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杭州开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调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式,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若干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
1. 西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是杭州市区内较大的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是杭州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和休闲旅游胜地。
在建设过程中,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湿地功能,采取了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湿地植被恢复、地面透水铺设等,有效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3. 观潮城市实验区观潮城市实验区是杭州市区内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改造和更新老旧的城中村,实现了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观潮城市实验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建筑屋面,采用了雨水收集利用和绿色屋面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和地表径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探讨1. 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鼓励使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需要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海绵城市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吸引更多城市参与和学习,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
杭州已经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海绵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导读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针对海绵城市致力于解决的诸如内涝、水资源短缺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需要将市政排水工程需要与海绵城市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使雨水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有效提升。
一、市政排水工程进行“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市政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因为有着实现雨污水的排放、转移和治理的功能,被俗称为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
传统的市政排水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快干快排,这种方式虽然在城市暴雨强度大的时候排放效率较高,但是对城市紧缺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毫无益处,所以,海绵城市需要从传统的管道集中速排模式,转向了生态化和可持续的雨洪管理,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且,市政工程“海绵化”改造并不是要将灰色设施推倒重来、也不是用“绿色设施”代替“灰色设施”,而是致力于结合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将雨污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协调运作,最大程度发挥城市自身的排水和用水功能。
二、市政排水工程详解1市政排水工程工作机制城市排水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组成: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而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
2传统市政排水工程常见问题这些传统的市政排水工程存在的常见问题有:◆为满足瞬间排水要求,过分依赖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且可持续性差;◆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补充、雨水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管网老化,排水坡度小,水流不畅、淤积严重;◆泵房设备老化、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小;◆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污水收集率低。
三、市政排水工程“海绵化”改造措施正如前文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排水防涝管道这种灰色建筑的建设,要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仍需要“灰色”和“绿色”相结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海绵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一,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浪费的概念。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雨水从建筑物和城市设施中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利用。
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建筑和装修工作经验,介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原则、实践案例以及相关技术。
首先,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环境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分析城市的地势、降雨量和排水能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排水方式和设备。
例如,在低洼地区,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后通过地下管道引入相对较远的排水区域,以减少城市内积水和洪涝的风险。
其次,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和雨水池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起来。
这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供水需求,还可以降低雨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此外,利用雨水灌溉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化带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曾参与一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项目。
该项目位于一个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雨水排放成为了当地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首先,我们在城市中设置了地下储水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我们能够将降雨期间的雨水分流到这些设施中,从而减少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量。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整雨水收集的流量和排放方式,确保雨水的有效利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我们还采用了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技术。
通过在建筑物和道路的顶部铺设透水材料,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水体中,从而降低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减缓城市内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开放性(Openness)
——河岸畅通,无边界衔接
黄浦江两岸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 放空间”的工作愿景,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 “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 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 等措施,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
历经了15年的不懈努力,在黄浦江滨江贯 通工程中,实现了将慢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 线合一,还与绿地、建筑、河流融为一体,具有 较强的艺术性,真正实现了“断点变亮点”,构 建了河岸畅通的开放性空间。
杨 树 浦 港
江 浦 黄
杨树浦港周家嘴路~上 海二钢厂滨河范围,拓展 滨河绿化面积3600平方 米,实施总长度200m。
工程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F
蓝绿融合 Fusion
I
管控明晰 Ident
N
亲近自然 Natural
E
功能延伸 Extend
蓝绿融合(Fusion)
水域控制线 蓝线
滨水绿化控制线 滨水建筑控制线
管控明晰(Ident)
