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作用。方法将139例急性心肌

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例,对照组69例,两组均按照急

性心肌梗塞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实验组进行心理护理。连续10天监测心肌氧

耗量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有显著差异(P

<0.001)。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

够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效果显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氧耗量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的缺血和坏死,是心内科的危重症之一,因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发病后病人情绪常不稳定,易产

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变化,常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增加心

肌耗氧量。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降低心肌耗氧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对7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有效的降低了心肌耗氧量,并同时设对照

组69例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心内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39例

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1例,女48例,年龄40-83岁,平均53.13±11.57岁。

1.2 方法

将以上1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对照组69例,两

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肌耗氧量等方面无差异(P>0.05)。两组均按照

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两组均连续10天监测心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使早日康复,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入我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明确,共5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为40至76岁。治愈7例,好转38例,死亡5例。

2 实施方法

收集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社会背景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3.1 体位指导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前三天应绝对卧床休息,要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谢绝探视人员,床上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患者的洗脸,翻身,大小便,饮食,都要专人协助进行。第四天起,可进行关节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床边使用便器;第二周可进行床旁活动,如无并发症,可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限。

3.2 心理护理

3.2.1 恐惧焦虑的心理

患者因突然发病,加上频繁而剧烈的心前区疼痛有濒死感,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以入院1-2天患者多见,看到护士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响声,固定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导管,且被要求绝对的卧床,更加剧了恐惧和紧张,所以护士工作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并及时解释病情,安慰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

3.2.2 抑郁悲观的心理

患者的这种情绪,一般发生在发病后3-5天,从焦虑发展而来,患者会担心此次发病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从此失去劳动力,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等。对这种患者,要鼓励其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护士要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急性梗死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外,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1]。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心理活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它既是病情变化的必然反应,又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心理护理就是以护士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忍受认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早日康复[2]。

近几年来,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和个性不同的人,其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因而心理护理的方式也就不同。根据临床观察,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1 紧张焦虑型

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特别害怕,思想高度紧张,有濒死感[3]。这一方面是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或意识到自己处于病危状态。另一方面是环境的生疏,尤其是抢救室内有很多陌生的仪器,监护仪不断发出闪光和声响,特别是刚入院的患者,医生和护士埋头忙碌,测体温、脉搏、血压,描写心电图,抽血、输液等,再加上陪护的家属恐慌紧张,甚至伤心哭泣。这一切使患者晕头转向。这时若大家谁也不理睬患者,就会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加剧。这种紧张可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引起心动过速,以及心律、血压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这时需要护士用语言暗示等方法,把患者的情绪迅速安静下来。当然濒死感、恐惧感,也反应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重视患者的主诉,采取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要耐心讲明道理,疏导患者。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或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训斥。否则会使患者心情不舒畅,造成不良心理,加重病情。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诊断及措施

康复训练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锻炼等。
04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效果评估
疼痛护理效果评估
疼痛缓解情况
评估患者疼痛是否得到有效缓解,是否出现疼痛加剧或持续时间 延长的情况。
疼痛管理方式
评估患者接受的疼痛管理方式是否合适,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和心理治疗等。
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02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措施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措施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注意事项
疼痛护理注意事项
01
02
03
疼痛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 、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 ,并记录。
wk.baidu.com
疼痛缓解措施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 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等。
疼痛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疼痛的 原因、缓解方法等,提高 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和自我 管理能力。
评估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睡眠、情绪、工作等方面 。
心理护理效果评估
心理状态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得
到有效缓解。
应对方式
评估患者面对疾病和治疗的应对方 式是否积极有效,如自我调节、寻 求社会支持等。
心理干预效果
评估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状态 的影响,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 练等。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

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保存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家属探访,避免紧张和刺激。

3.饮食原则:前3日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

到低盐(2g/d)低脂半流质饮食。忌食油炸、腌渍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宜少量多餐,禁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心脏负担。

4.运动原则:发病后前3天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协

助病人床上进食、排便等,满足病人生活需要。无并发症者,第4日可床上活动,无不适可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无不适症状为宜。(PTCA支架术后,根据病情可适当提前运动)5.天气寒冷时,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病人有汗时,及时擦干

汗液,更换衣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6.保持二便通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利

于通便。必要时常规每次给病人服用缓泻剂,避免排便用力而发生意外。

7.告知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胸痛持续不缓解,及时告知医生、护

士,并绝对卧床、停止一切活动。

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一、观察

1.症状观察:注意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和放射性,患者常表现为胸

骨后闷痛、压迫感或胸痛不适,并可向左肩臂、下颌、背部放射。同时观

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生命体征观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心率的改变可

以反映病情的变化,血压的波动可间接反映心肌梗塞的严重程度,呼吸状

况则可以判断是否出现心力衰竭。

3.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等心

电图改变。经常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梗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4.血液学观察:监测患者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乳

