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精神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要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生态党建国际国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站内文章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纵论 > 讲坛

当今中国的精神挑战

——童世骏研究员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讲演

时间:2009年11月03日 16时17分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童世骏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讲演者小传

童世骏

1958年出生于上海,分别于1982年、198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发表有《批判与实践》和《现代化的辩证法》(英文)等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著)等译作。

真正重要的不仅是精神需求受到重视并得到满足,而是精神需求本身有足够的“精神含量”和“精神品质”。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并不局限于喜怒哀乐之类的“心理生

活”,甚至也不仅仅是读书唱歌之类的“文化生活”,而更体现为信仰敬畏之类的“心灵生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终追远”,或西人所说的“终极关怀”。

最近几年来,“精神生活”,以及与此接近的诸如“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心灵”、“灵魂”、“人文精神”、“文化自觉”等等说法,频频出现在我国的报刊论著和大众传媒之中。100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人多半是想用古老东方的“精神文明”抵御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百年之后,已经踏进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人发现,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也面临着重重挑战。

一、现代社会的精神挑战

神圣东西的非神圣化过程被称之为“世俗化”过程。世俗化过程对精神生活的最大影响,就是虚无主义成了现代社会的流行病。

当今中国的精神挑战,首先是因为当今中国已经处在一个“现代”社会,承受着现代社会普遍具有的精神压力。

现代社会在精神领域的根本特点,可以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说明。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实际上,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人,凡事也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以前一般不问“为什么要有道德?”因为即使问这个问题,答案也是近在眼前的:因为上帝或上天要我们有道德的。但对于“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现代人来说,这个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他还会进一步问:“为什么上帝或上天让我们有道德?”甚至,“为什么你会相信有上帝或上天?”

因此,借用王国维的用语,在现代社会,神学和形而上学即使还有“可爱性”的话,它们的“可信性”也岌岌可危,甚至荡然无存了。社会现代化的这种精神效应,马克思称之为“……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尼采概括为“上帝死了”,霍克海默则从中引出一个更为明显的可怕结论:“从理性当中,不可能引出反对谋杀的根本性论据”……。

神圣东西的非神圣化过程,学者们称之为“世俗化”过程。在西方,世俗化过程对精神生活的最大影响,就是虚无主义成了现代社会的流行病。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出版于1976年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的一开头,谈到了有关虚无主义的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尼采的,他认为由于理性主义和精打细算,由于“摧毁自己的过去,控制自己的将来”的现代心理,虚无主义将不可避免地降临于世,并最终使欧洲文明走向灾难。另一种看法是比尼采稍晚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他恰恰把尼采为了克服虚无主义而诉诸的强力意志,或“一种要打倒所有传统习俗的文化冲动力”,看作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其最极端、现在也是最出名的实践表现,就是超越善恶、不计利害的恐怖活动。贝尔说他不赞成把虚无主义看作是现代性条件下人类无可避免的厄运,但强调要严重关注并切实应对这个可怕威胁。

二、现代精神挑战的中国特色

虚无主义在中国和西方都是现代性的精神效应,但西方的虚无主义是急性的,而中国的虚无主义则可能是慢性的。

贝尔以及尼采、康拉德和韦伯等人所描述的西方的精神危机,是在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发生的现代事件。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就像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一样,都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说的所谓“轴心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在不同地区几乎同时产生的各大文明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突破性地实现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肯定了理想世界对于现

实世界的超越性。

但是,同为“超越”,不同“轴心文明”有不同的超越方式。简单地说,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的特点是“外在超越”;中国的儒家,甚至也包括释、道两家,则以“内在超越”作为特点。两者的区别可以用冯契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西方的宗教是把人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截然对立起来,以为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超脱这短暂的污浊的尘世来达到永恒的圣洁的天国,终极关怀的目标在彼岸、在天国。中国的儒家、道家都否认在人世的彼岸的天国,他们不把此岸与彼岸割裂开来。”

“外在超越”和“内在超越”这两种文化在前现代社会以不同方式支撑西方和中国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它们同样遭遇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大冲击,但冲击的后果有重要的区别。概括地说,与“外在超越”传统相比,“内在超越”传统不容易在启蒙的时代、在世俗化的时代,因“上帝之死”而引发极度的悲观和绝望,因为在“内在超越”传统中,上帝的存在本来就不是一根非要不可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相信人性与天道相通,相信只要通过自我修养回复本性或成就德性,就可以上达天道,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比西方传统文化更信赖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但真正实现这种自觉性和自主性的,毕竟是少数;中国人确实不容易像西方人那样会因为“上帝之死”而失魂落魄,悲观绝望,但很可能那正是因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虚无主义本来就已经潜伏在其精神世界之中。虚无主义在中国和西方都是现代性的精神效应,但西方的虚无主义是急性的,而中国的虚无主义则可能是慢性的;西方的虚无主义往往是执著的,而中国的虚无主义则往往是随便的——中国的虚无主义者往往对虚无主义也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可有可无的态度。

这类人格,鲁迅称之为“做戏的虚无党”,说他们“畏神明,而又烧纸钱作贿赂,佩服豪杰,却不肯为他作牺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信甲的战士,明天信丁。”遗憾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鲁迅严厉斥责的这种形象,在当今中国社会仍为人熟悉。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甚至还看到有一种“虚无党人”,他们有时候是连戏都不屑于做的,正所谓“我是流氓我怕谁”。“做戏的虚无党”不仅不道德,而且不真诚;在“做戏的虚无党”面前,“不屑于做戏的虚无党”往往会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虽然不道德,但还毕竟“真诚”;我虽然不承认其他价值,但我还承认“真诚”这个价值;你是“伪君子”,一“虚伪”,就把“君子”给“虚伪”没了;我是“真小人”,虽然是小人,但还有一个“真”字留着呢……思考当今中国的精神生活,对这种现象应高度重视。

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

颇具规模的市场经济,已经给当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提出了许多难题。这里指的还不是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