1 扩充滨河缓冲带,退让蓝线
2 收集绿地地表径流汇至植草沟
3 雨水流经植草沟汇至雨水花园
4 初期雨水在雨水花园净化滞留 5 多余雨水溢流至浅水湿地
6
湿地水体利用涨落潮从木桩渗出与外河 水体进行交换
亲近自然(Natural)
功能延伸(Extend)
功能延伸(Extend)
虹口滨江景观步道 杨浦滨江步道
互联性(Network-based) ——断点互联,消除断头浜
《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城市河湖 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保护地下水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在 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河网互联、消除断头浜是增强河道水动力, 增加水面率的主要措施。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改造城市空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引进自然水
循环等措施,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并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态。
杭州作为中国第一个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已经取得
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下面就是对几个杭州海绵城市案例的分析和前景探讨。
西湖湾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
该片区通过构建城市水网
络系统、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雨洪处理能力,改善了城市
洪涝问题。
该片区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和利用西湖湾水系,增加了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
续性。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杭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
在该项目中,杭州将城市副中心
规划为“水城”概念,通过改造河道、建设湿地公园、利用雨水资源等措施,解决城市面
临的水环境问题。
该项目还注重建设绿色建筑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副中心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杭州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探讨,
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城市的水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在更多的城市中得到应用,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杭州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
者和典型代表,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以池州市为例
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以池州市为例摘要安徽省池州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解决城市积水内涝、水体黑臭,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主要对池州市发展海绵城市进程中的水系统优化进行分析,以池州市水系统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在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一、池州市水系统现状概况1.1背景环境1.1.1主城区面临问题(1)池州市主城区地形上中间高、四周低,为此除清溪河外的支流水体大部分为断头河,且水体补水水源不足,流动性差。
(2)池州市主城区部分水体功能发生转变。
如四号沟原为沟通清溪河与月亮湖的排涝通道,绣春河建成后,其主要的排涝功能弱化。
(3)池州市主城区水体很少有开展初期雨水处理等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的,且存在大量雨污合流或截污纳管不到位现象,部分河道存在污水管管材不佳或下游容量受限污水外溢现象。
(4)池州市主城区部分水体存在农业面源污染。
1.1.2城市周围水环境面临问题(1)水生态系统已遭到破坏池州市内河浮游植物以蓝绿藻占绝对优势,占比量高达65%以上;浮游动物以耐污型的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的枝角类职务含量较低,占比不足3%;底栖动物保有量少,占比不足8%,且以耐污品种霍甫水丝蚓占绝对优势,同类生物占比高达50%以上;大型维管束植物尤其是对水质要求高的沉水植物,在市水环境范围基本未发现。
池州市城区河道总长度约300km,大部分河道以硬质护坡为主,透水性不佳,生态性差,河道生态岸线河道不足40km,生态岸线比例不到15%。
城区河道缺乏生态补水,河道流动性差,河道自净能力差。
(2)水安全标准偏低根据《池州市水系规划标准规定》中“市城区河道防洪标准流量年限以50年一遇为基准”来看,目前防洪标准仅20年一遇,远未达到规范要求;根据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和空间增长范围面积分别为231km2和341km2,原规划堤圈已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原规划城防堤圈未建成封闭堤圈,不满足城市防洪需要;城区位于淮北平原,地形平坦,且处于沙颍河和汾泉河的下游,一旦上游河道破堤决口,洪水将顺势而下,对池州市城区造成的损失将是极为惨重的。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地表面,使之具备高效的雨水管理能力,达到减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在实际应用中的十个案例: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改造项目:通过对公园进行改造,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人工河流等设施,使雨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内涝风险。
2.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降雨水分散收集、净化过滤和储存利用,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改善地下水资源状况。
4.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湿地公园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5. 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6. 杭州市滨江区江南星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和净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8. 青岛市崂山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的洪涝风险。
9.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0. 上海市宝山区海沙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减轻城市的内涝风险。
这些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过程,使城市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水灾和干旱的城市。
它的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降雨水的海绵,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并提供多种用途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
其中,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要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防洪排涝的需要。
建筑设计则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的海绵化过程中。
绿化系统则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排水系统则需要采用雨水花园、湿地、河道疏导等手段,减少城市内排水的压力,并将排放的水资源再利用。
以荷兰鹿特丹市为例,该市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鹿特丹市位于荷兰西南部,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鹿特丹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和湿地,将城市的降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鹿特丹市利用河道与海洋之间的距离,建造了一座智能化的水泵系统,可以根据海洋的潮汐情况来调节城市的水位。
再次,鹿特丹市采用了灰水回收系统,将家庭、办公楼等建筑物的洗浴、洗衣、冲厕等灰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再利用于浇灌植物和冲厕。
此外,鹿特丹市还引进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材料等技术,改善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通过上述的建设措施,鹿特丹市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海绵城市。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灾害的损失,还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鹿特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启示了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加以考虑。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循环为理念,通过建筑、绿地、水体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具有吸水、储水、滞水、净水能力,达到防洪排涝、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目的的城市。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中国南京:南京秦淮河岸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引进城市湖泊、设置植被过滤带、建造滞洪池等手段,实现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新加坡:新加坡的海绵城市理念被公认为全球最先进的城市建设规划之一,以“三水”理念为核心,即:雨水、污水、淡水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