酸脱氢酶等,血清中这些酶的升高可以确诊心肌梗塞的存在和程度。

二、护理

1.心理护理:心肌梗塞患者常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反应,护士要倾

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宣传和指导患者在康复阶段采取积极的心

理调适方法,如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等。

2.休息护理:给予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减轻心肌负担。

3.疼痛控制:通过静脉给药或口服药物控制患者的疼痛,减轻不适感。还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辅助措施帮助缓解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4.氧气疗法:对于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氧气吸入,以提供足够的氧供给,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有益于心脏健康。

6.药物治疗:按医嘱给予硝酸甘油、肝素、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总结了112例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及行为干预等。通过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心梗后引起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标签:急性心梗;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1】。急性心梗是老年人常见急症,由于本病发病突然,变化快,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患者往往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濒死感,易焦躁、激动及不配合治疗。因此,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2012年l月~2015年1月对11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l月~2015年1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2例。其中男70例,女42例;60-77岁,平均年龄(65.1±

2.3)岁。

1.2 方法观察患者的经心理护理前后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做量表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3统计方法

选择SAT 7.0软件,护理评估量表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心理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X±S)

1.4结果

经比较,心理护理前后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评估P<0.05,说明经心理护理者满意度较高。

2 心理护理

2.1心理支持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是相互信任,护士具备稳定的情绪,较高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护理技能,对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

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
门的 护士根 据 患 者 不 同的心 理 状 态 实施 心理 护 理 。 结果 :2例 病人 普 遍存 在 焦虑 恐惧 心理 、 虑 抑 郁 心理 、 赖 无 力 心 理 、 7 忧 依 悲观 失望 心 理 , 经过 实施 针 对性 心 理护 理 , A 患Fra Baidu bibliotek在 住 院期 间情 绪稳 定 主 动 配合 治疗 , 到 了预 期 效果 。结论 : 对 急性 心 肌梗 死 患 者 治 疗 的过 程 中, 以心 理 分 析 、 使 MI 达 在 要 护理 干预 配合 治 疗 并 贯穿 于全 过程 。
医学信 息
临床 与 护 理
M D C LIF R A I N E IA 0 M To N N.2 0I o0 2 1 ・6 7 ・ 7
害 , 其扫 除 干扰 , 配合 治 疗 。 让 积极 3 33 治 疗 的护 理 : 组 所 有 的 患 者 均 采 用 了 溶 栓 加 尿 激 酶 治 疗 , .. 本 因 此 在 治疗 过 程 中 , 密切 观察 患 者 的 出 血情 况 , 牙 龈 、 肤 黏 膜 等 , 问患 要 如 皮 询 者有 无 恶 心 、 痛 、 吐 感 。定 时测 量 r 、 、 兀’ , 有 异 常立 即告 之 头 呕 r AP 等 一 r 医生 以及 时 处理 。肝 素虽然 为 抗凝 的首 选 , 如 剂 量 使 用 不 当 , 易引 发 出 但 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关注并寻求心理疏导,采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方法对80例急性心梗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焦虑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焦虑恐惧与环境因素、突然发病因素、服务因素、疼痛、疾病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对心梗病患者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论护理人员应重视并及时对心梗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他们安全、平稳的度过危险期。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肌管疾病,是心性猝死的主要要原因,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2]。制订并采取有效及时的抢救流程,是广大急救医护人员保证急救成功的基础。心梗存在着很多诱因,其中情绪激动、焦虑不安等是最要诱因之一。笔者从怎样关注心梗患者心理诱发因素,去寻求护理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是顾着快速、准确地开展对心梗病患者的抢救工作,尽管是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情况下,往往忽视了患者的自身感受和交流,更无暇顾及到患者焦虑情绪的反应。心理因素与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病死率密切相关[3]。笔者对80例心梗患者进行观察谈话及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发病后存在的心理因素,适当地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心梗患者的尽早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10午12月急诊就珍的心梗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最低年龄32岁,最高年龄82岁,平均年龄45.6岁。

