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解题反思 优化思维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解题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解题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使解题过程更趋完善和合理;通过反思,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体现不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通过反思,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可以优化思维品质,深化理性思维。
标签:反思思维
“题海”战术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根源就是学生希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熟练掌握各种题型从而“认识”考试题目。
学生在“题海”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性的练习,无暇顾及思考与总结,这样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提高的只是模仿力和复制力,在平时考试时由于很多题可能做过,所以成绩很好,但在高考中,总会有一些题目是学生在考前没有见过的,或者是学生见过的题型的变式题目,然而学生长期养成了就题论题的习惯,在考试中遇到不熟悉的题目,便会感到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主要是只重视解题的数量和结果,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
反思是解题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为了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解题后的反思是对学生不可缺少的要求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的质量呢?就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高三习题课《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反思解题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要求的是“过程严谨,条理清晰;结论正确,实事求是。
”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原因,学生在解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错误,甚至是一错再错。
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以特殊代替了一般,是否忽视了特例,逻辑上是否严密,运算是否正确等,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发现错误的实质,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归类。
即恒成立
;解法2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以m为变量,即建立以参数m为变元的函数,通过转化就可以利用的单调性解决问题;解法3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分为三种情况讨论;解法4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联想到了直线和圆,构思非常巧妙。
四种解法中解法1、3运算较繁,解法4思路巧妙,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用这种解法。
但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解法2才是本题中的最本质解法,衡量一个解法优劣的重点,在于这种解法是否具有一般性。
若将本例中的不等式换为
,解法4就行不通了,而解法2则畅通无阻。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再认识,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理解各种解法的本质,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反思题目引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习题千变万化,所以解题之后,要反思解题规律,要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内在联系,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问题与问题之间本质的联系。
要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他和哪些问题有联系?能否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效的整合?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联系和知识整合中,才能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其求解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完一道题要学生思考此题是否可作一般性推广和引申?有些题目经过恰当引申(把握好“度”),往往可使一题变一串,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更高,更广的层次纵向挖掘,横向延伸,这就需要学生更高,更深的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和驾驭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有许多新颖别致的试题,这些试题的编制是以“双基”为立足点,进行横向类比、纵向加深或陈题开放。
这些题目背景新颖、运算量不大,但思维容量较大,靠“题海”战术和重复操练是无法达到的,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必须增强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质量,只有这样思维的创造性才能真正的提高,理性思维才能得以深化。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
学生通过反思,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再思考、再认识,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只有通过较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拓宽解题思路。
否则,他们最多只能是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同时也只有优化思维品质,学生的观察才有洞察力,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才能使他们在解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