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舌鉴》

合集下载

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第一单元》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3

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第一单元》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3

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第一单元》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45题)1.【单选题】苍术与白术的功效相同点为()A.发汗B.止汗C.燥湿健脾D.祛风湿E.明目正确答案:C2.【单选题】在以下气的病变中,不属气机失调的是()A.气滞B.气虚C.气脱D.气陷E.气逆正确答案:B3.【单选题】下列对感冒论述有误的是A.风邪侵袭人体所致B.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C.全年有发,冬春多见D.无体质强弱之区别E.有时行感冒和一般感冒之区别正确答案:D4.【单选题】“急黄”见症不包括A.发病急骤B.黄疸发展迅速,颜色如黄金C.兼见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D.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或细数E.冷汗淋漓,神昏谵语正确答案:C5.【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五苓散的适应证候()A.水蓄下焦,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者B.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者C.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D.霍乱,吐泻交作,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者E.小便不利,心烦不寐,或兼咳嗽呕恶,下利者正确答案:E6.【单选题】患者,女,24岁,已婚。

产后1周,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其证候是()A.气虚B.肾虚C.血虚D.虚寒E.脾肾两虚正确答案:C7.【单选题】白花蛇的功效为()A.祛风活络,攻毒B.祛风活络,退翳C.祛风活络,补肝肾D.祛风活络,散结E.祛风活络,定惊正确答案:E8.【单选题】下列主症中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的是A.心悸,善惊易怒B.心悸,头晕乏力C.心悸不宁,心烦少寐D.心悸胸憋,喘咳浮肿E.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正确答案:B9.【单选题】《伤寒论》以下列哪项来论述外感热病A.阴阳B.六经C.脏腑D.三焦E.卫气营血正确答案:E10.【单选题】右归丸的功用是()A.滋肾填精,育阴潜阳B.补肾填精,滋阴降火C.填阴补精,益气壮阳D.温肾补阳,填精益髓E.温肾补阳,益火之源正确答案:D11.【单选题】嗳气低沉,无酸臭气味者为()。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奇恒之腑形态上似腑,功能上似脏。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茵陈是治疗_____黄疸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乳痈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乳痈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乳痈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香薷;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牛膝;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牛膝;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阿胶。

四、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写在下列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A、司呼吸B、主血脉C、主疏泄D、主升发E、主纳气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 )A、润下B、稼穑C、炎上D、从革E、曲直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C、五脏、六腑D、五脏、六腑与经络E、五脏的各种形象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C )A、心与肺B、心与脾C、肝与肾D、脾与肾E、心与肾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C )A、正胜邪负B、正胜邪退C、正邪相搏D、邪胜正负E、邪正相持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B )A、辨病求因B、辨症求因C、问诊求因D、相对性E、直观性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B )A、肝B、脾C、肾D、心E、肺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B )A、大肠B、膀胱 B、三焦 D、胆 E、小肠9、归属内伤病因是( A )A、劳逸B、医过C、外伤D、六淫E、水湿痰饮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A、湿阻中焦B、湿温初起C、痰饮伏肺D、水湿内停E、风湿痹痛12、共收载药物8980味的药学著作是()A、《本草原始》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中华本草》13、行气止痛的要药是()A、葛根B、乳香C、紫苏叶D、木香E、狗脊14、清热药主要适用于()A、表寒证B、里寒证C、表热证D、阳虚证E、里热证15、属于十八反的是()A、乌头与附子B、人参与乌头C、乌头与藜芦D、半夏与乌头E、乌头与甘草16、下面哪味药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A、藿香B、香薷C、香附D、沉香E、小茴香17、杜仲、桑寄生都具有的功效是()A、补肝肾、益血B、补肝肾、活血C、补肝肾、利水D、补肝肾、安胎E、补肝肾、壮阳18、活血化瘀药主要适用于()A、血脱证B、痰饮证C、瘀血证D、出血证E、血虚证19、麝香的功效是()A、开窍醒神,破血逐瘀B、开窍醒神,补血,保胎C、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催产D、开窍醒神,活血止痛,催产E、开窍醒神,消肿生肌,抗肿瘤20、肉苁蓉和锁阳共同的功效是()A、滋阴补血B、滋阴潜阳C、补肾助阳D、滋阴降火E、祛风湿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五味的定义?及其具体作用?(10分)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诊断学分章题库

中医诊断学分章题库

绪论问诊部分试题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A望色 B诊舌 C切脉 D诊病 E嗅气味2、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就是:( )A《难经》 B《脉经》 C《中藏经》 D《脉神章》 E《濒湖脉学》3、《察病指南》就是诊法专著,其作者就是:( )A李中梓 B李东垣 C施发 D陈言 E杜清碧4、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就是:( )A《伤寒舌鉴》 B《观舌心法》 C《伤寒金镜录》D《察舌辨证新法》E《彩图辨舌指南》5、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A汉代 B隋代 C宋代 D元代 E明代6、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就是:(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E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7、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就是:( )A《伤寒杂病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诸病源候论》D《内经》 E《察病指南》8、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就是:( )A《舌鉴》 B《彩图辨舌指南》 C《点点金》 D《伤寒金镜录》E《望诊遵经》9、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就是:( )A 《内经》B 《景岳全书·传忠录》C 《难经》 D《伤寒杂病论》E《医学心悟》10、《脉经》的作者就是:( )A 张仲景B 叶天士C 王叔与D 巢元方 E孙思邈11、林之翰所著的四诊专著就是:( )A 《四诊抉微》B 《四诊心法要诀》C 《四诊韵语》D 《四诊法》 E《察病指南》12、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就是:( )A 叶天士B 张仲景C 吴鞠通D 汪宏 E吴又可13、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就是:( )A 叶天士B 张仲景C 张介宾D 汪宏 E淳于意14、对黄疸病人做实验观察并做早期记载的就是A《伤寒杂病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诸病源候论》D《肘后备急方》 E《察病指南》15、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就是:( )A 李东垣B 危亦林C 吴鞠通D 汪宏 E张仲景16、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职业 E主诉17、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现在症状的内容:( )A发病情况 B病变过程 C诊治经过 D接种疫苗情况 E现在症状18、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A生活经历 B精神情志 C饮食嗜好 D素体健康状况 E起居19、《难经》说问而知之谓之:( )A神 B圣 C巧 D工 E能20、婚姻生育情况属于问诊中:( )A一般情况 B现病史 C既往病史 D家族史 E个人生活史21、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就是:(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喻嘉言 D叶天士 E张景岳22、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者属:( )A阴虚潮热 B骨蒸劳热 C湿温潮热 D阳明潮热 E气虚发热23、半身汗出,就是因:( )A风痰阻滞经络 B中焦郁热 C阳气虚损 D阴虚火旺 E以上都不就是24、厥阴头痛的特点就是:(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D巅顶头痛 E头痛连齿25、以下哪项不就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 )A胃火 B肝胃不与 C阴血不足 D寒凝胃肠 E津液亏虚26、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湿邪困脾 E胃强脾弱27、肾气不固所导致的小便改变为:( )A小便短赤 B小便频数而短少 C小便浑浊 D小便频数而清 E小便涩痛28、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 )A阴虚证 B湿热证 C痰饮内停 D瘀血阻滞 E里寒证29、妇女月经先期而来,量多,色深而质稠,多属:( )A气虚不能摄血 B肝气郁滞 C血热内迫 D瘀血积滞 E寒凝血滞30、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 )A脾虚湿注 B冲任亏虚 C肝经郁热 D湿热下注 E以上都不就是31、指出下列哪个病证与籍贯所处地域有关:( )A麻疹 B疟疾 C中风 D月经不调 E眩晕32、下述何项与微热无关:( )A气虚 B胃肠热盛 C疰夏 D气阴两虚 E阴虚33、下列何项不就是脱汗症状:( )A寒战 B冷汗淋漓 C面色苍白 D肢厥脉微 E呼吸气微34、下述何证可出现自汗与盗汗并见:( )A气虚证 B血瘀证 C阴虚证 D血虚证 E气血两虚证35、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就是:(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灼痛 E重痛36、脾胃虚弱而致脘腹疼痛的特点就是:( )A隐隐作痛 B痛如刀绞 C冷痛喜温 D胀满疼痛 E走窜不定37、肾阳不足所致腰痛的特点为:( )A隐隐作痛 B冷痛绵绵不休 C重痛活动受限D痛处游走不定 E刺痛固定不移38、下述何项不就是导致麻木的因素:( )A肝风内动 B痰浊阻络 C气血亏虚 D瘀血阻络 E湿客关节39、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因:( )A肝胆火盛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肾精亏损 E气血不足40、饭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为:( )A痰湿困脾 B肝郁犯脾 C心肾阳气虚衰 D热入心包 E心胆气虚41、下列何项与肝郁化火失眠无关:( )A烦躁失眠 B面红目赤 C心悸健忘 D性急易怒 E脉象弦数42、消谷善饥就是因:( )A脾胃虚弱 B肝胆湿热 C胃阴不足 D胃火炽盛 E虫积腹中43、口酸就是因:( )A胃气上逆 B脾胃气虚 C脾胃湿热 D燥热伤津 E肝胃不与44、燥热伤津可以出现:( )A口涩 B口苦 C口酸 D口甜 E口黏腻45、下述何项不属大肠湿热:( )A泻下黄糜 B下利脓血 C肛门灼热 D大便先干后稀 E里急后重46、下述哪些不就是泄泻的原因:( )A肾阳虚衰 B肾阴亏损 C肠胃积滞 D大肠湿热 E脾胃虚弱47、尿后余沥就是由下述何项所致:( )A肾阳不足 B肾阴亏损 C瘀血内阻 D肾气不足 E膀胱湿热48、下述何项可引起月经后期:( )A阴虚火旺 B阳盛血热 C气虚 D肝郁血热 E营血亏损49、下述何项对于新生儿问诊无意义:( )A有无传染病史 B妊娠期母体营养状况 C产育期母体所患何病D妊娠期产育期用过何药 E分娩时就是否难产早产50、下述何项不就是由肾气不足所致:( )A小便失禁 B小便频数 C小便涩痛 D小便余沥不尽 E遗尿51、崩漏的表现就是:( )A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 B非经期出血不止 C经行点滴即止D经期经常错后 E非哺乳期月经未潮52、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就是:( )A气虚 B血虚 C血瘀 D肝郁 E寒凝53、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就是:( )A气虚 B血虚 C血瘀 D肝郁 E寒凝54、上焦邪热可见:(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头汗55、肝胃蕴热则:( )A口淡乏味 B口甜粘腻 C口中酸馊 D口中泛酸 E口苦56、脾胃湿热则:( )A口淡乏味 B口甜粘腻 C口中酸馊 D口中泛酸 E口苦57、阴虚证可见:( )A口渴喜饮 B渴喜热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E但欲漱水不欲咽58、温病热入营分可见:( )A口渴喜饮 B渴喜热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E但欲漱水不欲咽59、瘀血证可见:( )A口渴喜饮 B渴喜热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E但欲漱水不欲咽60、畏寒常出现于( )A 寒热并见B 寒热往来C 但寒不热D 但热不寒E 表寒里热61、外感风邪可见( )A恶寒重发热轻 B发热重恶寒轻 C发热轻恶风自汗D寒热往来 E不恶寒反恶热62、壮热的病机为( )A 里热亢盛B 湿遏热伏C 阴虚阳亢D 虚阳浮越E 气虚63、热势较高,日哺热甚,兼见腹胀便秘属( )A 湿温病B 阴虚证C 阳明腑实证D 小儿夏季热E 气虚证64、里实热证常见( )A 恶寒发热B 寒热往来C 但寒不热D 但热不寒E 以上都不就是65、下列哪个症状对表证的辨证最重要( )A 恶寒发热B 头身疼痛C 脉浮D 苔薄白E 汗出66、下列哪一种发热不属于症状( )A 壮热B 潮热C 小儿夏季热D 微热E 寒热往来67、自汗多因( )A 阴虚内热B 气虚卫阳不固C 邪正相争D 阳气暴脱E 血虚68、实热证出汗为( )A 冷汗淋漓B 日间汗出,活动尤甚C 蒸蒸发热,汗出不己D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E 战栗而后汗出69、出现战汗多提示( )A 邪去正安B 邪胜正衰C 邪正相争剧烈D 阴阳离决E 阴虚70、手足心出汗多属于( )脏的病变A 心B 肺C 脾D 肝E 肾71、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多提示( )A 上焦邪热B 中焦湿热C 阴阳离绝D 太阴头痛E 中风72、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属于( )A 督脉B 少阳经C 太阳经D 阳明经E 厥阴经73、巅顶头痛属( )A 少阳头痛B 少阴头痛C 厥阴头痛D 太阴头痛E 太阳头痛74、肝阳上亢的头痛特点就是( )A 刺痛B 胀痛C 重痛D 空痛E 酸痛75、病人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多属( )A 脾气亏虚B 湿邪困阻C 气滞血瘀D 寒凝筋脉E 肾阳虚76、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属( )A 胃阳虚B 胃腑血瘀C 寒邪犯胃D 食积胃脘E 胃中瘀血77、气滞所致的疼痛性质为( )A 刺痛B 胀痛C 著痛D 酸痛E 冷痛78、耳鸣,以手按之可减轻,多属( )A 肝胆火盛B 肾虚精亏C 痰湿内蕴D 外感风湿E 肝火上炎79、目眩的表现为( )A 视物不清B 视物旋转C 视物昏花D 视力丧失E 目睛上视80、口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多属( )A 痰饮B 湿热C 阴虚D 瘀血E 阳虚81、脾胃气虚可见( )A 厌食,兼见嗳气酸腐B 食少兼见腹胀便溏C 厌油食,渐渐黄疸胁痛D 食少,渐渐头身困重E 嗜食异物82、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因( )A 大肠湿热B 肝胃不与C 伤食积滞D 脾胃虚弱E 肝郁乘脾83、下列症状除哪一项外,均属便感异常( )A 排便不爽B 里急后重C 肛门气坠D 完谷不化E 滑泻失禁84、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就是( )A 肝郁乘脾B 大肠湿热C 脾阳虚D 中气下陷E 肾阳虚85、里急后重就是由( )所致A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传导不畅 B湿邪内阻,肠道气滞C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D脾虚中气下陷 E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86、小便频数量少色赤涩痛不适属( )A 膀胱湿热B 肾气不固C 膀胱失约D 下焦虚寒E 脾虚气陷87、下列哪一项不属肾气不固( )A 小便失禁B 小便余沥C 小便频数清长量多D 小便短赤E 以上都不就是88、带下色白,滑稀如涕.无臭味,多属( )A 冲任亏虚B 湿热下注C 肝经郁热D 脾虚湿注E 肾精亏虚89、胃热亢盛多见( )A口渴欲饮,饮水即吐 B口渴不欲饮 C口渴喜冷饮 D口渴引饮,小便量多 E口不渴饮90、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者属( )A 肝阳上亢B 气血两亏C 肾精亏虚D 脾气亏虚E 以上都不就是91、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就是:(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头汗92、水入即吐者多属A湿热证 B热盛伤津 C阴虚 D水饮内停 E瘀血93、下列哪项不属于厌食的常见病机A湿热蕴脾 B食滞胃脘 C肝胆湿热 D脾胃虚弱 E妊娠恶阻94、口甜多属A脾胃虚弱 B脾阳虚 C湿热蕴脾 D痰湿内阻 E肝胃郁热95、胸闷壮热鼻翼煽动者多属:( )A心阳不足 B痰饮停肺 C痰热壅肺 D寒邪客肺 E肺肾气虚96、下列哪项不就是引起心悸的主要原因A心胆气虚 B胆郁痰扰 C心阳不足 D心血不足 E肝胃郁热97、下列哪项不就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A气血亏虚 B肝阳上亢 C湿热蕴脾 D痰湿内阻 E肾虚精亏98、下列哪项不就是引起嗜睡的主要原因A痰湿困脾 B脾失健运 C心肾阳虚 D邪闭心神 E湿热蕴脾99、下列哪项不就是引起尿量减少的的主要原因A热盛伤津 B水液内停 C湿热蕴结膀胱 D汗吐下伤津 E心气亏虚100、下列哪项不就是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A气滞血瘀 B湿热蕴结 C寒凝胞宫 D气血两虚 E痰湿内阻答案:1D 2B 3C 4E 5B 6A 7C 8D 9B 10E11A 12A 13E 14D 15B 16E 17D 18D 19D 20E21E 22C 23A 24D 25B 26E 27D 28D 29C 30A31B 32B 33A 34E 35C 36A 37B 38E 39A 40A41C 42D 43E 44B 45A 46D 47D 48E 49A 50C51E 52A 53B 54E 55D 56B 57D 58D 59E 60C61C 62A 63C 64D 65A 66C 67B 68C 69C 70C71C 72D 73C 74B 75A 76C 77B 78B 79B 80D81B 82C 83D 84B 85A 86A 87D 88D 89C 90C91B 92D 93D 94C 95C 96E 97C 98E 99E 100E望诊、舌诊习题及答案1.神的物质基础就是:( )A气 B血 C 津液 D 精气 E 营气2.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 )A目光 B面色 C神志 D脉象 E形态3.下列哪项不就是得神的表现:(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颧赤如妆 D形丰色荣 E呼吸调匀4.下列哪项不就是失神的表现:( )A目无精彩 B形羸色败 C呼吸微弱 D神志昏迷 E壮热面赤5.失神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能食,此为:( )A神志异常 B无神 C少神 D假神 E得神6.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 )A精神不振 B两目晦暗 C面色无华 D形体羸瘦 E动作迟钝7.下列哪项非邪盛神乱的失神表现:( )A壮热烦躁 B神昏谵语 C呼吸气微 D两手握固 E牙关紧闭8.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 )A气血不足,精津亏损 B机体阴阳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9.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见于:( )A狂病 B痫病 C癫病 D脏躁 E以上都不就是10.患者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伤寒舌鉴》清·张登

