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惯性定律,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仅仅局限在用惯性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没有真正建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知。
而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来自生活中简单现象的认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没有进行过思考。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之前的高中课程学习中接触并应用了这种方法,但还是缺乏主动应用的意识。
所以本节课首先致力于带领学生打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观点“物体的自然本性是静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建立正确的认知“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停下,不是自然本性,而是摩擦力作用的原因。
”通过引导、微课、实际操作等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学生知道物体有惯性,能够解释一些惯性现象,但是对于惯性的理解还比较粗浅,尤其是惯性大小、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这种属性有大小之分,即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和运动状态被改变的难易程度。
为下一步研究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
本节课精心设计,逐步引导,注重物理思想的教学。
首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停下的原因不是自然本性,而是摩擦阻力的原因。
从控制摩擦力开始提出思考方向,然后逐步减小摩擦力,让学生体会到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同时,能够注意到与实验现象的结合。
在学生半信半疑的情况下,通过气垫导轨达到震撼性的结果,印证引导分析出来的结论,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然后再以出现摩擦力为契机,再次说明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停下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
一正一反,效果很好。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上,创造性的在轨道上铺设布条,增大摩擦,然后去掉布条,减小摩擦,由此说明在理想的光滑轨道上,小球能够到达与释放点等高的位置,学生对于理想斜面实验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
而且再一次体会到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
在惯性的认知上,分别通过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的惯性为基础,做出惊险、精彩的实验,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对于惯性的认知。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牛顿第肯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抱负试验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试验加深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3、理解抱负试验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熟悉,了解人类熟悉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牛顿第肯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抱负试验[教学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状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毕竟是什么打算了物体的运动状况?要争论这个问题,就要讨论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日开头,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索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阅历,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打算吗?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状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状况下做曲线运动?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状况下加速?什么状况下减速?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定联系;当速度与力同始终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始终线时,曲线运动;同始终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举例说明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板书设计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
⑴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
⑵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高中物理_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引入新课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做公交车的时候,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答
师:如果突然开车呢?
生:答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物理课堂。
讲授新课
(一)体验生活:(PPT展示图片)
师:要想把大石头移动,怎么办才行?
生:答
师:用力踢球球才会运动起来
师:静止在地面上的小推车,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2理解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3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斜面实验和气垫导轨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生:答
师:思考:外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答
师:思考: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吗?
生:答
学以致用:
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会停下来?
因为受到摩擦力,汽车才停下来,不是因为不受力。
师: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你学到到什么了?
生:
结论:
10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20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惯性。
生:答
师:演示推动小车。
师:你发现什么现象?
生:答
师:这说明什么?
师生: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师:这个思想在2000多年前人的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师: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真的需要用力来维持吗?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吗?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教学】 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1.投影展示例题并布置学生审题: 例1.用水平力F 拉着重为G 的物体以速度v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当拉力F 逐渐减小时,物体的A .加速度和速度都减小B .加速度和速度都越来越大C .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D .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通过例1定量分析,初步掌握从受力确定物体受力的基本方法。
例2、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 2kg ,在 6.4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N 。
求物体在4s 末的速度和4s 内的位移。
2.提出问题,分步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审题,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 1.学生思考讨论后独立作答,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
的兴趣。
2.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将新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挂钩。
3.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和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浅层次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3.【强调注意】受力分析的图示对研究这一类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受力分析问题,所以同学们在今后的受力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画受力分析草图的好习惯. 4.分析点评投影展示答案相对照,规范解题步骤。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 F -f =ma , a =1.1 m/s 2由运动学公式,v=at=1.1×4 =4.4 m/s ,m at x 8.8212==学生计算完成,交流合作、点评,找出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改正。
培养学生书面表述清楚物理问题的能力,规范解题步骤。
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就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这是动力学所要解决的另一类问题。
