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典型案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滨海城Seaside小镇

典型案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滨海城Seaside小镇

典型案例美国佛罗里达州滨海城Seaside小镇
佛罗里达州滨海城小镇
始建于1980年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滨海城, 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美国近十年“十大设计成就之一”。

设计原则
-不仅仅方便位于滨水地区的房屋,而是使其道路
-和其风景最有益于城镇的所有居民。

-社区的街道和步行道都可以通向海滩和城镇中心。

-鼓励社区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的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五分钟”步行原则,社区服务
-半径为0.4-0.6公里。

-优先布置社区公共空间和文化教育设施。

-良好的交通体系。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这可算是海绵城市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你想啊,新加坡本身地方不大,但人口还挺密集的。

这个碧山宏茂桥公园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园,一下大雨就积水,搞得大家都很头疼。

后来啊,他们就把这个公园打造成了海绵城市的样板。

那里有好多绿色的屋顶,就像给房子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绿色屋顶可不是光为了好看,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水。

下雨天,雨水就被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给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全流到地上造成积水了。

公园里还有好多的生物滞留池。

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一些小池子。

这些小池子就像是一个个小水库,但是又特别自然,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雨水流到这里面,植物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把水里的脏东西抓住,还能吸收一部分水分。

而且这些滞留池里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还有啊,公园里的步道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路,而是那种有很多缝隙的透水砖铺成的。

这样一来,雨水就可以从这些缝隙里渗下去,就像给雨水开了很多条小通道,让它们可以乖乖地到地下去,而不是在路面上到处流。

再说一个咱们国内的例子,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很厉害。

萍乡以前也是逢雨必涝,排水系统那叫一个不给力。

后来他们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到处都是亮点。

比如说他们把一些老旧小区的地面都改造了。

以前小区里一下雨,地面就跟小河似的,现在呢,地面改成了那种能渗水的材料,而且还在小区里建了一些小小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就像一个个小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里,花草把雨水过滤净化一番,多余的水再慢慢排走。

还有萍乡的公园,像鹅湖公园,他们在湖边设置了很多的生态驳岸。

这可不是普通的湖岸,它是用一些石头和植物搭配着弄的。

石头之间有缝隙,植物的根也能帮助稳固湖岸,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石头缝和植物根部渗到地下或者流到湖里,既不会造成湖边积水,又能让湖水得到补充。

这就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海绵外套。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英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设计单位: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国外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

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

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

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新加坡ABC水计划和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以水作为设计主题所能够营造出的所有可能性捕获了他们的想象力,其次这样进行设计满足生态标准的潜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以雨水作为如厕冲水和灌溉绿色空间的建议符合了这种需求。

同时,也可以采用地下水箱收集雨水、补给包含一个广场北侧的狭小湖体、广场上大面积主体水体以及南部水面。

另外,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建造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且能够适当收集建筑体滑落雨水、填充附近运河(Landwehrkanal)的可行性德国河岸LahnaueGießen 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A24 Landschaft Landschaftsarchitektur GmbH 国外北面开放和广阔的草地公园,经由内城和其周围更加密集的城市化区域,延伸到南面现有的河岸草地中去。

在Lahn河的2个河岸沿线建造了一条新的连续性通道,连接了这些分区。

这个规划也包括移走河岸沿线的停车区、开放区域以及复兴和扩大现有的公园。

这个想法用来建立分区之间的联系,建造公共广场以及扩展到达Lahn 河跨区域的自行车路线。

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让河流沿线的私人区域用于公众使用,同时针对河流景观的长期保护启动了复原程序和措施。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设计单位:土人设计国外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一个强大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扎根在强健的可修复的自然中的。

我们找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一个保护和加强重要自然和文化过程的生态网络,这些过程包括可持续的交通、自然的雨水处理、城市农业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

国外滨水城市建筑管控案例

国外滨水城市建筑管控案例

国外滨水城市建筑管控案例一、威尼斯——建筑高度与风格的严格把控。

威尼斯那可是世界闻名的滨水城市啊。

你一到那儿,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水上的童话世界。

为啥呢?这和它对建筑的管控可分不开。

在威尼斯,建筑高度那是被严格限制的。

你想啊,如果到处都盖起高楼大厦,那威尼斯就不是那个独特的水上城市了。

他们规定建筑不能过高,就是为了保持整个城市天际线的和谐。

站在圣马可广场向四周看,那些建筑高低错落,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每一个音符(建筑)都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