3.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市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计划”,通过增加屋顶绿化、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洪涝灾害,并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英国伦敦:伦敦市实施了“绿色走廊计划”,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湿地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5. 德国弗赖堡:弗赖堡市积极推行“太阳能城市”项目,通过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城市能源的自给自足。
以上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这些城市通过创新、科技、人文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杨 树 浦 港
江 浦 黄
杨树浦港周家嘴路~上 海二钢厂滨河范围,拓展 滨河绿化面积3600平方 米,实施总长度200m。
工程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F
蓝绿融合 Fusion
I
管控明晰 Ident
N
亲近自然 Natural
E
功能延伸 Extend
蓝绿融合(Fusion)
水域控制线 蓝线
滨水绿化控制线 滨水建筑控制线
U
独特性(Unique)L源自低影响开发性(Low-Impact-Development)
世界性(World)
——全球城市、世界地标 城市因水而生,超大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如 伦敦的泰晤士河两岸、巴黎的塞纳河两岸都是世界性 的地标。在上海《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40)》中,上海的城市愿景被表述为“卓越的全 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 城”,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长的滨水岸线,是上海 向世界展示城市风貌与城市气质最重要的空间。 2017年底,备受上海市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的黄 浦江滨江岸线全线贯通,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世界级 滨水区。推动了上海城市文化和景观风貌的传承与创 新,展示了兼具历史感和现代性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蓝绿融合(Fusion)
5. 0
3.5
5. 0
6.0 5. 0
5.0
4.2 3.0
3.0
3.5
3.0
管控明晰(Ident)
采用植草沟收集并传输雨水及城市道路地表径流;雨水花园储存、 沉淀、净化水体,最后经浅水湿地进一步净化,排入河道。
地表径流
植草沟 雨水花园 滨河湿地
原河道蓝线
0
10 20
40M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来缓解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该城市使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如绿屋顶、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法国里昂:该城市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如铺设透水性路面和绿化带、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
3. 中国深圳:该城市采用了“三水分离”技术,即将雨水、废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处理,同时还大力推广绿化和植被覆盖。
4. 澳大利亚悉尼:该城市通过建设植被覆盖的屋顶和绿地、增加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城市的透水性增加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 1 -。
中建方程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中建方程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今天咱们得唠唠中建方程在天津搞的海绵城市建设那些超酷的事儿。
一、项目背景。
天津啊,那可是个大城市,但和很多城市一样,以前一到下雨天就闹心。
你想啊,短时间内下大雨,城市里的排水系统就跟累瘫了似的,到处积水。
道路就成了小河,小区门口都能划船了。
这时候呢,中建方程就站出来说:“咱得给天津换个‘吸水’的好法子。
”二、具体措施。
1. 绿色屋顶。
先说说那些大楼的屋顶。
以前屋顶就是个光秃秃的平面,除了晒太阳就是接雨水,然后雨水一股脑儿地全往地上冲。
现在不一样了,中建方程给不少大楼搞了绿色屋顶。
种上各种各样的植物,就像给大楼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植物可厉害着呢,下雨的时候,它们就像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进去一部分。
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用了,多余的就慢慢渗下去,不会一下子全涌到地面。
而且啊,绿色屋顶还让城市看起来更漂亮了,从高处看下去,一片绿意盎然的。
2. 透水铺装。
再看那些街道和广场。
以前都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地或者柏油路,雨水落在上面根本渗不下去。
现在呢,中建方程把好多地方改成了透水铺装。
走在这种路上,你能感觉到它和普通路不太一样。
下小雨的时候,雨水直接就渗到地下去了,就像地面在喝水一样。
这不仅减少了地面的积水,还能补充地下水资源呢。
而且这种透水铺装的路面也很结实,不用担心走着走着就坏了。
3. 雨水花园。
还有雨水花园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哦。
它是专门设计来收集雨水的。
里面种满了各种耐涝的植物。
下雨天,雨水就流到雨水花园里。
这些植物就开始大展身手了,它们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紧紧抓住土壤,让雨水慢慢渗透。
而且雨水花园里的土壤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就像一块超级海绵,能储存不少雨水。
等到天气干旱的时候,储存的雨水又可以滋润这些植物,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小水库。
三、实际效果。
1. 排水压力大大减轻。
自从搞了这些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后,天津下雨天积水的情况可改善太多了。
以前那些容易积水的路段,现在基本上都能很快把水排走。
海绵城市 案例分析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
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
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物被维护景 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 得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
爱丁堡雨水花园是为了给公园中的树木提供水分为建立的,
同时也为整个的公园提供装饰性的作用,给人一个放松休 闲的场所。墨尔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干旱,这个雨水花园 有效的解决了这个干旱难题。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
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氮等 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同时地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 千升,提供每年公园所需灌溉水的60%。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
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 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 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
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 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 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 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 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传统城市
改造自城市
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原有生态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量不变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雨水公园位于爱丁堡公园内,能为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和策略,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有效地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从而达到削减洪涝灾害和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的改造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洪、调蓄、渗滞、治污的技术和措施。
