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期末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空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及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

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及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孔子的文艺思想1、文艺及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人的道德修养要从感性的、具体的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

立于礼: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

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

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的人有及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文学批评期末复习题

文学批评期末复习题

结合古代文学各种体裁的批评理论,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没有“文学批评”一词,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大半是从西方文学批评中引进来的。

中国的文学批评,滥觞于《诗经》时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

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较,中国的文学批评再现的是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历史积淀。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一批评家对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西方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样,从古希腊开始,就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同时转化为商品生产。

文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罗马时代开始就进入了市场,形成了作家与批评家为主体的文学职业阶层。

中国受重农抑商民族意识的影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只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而已。

从第一个开始独立创作的诗人屈原开始,文学家就没有以文学创作为终身职业的。

批评家也没有以文学批评为终身职业的。

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大多兼作家、仕宦、批评家于一身。

批评家们本身就是诗人、作家,既富有理性思考,又有具有创作体验。

其文学批评的最大特色,就是批评与创作紧密相关,理论批评与实际批评相结合,往往注重自我创作经验的总结。

比如陆机、刘勰、钟嵘等人,他们本身就是很有名望的文学家,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

像陆机本身就是西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与潘岳并称为“潘江陆海。

”他有自己的创作实践,并将这种在自身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写成文章,即《文赋》。

他在文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可见他的文学评论来自于自身的创作体验的总结。

第二体式的多样化和范围的宽广化。

西方的文学批评体式,大多是逻辑严密的理论巨著,长于理性思辨,善于严密的逻辑推理。

文学批评体式比较单一。

中国的则不同,中国文学批评明显的具有多样化的特色。

既有刘勰《文心雕龙》这种“体大周虑”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又有钟嵘《诗品》这种专门品诗论诗之作;既有《毛诗序》这种题序跋记,又有《诗式》、《诗格》这种唐人诗格、诗式之作;既有《与元九书》、《答李翊书》这种书信体论诗谈文之作,又有《词论》、《花间集序》等单篇评论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填空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填空题

第一章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第二章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乐论》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

2、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3、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6、物我不分,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

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

第四章1、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
1.《论衡》()();
2.《文赋》()()
3.《文心雕龙》()();
4.《诗式》()()
5.《沧浪诗话》()();
6.《二十四诗品》()()
7.《童心说》()();
8.《随园诗话》()()
9.《四溟诗话》()();
10.《人间词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1.《周易·系辞上》:“子曰:…()‟然则圣人之意,其不
可见乎?子曰:…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
1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1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1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道自然无为”
1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1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


1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1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
难工,()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2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
下笔。


2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
2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胡蝶
飞南园’,()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寒波澹澹起,()。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2、简述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怨愤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从《二十四诗品》中任选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

最好是中国现代诗或流行歌词。

2、请简要述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

答案:
08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草案)
A卷
一、填空题(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每题2分,共20分)
1.《论衡》(王充)(东汉);
2.《文赋》(陆机)(西晋)
3.《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
4.《诗式》(皎然)(唐)
5.《沧浪诗话》(严羽)(宋);
6.《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唐)
7.《童心说》(李贽)(明);
8.《随园诗话》(袁枚)(清)
9.《四溟诗话》(谢榛)(明);
10.《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民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
之舞之以尽神。

’”
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
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道自然无为”
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
颂。


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
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
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1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
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
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
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1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
台多悲风’,‘胡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
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

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1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
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
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答案要点: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

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

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中又有“文”“笔”之分。

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

《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

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2、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怨愤理论的源流述评。

答案要点:
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

诗可以怨、屈原离骚、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姚鼐、钱钟书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从《二十四诗品》中任选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

最好是中国现代诗或流行歌词。

答题要求:
背诵无误
解释准确
举例贴切
2、请简要述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

答案:
参考罗宗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