而且建筑风格也必须遵循传统。

那些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被保留得特别好。

政府就像是一个超级严格的艺术总监,不允许有任何破坏这种传统风格的建筑出现。

要是有谁想搞个现代风格的大玻璃盒子建筑,那可没门儿。

这样一来,威尼斯就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风貌。

就像一个老贵族,始终穿着得体的传统服饰,优雅地站在水边。

二、悉尼——滨水区建筑与景观的协同管理。

悉尼啊,那可是有个超美的悉尼港。

悉尼对于滨水建筑的管控也很有一套。

建筑的布局要考虑和周边景观的融合。

比如说悉尼歌剧院附近的建筑,那可不能随便乱建。

这些建筑得考虑到从各个角度看歌剧院的视线廊道。

你不能在一个会挡住歌剧院绝美身姿的地方盖个大楼吧?那就像在蒙娜丽莎的画像前面放个大柱子,太煞风景了。

在建筑色彩方面也有管控。

不能用那种特别刺眼、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颜色。

悉尼的滨水建筑大多采用比较淡雅、柔和的色调,这样在阳光照耀下,建筑和港湾的水、天空的颜色相得益彰。

就像一个精心搭配的舞台,每个元素都配合得恰到好处。

而且,悉尼在新建建筑的时候,还会要求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像滨水步道、小广场之类的。

这样大家都能到水边去享受美景,而不是被建筑把水景都给霸占了。

三、新加坡——环保与建筑功能在滨水区的统一管控。

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在滨水建筑管控上也很值得说道说道。

新加坡特别注重环保理念在滨水建筑中的体现。

比如说,在滨海湾附近的建筑,很多都采用了绿色建筑技术。

海绵城市-荷兰鹿特丹

海绵城市-荷兰鹿特丹

海绵城市-荷兰鹿特丹荷兰有6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这促使荷兰寻求用可持续的水管理系统来应对天气变化和极端降雨。

通过建造绿色屋顶,防洪水广场等措施,鹿特丹站在了城市水管理的前沿。

鹿特丹Benthemplein水广场(英文视频)© De Urbanisten人口增长,环境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本身发生着巨大变化,以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构建安全,可持续,清洁,宜居,环境友好的城市需要全面综合的治理。

在过去100年间,荷兰的海平面已经上升了约20厘米。

这对处于海平面以下6米的城市鹿特丹来讲引发了真正的担忧。

通过Rotterdam Climate Proof项目,鹿特丹希望采取积极的方式到2025年实现全面抵御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的目标,并在未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立于国内和国际的前沿位置。

城市水系统水既能造福生命也能带来毁坏。

因此,我们需要对水进行持续管理。

气候变化使暴雨等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城市洪涝时有发生。

鹿特丹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泵站已经不能满足极端降雨天气时的处理需要。

另外,气候变化还使鹿特丹的汛期变长了。

Rotterdam Climate Proof 项目希望能减少极端天气到来时城市内涝出现的次数。

鹿特丹采取整体措施,通过创新方案实现了屋顶雨水收集,可渗水地表,以及雨污分离。

修建额外的水收集设施和水广场,并且鼓励使用绿色屋顶,这些措施包含暴雨时创新的蓄水和集水方式,以及延迟雨水排放的选项,以保证城市在无雨期的水质。

所有的这些都帮助鹿特丹在面对气候变化时依然能维持居民的最佳生活质量。

绿色屋顶鹿特丹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结合到城市环境之中,并且全面鼓励安装绿色屋顶。

大规模地应用绿色屋顶打造了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城市。

在暴雨时,绿色屋顶可以成为有效的临时蓄水设施:屋顶种植绿色植被,能吸收降雨,减少雨水径流速度,和减缓排放峰值的出现。

这样,暴雨时污水系统的压力也随之减轻了。

对于大面积屋顶,最好采用性价比较高的虹吸系统来快速排放和收集雨水。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戴水道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哥本哈根最新防洪排涝规划

戴水道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哥本哈根最新防洪排涝规划

戴水道&安博获奖项目世界宜居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哥本哈根暴雨具象规划摘要:2011年7月2日,哥本哈根市大面积区域遭受洪水淹没。

哥本哈根位于气候变化前沿,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暴雨事件,但同时它们也可以作为城市创新设计领先前沿的契机,推动将哥本哈根城市在2025年之前转换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城市。

丹麦RAMBOLL集团和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受邀为8个中心城市汇水区之中的4个(Norrebro, Ladegards-aen and Vesterbro, Valby & Vanlose)开发设计“暴雨具象规划”,涵盖34平方公里面积。

该战略解决了洪水管理和水质的关键问题,同时寻求创造与城市环境协同发展的最大可能。

“暴雨计划”城市干预措施如具有暴雨抵抗能力的林荫大道、公园、广场,提供了建造一个充满活力、多功用系统的基础。

新一代蓝绿基础设施为基本的城市服务,如流动性、娱乐、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解决方案,并且创建了一个战略可行的方法,以确保城市长期的弹性适应能力和经济增长趋势。