《伤寒舌鉴》清·张登

《伤寒舌鉴》清·张登伤寒舌鉴清张登自序尝读仲景书。

止言舌白、苔滑。

并无黄、黑、刺、裂。

至金镜录始集三十六图。

逮后观舌心法。

广至一百三十有七。

何后世证变之多若此。

宁知伤寒自表传里。

舌苔必由白滑而变他色。

不似伏邪瘟疫等热毒。

自内达外之一病便见黄黑诸苔也。

观仲景论中。

一见舌白、苔滑。

即言难治。

安有失治而致变者乎。

所以仲景止言白苔。

已见一斑。

不烦琐屑。

后人无先圣治未病之能。

势不得不反复辨论以启蒙昧。

盖邪气入里。

其虚实寒热之机。

必现于舌。

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

况阴盛格阳。

与邪热郁伏。

多有假证假脉。

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

昭若冰鉴。

无所遁形。

由是取观舌心法。

正其错误。

削其繁芜。

汰其无预于伤寒者。

而参入家大人治案所纪。

及己所亲历。

共得一百二十图。

命曰伤寒舌鉴。

授之剞劂。

以公同志临证之一助云。

康熙戊申年秋月诞先张登书于永堂白苔舌总论伤寒邪在皮毛。

初则舌有白沫。

次则白涎白滑。

再次白屑白。

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

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

舌乃心之苗。

心属南方火。

当赤色。

今反见白色者。

是火不能制金也。

初则寒郁皮肤。

毛窍不得疏通。

热气不得外泄。

故恶寒发热。

在太阳经。

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

传至阳明经。

则有白屑满舌。

虽症有烦躁。

如脉浮紧者。

犹当汗之。

在少阳经者。

则白苔白滑。

用小柴胡汤和之。

胃虚者。

理中汤温之。

如白色少变黄者。

大柴胡。

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

白舌亦有死症。

不可忽视也。

微白滑苔舌寒邪初入太阳。

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有津。

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

薄白滑苔舌此太阳里证舌也。

二三日未曾汗。

故邪入丹田渐深。

急宜汗之。

或太阳与少阳合病。

有此舌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浓白滑苔舌病三四日。

其邪只在太阳。

故苔纯白而浓。

却不干燥。

其证头疼发热。

脉浮而紧。

解表自愈。

干浓白苔舌病四五日。

未经发汗。

邪热渐深。

少有微渴。

过饮生冷。

停积胸中。

营热胃冷。

故令发热烦躁。

四肢逆冷。

而苔白干浓。

满口白屑。

宜四逆散加干姜。

舌诊口诀

舌诊口诀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
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不支,病邪日深。
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16)食物染苔,注意分别。枇杷橄榄,变黄变黑。
甜酸咸物,色酒果汁,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17)白苔主表,并湿虚寒。苔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苔舌红,风温初染。白苔转黄,邪气内传。
结合苔色,病情自明。若因饮食,混冲当侦。
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
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不惑,运用要灵。
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Z》平时作业3-答案-满分100-2020年秋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Z》平时作业3-答案-满分100-2020年秋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Z》平时作业3共100道题总分:100分1、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是:( )A 《三指禅》B 《黄帝内经》C 《脉经》D 《濒湖脉学》E 《中藏经》正确答案:C2、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是:( )A 《伤寒舌鉴》B 《观舌心法》C 《伤寒金镜录》D 《舌鉴辨证》E 《望诊尊经》正确答案:C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A 《难经》B 《中藏经》C 《诸病源候论》D 《内外伤辨惑论》E 《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C4、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抑郁不乐,哭笑无常,属于:( )A 狂病B 痫病C 癫病D 脏躁E 痴呆正确答案:C5、阳气暴脱病人多见:( )A 面色淡白无华B 面色黄白C 面色苍白D 面白虚浮E 面色青黑正确答案:C6、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 )A 肝胆湿热B 脾阳虚C 寒湿困脾D 湿热蕴脾E 脾虚湿困正确答案:C7、面黄虚浮者,多属于:( )A 中气虚弱B 胃强脾弱C 脾虚湿蕴D 肾虚水肿E 肝郁脾虚正确答案:C8、小儿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唇周显现:( )A 萎黄B 紫黑C 青色D 青黄E 苍白正确答案:C9、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于下列哪项?( )A 肾阳虚衰B 肾精久耗C 血瘀日久D 肾虚水饮E 寒湿带下正确答案:C10、形胖食少多为:(( )A 中气虚弱B 胃强脾弱C 脾虚有痰D 肾虚水肿E 形气有余正确答案:C11、体瘦食少,多属:( )A 胃强脾弱B 脾虚有痰C 中气虚弱D 肾精亏虚E 阴虚火旺正确答案:C12、重病病人,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属:( )A 气血不足B 脱血夺气C 脏腑精气衰竭D 肺虚少气E 脾气虚弱正确答案:C13、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 )A 痹证B 中风后遗症C 痿证D 瘫痪E 痫证正确答案:C14、小儿囟门凹陷,多属:( )A 温病火邪上攻,脑脊水有病B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C 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D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E 脾胃虚弱,发育迟缓正确答案:C15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A 温热之邪上攻B 吐泻伤津C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D 气血不足E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正确答案:C16、小儿昏睡露睛多因:( )A 肝风内动B 肝火炽盛C 脾气虚弱D 脾胃蕴热E 心气不足正确答案:C17、口唇为樱桃红色,多见于:( )A 气血两虚B 气滞血瘀C 煤气中毒D 寒凝血瘀E 胃火上攻正确答案:C18、咽部红肿灼痛,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A 肝火炽盛B 胃火上攻C 肺胃热毒壅盛D 外感温毒E 阳明热毒炽盛正确答案:C19、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 )A 发颐B 瘿瘤C 瘰疬D 痰核E 梅核气正确答案:C20、痰黄黏稠有块者,多因:( )A 热毒蕴肺,腐败酿脓B 寒邪客肺,津凝成痰C 热邪内盛,灼津成痰D 脾虚失运,湿聚为痰E 火热灼伤肺络正确答案:C21、小儿指纹色深暗滞者,多属:( )A 表证B 里证C 实证D 虚证E 寒证正确答案:C22、小儿指纹透于气关,多属:( )A 正常表现B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C 邪气入经,邪深病重D 邪气深入脏腑,病情严重E 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正确答案:C23、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舌中属:( )A 肾B 肝胆C 脾胃D 心肺E 三焦正确答案:C24、舌绛少苔有裂纹,属于:( )A 肝火炽盛B 心火亢盛C 阴虚火旺D 胃火炽盛E 气滞血瘀正确答案:C25、舌体肿胀,青紫晦暗者是:( )A 气血壅滞B 心脾有热C 酒毒攻心D 气分热盛E 脾胃湿热正确答案:C26 、舌胖短缩,苔腻的主病是:( )A 水湿不化B 寒滞经脉C 痰湿内阻D 邪热亢盛E 肝风内动正确答案:C27、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性质,主要依据是:( )A 舌苔的有无B 舌苔的润燥C 苔色的黄白D 舌苔的偏全E 舌苔的厚薄正确答案:C28、腻苔的特征是:( )A 苔质疏松粗大而厚B 舌苔水滑C 苔质细腻致密D 苔质颗粒不清E 舌苔易刮掉正确答案:C29、镜面舌色红绛,多属:( )A 阴虚火旺B 营血大虚C 胃阴枯竭D 阳气虚衰E 胃热炽盛正确答案:C30、语无伦次而精神错乱,狂躁妄为,属于:( )A 谵语B 独语C 狂言D 错语E 郑声正确答案:C31、喘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哪一项:( )A 呼吸困难B 鼻翼煽动C 喉中痰鸣D 难以平卧E 张口抬肩正确答案:C32、下述何症不属于胃气上逆?( )A 呕吐B 吞酸C 太息D 嗳气E 呃逆正确答案:C33、太息的病机是:( )A 肺气不足B 脾气虚弱C 肝气郁结D 肝阳上亢E 胃气上逆正确答案:C34、病室有烂苹果气味多见于:( )A 水肿病晚期B 瘟疫初期C 消渴病患者D 失血患者E 疮疡患者正确答案:C35、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见于:( )A 疟疾B 湿温病C 外感病表证阶段D 半表半里证E 阳明病正确答案:C36、下列除哪项外,常见微热表现?( )A 气虚发热B 阴虚发热C 阳明经证D 气郁发热E 瘀血发热正确答案:C37、疼痛的性质为胀痛,部位不固定,多属:( )A 血瘀B 血虚C 气滞D 湿阻E 寒凝正确答案:C38、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引起头晕的原因:( )A 肝火炽盛B 气血两虚C 肺阴不足D 肝阳上亢E 痰湿阻滞正确答案:C39、头晕昏沉,兼胸闷呕恶者,多属:( )A 肝阳上亢B 气血两亏C 痰湿内阻D 肾精亏虚E 脾不升清正确答案:C40、饭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为:( )A 痰湿困脾B 心肾阳气虚衰C 中气不足D 热入心包E 心胆气虚正确答案:C41、消谷善饥是因:( )A 脾胃虚弱B 肝胆湿热C 胃火炽盛D 胃阴不足E 虫积腹中正确答案:C42、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A 胃阴不足B 脾胃湿热C 胃强脾弱D 湿邪困脾E 胃火亢盛正确答案:C43、肛门气坠,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 )A 湿热下注B 肝气郁结C 脾虚气陷D 寒滞肝脉E 大肠湿热正确答案:C44、尿后余沥不尽是由下述何项所致:( )A 肾阳不足B 肾阴亏损C 肾气不固D 瘀血内阻E 膀胱湿热正确答案:C45、崩漏的表现是:( )A 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B 经行点滴即止C 非经期出血不止D 经期经常错后E 非哺乳期月经未潮正确答案:C46、脉形是指:( )A 脉动部位的浅深B 脉搏频率的快慢C 脉动的形状和性状D 脉搏应指的强弱E 脉动周期间隔时间的规律性正确答案:C47、短脉的主病是:( )A 虚证B 实证C 气病D 血病E 寒证正确答案:C48 、气滞血瘀的病证可见:( )A 革脉B 虚脉C 涩脉D 疾脉E 实脉正确答案:C49、腹部肿块,时聚时散者为:( )A 癥积B 痞证C 瘕聚D 水臌E 虫积正确答案:C50、表证特有的症状为:( )A 头痛项强B 咽痛咳嗽C 恶寒发热并见D 鼻塞流清涕E 脉浮,苔白正确答案:C51、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 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B 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 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D 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E 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正确答案:C52、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 便溏臭秽B 口干口苦C 面红尿清D 舌苔黄腻E 脉细而数正确答案:C53、下述哪项不能称为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A 证候相兼B 证候错杂C 证候独立D 证候真假E 证候转化正确答案:C54、小便清长,夜尿多,畏冷肢凉,舌淡,脉弱。