其中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开挖雨水花坑和蓄水池,修建湿地公园和生态堤岸,建造雨水渗沟和渗井等。
这些措施能够将城市中的雨水有效地收集起来,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并且通过自然的过滤和净化过程,使雨水得以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中国南方的杭州为例,该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首先,杭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加大了水体保护力度,通过修复河道和湖泊、建设湿地和生态廊道等,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
其次,杭州市在城市绿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采用立体绿化、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
此外,杭州市在道路建设中广泛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通过减少硬化地表的面积,增加城市的透水性。
在杭州市的改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了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居民的参与,形成了一个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合力。
此外,杭州市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示范工程和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例如,杭州市利用余杭山脉构筑生态走廊,通过植被的引导和土壤的保护,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滞留和渗透,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总之,“海绵城市”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杭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中国首个“亚太地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对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景探讨。
一、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1. 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杭州市的重要生态景观之一,也是杭州规划中的重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西溪湿地保持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增加了雨水收集系统,进行了雨水收集和蓄蓄控制设施的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西溪湿地成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隐患,同时也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2. 钱江新城钱江新城是杭州市的新兴CBD,也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
在建设过程中,钱江新城采用了多项海绵城市技术,包括建设雨水花园、构建雨水收集沉淀池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钱江新城成功改善了城市内的雨水排放问题,避免了雨水对城市道路的侵蚀,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海绵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已经有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政府需要更加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实施。
杭州需要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含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杭州还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参与度。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程度。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杭州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城市,面临着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诸多挑战,如洪水灾害、城市水logging产生的交通拥堵、水源枯竭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市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本文将分析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若干案例,并探讨其前景。
针对城市洪水灾害问题,杭州采取了多种措施。
西泠印社项目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该项目将城市中的运河、湖泊和护城河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
这不仅能够收集雨水,减轻下雨天的排水压力,同时还能起到调节城市温度的作用。
杭州还建设了一系列雨水花园。
这些花园被设计成可以收集和利用雨水的绿地,帮助减少城市水logging的风险。
这些雨水花园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除了解决洪水灾害问题,杭州还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余杭区是杭州市的一个发展新区,该区成功实施了一项名为“水道、天堂”的项目。
该项目通过修建水道和建设停车场等设施,引导人们使用水上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减少了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杭州还在西溪湿地开展了多个建设海绵城市的项目。
通过建设抗洪污染的人工湖泊和湿地,有效缓解了西溪湿地地区的排水压力。
这些项目还提供了一个绿色休闲空间,供市民们游玩和放松。
基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杭州成功构建了一个集雨水收集、绿地建设和交通改善于一体的海绵城市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建设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杭州作为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将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优势,继续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并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
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
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
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
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地表径流综合
节点超载(高亮节点为超载节点)
一年一遇
两年一遇
五年一遇
10年一遇
管线超载(高亮管线为超载管线)
1年一遇
2年一遇
5年一遇
10年一遇内涝风险
1年一遇、2年一遇没有内涝点。
5年一遇、10年一遇内涝点: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1年一遇
2年一遇
5年一遇
10年一遇
溢流量
污水处理量
原因分析
1、下垫面硬化面积比例大,地表对雨水的调蓄能力弱,地表径流量太大。
2、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市政管道容易出现负载情况。
方案措施
由于地块下点面房屋、道路、其他硬化地面为主,考虑到改造成本、排水系统治理效果、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因素,拟优先选用绿色屋顶海绵设施对示范区进行改造,并论证可行性。
若绿色屋顶海绵设施不能满足治理标准,则采用地下调蓄池设施对系统进行进一步改造。
工况一:绿色屋顶海绵设施改造
工况介绍
示范区内房屋屋顶,都按80%比例铺设绿色屋顶海绵设施
绿色屋顶设施结构为:
表面层:具有150mm蓄水深度、植被系数为0.8;
土壤层:厚度为150mm、饱和导水率为0.5;
沙垫层:厚度为300mm、孔隙率为0.5。
累计径流量
地表径流综合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内涝风险
无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溢流量
污水处理量
总结
示范区径流量、径流峰值大幅度降低。
内涝点全部消除。
溢流风险消除。
负载节点、负载管大部分消除,10年一遇情况下,只出现轻微负载情况。
工况二:地下调蓄池海绵设施改造
工况介绍
为减少剩余管道负载风险,并减少降雨事件过程中,排向污水处理厂的量,增加地下调蓄设施,调蓄设施位置为下图所示位置。
降雨过程中,排水系统中水量通过管道引流到调蓄池,当降雨结束后,再
将调蓄池中水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调蓄池设计
总设计容量为6000立方米
节点超载
10年一遇(调蓄池+LID)管线超载
10年一遇(调蓄池+LID)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污水处理量
调蓄池容积(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总结
降雨过程中污水处理量大幅度降低;
节点超载、管线超载基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