在2013年,该气候适应规划赢得了国际知名的设计奖项INDEX奖。

项目委托: 哥本哈根市政府,腓特烈斯贝市政府, HOFOR景观设计:德国戴水道设计合作伙伴: 丹麦安博(Ramboll)集团工程部项目类型: 战略性洪水规划设计时间: 2013年项目面积: 34平方公里作为全球最可持续的城市的哥本哈根位于气候变化前沿,近些年来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暴雨事件。

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一年间,哥本哈根市遭受了3次暴雨袭击,主要公路及城市基础设施被淹。

2011年7月2日全市大面积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侵袭,暴雨淹没了城市中心区域大部分的城市街道和地下空间。

暴雨侵袭了整个大哥本哈根区域,24小时之内降雨量达30~90毫米。

部分区域的降雨量半小时之内达到50毫米以上。

保险公司为此而支付10亿欧元以赔偿暴雨造成的房屋和财产损失!最初的经济学分析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在未来的一百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天气的剧烈变化造成暴雨事件的破坏力将造成3倍的损失。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概况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处理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缓解城市内涝、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发展理念。

近年来,国外许多国家都开始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将就国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概括和分析。

1. 柏林,德国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这座城市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的政策,注重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并改善城市内涝问题。

柏林的屋顶绿化率较高,不仅能够减少雨水径流,还能提供城市绿地和增加空气湿度。

此外,柏林还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池、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供自然的水净化过程,减少污水处理的压力。

2. 多伦多,加拿大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该城市采用了多种措施,包括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等。

例如,多伦多市政厅的绿色屋顶能够吸收和过滤雨水,减少径流,并在干旱季节提供额外的水源。

此外,多伦多还利用植物选择和土壤改良来促进雨水的透水性,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并保护当地的河流和湖泊。

3. 伦敦,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伦敦开始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

伦敦市政府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并净化雨水以供植物和城市冲洗等用途。

此外,伦敦还通过改善建筑物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

4.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海绵城市之一。

悉尼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管理和透水性改善等方面。

悉尼的许多建筑物都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包括植物浇灌、冲洗和供暖等。

此外,悉尼还大力推广绿色屋顶、透水路面和排水系统改造等措施,以提高城市对降雨的适应能力和减少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过程,使城市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水灾和干旱的城市。

它的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降雨水的海绵,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并提供多种用途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

其中,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要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防洪排涝的需要。

建筑设计则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的海绵化过程中。

绿化系统则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排水系统则需要采用雨水花园、湿地、河道疏导等手段,减少城市内排水的压力,并将排放的水资源再利用。

以荷兰鹿特丹市为例,该市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鹿特丹市位于荷兰西南部,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鹿特丹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和湿地,将城市的降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鹿特丹市利用河道与海洋之间的距离,建造了一座智能化的水泵系统,可以根据海洋的潮汐情况来调节城市的水位。

再次,鹿特丹市采用了灰水回收系统,将家庭、办公楼等建筑物的洗浴、洗衣、冲厕等灰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再利用于浇灌植物和冲厕。

此外,鹿特丹市还引进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材料等技术,改善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通过上述的建设措施,鹿特丹市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海绵城市。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灾害的损失,还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鹿特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启示了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加以考虑。

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1)

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1)
The sponge City
1.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金华燕尾洲公园 3.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景观设计 4.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5.天津桥园公园 6.其他例子 7.土人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欧洲绿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景观空间,其亮 点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路线和公共广场: 创建一系列 的空间和路线可以为浮动港提供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包括新的公 共广场、林荫大道、harbourside新港口进口。滨水区的视野和 通道极其开放,尤其是教堂和先前难以接近的港口,让海滨回归 城市。
有人说,从空中俯瞰,燕尾洲和五百滩就像是镶嵌在 金华三江六岸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景观桥效果图
梯 田 防 汛 堤 效 果 图
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环境,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 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食物链,从而促进湿地内生物多样性 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够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核心留出一块控制游人进入的湿地保护区,是需要极大 智慧和魄力的。设计团队列举了国内类似自然条件湿地过度开发反 成败笔的案例。
区域”“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组成。在这个系统中,雨水流入沿
路设置雨水渗滤沟,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
到暴雨的时溢出的雨水再通过管道运到较大的雨水滞留区域中,保持在那里
慢慢渗透和蒸发。
坡地雨水绿道
坡 地 雨 水 绿 道 溢 水 闸
停 车 场 和 屋 顶 雨 水 汇 入 雨 水 渗 滤 沟
由于雨季和地下水位浅的原因,这些坑洞或成为了水塘, 或成为了湿地,或成为了季节性水池,或保持原状成为一些无 水的坑穴。经过雨水的冲刷过滤,那些无水坑穴内的土壤由此 得到改善,在汇集雨水径流的深坑中营养逐步沉积。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OMA)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OMA)