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医经原旨》•《灵素节注类编》•《内经评文》•《内经博议》•《经络全书》•《内经知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心源》伤寒、金匮•《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捷诀》•《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九十论》•《伤寒医诀串解》•《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高注金匮要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仲景伤寒补亡论》•《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浅注》•《伤寒大白》•《类证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寻源》•《伤寒总病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附翼》•《伤寒明理论》•《伤寒法祖》•《伤寒直格》•《伤寒百证歌》•《伤寒心法要诀》•《河间伤寒心要》•《伤寒舌鉴》•《伤寒指掌》•《伤寒括要》•《经方实验录》•《伤寒恒论》•《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诊治•《中医诊断学》•《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脉经》•《医法圆通》•《临证实验录》•《褚氏遗书》•《仿寓意草》•《孙真人海上方》•《诊家枢要》•《诸脉主病诗》•《临症验舌法》•《奇经八脉考》•《诊脉三十二辨》•《察病指南》•《脉确》•《辨证录》•《证治汇补》•《石室秘录》•《症因脉治》•《丹台玉案》•《脉诀汇辨》•《脉症治方》•《麻科活人全书》•《丹溪手镜》•《医宗己任编》•《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脉因证治》•《三指禅》•《诊家正眼》•《杂病心法要诀》•《医学见能》•《医学妙谛》•《史载之方》•《笔花医镜》•《诊宗三昧》•《脉理求真》•《金匮钩玄》•《脉象统类》•《脉诀乳海》•《脉诀刊误》•《名师垂教》•《评琴书屋医略》•《时病论歌括新编》•《虚损病类钩沉》•《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素灵微蕴》•《自我调养巧治病》•《常见病自测》•《百病自测》•《中医疾病预测》•《手掌与疾病》•《手穴手纹诊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物理诊断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本草•《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食鉴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千金食治》•《本草蒙筌》•《本草易读》•《饮食须知》•《证类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经逢原》•《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本草分经》•《本草择要纲目》•《本草害利》•《本草撮要》•《药性切用》•《药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药征》•《本草乘雅半偈》•《滇南本草》•《本草图经》•《药笼小品》•《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药炮制》《食物疗法》方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急救便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宁坤秘籍》•《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卫生易简方》•《华佗神方》•《仁术便览》•《文堂集验方》•《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集验方》•《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串雅内外编》•《苏沈良方》•《回生集》•《医方论》•《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时方歌括》•《药症忌宜》•《毓麟验方》•《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博济方》•《普济本事方》•《保健药膳》内科•《中医内科学》•《温热论》•《增订十药神书》•《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温病指南》•《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经验麻科》•《内外伤辨》•《虚损启微》•《重订灵兰要览》•《医学传灯》•《青囊秘诀》•《疠疡机要》•《杂病广要》•《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血证论》•《松峰说疫》•《时病论》•《痧胀玉衡》•《痧疹辑要》•《温热暑疫全书》•《脾胃论》•《慎柔五书》•《温疫论》•《广瘟疫论》•《瘴疟指南》•《内科摘要》•《何氏虚劳心传》•《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动脉粥样硬化》•《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妇科•《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产宝》•《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宜麟策》•《广嗣要语》•《女科指要》•《竹泉生女科集要》•《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妇科秘方》•《产鉴》•《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济生集》•《胎产秘书》•《女科秘旨》•《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经纶》•《胎产心法》•《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规》•《妇科玉尺》•《女科精要》•《胎产指南》•《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要旨》•《女科百问》•《妇科秘书》•《沈氏女科辑要》•《女科切要》•《女科撮要》•《女科指掌》•《女科折衷纂要》•《邯郸遗稿》•《盘珠集胎产症治》•《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女科宝鉴》•《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儿科•《中医儿科学》•《育婴家秘》•《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幼科切要》•《达生编》•《幼幼新书》•《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儿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释谜》•《儿科萃精》•《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折衷》•《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慈幼便览》•《幼科概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保幼新编》•《儿科醒》•《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鬻婴提要说》•《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外科•《中医外科学》•《跌打损伤方》•《伤科大成》•《跌打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损妙方》•《外科十法》•《伤科补要》•《刘涓子鬼遗方》•《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救伤秘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启玄》•《立斋外科发挥》•《外科全生集》•《疡科纲要》•《跌打损伤回生集》•《外科集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外科选要》•《外科十三方考》•《发背对口治诀论》•《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外科传薪集》•《外科医镜》•《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伤科方书》•《核、化学武器损伤》•《外科学总论》•《普通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五官•《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察舌辨症新法》•《痰疠法门》•《眼科秘诀》•《尤氏喉科秘书》•《白喉全生集》•《喉科秘诀》•《包氏喉证家宝》•《白喉条辨》•《口齿类要》•《尤氏喉症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喉舌备要秘旨》•《重订囊秘喉书》•《眼科心法要诀》•《焦氏喉科枕秘》•《目经大成》•《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明目至宝》•《重楼玉钥续编》•《眼科阐微》•《原机启微》•《重楼玉钥》•《喉科指掌》•《中医眼科备读》•《耳鼻咽喉外科学》•《口腔科学》•《西医眼科学》•《针灸学》•《针灸大成》•《穴道秘书》•《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针灸易学》•《子午流注说难》•《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推拿抉微》•《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针灸素难要旨》•《针灸神书》•《针灸问对》•《针灸大全》•《炙膏肓腧穴法》•《经络汇编》•《经穴汇解》•《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聚英》•《宋本备急灸法》•《子午流注针经》•《灸法秘传》•《针经指南》•《中医刺灸》•《人体解剖学》页首医论•《中藏经》•《外经微言》•《柳洲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医林改错》•《集验背疽方》•《慎疾刍言》•《韩氏医通》•《证治心传》•《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医医小草》•《中医之钥》•《止园医话》•《医学传心录》•《思考中医》•《景景医话》•《塘医话》•《质疑录》•《中风论》•《肯堂医论》•《医医医》•《知医必辨》•《推求师意》•《洗冤集录》•《对山医话》•《疫疹一得》•《医学读书记》•《格致余论》•《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诸病源候论》•《读医随笔》•《周慎斋遗书》•《冷庐医话》•《医原》•《丹溪治法心要》•《友渔斋医话》•《温病正宗》•《医贯》•《疡科心得集》•《古今医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形色外诊简摩》•《重庆堂随笔》•《吴医汇讲》•《银海指南》•《痰火点雪》•《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选医衡》•《研经言》•《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归砚录》•《医门补要》•《医学启源》•《六因条辨》•《解围元薮》•《医学三字经》•《侣山堂类辩》•《温热逢源》•《医效秘传》•《存存斋医话稿》•《医学指归》•《医学真传》•《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经溯洄集》•《三消论》•《修昆仑证验》•《客尘医话》•《上池杂说》•《原要论》•《先哲医话》•《人体使用手册》•《医理真传》•《四圣悬枢》页首医案•《曹仁伯医案论》•《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马培之医案》•《杂病治例》•《丛桂草堂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氏医案绎注》•《吴鞠通医案》•《孙文垣医案》•《丁甘仁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回春录》•《程杏轩医案》•《奇症汇》•《寓意草》•《邵兰荪医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一得集》•《也是山人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畹香医案》•《花韵楼医案》•《何澹安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洄溪医案》•《集思医案》•《旧德堂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页首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圣济总录》•《景岳全书》•《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张氏医通》•《寿世保元》•《医碥》•《医学正传》•《古今医鉴》•《万病回春》•《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古今名医汇粹》•《卫生宝鉴》•《儒门事亲》•《明医指掌》•《医学摘粹》•《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急救广生集》•《明医杂着》•《医学实在易》•《轩岐救正论》•《扁鹊心书》•《医经国小》•《医学集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医名词词典》•《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中医词典》n~o~p~q•《中医词典》r~s•《中医词典》t~w•《中医词典》x~y•《中医词典》z~其他•《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页首养生•《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学》•《饮膳正要》•《陆地仙经》•《养生秘旨》•《女丹合编选注》•《寿世传真》•《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达摩洗髓易筋经》•《心医集》•《寿世青编》•《养老奉亲书》•《食疗方》•《运气要诀》•《马王堆简帛》•《服食导饵》•《古代房中秘方》•《老年百病防治》•《老年食养食疗》•《茶饮保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预防医学》•《免疫与健康》•《老年学》•《康复医学》页首其他•《中国医学通史》•《厘正按摩要术》•《疯门全书》•《本草问答》•《医暇卮言》•《常用化验值及意义》•《减肥新法与技巧》•《气功外气疗法》•《趣味中医》•《中药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病种临床路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人体解剖学歌诀》•《医用化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科学》•《医学遗传学基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免疫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风湿病学》•《临床肝移植》•《理疗学》•《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皮肤性病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临床基础检验学》•《基础护理学》•《基因与疾病》•《医院药学》•《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舌诊图文详解大全

