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





渗透塘






渗井






湿塘






雨水湿地






蓄水池






雨水罐






调节塘






调节池






转输型植草沟






干式植草沟






湿式植草沟






渗管/渠



处置方式
分散
相对 集中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建设在面对降雨时,往往是依靠排水系统将雨水尽快排走,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的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理念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1、缓解城市内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导致在暴雨时容易出现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降低内涝带来的损失。

2、节约水资源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但在传统城市中往往被白白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补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通过雨水的净化和回用,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4、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它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将城市的公园、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连通的海绵体。

2、推广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可以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起到隔热、保温、滞尘、吸收雨水的作用。

雨水花园则是一种下凹式的绿地,能够收集周边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word完整版)海绵城市

(word完整版)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呢?“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好处一:吸住集中降水,告别“城中看海”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

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好处二: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好处三: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经济效应可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措施——海绵城市培训文件之二2016.32 3 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实施措施项目设计案例4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与思考5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旧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等的雨水消纳功能。

创新商业模式,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李克强总理在9月29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陈政高部长在2015年12月28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中国城市建设“水”现状过度的“硬、平、填、拦、光、盖、排”水五位一体遭到破坏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风险水文化缺失●海绵城市 实质是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 核心是生态系统中的良性水循环 ●国外类似概念: LID 、SuDS 、WSUD 、LIUDD 1832,1856年泰晤士河两次“大恶臭事件”如今的泰晤士河如今的华盛顿湖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美国)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英国)绿色屋顶SuDS排水沟渠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澳)雨水花园道路植草沟绿色走廊,极端降雨时排洪通道Low Impact Urban Design & Development(LIUDD)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新西兰)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强调利用自然系统,注重低影响开发停车场植草沟植被过滤带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样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恢复自然;●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自然积存: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滞蓄雨水径流自然渗透:充分利用下垫面自然条件,促进雨水下渗自然净化: 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 净化水质渗透塘 植草沟 透水停车场 透水路面 雨水花园生态滤池 雨水湿地 人工湿地滞留塘 自然水塘传统城市开发•改造自然 •填湖造地•硬质铺装 •修建大管网 •投资规模大 •运行成本高 •效益低海绵城市建设•顺应自然 •利用天然河湖水系 •地上地下并重•透水地面、下凹绿地等 •需要财政投资 •投资效益高下渗>70% <30% 下渗减排 集蓄利用 蒸发(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排放降雨降雨蒸发(腾)排放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重要意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领域;●目标两个关键词:自然,70%两个时间点:2020年,20%; 2030年,80%建设思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关键环节根据城市特点,找准问题;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目标;重视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设计、实施、维护并重;难点综合协调难:海绵建设是系统性、整体性工程;现状是管理碎片化、条块化,人为割裂和肢解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造实施难: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低,资金筹措难;百姓有疑虑,怕影响生活,有抵触,领导有疑虑,被说浪费钱,怕掉帽子;建筑密度大,改造碎片化,施工难(优先结合棚改、旧改项目开展)重点海绵建设是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的综合目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水质和水量关系有质无量,不够用有量无质,不能用景观和功能关系有景观无功能,“花架子”有功能无景观,“傻把式”分布和集中关系分布: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集零为整,末端处理投资与效益新建城区合理的海绵设计,总投资会降低:1、强调自然的作用,减少灰色设施可比传统建设方式节省投资;2、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旧城海绵改造确实需要投入,重在修复生态具有雨水资源利用、城市面源污染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估算数约1.2-1.8亿/平方公里,2020年前年均4000-5000亿左右政府一般配套15~20%,剩下要靠开发性金融信贷支持、引入社会资本(PPP)等多渠道筹措随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技术与理论的成熟,预计的投资额也会发生变化建设实施措施正确理解:渗、滞、蓄、净、用、排滞蓄渗下凹绿地蓄水池透水铺装净用排湿塘雨水回用雨水排放渗:●减少“硬”铺装 ●源头减少径流 ●削减初雨污染 ●涵养水生态 ●补充水资源 绿色屋顶 透水停车场 透水广场透水路面滞:●延缓径流时间●错峰●降低灾害风险滞留水塘滞留水塘延时滞留池植草沟蓄:●雨水储存●调节时空分布,降低峰值流量●为雨水净化、利用创造条件自然水体 天然调蓄 雨水调蓄设施 景观水塘净:●水质净化,减少面污染●降解污染物,改善水环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雨水净化设备河道整治●缓解水资源短缺●雨水资源化利用排:●利用城市竖向地面自然排水与人工灰色设施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灰绿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大小结合)项目设计案例统筹考虑了“渗、滞、蓄、净、用”的综合功能。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01、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与目标的再理解1.1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海绵城市是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核心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进行系统谋划,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多目标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对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峰值、频率、污染等协同控制,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综合目标。

再进一步,海绵城市是通过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构建,通过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管控,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是在继承古代先贤智慧,系统总结国内外雨水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治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应成为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

1.2 正确认识海绵城市与内涝防治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水问题中,城市内涝是影响大、破坏性强又关乎民生的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有很大比例的城市尚未完全消除内涝积水点,未达到内涝防治标准。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是聚焦城市内涝防治这一突出问题,即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体系的构建,使城市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但需要明确其控制能力范围,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海绵城市可有效应对,而对于极端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可适度缓解并提高城市韧性,并不是所有暴雨都能应对。