心肌梗塞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
和 不 习惯 。
2 7 麻痹心理 :部分患者对疾病掉 以轻心 。对 自己的发病 .
慰 、调 整环境 等 。帮助 病人摆 脱 困难 ,使病人 达 到稳定 病 情 ,改善症 状 ,积极 配合治 疗 ,促进 全 面康复 的 目的。从 20 07年 1 O月—2 o 0 9年 1 ,对我们 收治 的 13例急 性心 O月 0
情加重 。
3 3 消除急躁心理 :对于急于治好疾病 的迫切心理 ,护 理 . 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 解此 病的治 疗报告 ,并 且要 向患者讲
解药理知识 ,和按 时服 药 的重 要性 ,及其 它 医药 等 知识 , 克服患者 急躁 情 绪。促 进 医 疗进 程 ,疾 病 已达 到 控 制 和
会 介绍如下 :
满不在乎 ,不注 意身心 休息 ,当病 情刚 刚稳定 后 ,便急 于 思考工作 ,如看资料 ,做研究等 ,有些病人甚 至下床活 动,
结果使病情加重 ,个别患者发生猝死 。 针对心肌梗塞患 者 的不 同 的心理特 点 ,医护人 员应 积 极与病人及家人交 流感情 。并 与家人 一起 有针对 性 的对 病 人进行心理疏 导 ,帮助病 人树立 正确 的观点 ,使 患者感 受 到外界的关心和支持 ,增强其生活的勇气 ,化解压力 。 3 1 消除焦虑心理 :首先要取得患者 的信赖 ,这就要护 理 . 人员具备高度同情心和责任感 ,态度 和蔼持重 、言语负责 , 善于用医学知识 回答 患者 提 出的各种 问题 ,对 于患者 肉体 上的痛苦 ,内心 的苦衷 ,给 予 同情 和安慰 ,要 注 意用 自己 的语言 ,表情形为 去影 响患者 的感 受 和认识 ,建 立 良好 的 护患关系 ,使 患者 对 医护人 员 产生 信赖 感解 除患 者 不安 、 焦虑的心理。从而获得 安全 感和信任 感。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细胞突然断气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的发病机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百分之三十的死亡病例是心肌梗塞的原因。由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以及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极为重要。

一、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

1、病情监测

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中,首先需要做的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包括正确诊断、更改治疗策略、及时帮助确定恢复情况。这一步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以及定期检查心电图的变化,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病情监测。

2、积极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当然要做出相应的治疗,以便疗效更好。医疗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系列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肌重塑治疗、练习锻炼以及心脏健康饮食指导等,以积极治疗心肌梗死患者。

3、生活安排

生活安排也非常重要,例如晚餐应有营养搭配,调补钙、硒等营养素,作息安排早睡早起,多运动保持充分的睡眠,贴心的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晨练等,以便更好的恢复和治疗。

4、康复护理

护士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不仅要重视治疗,还要注重康复护理,

如功能活动量的恢复、心理应激能力的增强等,注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早期恢复活动及社会交往等,以促进患者健康康复。

二、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

1、减少危险因素

发病率比较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一定要减少危险因素的出现,例如,要控制血压,少吸烟,不饮酒,多锻炼,恰当调控血脂和血糖,以及每周定期的运动,充分的休息,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心梗(冠心病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及

其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护理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心梗患者的心理疏导

与情绪护理。

一、认知心理疏导

心梗的发生常常让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在进行心理疏导时,首先

需要通过认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心梗的病因和病情。医生或

心理咨询师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医学知识,解释心梗的形成原因和

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科学的解释,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疾病,

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二、情绪宣泄与支持

心梗的发生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打击,往往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在这个阶段,他们需

要有人倾听和陪伴。医生、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应该用温暖的态度和耐

心倾听患者的讲述,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宣泄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比如帮助

患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宣泄方式,如写日记、参加情绪调节班等。

三、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

心梗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对于康复至关重要。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控制饮食、适度运动

等。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教育患者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定

期的康复指导与讲座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在心理调适方面,患者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常见的

心理调适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认知重建和积极心态培养。通过放松训练,患者可以学会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来缓解身心的紧张。认知重建则是指通过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培养积极的心态。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

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多见,所以死亡率较高,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

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因此,临床护士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

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特点护理

【临床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疼痛,情况

凶险,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很容易发生猝死及其他并发症,其严重性已被越

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发作时常有濒死感,往往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甚至

导致患者有恐惧、厌世的心理[1]。为提高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在急

救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效果较好。因此,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稳定

患者情绪至关重要。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4月至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8名,男性28名,

女性10名,年龄在35-83岁之间不等,其中广泛前壁18名,下壁9名,前间壁

6名,广泛前壁合并下壁5名。入院时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肩

背部酸困、出汗、皮肤湿冷等症状,有的患者伴有烦躁不安,经过及时溶栓,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营养心肌等治疗,20名患者治愈出院,

9名患者好转后赴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名患者因病情复杂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及护理,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如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 1 悲观失望心理:此类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且缺乏家人照顾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给家人带来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加上监护室限制家属探视,患者便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所以常不配合治疗护理,甚至有求死心态。因此,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认真细

简述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

简述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

简述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

心肌梗塞是一种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疾病。以下是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

1. 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定期测量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