舌诊图文详解大全

舌诊图文详解大全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

或阴证误用凉药;——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黄有虎斑纹者。

2018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口诀

2018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口诀

2018《中医诊断学》背诵口诀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2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表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表4 - 问诊(问现在症状)表5 - 望诊(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6 –望诊(假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7 –望诊(神乱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8 –望诊(《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面部名称所候脏腑面部名称所候脏腑现用名称《灵枢·五色》名称现用名称《灵枢·五色》名称额庭(颜)首面鼻尖肝下(面王、准头)脾眉心上阙上咽喉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眉心阙中肺鼻翼方上胃鼻根阙下(下极、山根)心颧骨下中央大肠鼻柱下极之下(直下、年寿)肝颊挟大肠肾鼻柱旁肝部左右胆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表9 –望诊(《素问·刺热》分候法)面部部位额部鼻部左颊右颊颏部脏腑定位心脾肝肺肾表10 –望诊(常色与病色的鉴别要点)常色总特点明润含蓄分类及特点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病色总特点晦暗、暴露分类及特点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表11 –望诊(病色交错内容)表12 –望诊(面色归纳表)表13 –望诊(五色主病)表14 –望诊(望色十法)表15 –望诊(肥胖与消瘦)表16 –望诊(动静姿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表17 –望诊(囟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8–望诊(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9– 望诊(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眼斜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表20– 望诊(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1– 望诊(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2–望诊(耳之色泽、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3–望诊(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4–望诊(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表25–望诊(望齿与龈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6–望诊(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7–望诊(望颈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8–望诊(望腰背部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9–望诊(望手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0–望诊(望前阴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1–望诊(皮肤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2–望诊(望呕吐物色质及临床意义)表33–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证及临床意义)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9–舌诊(危重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1–闻诊(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临床意义)表42–闻诊(五种病理性语声的表现、病机和主病)表44–闻诊(咳嗽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5–闻诊(病室气味改变和临床意义)表46–脉诊(寸关尺分候脏腑表)表47–脉诊(正常脉象的含义及脉象表现特征)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表49–脉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表50–脉诊(七绝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表51–按诊(虚里按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2–按诊(按肌肤诊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3–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伤寒论》舌诊汇总

《伤寒论》舌诊汇总

《伤寒论》舌诊汇总《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

《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

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

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1 舌诊的方法察舌体正常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诊脏腑气血之盛衰。

舌痿指舌体痿软无力, 主筋脉失养。

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4 条曰:厥, 脉紧, 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 舌痿, 声不得前。

”本证厥而脉紧, 实为少阴伤寒之证, 法当温里, 而反发汗, 损伤少阴之气, 少阴之脉挟舌本, 汗出津伤, 舌体失养, 故舌痿。

舌不得前是指舌短难伸, 舌本已强, 转动不能。

主阳衰寒凝之危侯。

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32 条:“⋯⋯此为除中,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

”该证本属阳虚挟饮之证, 误下后, 阳虚已极, 而谷气多入, 遂致胃气将绝之“除中”。

此时之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乃因阳绝寒凝, 气已衰脱, 不能运转舌体所致。

口舌生疮《伤寒论》本作“口伤烂赤”, 是指口舌红肿糜烂, 多为火热循经上炎灼伤口舌所致。

如335 条云:“⋯⋯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

”本证之热厥为热邪郁伏于里, 本不可汗, 发汗则伤津助阳, 火热上蒸, 因致口伤烂赤。

舌上白苔即舌面铺苔色白, 不燥不腻, 主表证。

如230 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

”本证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 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 所以不可攻下, 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使汗出而邪解。

舌苔白滑指舌上苔白而滑润, 主寒证。

如129 条:“⋯⋯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

红色舌总论《伤寒舌鉴》

红色舌总论《伤寒舌鉴》

红色舌总论《伤寒舌鉴》
黄连辈治之.
红中双灰干舌
瘟热病而舌见两路灰色.是病后复伤饮食所致.令人身热谵语.循衣撮空.如脉滑者.一下便安.如脉涩下出黑粪者死.红尖白根舌
红尖是本色.白苔为表邪.如恶寒、身热、头痛.宜汗之.不恶寒、身热、烦渴者.此太阳里证也.五苓散两解之.
红战舌
舌战者.颤掉不安.蠕蠕动也.此证因汗多亡阳.或漏风所致.十全大补、大建中汤选用.
红细枯长舌
舌色干红而长细者.乃少阴之气绝于内.而不上通于舌也.纵无他证.脉再衰绝.朝夕恐难保矣.
红短白舌
口疮舌短有.声哑、咽干、烦躁者.乃瘟疫强汗.或伤寒未汗而变此证.宜黄连犀角汤、三黄石膏汤选用.
边红通尖黑干舌
瘟病不知调治.或不禁饮食.或不服汤药.而致舌心干黑.急下一二次.少解再下.以平为期.
红尖紫刺舌
汗后食复而见红尖紫刺.证甚危急.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仍刮去芒刺.不复生则安.再生则危.
红尖黑根舌
瘟疫二三日.舌根灰黑.急用凉膈、双解微下之.至四五日后.火极似水.渐变深黑.下无济矣.若邪结于咽.目瞑脉绝油汗者.一二日内死.
红嫩无津舌
汗下太过.津液耗竭.而舌色鲜红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生脉散合人参三白汤治之.然多不应也.
摘自:中医宝典。

《伤寒舌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伤寒舌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伤寒舌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伤寒舌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舌诊专著。

?伤寒舌鉴霉酱色苔舌总论

?伤寒舌鉴霉酱色苔舌总论

伤寒舌鉴霉酱色苔舌总论
伤寒舌鉴霉酱色苔舌总论
霉酱色苔舌总论
霉酱色苔者。

乃夹食伤寒。

一二日间即有此舌。

为寒伤太阴。

食停胃腑之证。

轻者苔色亦薄。

虽腹痛。

不下利。

桂枝汤加橘、半,枳、朴。

痛甚加大黄。

冷食不消加干姜、厚朴。

其苔色厚而腹痛甚不止者。

必危。

舌见酱色。

乃黄兼黑色。

为土邪传水。

证必唇口干燥大渴。

虽用下夺。

鲜有得愈者。

纯霉酱色舌
舌见霉色。

乃饮食填塞于胃。

复为寒邪郁遏。

内热不得外泄。

湿气熏蒸。

罨而变此色也。

其脉多沉紧。

其人必烦躁腹痛。

五七日下之不通者。

必死。

太阴少阴气绝也。

中霉浮厚舌
伤寒不戒荤腻。

致苔如酱饼浮于舌中。

乃食滞中宫之象。

如脉有胃气。

不结代。

嘴不尖。

齿不燥。

不下利者。

可用枳实理中汤、加姜汁炒川连。

若舌苔揩去复长仍前者。

必难救也。

霉色中黄苔舌
舌霉色中有黄苔。

乃湿热之物郁滞中宫也。

二陈加枳实、黄连。

若苔干黄。

更加酒大黄下之。

伤寒舌鉴蓝色苔舌总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Z》第1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Z》第1次作业

