,是魏晋古朴诗风地集大成者.谢灵运地山水诗地特点是鲜丽清新,追求诗歌声色之美,开创了南朝地一代诗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他们地诗歌意思甚深,深,其实是晋宋之交田园、山水诗二大鼻祖陶渊明与谢灵运地共同特点.陶诗语淡,思顺,格局疏朗,是深入浅出;谢诗语炼,思屈,格局密致,是深入深出.故陶诗舒徐不费力,而谢诗峻刻稍滞重,则为二人不同之个性特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地艺术特征地不同主要表现为:一、陶渊明地诗歌以写意为主,而谢灵运诗歌是以摹象为主.他们自然观不同,陶基本上承先秦以来道家地自然观,谢则更多魏晋以来玄学地自然观.沈德潜曾对陶诗与谢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陶是写意地能手,他地生活是诗化地,感情也是诗化地,写诗不过是自然地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地心境.他地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地自然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陶渊明地诗歌体现“率真”、“任情”地美学追求.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形象地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左右,我行我素,倒像一位“追求个性解放”地先驱.他要自己地作品都能“颇示己志”,“为情而文”而不是“为文而情”,率性而发,毫无掩饰,从“胸中自然流出”.因此,他对生活地种种体验,对人生真谛地种种思索,喜怒哀乐,都融会在作品中,人们可以透过其作品看到他高尚地“人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谢诗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地诗中占据了主要地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地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地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地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无不显示着高超地描摹技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外,谢对自然景物之美有着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而使之成为精美地诗歌意境地能力.谢诗对山水景物精心细致地刻画,无不显示他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谢具有多方面地艺术才能,除诗文外,又工书善画,所以他对形象、色彩、线条、距离、音响等有着灵敏地感受.如“远岩映林薄,……墟圃散红桃”,而“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又仿佛后来地水墨画,雨后山林清朗明净,形容落日不以热烈地红色着眼,而只是轻轻勾出半圆地线条,和整体地淡色调一致.在结构上,谢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地尾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情景交融方式地不同.陶诗体现了情、景、事、理浑融地艺术境界.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地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地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地、对人生了悟明彻地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他地“情”是通过形象化地方式表现出来地,他笔下地客观环境,其中包括人、事和物,都融入了强烈地主观感受和情思,而不是客观地物象描绘,他地作品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同一地浑化境界,具有很高地审美价值.作品中曾出现麦苗、月亮、春燕、归鸟、青松、秋菊、孤云、庭院、乡间道路等许多景物,它们都饱含着诗人地感情,体现着诗人地性格.陶诗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地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地艺术标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而谢诗,他地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地特点.谢对山水地欣赏不满足于一般地常景常境,而是敢力于人所未到、未经发现地幽峻奇境地开发.如“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因此,他地诗更注重山水景物地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地,因此他地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地境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语言上,陶诗注重启示性,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陶诗,有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地语言风格.语言平淡质朴,绝不是淡而无味,诚如苏轼所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平淡之中有无限地丰采,质朴之中有深厚地情味.注重言外地效果,发挥语言地启示性,以调动读者地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东西.无论是诗还是文,无论是抒发情怀还是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本是平淡无奇,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少用华丽地辞藻、夸张地手法,只是白描,轻加点染,力避浓笔涂抹.因此,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种真实地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地意境,诗地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地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地自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谢诗,语言上注重写实性,富于表现力地语言,善于用典,尤其是拟人技巧.如“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他充分发挥语言地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地效果.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写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造成有时语言过于深奥、句式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陶到谢地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地嬗变.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地集大成者地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地首创者.如果说谢为诗中能品,陶则又为诗中神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1. 引言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本文将从主题选取、风格特点、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以探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之处。
2. 主题选取2.1 陶渊明的主题选取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山水田园为主,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2.2 谢灵运的主题选取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颂扬壮丽山河的作品,也有描绘爱情、忧国忧民的诗歌。
3. 风格特点3.1 陶渊明的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他注重用意象描写来表达情感,以及通过对自然的抒发,展现内心的追求和愿望。
3.2 谢灵运的风格特点谢灵运的诗歌风格雄浑壮丽,语言华丽辞藻,情感激烈澎湃。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唤起人们的情绪共鸣。