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1.投影展示例题并布置学生审题例3.一个滑雪的人质量是 75 kg ,以v 0=2m/s 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30°。
在 t =5s 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 =60m ,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2.提出问题,分步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审题,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做出初步评述。
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和推理结论。
3.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对定律有深入地理解。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做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2.通过气垫导轨的实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理想情况和现实情境的差别与近似处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难点:惯性的理解三、教具准备演示实验:气泵、气垫导轨、滑块、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DISLab数字实验软件四、教学方法思维点拨实验探究自学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4.1牛顿第一定律一、历史的回顾。
二、理想斜面实验。
:实验+推理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2.理解:(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四、惯性。
1.内容: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八、课后作业【科学漫步】《小球与桌子的对话》球:你为什么推我?桌:我没有推你呀?球:你没推我,我怎么可能向后退呢?你肯定推了!桌:我没推!……请你当一次法官,评判小球和桌子的对错?思考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面对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但普遍辨识力不高、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不足,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的,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练得最多的是通过惯性程式化地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引入】实验:魔法鸡蛋用尺子击打塑料板,观察鸡蛋是否随板子飞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没有随板子飞出?(通过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分析塑料板和鸡蛋的受力与运动,对力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提出新课的核心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好铺垫。
)【学习目标】1.了解探索力与运动关系的历史过程,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物理意义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对其有较为深刻地理解.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新课探究】第一阶段: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回顾刚才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板子受力,所以运动,鸡蛋没受力,所以保持静止。
由此顺势引导:通过“马拉车马车会动、推出的冰壶没有力的维持就会停下、荡秋千没有别人推着也会慢慢停止”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非要有力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维持物体就要静止,进而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提出问题:大家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质疑,这时可顺势引导:举出生活实例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如果没有,则可以启发诱导:踢出去的足球没有力照样可以运动。
)这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在认识上出现分歧,就此引出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探究。
二、实验探究:探究一: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1、斜面实验诱导:滑块从斜面的某一高度下滑到水平面,若水平面是棉布表面,滑一段距离停下;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到水平面,若水平面是木板表面,会滑更长的一段距离停下,对比两次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很容易得出两次的不同是摩擦力的不同导致,结论是:摩擦力越小,滑的越远。
继续引申:如果是玻璃面呢?(更远)假设是光滑的呢?(学生自然会得到“滑块会停不下来”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
2、气垫导轨实验验证匀速运动(1)原理引导:气垫导轨:让学生亲自观察(导轨表面的小孔),体验(气体的喷出),分析(喷出的气体托起滑块,滑块和导轨没有直接接触,也就没有滑动摩擦),进而理解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能匀速运动的原因。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探究一】1.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
女儿提出问题?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1.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2.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呼应引入: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内涵:(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探究三】(一)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二)通过实验,感受惯性安全教育:警钟长鸣-----请系好安全带!(三)两位同学同时吹两个悬挂的小球,猜想一下那个球摆动的幅度大?【思考与讨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4.1 ⽜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基本⽬标1、了解亚⾥⼠多德关于⼒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学会⽤分析与论证的⽅法探究出⽜顿第⼀定律。
4、运⽤惯性解释⽣活中的现象,了解利⽤惯性及防⽌惯性危害的⽅法并初步应⽤于⽣产和⽣活实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顿第⼀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惯性解决问题。
⼆、教法设计:1、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课时。
2、教学策略:(1)⽜顿第⼀定律:第⼀阶段:采⽤“⽭盾冲突法”,展⽰⽣活现象、亚⾥⼠多德观点与⽣活现象的⽭盾冲突,激发学⽣探究欲望。
第⼆阶段:实验探究。
这⼀阶段教师起⼀个指导者的作⽤,尽量让学⽣⾃⼰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学⽣思考,加深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认识⼒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安排学⽣做⼀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
“安全带的作⽤”由教师利⽤多媒体视频展⽰。
三、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垫导轨、⼩球、⽑⼱、棉布、轨道⽊板等。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旋转⽣熟鸡蛋⼩游戏引⼊本节教学进⼊⾼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章的内容,前两章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第三章学习了⼏种基本⼒。
从这章我们开始探究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即把⼒与运动联系起来。
⼒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历史回顾:(⼒与运动的关系)1、亚⾥⼠多德观点:根据⽣活经验观察得出:必须有⼒作⽤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的作⽤,物体就要静⽌在⼀个地⽅即:⼒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视频1、⼒推物动⼒撤物停2、⼒撤物不停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呢?2)⼩组讨论与设计实验:让⼩球从斜⾯上同⼀⾼度由静⽌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棉布、轨道平⾯上,观察⼩球前进的距离。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具有双重性。
第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
初中物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在高中教科书中这样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对比后发现,初中物理的强调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条件是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高中阶段的表述则强调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做铺垫。
可见,高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并不是对初中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加深刻。
第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