目前我国的内涝防治标准是20-100年重现期,根据城市规模和类型,分别是超大城市100年、特大城市50-100年、大城市30-50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实现 海 绵 城市 途 径 、并 对 深化 海 绵城 市 建设 的 新技 术 作 了展 望 。
是 保 护 原 有 水 生 态 系 统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划 定 城 市 的 蓝
线 、 ” 绿 线 ”等 开 发 边 界 和保 护 区 域 .最 大限 度地 保 护 原 有 河
DOI :1 0 . 1 6 1 1 6 / j . c n k i . j s k . j . 2 0 1 5 . 0 1 . 0 0 3
二 是 恢 复 被 破 坏 水 生 态 。 对 传 统 粗 放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下 已 经 受 到破 坏 的城 市 绿地 水 体 湿地 等 .综合 运 用 物 理 、生物 和 生 态 等 的 技 术手 段 .使 其水 文循 环 特 征和 生 态 功 能逐 步 得 以恢 复 和 修 复 .并维 持 一 定 比 例 的城 市 生 态 空 间 ,促 进城 市 生 态 多 样 性提 升 。 我 国 很 多地 方 结 合 点源 污 水 治 理 的 同时 推 行 “ 河 长 制 ” .治 理 水 污染 .改善 水生 态 .起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 三 是 推行 低 影 响 开 发 。在 城 市 开 发建 设 过 程 中 ,合 理 控 制 开 发强 度 减 少对 城 市 原 有 水生 态 环 境 的破 坏 。 留 足 生态 用 地 .适
“ 快 捧 模 式
> 8 O %
排放
< 4 0 %
海 绵城市
排放
下渗减排 透水镛装、下沉式绿 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誓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 湿塘 、 雨水湿地等
图1 传统城 市与海 绵城市 建设模 式比较
图2 海绵 城市转 变排水 防涝 思路
流 、 湖泊 湿 地 、坑 塘 、沟 渠 、树 林 、公 园草 地 等 生 态体 系 .维 持城 市 开发 前 的 自然水 文 特征 。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1、修复城市水生态2、涵养城市水资源3、改善城市水环境4、提高城市水安全5、复兴城市水文化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技术路线2.1源头减排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2、过程控制传统排水系统按未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缓解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2.3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三、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

2、分布于集中的关系: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未端处理。

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

4、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

5、“绿色”与“灰色”的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绿地为基础,通过采用多种措施来调节城市的水循环,达到减缓洪水、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的。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这里所说的“海绵”并不是指实体上的海绵,而是指城市的水文系统。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的绿地和水体的最大化传统城市的建设将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最小化,造成了城市热岛和城市内水问题的加剧。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要尽可能的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面积,增加城市微气候的舒适度,调控城市水文循环,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缓慢排放雨水海绵城市需要在地面和地下都建立一套缓慢排放雨水的系统,这样才能使雨水在经过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过程中慢慢地被吸收,避免形成洪水。

这样可以保持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平衡,同时可以减缓城市的洪水和水土流失的速度。

3. 多功能体系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不单单是水问题,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

因此,海绵城市需要建立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兼顾多个问题,既能解决城市水问题,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检验了其本身的环境脆弱性。

作为加强城市地面透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兴起旨在解决涉及城市的水、人员、资金等资源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也开始大力发展海绵城市。

1. 技术的发展海绵城市设计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环境工程方法,如: 绿色建筑和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等。

因此,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2. 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海绵城市的要点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国内外。

各级政府也逐渐为新建海绵城市奠定基础,如优先考虑城市绿化、建设雨水收集设施等政策措施,将对海绵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之解读

海绵城市建设之解读

海绵城市建设之解读海绵城市无疑是当前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点。

近来对这个热点的评论五花八门,为使更多人了解海绵城市,认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系统全面的解读海绵城市建设。

对于一个新概念或者热点名词的解读,重要的是要明确这个热点是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

一、海绵城市之“是什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渗透与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与长期性。

同时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息息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与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个功能,如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

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计算,并对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的设施选型与规模进行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解释:“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谈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内涵及其建设方法

谈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内涵及其建设方法

1 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和内涵分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是指城市能够 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雨水带 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在城市实际运行 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在需要水 量的时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由迁 移。该系统是从服务的理念出发的,是一种跨尺度的生态基础 设施,对各种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多。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 可以降低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海绵城市建 设,可以对自然界多余的雨水进行充分的吸收,建立起顺应生 态环境发展的自然水资源循环系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并通过绿地系统,进行技术的渗透、净化和二次使用,有效改 善城市缺水的状态,对其水文特征进行保护,让城市湿地、城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城乡规划

谈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内涵及其建设方法
肖武文 重庆市武隆区住房城乡建委 重庆 4085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城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都会面临内涝、缺水的问题, 对城市的稳定发展,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城市都开始了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不 错的效果。为此,笔者将要在本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 海绵城市;内涝;城市发展
更加合理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在当前城市建设的过程 中,应该认真做好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工作,合理对城市用地 进行使用,并认真做好各种海绵城市基础建设工作。在开展海 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引起足够 的重视,认真做好各种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认真做好城市部 门的调查,尽量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破 坏,保证城市建设速度。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共27页PPT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共27页PPT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