4. 艺术手法4.1 陶渊明的艺术手法陶渊明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对立,突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擅长运用夸张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4.2 谢灵运的艺术手法谢灵运的作品常常采用典故、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
他还注重音节的运用,以及对诗句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5. 比较分析5.1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共同之处陶渊明与谢灵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他们的诗歌都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都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5.2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之处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为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而谢灵运的诗歌则广泛涵盖了咏史抒怀、颂扬壮丽山河、描绘爱情等各种主题,语言华丽辞藻,情感激烈澎湃。
6. 结论通过对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主题选取、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摘要: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正文: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两人的生平简介、诗歌主题与风格特点、异同比较以及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务,因不堪官场黑暗,最终选择归隐田园。
谢灵运(385-433年),字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称谢客。
他历任秘书郎、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等职,因参与政治斗争,最后被贬为永嘉郡司马。
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为主线,表现出他对官场黑暗的憎恶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他的诗歌风格以平淡自然、真率质朴为特点,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山水田园,也有抒发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风格以华丽、细腻、清新见长,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被称为“山水诗派”的代表。
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相同点:两人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都曾投身官场,后因各种原因归隐田园。
不同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更偏向田园生活,对官场黑暗有强烈的反感;而谢灵运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山水景物,抒发政治抱负。
在风格上,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自然,谢灵运的诗歌则华丽、细腻。
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传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创立了田园诗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灵运的诗歌则开启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对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等产生了启示。
总之,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各具特色,代表了东晋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阮籍诗歌特点的理解:钟嵘说阮籍《咏怀》“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造成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原因,除了受魏晋时谈玄风气的影响,更在于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对不忠于本集团或不能被他们利用的名士采取残忍的逼迫手段。
许多名士惨遭杀戮,甚至被夷三族。
那么,其诗的“归趣”究竟何在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世事的忧愤据《晋书·阮籍传》称,因天下多故,“籍由是不与世事。
”事实上,我们从《咏怀》的不少诗句中都能看出阮籍对世事的关注。
其中有些诗句揭示了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我们在《咏怀》中总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和痛苦。
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人想借弹琴和赏月来排遣忧思,然而看到“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情景,他的忧思更加深重了。
二、对儒与道的超越儒学的核心“为孔孟仁爱忠恕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原则,以及对最高理想人格汲汲不舍的追求精神。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儒士,始终具有一种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情怀,阮籍从小就深受儒学熏陶,曾有济世之志。
然而魏晋统治者却在儒家礼仪道德的幌子下,进行卑鄙残忍的勾当,施行所谓“综核名实”,其名教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钳制人民的工具,根本就违背了儒家礼制。
阮籍看透了这点,《咏怀》中有许多诗句表现了籍对仙和道的仰慕与追求。
三、对生命的感悟及对自由的追求阮籍有着深厚的哲学修养,对《易》《老》《庄》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体现在他的《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著作中,这使得他对生命的长短和价值看得异常透彻。
他深深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及其荣损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发出“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品读阮籍的《咏怀》诗,我们总能触摸到他忧愁愤慨的心情,倾听到他超凡不俗的心声,感受到他不为人知的孤独与痛苦的心灵。
而其所谓狂放与旷达,不过是其避免迫害和掩饰痛苦的外衣,痛苦才是其真实的内幕。
因其痛苦无处排遣,所以只好作“穷途之哭”。
《咏怀诗》中大量运用了我国传统的比兴象征、用典等易产生多义性的表现手法,从而就形成了阮诗隐晦又意旨深远的特点,即谓“阮嗣宗诗专以意胜”(张戎《岁寒堂古诗话》),籍长与寄托情志深远曲折,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特别擅长表现虽局限于感情羁绊、悲怆欲绝仍对整个生命价值寻觅不止的潜蛟于渊的深长思绪。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2.阮籍与陶渊明的诗歌传承:A由于阮籍和陶渊明都处于朝代更替之际, 而且由于阮籍的父亲阮璃依附曹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是东晋王朝的名将, 其祖父又做过晋朝的太守, 在新王朝一方看来, 他们都是站在旧王朝一边的。
所以面对着社会上层为争夺皇权而大动杀机的现实, 他们的人生短的慨叹加上“忧生之磋”, 就表现得格外强烈和深重。
B.儒家的处世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主张积极用世的, 所以阮籍和陶渊明都少怀但他们都遭逢“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昔朽·阮籍传》的易代之际, 不要说“济世”, 连他们自己也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所以他们胸中如怀汤火, 终日如履薄冰, 内心充满了恐惧、伤感和忧忿。
发而为诗, 慷慨悲凉之气沛然充乎其间.C.文学史上讲到阮籍继承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精神, 这自然很容易接受。
