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它是相对广义的用词。心理治疗则是心理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以医学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如仪器,经过一定的程序,以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平衡。

根据以上定义,心理治疗大致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①治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②使用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③治疗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④治疗的对象是具有某些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人;⑤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病人的心理机能,最终消除或缓解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心身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非专业人员通过其良好的态度对病人进行安慰和劝告,虽然也可使病人的症状有所减轻,但这并不是心理治疗。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且是患有疾病的人,其心理状况比正常人消极而复杂,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因素也要比正常人多,如除了有正常人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个性特征等外,还有疾病本身以及疾病治疗、医疗费用等带来的作用。由于心身的相互作用,复杂而不良的心理状况,又会阻碍疾病的康复。所以,面对心理问题较多而复杂的特殊群体,要做好护理工作,就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选择对特定患者适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护理才能事半功倍。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

近百年心理治疗的发展。尤其是西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麦斯麦(Mesmer FA)的催眠疗法;之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20世纪50年代末的行为治疗;40~70年代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及70年代起的认知疗法等等的兴起和发展;东方日本的森田正马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森田疗法等的出现。目前可用于临床的心理治疗技术很多。在本章的以下几节将介绍一些具有理论指导的,具有临床护理实际可操作性的治疗方法。

随着世界上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理论的相互渗透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采用折衷心理治疗法(eclectic psychotherapy),即灵活选择、综合应用对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盛行。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不断向医疗卫生领域渗透的同时,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心理干预理念,例如压力系统理论与多层次心理干预技术的结合,将推动心理治疗工作逐渐产生变革。

二、心理干预的层次

面对需要心理干预的患者,首先要确定他是哪一个问题,再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干预(治疗)方法,然后解决他的问题。

(一)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系统分析与判断

1.心理问题与个体压力系统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认识心理问题与其整体压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是干预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许多理论都试图解释心理问题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心理压力系统论的解释是,个体处于自身生物、心理与社会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参见第三章),其中某一因素出现的问题,往往与其它因素相关联,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分析。

2.心理问题与干预的层次我们将第三章关于压力多因素的系统关系,用图5-1的方式表示。

临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各种情绪的、行为的或心身的症状主诉或表现,这是压力系统中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表现层次即压力反应,往往最容易被本人所感受,也容易被其首先所报告。例如焦虑、抑郁、失眠、夫妻不和、成绩下降、逃学。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第二层次问题包括有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主要压力因素,通过适当深入的整体分析,可以判断这些因素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因社会不公或生活变故而抑郁,因对性的认识错误而性功能障碍,因不善与人相处而失眠。同样作为压力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个性或人格因素是最不容易被本人感受和报告的,从干预的目的来看也是最难达到,这是第三层次的问题。

显然,心理干预的直接作用点更多的是在上述第二和第三层面上,而在护理工作中又以干预第二层次为核心。即压力结构层面,而改善第一层面的各种症状,往往是心理干预的最终目标。

当然,以上三个层次上不同因素的关系,并不总是那样清晰可辨的。实际上这正是心理问题分析判断的难点之所在。

由于患者主动报告的或通过追踪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是错综复杂的,涉及上述所有三个层次,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判断问题的中心点在哪里,是建立有效心理干预的前提。

(二)在系统分析判断基础上的干预决策

在分析与判断心理问题与压力系统关系的基础上,有利于在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上做出适当的干预决策。心理干预方法非常丰富,除了本章后面各节介绍的各种系统的心理疗法,许多心理学技术也都对某些相应的求助者有效。大致予以概括,可供临床护理工作中决策时考虑的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教育、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三方面。

1.心理教育与宣传对于单纯以知识缺乏或错误认识为主导致的问题,可以仅仅采用心理教育或宣传的方式展开干预工作。例如,因担心手术疼痛、害怕手术过程的患者可以通过术前教育减轻病人的焦虑。

2.心理指导对于以认知方式偏差、各种生活事件、人际矛盾和应对困难为主的心理问题,虽与其人格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者,尽管也存在各种心身症状,却应主要通过专业心理指导技术,包括认知策略指导、应对技巧介绍和提高社会支持等实施干预。例如,乳腺全切除患者,由于乳房丧失而存在自己不再有魅力、丈夫必离他而去,在社会上自己不再是女人等认知产生困惑的患者,可通过心理指导途径帮助她们。

3.系统心理治疗临床许多疾病,诸如癌症、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都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而其核心很可能来自于人格特征,如癌症患者的压抑、追求完美等,原发性高血压的

沉默和自我控制等,而这些人格特征又可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患病后的行为反应、患病后社会支持的寻求以及紧张、焦虑等等。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对此各有独特的解释,也各自可提供系统的治疗操作流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逐渐改变人格深层问题的过程(消除心理防御、形成新习惯、建立新观念)。

当然以上三方面的决策思路只是相对的,在制定干预策略时不应截然分开。许多情况下应同时予以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