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写作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节气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节气、物候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掌握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节气、物候等概念;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来理解其语言;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举例:分析课文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课文中“春风拂面”、“夏雨润物”等句子,阐述比喻、拟人手法在描绘自然现象时的作用。
2.教学难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教案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案的适切性还包括课堂管理和纪律的维护,以确保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3篇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3篇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3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前准备】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二、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

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

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

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测试】检查预习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活动】前置学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短语,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3.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绘大自然。
4.口语交际: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大自然的语言》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句式,提高学生对自然主题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增强文学鉴赏素养: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作者对大自然生动、形象的描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这句比喻句,让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举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
举例:文章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风、水、动植物等元素,展现出大自然的语言,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4.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通过感悟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传递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需掌握生字词的正确发音、书写和用法,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
-情感态度的深层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并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态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将课文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为。
举例:
-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需结合具体例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其内涵和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它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来理解它。(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自然美,培养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捕捉大自然的美,以及如何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载途(zài)簌簌(sù)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文中指生长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

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 )是必要的。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要敢于大胆质疑问难,学习科学额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冬天的小草呢?“枯死了”。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

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有《竺可桢全集》。

三、文题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所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五、写作背景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

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课程内容的介绍。

2. 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

教学难点:1. 课程内容的导入。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章节二:声音的语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感知。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声音的分类: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鸟鸣、流水、风吹等。

3. 声音的作用:讲解声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传递信息、警告危险等。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自然界中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章节三:动物的语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物通讯的方式和特点。

2. 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动物的行为和通讯方式,引发学生对动物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动物通讯的方式:介绍动物通过声音、体态、气味等方式进行通讯的特点和例子。

3. 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通讯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通讯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合作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 1 页 共 4 页 5 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人物介绍。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890.3.7(1890.3.7——1974.2.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气象现象的语言:云、风、雨、雪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2. 水文现象的语言:河流、湖泊、潮汐等水文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3. 地质现象的语言:地震、火山、地貌等地质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4. 生物现象的语言:植物、动物等生物现象的生存智慧及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掌握自然现象的语言,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图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入课题。

2. 讲解:(1)气象现象的语言:介绍云、风、雨、雪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2)水文现象的语言:介绍河流、湖泊、潮汐等水文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3)地质现象的语言:介绍地震、火山、地貌等地质现象的成因及表达方式。

(4)生物现象的语言:介绍植物、动物等生物现象的生存智慧及表达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2. 板书内容:(1)气象现象的语言(2)水文现象的语言(3)地质现象的语言(4)生物现象的语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气象现象,并简要说明其成因和表达方式。

(2)以校园内的植物为例,谈谈生物现象的语言。

2. 答案:(2)以观察到的植物为例,分析其生存智慧及表达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深入了解自然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
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

“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明确:生甲:举例子。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
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生乙:作比较。

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生甲:“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

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
三、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