《中医诊断学Z》第1次作业您本学期选择了“中医诊断学Z”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绪论-1.2,总分为62分,您的得分为60分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1. 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是:[1分]A.《三指禅》B.《黄帝内经》C.《脉经》D.《濒湖脉学》E.《中藏经》2. 小儿囟门突起,多属:[1分]A.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B.温病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D.肾阴不足,虚火上炎E.脾胃虚弱,发育迟缓3.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1分]A.望色B.诊舌C.诊病D.切脉E.嗅气味4. 面黄虚浮者,多属于:[1分]A.中气虚弱B.胃强脾弱C.脾虚湿蕴D.肾虚水肿E.肝郁脾虚5. 重病病人,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属:[1分]A.气血不足B.脱血夺气C.脏腑精气衰竭D.肺虚少气E.脾气虚弱6. 体瘦食少,多属:[1分]A.胃强脾弱B.脾虚有痰C.中气虚弱D.肾精亏虚E.阴虚火旺7. 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1分]A.形体羸瘦B.两目晦暗C.面色无华D.精神不振E.反应迟钝8.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1分]A.痹证B.中风后遗症C.痿证D.瘫痪E.痫证9. 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1分]A.发颐B.瘿瘤C.瘰疬D.痰核E.梅核气10. 下列属于“体征”的是:[1分]A.耳鸣B.头痛C.舌苔黄D.腹胀E.胸闷11. 望神的重点是:[1分]A.面色B.色泽C.神情D.目光E.体态12. 头摇不能自主,多属:[1分]A.肝风内动B.精血不足C.肾精亏虚D.血虚受风E.禀赋不足13. 形胖食少多为:([1分]A.中气虚弱B.胃强脾弱C.脾虚有痰D.肾虚水肿E.形气有余14.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1分]A.温热之邪上攻B.吐泻伤津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D.气血不足E.肾阴不足,虚火上炎15. 阳气暴脱病人多见:[1分]A.面色淡白无华B.面色黄白C.面色苍白D.面白虚浮E.面色青黑16. 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1分]A.目光精彩B.神志清楚C.形丰色荣D.颧赤如妆E.呼吸调匀17.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1分]A.《难经》B.《中藏经》C.《诸病源候论》D.《内外伤辨惑论》E.《伤寒杂病论》18.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1分]A.温病火邪上攻,脑脊水有病B.肾气不足,发育不良C.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D.肾阴不足,虚火上炎E.脾胃虚弱,发育迟缓19. 血瘀证病人的唇色是:[1分]A.淡白B.樱红C.深红D.青紫E.青黑参考答案为:D,您选择的答案为:E20.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多由下列哪项所致?[1分]A.肺阴虚B.肾阴亏虚,虚火上炎C.燥邪犯肺D.肺胃热盛E.外感风热21. 斑秃,多属:[1分]A.精血不足B.血虚受风C.肾虚或血热D.疳积病E.脾胃虚损22. 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1分]A.狂病B.痿病C.中风D.痉病E.厥证23. 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是:[1分]A.《伤寒舌鉴》B.《观舌心法》C.《伤寒金镜录》D.《舌鉴辨证》E.《望诊尊经》24. 牙龈红肿而痛,多属:[1分]A.阴虚火旺B.肝火炽盛C.肺经有热D.胃火上攻E.脾经火热25. 小儿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唇周显现:[1分]A.萎黄B.紫黑C.青色D.青黄E.苍白26. 午后颧红属于:[1分]A.阳明实热B.阴虚内热C.外感风热D.真寒假热E.虚阳上越27. 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者,多见于:([1分]A.瘿病B.肺胀C.中风D.疳积病E.眼丹28. 口唇为樱桃红色,多见于:[1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煤气中毒D.寒凝血瘀E.胃火上攻参考答案为:C,您选择的答案为:A29. 小儿昏睡露睛多因:[1分]A.肝风内动B.肝火炽盛C.脾气虚弱D.脾胃蕴热E.心气不足30.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1分]A.痫病B.癫病C.狂病D.痉病E.痿证3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1分]A.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B.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E.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32. 病人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1分]A.气血大虚B.肺虚少气C.脱血夺气D.肾不纳气E.咳喘肺胀33.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于下列哪项?[1分]A.肾阳虚衰B.肾精久耗C.血瘀日久D.肾虚水饮E.寒湿带下3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1分]A.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B.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C.寒者热之,热者寒之D.急则治标、缓则治本E.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5. 痄腮,多为下列哪项所致?[1分]A.阳明热毒上攻B.外感温毒C.肝火炽盛D.外感风热E.脾肾阳虚36. 头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1分]A.疳积病B.精血不足C.血虚受风D.肾虚或血热E.因禀赋不足所致37. 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1分]A.目无精彩B.形羸色败C.呼吸微弱D.壮热面赤E.神志昏迷38. 瘿瘤与下列哪项无关?[1分]A.颈前结喉处肿块突起B.可随吞咽上下移动C.可因肝郁气滞痰凝所致D.累累如串珠状E.与地方水土有关39.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抑郁不乐,哭笑无常,属于:[1分]A.狂病B.痫病C.癫病D.脏躁E.痴呆40. 眼窝凹陷,多属:[1分]A.水肿病B.脾胃虚衰C.肝胆火炽D.肾精耗竭E.伤津液或气血不足41. 白的出现,是由于:[1分]A.气分热盛B.湿郁汗出不彻C.风湿热邪留于肌表D.湿热火毒内蕴E.风热之毒郁于肌肤42. 咽部红肿灼痛,多由下列哪项所致?[1分]A.肝火炽盛B.胃火上攻C.肺胃热毒壅盛D.外感温毒E.阳明热毒炽盛43. 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1分]A.肝胆湿热B.脾阳虚C.寒湿困脾D.湿热蕴脾E.脾虚湿困44. 病情危重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想吃东西,甚至吃的很多,此为[1分]A.神乱B.无神C.少神D.假神E.有神45. 脾胃气虚病人多见:[1分]A.面目一身俱黄B.面色萎黄C.面黄虚浮D.面色青黄E.面色淡青B型题: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A.横目斜视B.目睛微定C.双睑下垂D.瞪目直视E.昏睡露睛1. 肝风内动可见:[1分]A B C D E2. 脏腑精气衰竭,病危笃可见:[1分]A B C D E3. 小儿慢脾风可见:[1分]A B C D EA.阳气不足B.营血亏虚C.阳气暴脱D.脾胃气虚E.虚阳上越4. 面色淡白而瘦弱是:[1分]A B C D E5. 面色苍白是:[1分]A B C D E6. 面色淡白而虚浮是:[1分]A B C D EA.目光B.色泽C.神情D.体态E.面色7. 望神的重点是:[1分]A B C D E8. 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又称为:[1分]A B C D EA.阳气不足B.阴虚阳亢C.阳气暴脱D.里热亢盛E.虚阳上越9. 两颧潮红,多属:[1分]A B C D E10. 面色苍白,而时有颧红如妆,多属:[1分]A B C D E11. 满面通红,多属:[1分]A B C D EA.青色、赤色B.黑色、青色C.赤色、白色D.赤色、黑色E.黄色、黑色12. 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1分]A B C D E13. 疼痛时,面部颜色可见:[1分]A B C D E14. 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1分]A B C D EA.面色萎黄B.面色青黄C.面目黄而鲜明D.面色青灰,口唇青紫E.面目黄而晦暗15. 血虚患者可见:[1分]A B C D E16. 脾胃气虚患者可见:[1分]A B C D E17. 阳黄患者可见:[1分]A B C D E。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灰色舌总论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则实时舌便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色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浑舌俱灰黑者.大抵传经热证.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若直中三阴之灰黑无苔者.即当温经散寒.又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纯灰舌(图缺)舌灰色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脉必沉细而迟.不渴不烦者.附子理中四逆汤救之.次日.舌变灰中有微黄色者生.如渐渐灰缩干黑者死.灰中舌(图缺)灰色现于中央.而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热传厥阴之候.乌梅丸主之.灰黑苔干纹裂舌(图缺)土邪胜水.而舌见灰黑纹裂.凉膈调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下后.渴不止热不退者.不治.灰根黄尖中赤舌(图缺)舌根灰色而中红尖黄.乃肠胃燥热之证.若大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转矢气者.下之.如温病热病.恶寒脉浮者.凉膈、双解选用.灰色重晕舌(图缺)此瘟病热毒.传遍三阴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最危之证.急宜凉膈、双解解毒.承气下之.一晕尚轻.二晕为重.三晕必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重晕不殊.灰黑干刺舌(图缺)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见咽干、口燥、喘满.乃邪热结于少阴.当下之.然必待其转矢气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难.灰黑尖舌(图缺)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伤饮食.邪热复盛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灰黑尖干刺舌(图缺)舌尖灰黑有刺而干.是得病后犹加饮食之故.虽证见耳聋、胁痛、发热、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调胃承气加消导药.方可取效.灰中墨滑舌(图缺)淡淡灰色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墨汁.此热邪传里.而中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汤.灰黑多黄根少舌(图缺)舌灰色而根黄.乃热传厥阴.而胃中复有停滞也.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气脱也.边灰中紫舌(图缺)舌边灰黑而中淡紫.时时自啮舌尖为爽.乃少阴厥气逆上.非药可治.。

奇效舌诊秘传心法!一学就会!

奇效舌诊秘传心法!一学就会!

奇效舌诊秘传心法!一学就会!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

《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

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清·吴坤安《伤寒指掌》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