2. 给予氧气:心肌梗塞患者常伴有缺氧,给予氧气可以改善心肌供氧。注意监测氧饱和度和肺部情况,避免氧中毒。

3. 保持休息:减少心肌的氧耗,促进心肌的修复。要求患者保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

4. 给予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等,以减少血栓形成。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还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来减少心肌做功和减轻心脏的负荷。

5. 控制疼痛:心肌梗塞常伴有严重的胸痛,可以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

6. 心理支持:心肌梗塞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护士要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7. 饮食控制:要遵循低脂、低盐的饮食原则,减少血脂和血压的升高,预防再次发作。

8.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检查,以监测心脏功能和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危重疾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护理,进而规范的系统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实行全面、系统的护理,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了治愈效果。结论:通过系统护理,患者能平安度过危险期,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标签: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39-0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冠状动脉一共有三根,即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任何一支冠脉发生急性闭塞都会产生相应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如LAD闭塞产生前壁AMI,RCA闭塞产生下、后壁AMI,LCX闭塞产生侧和正后壁AMI.病性危急,为内科常见急危重症。常因并发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合并症死亡。住院期间,除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外,还应得到合理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脱离危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早日恢复。

病人来诊时症状轻重不同。有大半例是步入急诊,有部分病例是家属用平车推进来。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患者是急性发作,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后用药仍不见缓解,疼痛性质增重,伴周身冷汗,烦躁不安,常见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颈部,有恐惧或濒死的感觉。

我院心内科从2004年到2010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21例,男,108例,女13例,年龄在34岁至74岁,121例病人在住院期间经积极抢救治疗及合理的护理,除5例死亡外,其余116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我科护理总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疾病的转

归和康复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对心肌梗塞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

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我们针对不同心理特征所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1 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时

期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1 焦虑恐惧心理

多见于发病初期,原因有:

1.1.1 心肌梗塞患者住院后大多住监护室或垂危室,病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及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都易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对医生查房时的言语举止非常重视,试图从

医护人员的表情、姿势、行为中来揣测自己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后果;个别病人耳闻目睹周围

发生了因心肌梗塞猝死者,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这样,为此夜不能眠,茶饭不进,甚则草

木皆兵,稍有不适便有大祸临头之感。

1.1.2 心肌梗塞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之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1.2 否认心理

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期症状初步控制时期,病人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

己病很轻,无需住院治疗,由于病人不配合治疗护理,往往造成心肌梗塞多发或病情加重。

此种心理以无冠心病史者多见。

1.3 忧郁心理

一般在病情平稳后出现。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导致精神抑郁。

(2)部分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心脏病难以治愈即使临床症状改善也是暂时性的,随时可以复发,以后工作、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失去了社会价值,尤其见到同室多次住院的心脏病人,他们对治疗更是大失所望,情绪消沉,精神颓唐。此心理以女病人多见。

1.4 依赖心理

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这些病人平素自信心很强,很有主见,一旦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熟

悉和习惯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加之受到亲人及周围同志的特别

照顾,自己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缺乏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自信心不足。此类

型多见于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及家庭条件优越者。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护理焦虑恐惧型病人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应用语言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安慰性及道德性,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再则以非语言交流技巧配合,如衣帽

整洁,态度和蔼,生活护理周到,做到各项治病护理操作时要轻、稳、准、好,忙而不乱,

从而增加病人安全感。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切忌窃窃私语或表现出紧张神情,以免增加病人的

心理压力;同时请那些恢复得较好的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现身说教,协助做好思想工作脱节,

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焦虑和恐惧,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2 对有否认心理的病人,我们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应结合病人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有关知识,告之其尽管自我无感觉,但心电图、生化检验尚未正常,

心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活动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尊照医嘱,不间断服药,否则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循循善诱,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2.3 护理忧郁心理的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有同情心,从多方面关心病人,增加与病人交

流的机会,使病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吐露心中的不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对治疗失去信心怕影响生活工作者,在病人入院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入院次数不同安排病室,以免病人之间无益的交流,并告诉他们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康复后只要注意

饮食有节,起居如常,适当服药和锻炼,不致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对于有家庭人际关系不

和者,则帮助他们找出症结进行劝解、安慰,并主动与家属联系,让他们了解情绪对心脏生理、病理的影响,使他们采取积极态度,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2.4 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我们主要采取劝告、鼓励、表扬等方法。对于这类病人,要设法

消除他们的顾虑,必要时可将心电图及生化检验结果告诉病人,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病情确已

好转,并使病人了解到心肌梗塞患者有急性期要卧床休息,而恢复期则需动静结合,适当的

活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机体更快地恢复健康。及时为病人制定活动计划,鼓励病人

逐渐活动,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护理上的每一点进一步,以增

强其自信心。

我们通过心肌梗塞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采取了及时有力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始终能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缩短了病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