本章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三个层次很明显,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由真实实验推广到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体会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四、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惯性五、教学方法1.教法: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推理来分析引出牛顿第一定律2.学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体验和合作讨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用具一杯清茶,带轮子的小车,长木板,两个乒乓球,象棋棋子,直尺 七、教学板书八、教学进程活动设计 结论展示 引入新课 以一杯茶,引入新课,喝茶时茶漂在水面上,转动杯子,茶不动?生活中的小实例历史回顾 以骑自行车,蹬车车就动,不蹬车车就不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学生讨论,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1.亚里士多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伽利略: 创立方法,引领方向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2.理解(1)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惯性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制作引入用的微课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找出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生平、主要贡献、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
系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而且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已经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几句话记忆非常深刻,但并没有深刻理解。
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效果分析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堂进行了5分钟的随堂测试,总共4道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分,测试结果全班47人,有33位同学得分7..5分以上,良好率达到70 % .
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前查找资料并积极参与到微视频的制作中来。
2、追随历史的足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注意利用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实物做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规律的发现、证明就在教室中。
4、有关惯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方面知识渗透的最好载体,教学中极大的发挥不为过的。
5、重点介绍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6、布置开放性探究作业,使教学延伸到课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鲁科版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章是在前面四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上把本章内容称为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6-1《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找出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生平、主要贡献、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______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
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
2、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的维持。
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笛卡尔认为:如果没有外力,运动的物体将做__________________。
4、牛顿认为: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直到有外力来______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课堂笔记】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的是______,不管是速度的______改变,还是______改变,都叫运动状态变了。
力是产生_________的原因。
(2)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____。
我们把物体保持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性质成为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___________,其大小仅由_____决定。
【讨论交流展示】
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现象
在路上跑着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的,而在路上慢行的人被西瓜皮滑倒时则是向后摔倒的,为什么?
2、请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大货车超载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能被利用,不能被消除,请举出几个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学习效果检测】
1、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物体的()
A.速度方向一定发生了变化B.速度大小一定发生了变化
C.加速度一定发生了变化D.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2.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3.物体以速度v
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沿斜面向上的惯性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D.重力,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
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汽车,速度越快,越难刹车,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静止的火车起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的缘故
D.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惯性减小为1/6 1224检测成绩
【课后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只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C、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D、牛顿第一定律既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又指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判断正误
(1)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运动时才有惯性()
(2)相同质量的两辆车,速度大得比速度小的更难停下来,所以速度越大惯性越大()(3)汽车突然启动时,车上的人会向后倾倒,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4)铅球的惯性比乒乓球的惯性大()
(5)物体的惯性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6)惯性定律和惯性实质是相同的()
小结: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只能说物体“________”,而不能说物体“_________”惯性的大小仅由物体的______决定,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所处位置_______。
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大小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4、如图所示,劈形物体M的各表面光滑,上表面水平,放在固定的斜面上.在M的水平上表面放一光滑小球m,后释放M,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的曲线D.无法判断
【作业】1、完成学案,课本课后习题。
2、讨论课外探究题目
评课记录
1、根据教材特点,抓住了人类历史上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过程,以“史”为线索让
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并有学生参与制作了微视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了启发式和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过程和教学活
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与生活相结合的例子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4、物理学是一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特点,教师能够自己动手
制作实验器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伽利略的研究过程,比电脑模拟要更直观,效果更好。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一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
条目4: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这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刻含义。
要求学生关注牛顿第一定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