此要法也”。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

中医学古今著书目录名单

中医学古今著书目录名单

中医学古今著书目录名单经论《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医经原旨》《灵素节注类编》《内经评文》《内经博议》《经络全书》《内经知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心源》伤寒、金匮《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捷诀》《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九十论》《伤寒医诀串解》《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高注金匮要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仲景伤寒补亡论》《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浅注》《伤寒大白》《类证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寻源》《伤寒总病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附翼》《伤寒明理论》《伤寒法祖》《伤寒直格》《伤寒百证歌》《伤寒心法要诀》《河间伤寒心要》《伤寒舌鉴》《伤寒指掌》《伤寒括要》《经方实验录》《伤寒恒论》《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诊治《中医诊断学》《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脉经》《医法圆通》《临证实验录》《褚氏遗书》《仿寓意草》《孙真人海上方》《诊家枢要》《诸脉主病诗》《临症验舌法》《奇经八脉考》《诊脉三十二辨》《察病指南》《脉确》《辨证录》《证治汇补》《石室秘录》《症因脉治》《丹台玉案》《脉诀汇辨》《脉症治方》《麻科活人全书》《丹溪手镜》《医宗己任编》《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脉因证治》《三指禅》《诊家正眼》《杂病心法要诀》《医学见能》《医学妙谛》《史载之方》《笔花医镜》《诊宗三昧》《脉理求真》《金匮钩玄》《脉象统类》《脉诀乳海》《脉诀刊误》《名师垂教》《评琴书屋医略》《时病论歌括新编》《虚损病类钩沉》《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素灵微蕴》《自我调养巧治病》《常见病自测》《百病自测》《中医疾病预测》《手掌与疾病》《手穴手纹诊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物理诊断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本草《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食鉴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千金食治》《本草蒙筌》《本草易读》《饮食须知》《证类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经逢原》《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本草分经》《本草择要纲目》《本草害利》《本草撮要》《药性切用》《药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药征》《本草乘雅半偈》《滇南本草》《本草图经》《药笼小品》《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药炮制》《食物疗法》方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急救便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宁坤秘籍》《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卫生易简方》《华佗神方》《仁术便览》《文堂集验方》《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集验方》《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串雅内外编》《苏沈良方》《回生集》《医方论》《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时方歌括》《药症忌宜》《毓麟验方》《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博济方》《普济本事方》《保健药膳》内科《中医内科学》《温热论》《增订十药神书》《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温病指南》《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经验麻科》《内外伤辨》《虚损启微》《重订灵兰要览》《医学传灯》《青囊秘诀》《疠疡机要》《杂病广要》《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血证论》《松峰说疫》《时病论》《痧胀玉衡》《痧疹辑要》《温热暑疫全书》《脾胃论》《慎柔五书》《温疫论》《广瘟疫论》《瘴疟指南》《内科摘要》《何氏虚劳心传》《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动脉粥样硬化》《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妇科《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产宝》《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宜麟策》《广嗣要语》《女科指要》《竹泉生女科集要》《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妇科秘方》《产鉴》《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济生集》《胎产秘书》《女科秘旨》《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经纶》《胎产心法》《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规》《妇科玉尺》《女科精要》《胎产指南》《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要旨》《女科百问》《妇科秘书》《沈氏女科辑要》《女科切要》《女科撮要》《女科指掌》《女科折衷纂要》《邯郸遗稿》《盘珠集胎产症治》《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女科宝鉴》《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儿科《中医儿科学》《育婴家秘》《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幼科切要》《达生编》《幼幼新书》《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儿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释谜》《儿科萃精》《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折衷》《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慈幼便览》《幼科概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保幼新编》《儿科醒》《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鬻婴提要说》《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外科《中医外科学》《跌打损伤方》《伤科大成》《跌打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损妙方》《外科十法》《伤科补要》《刘涓子鬼遗方》《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救伤秘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启玄》《立斋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全生集》《疡科纲要》《跌打损伤回生集》《外科集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五官《中医眼科学》《察舌辨症新法》《痰疠法门》《眼科秘诀》《尤氏喉科秘书》《白喉全生集》《喉科秘诀》《包氏喉证家宝》《白喉条辨》《口齿类要》《尤氏喉症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喉舌备要秘旨》《重订囊秘喉书》《眼科心法要诀》《焦氏喉科枕秘》《目经大成》《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明目至宝》《重楼玉钥续编》《眼科阐微》《原机启微》《重楼玉钥》《喉科指掌》《中医眼科备读》针灸《针灸学》《针灸大成》《穴道秘书》《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针灸易学》《子午流注说难》《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推拿抉微》《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针灸素难要旨》《针灸神书》《针灸问对》《针灸大全》《炙膏肓腧穴法》《经络汇编》《经穴汇解》《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聚英》《宋本备急灸法》《子午流注针经》《灸法秘传》《针经指南》《中医刺灸》《人体解剖学》医论《中藏经》《外经微言》《柳洲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医林改错》《集验背疽方》《慎疾刍言》《韩氏医通》《证治心传》《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医医小草》《中医之钥》《止园医话》《医学传心录》《思考中医》《景景医话》《塘医话》《质疑录》《中风论》《肯堂医论》《医医医》《知医必辨》《推求师意》《洗冤集录》《对山医话》《疫疹一得》《医学读书记》《格致余论》《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诸病源候论》《读医随笔》《周慎斋遗书》《冷庐医话》《医原》《丹溪治法心要》《友渔斋医话》《温病正宗》《医贯》《疡科心得集》《古今医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形色外诊简摩》《重庆堂随笔》《吴医汇讲》《银海指南》《痰火点雪》《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选医衡》《研经言》《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归砚录》《医门补要》《医学启源》《六因条辨》《解围元薮》《医学三字经》《侣山堂类辩》《温热逢源》《医效秘传》《存存斋医话稿》《医学指归》《医学真传》《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经溯洄集》《三消论》《修昆仑证验》《客尘医话》《上池杂说》《原要论》《先哲医话》《人体使用手册》《医理真传》《四圣悬枢》医案《曹仁伯医案论》《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马培之医案》《杂病治例》《丛桂草堂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氏医案绎注》《吴鞠通医案》《孙文垣医案》《丁甘仁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回春录》《程杏轩医案》《奇症汇》《寓意草》《邵兰荪医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一得集》《也是山人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畹香医案》《花韵楼医案》《何澹安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洄溪医案》《集思医案》《旧德堂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圣济总录》《景岳全书》《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张氏医通》《寿世保元》《医碥》《医学正传》《古今医鉴》《万病回春》《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古今名医汇粹》《卫生宝鉴》《儒门事亲》《明医指掌》《医学摘粹》《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急救广生集》《明医杂着》《医学实在易》《轩岐救正论》《扁鹊心书》《医经国小》《医学集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医名词词典》《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 《中医词典》n~o~p~q 《中医词典》r~s 《中医词典》t~w 《中医词典》x~y 《中医词典》z~其他养生《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学》《饮膳正要》《陆地仙经》《养生秘旨》《女丹合编选注》《寿世传真》《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达摩洗髓易筋经》《心医集》《寿世青编》《养老奉亲书》《食疗方》《运气要诀》《马王堆简帛》《服食导饵》《古代房中秘方》《老年百病防治》《老年食养食疗》《茶饮保健》。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自序尝读仲景书.止言舌白、苔滑.并无黄、黑、刺、裂.至金镜录始集三十六图.逮后观舌心法.广至一百三十有七.何后世证变之多若此.宁知伤寒自表传里.舌苔必由白滑而变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热毒.自内达外之一病便见黄黑诸苔也.观仲景论中.一见舌白、苔滑.即言难治.安有失治而致变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见一斑.不烦琐屑.后人无先圣治未病之能.势不得不反复辨论以启蒙昧.盖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由是取观舌心法.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治案所纪.及己所亲历.共得一百二十图.命曰伤寒舌鉴.授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之一助云.康熙戊申年秋月诞先张登书于永堂白苔舌总论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能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热气不得外泄.故恶寒发热.在太阳经.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症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舌亦有死症.不可忽视也.微白滑苔舌(图缺)寒邪初入太阳.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有津.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薄白滑苔舌(图缺)此太阳里证舌也.二三日未曾汗.故邪入丹田渐深.急宜汗之.或太阳与少阳合病.有此舌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浓白滑苔舌(图缺)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阳.故苔纯白而浓.却不干燥.其证头疼发热.脉浮而紧.解表自愈.干浓白苔舌(图缺)病四五日.未经发汗.邪热渐深.少有微渴.过饮生冷.停积胸中.营热胃冷.故令发热烦躁.四肢逆冷.而苔白干浓.满口白屑.宜四逆散加干姜.白苔黄心舌(图缺)此太阳经初传阳明府病舌也.若微黄而润.宜再汗.待苔燥里证具.则下之.若烦躁呕吐.大柴胡汤加减.亦有下淡黄水沫.无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白苔黄边舌(图缺)舌中见白苔.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干白苔黑心舌(图缺)此阳明府兼太阳舌,其苔边白中心干黑者.因汗不彻.传至阳明所致.必微汗出、不恶寒、脉沉者.可下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必死.白滑苔尖灰刺舌(图缺)此阳明府兼少阳舌也.三四日自利脉长者生.弦数者死.如有宿食.用大承气下之.十可全五.白苔满黑刺干舌(图缺)白苔中生满干黑芒刺.乃少阳之里证也.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者.大柴胡加芒硝急下之.然亦危证也.白滑苔黑心舌(图缺)白苔中黑.为表那入里之候.大热谵语.承气等下之.倘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难治.半边白滑舌(图缺)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苔者.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虎汤.脏结白滑舌(图缺)或左或右.半边白苔.半边或黑或老黄者.寒邪结在脏也.黄连汤加附子.结在咽者.不能语言.宜生脉散合四逆汤.可救十中一二.白苔黑斑舌(图缺)白苔中有黑小斑点乱生者.乃水来克火.如无恶候.以凉膈散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一二.白苔燥裂舌(图缺)伤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所以舌上白苔.因过汗伤营.舌上无津.所以燥裂.内无实热.故不黄黑.宜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白苔黑根舌(图缺)舌苔白而根黑;火被水克之象.虽下亦难见功也.白尖黄根舌(图缺)邪虽入里.而尖白未黄.不可用承气.宜大柴胡汤加减.下后无他证.安卧神清.可生.倘再有变证.多凶.白苔双黄舌(图缺)此阳明里证舌也.黄乃土之色.因邪热上攻.致令舌有双黄.如脉长恶热.转矢气烦躁者.大柴胡调胃承气下之.白苔双黑舌(图缺)白苔中见黑色两条.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因土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理中汤泻心汤选用.如邪结在舌根.咽嗌而不能言者.死证也.白苔双灰色舌(图缺)此夹冷食舌也.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浓见里证.则下之.得汤次日灰色去者安.白尖中红黑根舌(图缺)舌尖白而根灰黑.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冻饮料也.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虎汤.下利而渴者.解毒汤.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白苔尖红舌(图缺)满舌白滑而尖却鲜红者.乃热邪内盛.