但关于陶渊明, 则较多地突出其“静穆”及其田园诗平淡自然的一面, 对于其“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则有所忽略, 强调不够。
其实, 陶渊明的咏怀诗也是上继建安阮籍、左思的基本精神的.D.作为文学发展史同一阶段、同一系列的诗人, 陶、阮诗歌在表现方法上也有显然相同的一面, 那就是抒情写意性。
3.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较不同特点二谢山水诗思想内容的不同(一)、阐发庄老名理与抒写怀乡念友之情谢灵运的山水诗不是单纯的描绘山水景色,而是以山水体玄悟道,是对庄老名理的敷陈。
因而,谢灵运山水诗是借山水来阐发诗人的庄老思想。
谢脁的山水诗一部分是与友人宴饮时的即兴联句,一部分是羁旅途中的山川游览,另一部分是送别友人时景色渲染,这些山水诗无论写于何地、描绘何景,都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个人感情。
这种情主要是羁旅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在送别友人时抒发惜别怀友之情。
因而,谢朓的山水诗是通过山水描写来表达诗人怀乡念友之情。
(二)、探寻深山大壑之景与描绘日常所见之致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只有少数作品中描绘的是清丽景致,且多是有句无诗。
大部分作品中的景物是深山险峪、荒林大壑,极力描绘一种幽深新奇之境。
这种幽深新奇之境并非诗人的一次偶遇,而是诗人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寻,诗人常“裹粮权轻策”,在深山大壑中作数日的探求。
因而,在他的诗中总有一个来去匆匆的行者,或柱杖穿梭于僻径小道,或乘舟激流于回环山谷,行者眼中的深山险峪、荒山大壑必然成为诗歌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谢脁山水诗中的景物一类是羁旅途中、送别友人时进入目中的自然景色,不追求奇异,多是青山秀水与白云落日,且多为晚景;另一类是精致的庭院小景,如池、塘、亭,鳞、荷、竹。
无论是哪一类景物都是日常所见之景,但诗人将常景中的美发掘了出来,与诗人的仕宦生涯、家居生活融为一体。
二、二谢山水诗艺术表现的不同(一)、记游写景言理的固定结构与景语情语交叉的灵脱格局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都沿着先记游、再写景、最后言理的思路来安排诗作格局,“玄言尾巴”是其山水诗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
如《富春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
谢脁的山水诗中景语、情语则无固定的位置,结构灵脱不居。
有的先写山水而后言情,如《之宣称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观雨潮》、《和刘西曹望海台》、《和江丞北戍琅琊城》等诗;有的是中间数句写山水,首尾言情,如《游东田》、《移病还园示亲属》、《休沐重返丹阳道中》等诗;有的是景言情之句捉对而出,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的是“以景结情”,以写景结束全诗,如《登山曲》、《同王主簿有所思》等诗。
(二)、赋体铺陈与简制细雕的景物描写谢灵运诗赋兼长,他将汉大赋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铺陈排列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对山水景观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摹写,因而他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具有汉赋物象繁富、穷形尽相的特点。
如《登石门最高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诗。
谢脁多以八句形式写诗,篇制较之谢灵运已短小精简,并创作了更为精致的四句诗,因而其山水诗中的景象较为单纯,描写更为集中,只对眼前细微的景物进行精致的工笔描绘,达到了“状物生动”、“乃为活景”的艺术效果。
如《《王孙游》、《观朝雨》。
(三)、游览移步与静望拉伸的观察视角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游览之作,游览时的行踪成为观察景物的动态视角。
移步换景,景物交替出现,形成一幅铺展的宽阔画卷等。
同时,在这种动态的视角中,诗人着力描绘的是景物的静态之美。
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
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四)、典雅富深奥与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谢灵运作诗已工于对仗,很多诗句都对仗工整,句式统一整齐,且好用典故,因而诗歌的语言,一方面典雅工整,深沉隽永,另一方面又有斧凿痕迹过重,牵强晦涩之弊病。
较之于当时晦涩的玄言诗或雕琢的颜延之等人,谢灵运的语言还是风流自然的,但较之于谢朓他的诗歌语言还是以典雅深奥见长。
谢脁喜欢模拟南朝乐府民歌,语言浅显平易。
同时,重视音律,讲究“四声八病”,诗句已基本符合平仄规律,巧妙运用双声、叠韵,诗歌语言圆美流畅,具有音乐美。
4.陶渊明咏史诗与咏怀诗介绍我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粗略地来研究一下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
一、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看是表现他正直向善的生活态度和不满黑暗官场的反抗精神,这同他的田园诗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概括来说,有以下两点:(一)表现出仕和隐居的矛盾,表现诗人壮志不伸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曲折地暴露了时政的昏浊、黑暗。
(二)表现对暴政的愤恨和除暴的情怀。
陶渊明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杀伐,手段极为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就是军阀桓玄与刘裕长期互相混战的场所,残酷的兵火之灾,使许多农田遭到破坏,垣舍变为丘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归回田居》其四)。
人民在战乱中流漓惨死。
“此人皆焉如?”“死殁无复余”(归田园居其四),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浔阳又与官军发生激战,战祸又延续五六个月,对农村的破坏也很大。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人民的悲惨境遇,诗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造成连年战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施行暴政的统治阶级,残忍没有人性的军阀。
二、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朴素,与当时文坛的形式主义时尚大相径庭,总体艺术特色是冲淡自然,朱熹评价陶诗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一)诗多用比兴,寄托和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抒情述志。
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高鸟,在这些景物上,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薄》),松、菊成了诗人坚贞孤高品格的象征。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咏贫士》)孤士是诗人孤高无依形象的自我写照。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用鸟的远飞比喻出仕和济世怀抱。
(二)借古寄慨。
自班固以来,《咏史》诗大都有叙述史实,一首诗专写历史上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而经左思的创新,《咏史》不再专写古人、古事。
而是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已的怀抱和不平。
陶渊明沿袭了左思的创作传统。
“刍藁有常温,采苔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咏贫士》)诗人借用前人安贫守贱之事,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趣,独善其身的情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叹惜荆轲刺杀秦王的失败,曲折地表达了反暴的理想。
引用史实,借故喻今抒怀,都能做到深刻恰当。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咏怀诗,左思咏史诗的传统。
阮籍是正始诗坛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咏怀诗》用隐晦曲折的形式,抒写强烈的“忧生之嗟”,为在政治压迫下的诗人写作抒情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