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加减.白苔中红舌(图缺)此太阳初传经之舌也.无汗者发汗.有汗者解肌.亦有少阳经者.小柴胡汤加减.白苔变黄舌(图缺)少阳证罢.初见阳明里证.故苔变黄色.兼矢气者.大柴胡汤下之.白尖红根舌(图缺)舌尖苔白.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证寒热、耳聋、口苦、胁痛、脉弦.小柴胡汤和解之.白苔尖灰根黄舌(图缺)此太阳湿热并于阳明也.如根黄色润、目黄小便黄者.茵陈蒿汤加减.白苔尖根俱黑舌(图缺)舌根尖俱黑而中白.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虽无凶证.亦必死也.熟白舌(图缺)白苔老极.如煮熟相似者.心气绝而肺色乘于上也,始因食瓜果冰水等物.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候.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淡白透明舌(图缺)年老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透明.似苔非苔也.宜补中益气加减治之.白苔如积粉舌(图缺)此舌乃瘟疫初犯募原也.达原饮.见三阳表证.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加大黄.黄苔舌总论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府实.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当分轻重泻之.初则微黄.次则深黄有滑.甚则干黄焦黄也.其证有大热、大渴、便秘、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盛.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蒿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如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黄汤.中焦、桃仁承气汤.下焦,代抵当汤.凡血证见血则愈.切不可与冷水.饮之必死.大抵舌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者.皆危证也.纯黄微干舌(图缺)舌见黄苔.胃热之极.土色见于舌端也.急宜调胃承气下之.迟则恐黄老变黑.为恶候.微黄苔舌(图缺)舌微黄而不甚燥者.表邪失汗而初传里也.用大柴胡汤.若身目俱黄者.茵陈蒿汤.黄干舌(图缺)舌见干黄.里热已极.急下勿缓.下后脉静身凉者生.反大热而喘脉躁者死.黄苔黑滑舌(图缺)舌黄而有黑滑者.阳明里证具也.虽不干燥.亦当下之.下后身凉脉静者生.大热脉躁者死.黄苔黑斑舌(图缺)黄苔中乱生黑斑者.其证必大渴谵语.身无斑者.大承气下之.如脉涩、谵语,循衣摸床、身黄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粪者死.黄苔中黑通尖舌(图缺)黄苔从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热毒最深也.两感伤寒必死.恶寒甚者亦死.如不恶寒.口燥咽干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干齿燥.形脱者.不治.老黄隔瓣舌(图缺)舌黄干涩而有隔瓣者.乃邪热入胃.毒结已深.烦躁而渴者.大承气汤.发黄者.茵陈蒿汤.少腹痛者.有瘀血也.抵当汤.结胸.大陷胸汤.黄尖舌(图缺)舌尖苔黄.热邪初传胃腑也.当用调胃承气汤.如脉浮恶寒.表证未尽.大柴胡两解之.黄苔灰根舌(图缺)舌根灰色而尖黄.虽比黑根少轻.如再过一二日.亦黑也.难治.无烦躁直视.脉沉而有力者.大柴胡加减治之.黄尖红根舌(图缺)根红而尖黄者.乃湿热乘火位也.瘟热初病.多有此舌.凉膈解毒等药.消息治之.黄尖黑根舌(图缺)舌黑根多而黄尖少者.虽无恶证恶脉.诚恐暴变一时.以胃气竭绝故耳.黄苔黑刺舌(图缺)舌苔老黄极而中有黑刺者.皆由失汗所致.邪毒内陷已深.急用调胃承气下之.十中可保一二.黄大胀满舌(图缺)舌黄而胀大者.乃阳明胃经湿热也.证必身黄、便秘、烦躁.茵陈蒿汤.如大便自利而发黄者.五苓散加茵陈、栀子、黄连等治之.黄尖白根舌(图缺)舌根白尖黄.其色倒见.必是少阳经传阳明府病.若阳明证多者.大柴胡汤.少阳证多者.小柴胡汤.如谵语烦躁者.调胃承气汤.黄根白尖舌(图缺)舌尖白根黄.乃表邪少而里邪多也.天水散、凉膈散合用.如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必发黄.茵陈蒿汤.黄根灰尖舌(图缺)舌乃火位.今见根黄尖灰.是土来侮火也.不吐不利、心烦而渴者.乃胃中有郁热也.调胃承气加黄连.黄根白尖短缩舌(图缺)舌见根黄尖白而短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证多谵妄烦乱.此痰挟宿食占据中宫也.大承气加姜、半主之.黑苔舌总论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渐渐中心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隔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如全黑者.总使神丹.亦难救疗也.纯黑舌(图缺)遍舌黑苔.是火极似水.脏气已绝.脉必代结.一二日中必死.切勿用药.黑苔瓣底红舌(图缺)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证.必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下之.黑苔瓣底黑舌(图缺)凡见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候.脉亦暴绝.必死不治.满黑刺底红舌(图缺)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与小陷胸汤调理.刺底黑舌(图缺)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见此舌.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死勿治.黑烂自啮舌(图缺)舌黑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切勿用药.中黑边白滑苔舌(图缺)舌见中黑边白而滑.表里俱虚寒也.脉必微弱.证必畏寒.附子理中汤温之.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宜大顺冷香选用.红边中黑滑舌(图缺)舌黑有津.证见谵语者.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也.虚人黄龙汤.或枳实理中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夏月中.多有此舌.以人参白虎汤主之.通尖黑干边白舌(图缺)两感一二日间.便见中黑边白浓苔者.虽用大羌活汤.恐无济矣.黑边晕内微红舌(图缺)舌边围黑.中有红晕者.乃邪热入于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凉膈合大承气下之.中燥舌(图缺)舌苔中心黑浓而干.为热盛津枯之候.急宜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中黑无苔干燥舌(图缺)舌黑无苔而燥.津液受伤而虚火用事也.急宜生脉散合附子理中汤主之.黑中无苔枯瘦舌(图缺)伤寒八九日.过汗.津枯血燥.舌无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或时呢喃叹息者.炙甘草汤.黑干短舌(图缺)舌至干黑而短.厥阴极热已深.或食填中脘.胀所致.急用大剂大承气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灰色舌总论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则实时舌便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色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浑舌俱灰黑者.大抵传经热证.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若直中三阴之灰黑无苔者.即当温经散寒.又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纯灰舌(图缺)舌灰色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脉必沉细而迟.不渴不烦者.附子理中四逆汤救之.次日.舌变灰中有微黄色者生.如渐渐灰缩干黑者死.灰中舌(图缺)灰色现于中央.而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热传厥阴之候.乌梅丸主之.灰黑苔干纹裂舌(图缺)土邪胜水.而舌见灰黑纹裂.凉膈调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下后.渴不止热不退者.不治.灰根黄尖中赤舌(图缺)舌根灰色而中红尖黄.乃肠胃燥热之证.若大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转矢气者.下之.如温病热病.恶寒脉浮者.凉膈、双解选用.灰色重晕舌(图缺)此瘟病热毒.传遍三阴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最危之证.急宜凉膈、双解解毒.承气下之.一晕尚轻.二晕为重.三晕必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重晕不殊.灰黑干刺舌(图缺)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见咽干、口燥、喘满.乃邪热结于少阴.当下之.然必待其转矢气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难.灰黑尖舌(图缺)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伤饮食.邪热复盛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灰黑尖干刺舌(图缺)舌尖灰黑有刺而干.是得病后犹加饮食之故.虽证见耳聋、胁痛、发热、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调胃承气加消导药.方可取效.灰中墨滑舌(图缺)淡淡灰色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墨汁.此热邪传里.而中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汤.灰黑多黄根少舌(图缺)舌灰色而根黄.乃热传厥阴.而胃中复有停滞也.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气脱也.边灰中紫舌(图缺)舌边灰黑而中淡紫.时时自啮舌尖为爽.乃少阴厥气逆上.非药可治.红色舌总论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仲景云.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故舌红而赤.又有瘟疫疫疠.一方之内.老幼之病皆同者.舌亦正赤而加积苔也.若更多食.则助热内蒸.故舌红面赤.甚者面目俱赤而舌疮也.然病有轻重.舌有微甚.且见于舌之根尖中下左右.疮蚀胀烂.瘪细长短.种种异形.皆瘟毒火热蕴化之所为也.其所治亦不同.当解者内解其毒.当砭者砭去其血.若论汤液.无过大小承气、黄连解毒、三黄石膏等.此类而推可也.纯红舌(图缺)舌见纯红色.乃瘟疫之邪热初蓄于内也.宜败毒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等治之.红中淡黑舌(图缺)舌红中见淡黑色而有滑者.乃太阳瘟疫也.如恶寒.有表证.双解散合解毒汤微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直视者.不治.红中焦黑舌(图缺)舌见红色.中有黑形如小舌.乃瘟毒内结于胃.火极反兼水化也.宜凉膈散.若黑而干硬.以指甲刮之有声者.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红中黑斑舌(图缺)见小黑斑星于红舌上者.乃瘟热乘虚入于阳明.胃热则发斑也.或身上亦兼有红赤斑者.宜黑参升麻汤、化斑汤等治之.红内黑尖舌(图缺)舌本红而尖黑者.足少阴瘟热乘于手少阴也.竹叶石膏汤.红色人字纹裂舌(图缺)舌红甚而又有纹裂者.阳明热毒熏蒸膈上.故现人字纹也.宜服凉膈散.如渴甚转矢气者.大承气下之.红断纹裂舌(图缺)相火来乘君位.致令舌红燥而纹裂作痛.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寒润之.红内红星舌(图缺)舌见淡红色.又有大红星点如疮瘰者.湿热伤于脾土.罨而欲发黄之候.宜茵陈蒿汤、五苓散选用.深红虫碎舌(图缺)舌红更有红点.坑烂如虫蚀之状.乃水火不能既济.热毒炽盛也.不拘日数.宜小承气汤下之.不退、再以大承气下之.红色紫疮舌(图缺)瘟疫多有此舌.其证不恶寒.便作渴烦躁.或咳痰者.宜解毒汤加黑参、薄荷.并益元散治之.尺脉无者必死.战栗者亦死.红中微黄根舌(图缺)热入阳明胃腑.故舌根微黄.若头汗、身凉、小便难者.茵陈蒿汤加栀子、香豉.红中微黄滑舌(图缺)病五七日.舌中有黄苔.是阳明证.如脉沉实谵语.虽苔滑.宜大柴胡汤.若干燥者.此内邪热盛.急用大承气下之.红长胀退场门外舌(图缺)舌长大胀退场门外.是热毒乘心.内服泻心汤.外砭去恶血.再用片脑、人中黄掺舌上.即愈.红舌(图缺)舌频退场门为弄舌.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者.此为恶候.可用解毒汤加生地黄.效则生.不效则死.红痿舌(图缺)舌痿软而不能动者.乃是心脏受伤.当参脉证施治.然亦十难救一也.红硬舌(图缺)舌根强硬失音.或邪结咽嗌以致不语者.死证也.如脉有神而外证轻者.可用清心降火去风痰药.多有得生者.红尖出血舌(图缺)舌上出血如溅者.乃心脏邪热壅盛所致.宜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辈治之.红中双灰干舌(图缺)瘟热病而舌见两路灰色.是病后复伤饮食所致.令人身热谵语.循衣撮空.如脉滑者.一下便安.如脉涩下出黑粪者死.红尖白根舌(图缺)红尖是本色.白苔为表邪.如恶寒、身热、头痛.宜汗之.不恶寒、身热、烦渴者.此太阳里证也.五苓散两解之.红战舌(图缺)舌战者.颤掉不安.蠕蠕动也.此证因汗多亡阳.或漏风所致.十全大补、大建中汤选用.红细枯长舌(图缺)舌色干红而长细者.乃少阴之气绝于内.而不上通于舌也.纵无他证.脉再衰绝.朝夕恐难保矣.红短白舌(图缺)口疮舌短有.声哑、咽干、烦躁者.乃瘟疫强汗.或伤寒未汗而变此证.宜黄连犀角汤、三黄石膏汤选用.边红通尖黑干舌(图缺)瘟病不知调治.或不禁饮食.或不服汤药.而致舌心干黑.急下一二次.少解再下.以平为期.红尖紫刺舌(图缺)汗后食复而见红尖紫刺.证甚危急.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仍刮去芒刺.不复生则安.再生则危.红尖黑根舌(图缺)瘟疫二三日.舌根灰黑.急用凉膈、双解微下之.至四五日后.火极似水.渐变深黑.下无济矣.若邪结于咽.目瞑脉绝油汗者.一二日内死.红嫩无津舌(图缺)汗下太过.津液耗竭.而舌色鲜红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生脉散合人参三白汤治之.然多不应也.紫色舌总论紫舌苔者.酒后伤寒也.或大醉露卧当风.或已病而仍饮酒.或感冒不服药.而用葱姜热酒发汗.汗虽出而酒热留于心胞.冲行经络.故舌见紫色.而又有微白苔也.苔结舌之根尖.长短浓薄.涎滑干焦.种种不同.当参其源而治之.纯紫舌(图缺)伤寒以葱酒发汗.酒毒入心.或酒后伤寒.皆有此舌.宜升麻葛根汤加石膏、滑石.若心烦懊不安.栀子豉汤.不然.必发斑也.紫中红斑舌(图缺)舌浑紫而又满舌红斑.或浑身更有赤斑者.宜化斑汤、解毒汤.俱加葛根、黄连、青黛.有下证者.凉膈散.紫上白滑舌(图缺)舌紫而中见白苔者.酒后感寒.或误饮冷酒所致.亦令人头痛、恶寒、身热.随证解表可也.淡紫青筋舌(图缺)舌淡紫带青而润.中绊青黑筋者.乃直中阴经.必身凉、四肢厥冷.脉沉面黑.四逆、理中等治之.紫上赤肿干焦舌(图缺)舌边紫而中心赤肿.足阳明受邪.或已下.便食酒肉.邪热复聚所致.若赤肿津润.大柴胡微利之.若烦躁厥逆脉伏.先用枳实理中.次用小承气.紫上黄苔干燥舌(图缺)嗜酒之人伤于寒.至四五日.舌紫.上积干黄苔者.急用大承气下之.如表证未尽.用大柴胡汤.紫短舌(图缺)舌紫短而团KT 者.食滞中宫而热.传厥阴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下后热退脉静舌柔和者生.否则死.紫上黄苔湿润舌(图缺)舌淡青紫而中有黄湿苔.此食伤太阴也.脉必沉细.心下脐旁按之硬痛或矢气者.小承气加生附子.或黄龙汤主之.紫尖蓓蕾舌(图缺)感寒之后.不戒酒食.而见咳嗽生痰.烦躁不宁.舌色淡紫.尖生蓓蕾.乃酒湿伤肺.味浓伤胃所致也.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熟紫老干舌(图缺)舌全紫如煮熟者.乃热邪传入厥阴.至笃之兆.当归四逆汤.淡紫带青舌(图缺)舌色青紫无苔.且滑润瘦小.为直中肾肝阴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急温之.淡紫灰心舌(图缺)舌淡紫而中心带灰.或青黑.不燥不湿者.为邪伤血分.虽有下证.只宜犀角地黄汤加酒大黄微利之.霉酱色苔舌总论霉酱色苔者.乃夹食伤寒.一二日间即有此舌.为寒伤太阴.食停胃腑之证.轻者苔色亦薄.虽腹痛.不下利.桂枝汤加橘、半,枳、朴.痛甚加大黄.冷食不消加干姜、浓朴.其苔色浓而腹痛甚不止者.必危.舌见酱色.乃黄兼黑色.为土邪传水.证必唇口干燥大渴.虽用下夺.鲜有得愈者.纯霉酱色舌(图缺)舌见霉色.乃饮食填塞于胃.复为寒邪郁遏.内热不得外泄.湿气熏蒸.罨而变此色也.其脉多沉紧.其人必烦躁腹痛.五七日下之不通者.必死.太阴少阴气绝也.中霉浮浓舌(图缺)伤寒不戒荤腻.致苔如酱饼浮于舌中.乃食滞中宫之象.如脉有胃气.不结代.嘴不尖.齿不燥.不下利者.可用枳实理中汤、加姜汁炒川连.若舌苔揩去复长仍前者.必难救也.霉色中黄苔舌(图缺)舌霉色中有黄苔.乃湿热之物郁滞中宫也.二陈加枳实、黄连.若苔干黄.更加酒大黄下之.蓝色苔舌总论蓝色苔者.乃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也.伤寒病久.已经汗下.胃气已伤.致心火无气.胃土无根据.肺无所生.木无所畏.故乘膈上而见纯蓝色.是金木相并.火土气绝之候.是以必死.如微蓝、或稍见蓝纹.犹可用温胃健脾.调肝益肺药治之.如纯蓝色者.是肝木独盛无畏.虽无他证.必死.微蓝舌(图缺)舌见纯蓝色.中土阳气衰微.百不一生之候.切勿用药.蓝纹舌(图缺)舌见蓝纹.乃胃土气衰.木气相乘之候.小柴胡去黄芩、加炮姜.若因寒物结滞.急宜附子理中、大建中汤.妊娠伤寒舌总论妊娠伤寒.邪入经络.轻则母病.重则子伤.枝伤果必坠.理所必然.故凡治此.当先固其胎气.胎安则子母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泽则安.色败则毙.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面舌俱青沫出者.母子俱死.亦有面舌俱白.母子皆死者.盖谓色不泽也.孕妇伤寒白苔舌(图缺)孕妇初伤于寒.而见面赤舌上白滑.即当微汗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因发热多饮冷水.阳极变阴所致.当用温中之药.若见厥冷烦躁.误与凉剂.则厥逆吐利而死.孕妇伤寒黄苔舌(图缺)妊娠面赤舌黄.五六日里证见.当微利之.庶免热邪伤胎之患.若面舌俱黄.此失于发汗.湿热入里所致.当用清热利水药.孕妇伤寒灰黑舌(图缺)妊娠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问其月数.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还当保胎.如见灰黑.乃邪入子宫.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伤.当急下以救其母.孕妇伤寒纯赤舌(图缺)妊娠伤寒温热.而见面舌俱赤.宜随证汗下.子母无虞.伤寒面色皎白.而舌赤者.母气素虚.当用姜、桂等药.桂不坠胎.庞安常所言也.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临月.则子得生而母当殒.孕妇伤寒紫青舌(图缺)。

舌鉴辩证﹝清﹞梁玉瑜撰 陶保廉lyn201712052017121920180210

舌鉴辩证﹝清﹞梁玉瑜撰 陶保廉lyn201712052017121920180210
《舌鉴辨正》,2卷,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刊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该书取清·王锡鑫《活人心法·舌鉴》为底本,以梁氏祖传经验逐条辨驳,是其是而非其非。共择录149舌,其中包括张登120舌,薛氏医案36舌,段正谊瘟疫13舌。每舌附舌图1帧。梁氏家训重视望舌分经,察色辨舌,故卷首冠以全舌分经图。后分白舌、黄舌、黑舌、灰舌、红舌、紫舌、霉酱舌、蓝舌、妊娠伤寒舌共9类,各有总论,并依次辨析。王氏原著只以舌色辨伤寒,此书则兼辨外感内伤,并结合刮舌验齿以诊断寒热虚实。书中纠正了前人有关舌诊的一些讹误。每舌后俱附治法、方药,多系家传及梁氏经验方。
作者简介
梁玉瑜出身于世医家庭,幼承家学,口耳相传,医术甚精。
章节目录
舌鉴辨正卷一
白舌总论
黄舌总论
黑舌总论
舌鉴辨正卷二
灰色舌总论红舌Βιβλιοθήκη 论紫色舌总论蓝舌总论.
内容简介
《舌鉴辨正》共两卷,由清医家梁玉瑜传、陶保廉录,是清代中医舌诊之重要著作。1893年,陶保廉在新疆时,因病得梁玉瑜诊,梁氏察舌后诊为实热,予苦寒药数剂而愈。陶氏乃向梁氏叩请舌诊之学,并以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四册中之《舌鉴》为原本,逐条请问,以辨其精粗,录成《舌鉴辨正》。书中卷首有全舌分经图,上卷分论白舌、黄舌和黑舌,下卷分论灰舌、红舌、紫舌、霉酱色舌、蓝舌和妊娠伤寒舌,共9类舌证。每类舌首列总论,述其辨证大纲,继则分条绘制舌图,详记各舌具体形态、色泽,并述辨证、治则、用药方法,图文并茂,共论述以舌审病的辨证方法149条。书后附有治白喉方及案例一则。兹将书中学术思想略述如下:
舌鉴辩证
文字编录,采用网络文字编辑为原本,参考原书插图,整理
序和凡例,根据原书进行文字录入,添加标点符号,不一定正确,错误之处见谅。
20171206--20171219锚爪ANTIGONI编辑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白苔黑根舌\pt108a15.bmp\r
舌苔白而根黑;火被水克之象。虽下亦难见功也。
\r白尖黄根舌\pt108a16.bmp\r
邪虽入里。而尖白未黄。不可用承气。宜大柴胡汤加减。下后无他证。安卧神清。可生。倘再有变证。多凶。
\r白苔双黄舌\pt108a17.bmp\r
此阳明里证舌也。黄乃土之色。因邪热上攻。致令舌有双黄。如脉长恶热。转矢气烦躁者。大柴胡调胃承
候。脉亦暴绝。必死不治。
\r满黑刺底红舌\pt108a50.bmp\r
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
\r黄尖红根舌\pt108a39.bmp\r
根红而尖黄者。乃湿热乘火位也。瘟热初病。多有此舌。凉膈解毒等药。消息治之。
\r黄尖黑根舌\pt108a40.bmp\r
舌黑根多而黄尖少者。虽无恶证恶脉。诚恐暴变一时。以胃气竭绝故耳。
\r黄苔黑刺舌\pt108a41.bmp\r
舌苔老黄极而中有黑刺者。皆由失汗所致。邪毒内陷已深。急用调胃承气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由是取观舌心法。
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治案所纪。及己所亲历。共得一百二十图。命曰伤寒舌鉴。授
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之一助云。
\x康熙戊申年秋月诞先张登书于 永堂\x
<目录>
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
气、分轻重下之。白舌亦有死症。不可忽视也。
\r微白滑苔舌\pt108a1.bmp\r
寒邪初入太阳。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有津。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
\r薄白滑苔舌\pt108a2.bmp\r
此阳明府兼少阳舌也。三四日自利脉长者生。弦数者死。如有宿食。用大承气下之。十可全五。
\r白苔满黑刺干舌\pt108a9.bmp\r
白苔中生满干黑芒刺。乃少阳之里证也。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者。大柴胡加芒硝急下之。然亦危证也。
\r白滑苔黑心舌\pt108a10.bmp\r
白苔中黑。为表那入里之候。大热谵语。承气等下之。倘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难治。
\r白苔中红舌\pt108a22.bmp\r
此太阳初传经之舌也。无汗者发汗。有
汗者解肌。亦有少阳经者。小柴胡汤加减。
\r白苔变黄舌\pt108a23.bmp\r
少阳证罢。初见阳明里证。故苔变黄色。兼矢气者。大柴胡汤下之。
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
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隔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
如全黑者。总使神丹。亦难救疗也。
\r纯黑舌\pt108a47.bmp\r
遍舌黑苔。是火极似水。脏气已绝。脉必代结。一二日中必死。切勿用药。
\r黄大胀满舌\pt108a42.bmp\r
舌黄而胀大者。乃阳明胃经湿热也。证必身黄、便秘、烦躁。茵陈蒿汤。如大便自利而发黄者。五苓散加
茵陈、栀子、黄连等治之。
\r黄尖白根舌\pt108a43.bmp\r
舌根白尖黄。其色倒见。必是少阳经传阳明府病。若阳明证多者。大柴胡汤。少阳证多者。小柴胡汤。如
之。
\r白苔如积粉舌\pt108a29.bmp\r
此舌乃瘟疫初犯募原也。达原饮。见三阳表证。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加大黄。
<目录>
<篇名>黄苔舌总论
属性: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府实。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当
分轻重泻之。初则微黄。次则深黄有滑。甚则干黄焦黄也。其证有大热、大渴、便秘、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
得汤次日灰色去者安。
\r白尖中红黑根舌\pt108a20.bmp\r
舌尖白而根灰黑。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冻饮料也。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虎汤。
下利而渴者。解毒汤。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
\r白苔尖红舌\pt108a21.bmp\r
满舌白滑而尖却鲜红者。乃热邪内盛。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加减。
何后世证变之多若此。宁知伤寒自表传里。舌苔必由白滑而变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热毒。自内达外之一病便见黄黑诸
苔也。观仲景论中。一见舌白、苔滑。即言难治。安有失治而致变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见一斑。不烦琐屑。后
人无先圣治未病之能。势不得不反复辨论以启蒙昧。盖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
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r干白苔黑心舌\pt108a7.bmp\r
此阳明府兼太阳舌,其苔边白中心干黑者。因汗不彻。传至阳明所致。必微汗出、不恶寒、脉沉者。可下
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必死。
\r白滑苔尖灰刺舌\pt108a8.bmp\r
\r熟白舌\pt108a27.bmp\r
白苔老极。如煮熟相似者。心气绝而肺色乘于上也,始因食瓜果冰水等物。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候。
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
\r淡白透明舌\pt108a28.bmp\r
年老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透明。似苔非苔也。宜补中益气加减治
气下之。
\r白苔双黑舌\pt108a18.bmp\r
白苔中见黑色两条。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因土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理中汤泻心汤选用。
如邪结在舌根。咽嗌而不能言者。死证也。
\r白苔双灰色舌\pt108a19.bmp\r
此夹冷食舌也。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浓见里证。则下之。
舌黄干涩而有隔瓣者。乃邪热入胃。毒结已深。烦躁而渴者。大承气汤。发黄者。茵陈蒿汤。少腹痛者。有
瘀血也。抵当汤。结胸。大陷胸汤。
\r黄尖舌\pt108a37.bmp\r
舌尖苔黄。热邪初传胃腑也。当用调胃承气汤。如脉浮恶寒。表证未尽。大柴胡两解之。
\r黄苔灰根舌\pt108a38.bmp\r
舌根灰色而尖黄。虽比黑根少轻。如再过一二日。亦黑也。难治。无烦躁直视。脉沉而有力者。大柴胡加减治之。
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盛。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蒿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如
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黄汤。中焦、桃仁承气汤。下焦,代抵当汤。凡血证见血则愈。切不可与冷水。饮之必死。大抵舌
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者。皆危证也。
\r纯黄微干舌\pt108a30.bmp\r
散合四逆汤。可救十中一二。
\r白苔黑斑舌\pt108a13.bmp\r
白苔中有黑小斑点乱生者。乃水来克火。如无恶候。以凉膈散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r白苔燥裂舌\pt108a14.bmp\r
伤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所以舌上白苔。因过汗伤营。舌上无津。所以燥裂。内无实热。故不黄黑。宜
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
\r黑苔瓣底红舌\pt108a48.bmp\r
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
证。必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下之。
\r黑苔瓣底黑舌\pt108a49.bmp\r
凡见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
舌见黄苔。胃热之极。土色见于舌端也。急宜调胃承气下之。迟则恐黄老变黑。为恶候。
\r微黄苔舌\pt108a31.bmp\r
舌微黄而不甚燥者。表邪失汗而初传里也。用大柴胡汤。若身目俱黄者。茵陈蒿汤。
\r黄干舌\pt108a32.bmp\r
舌见干黄。里热已极。急下勿缓。下后脉静身凉者生。反大热而喘脉躁者死。
\r黄根白尖短缩舌\pt108a46.bmp\r
舌见根黄尖白而短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证多谵妄烦乱。此痰挟宿食占据中宫也。大承气加姜、半主之。
<目录>
<篇名>黑苔舌总论
属性: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渐渐中心黑者。是
\r白尖红根舌\pt108a24.bmp\r
舌尖苔白。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证寒热、耳聋、口苦、胁痛、脉弦。小柴胡汤和解之。
\r白苔尖灰根黄舌\pt108a25.bmp\r
此太阳湿热并于阳明也。如根黄色润、目黄小便黄者。茵陈蒿汤加减。
\r白苔尖根俱黑舌\pt108a26.bmp\r
舌根尖俱黑而中白。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虽无凶证。亦必死也。
<篇名>白苔舌总论
属性: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 。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
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能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热气不得外泄。
故恶寒发热。在太阳经。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症有烦躁。如脉浮紧
\r半边白滑舌\pt108a11.bmp\r
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
舌苔者。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虎汤。
\r脏结白滑舌\pt108a12.bmp\r
或左或右。半边白苔。半边或黑或老黄者。寒邪结在脏也。黄连汤加附子。结在咽者。不能语言。宜生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