具体措施
抵御
抵御战略要求在Hoboken Yards南部地区和Weehawken Cove北部地区(Sandy的风暴 潮的两个主要入口点)的绿色和灰色海岸进行防御。 该提案的抗蚀剂组分被要求保护关 键基础设施免受500年洪水事件,包括Hoboken站和废水处理设施。 在Weehawken Cove 的建议中,该建议要求进行栖息地恢复,并建立一个结构防洪设施(如堤坝和舱壁)以 及其他娱乐设施相结合的“湿地公园”。
挑战和经验
洪水防御后的残余洪水风险
RBD提案建议,通过将洪水防御建 设到500年的防洪水平,城市可以免除 其整个地区洪水保险购买和NFIP施加 的监管要求。然而,尽管建造了洪水 防御系统,但是在这些防御系统背后 的建筑物在强风暴期间仍然可能面临 过度洪水的残余洪水风险。应继续鼓 励通过城市土地使用规章或建筑规范 进行弹性设计和施工,以确保防洪层 的保护。通过将绿色和灰色洪水防御 与抗洪建筑相结合,城市的韧性不会 依赖于任何单一防御线。
项目背景
纽约和新泽西 南部的洪水风 险分布图
100年洪水事件期间有250万人面临洪水的风险,显示了该地区的脆弱部分。
项目背景
洪水和风暴潮 侵袭地区,与 社会脆弱性的 关系
认识到该地区设的需求更大,激发创造一种新型的弹性灾难恢复。
项目背景 简介: 项目团队: OMA公司 工程咨询: 皇家HaskoningDHV 景观、土地使用规划: Balmori Associates 经济顾问: 人力资源顾问 地点: 新泽西州霍博肯市 授予资金: 2.3亿美元
挑战和经验
洪水防御的规模和一致性 资金缺口,可用的资金数额不足以建立提案所要求的全套抵御,延迟,存储和排放方法。 范围和缩放 不能轻易区分。 这是因为设计需要实施所有不同的组件(抵御,延迟,存储和排放), 以最有效地降低来自暴雨洪水驱动洪水和雨洪驱动的洪水风险。绿色基础设施部件(延迟和存 储部件)的有效性取决于在适当位置的整个流域广泛部署,以实现有效管理雨水和减少内部洪 水所需的规模。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循环为理念,通过建筑、绿地、水体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具有吸水、储水、滞水、净水能力,达到防洪排涝、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目的的城市。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中国南京:南京秦淮河岸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引进城市湖泊、设置植被过滤带、建造滞洪池等手段,实现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新加坡:新加坡的海绵城市理念被公认为全球最先进的城市建设规划之一,以“三水”理念为核心,即:雨水、污水、淡水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

3.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市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计划”,通过增加屋顶绿化、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洪涝灾害,并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英国伦敦:伦敦市实施了“绿色走廊计划”,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湿地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5. 德国弗赖堡:弗赖堡市积极推行“太阳能城市”项目,通过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城市能源的自给自足。

以上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这些城市通过创新、科技、人文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项⽬地址:德国弗莱堡市项⽬⾯积:整体规划180公顷建成时间:2011年项⽬特点:该⼴场完全摆脱了污⽔处理系统,成为了⼀个很好的⽔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

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沟渠减轻了污⽔处理系统的⽔压负载。

缩进的⼴场区域创建了⼀个地表防洪区。

⾬⽔没有汇⼊地下污⽔处理系统,⽽是补给地下⽔位。

⼆、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项⽬地址:新加坡项⽬⾯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建成时间:2012年项⽬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林地区的⾸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核⼼既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该场地内的⽣物提供了⼀个休息的场所。

建筑群的⼀侧与城市相接,⽽另外⼀侧则朝向森林。

⾃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元素被应⽤,以⽀持现有的场地⽔⽂流动 - ⽣态洼地净化⾬⽔,同时引导⾬⽔从路边的排⽔渠进⼊中⼼地带。

在那⾥,⾬⽔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态净化群落进⾏循环和进⼀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成为厕所冲刷⽤⽔。

三、澳⼤利亚墨尔本⾦斯敦市议会2001年开始,⾦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批⽔敏性设计项⽬(包括200多个⾬⽔花园)⾬⽔花园是⼀个术语,通常被⽤于描述⼀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物滞留系统)。

⾬⽔流⼊到花坛中,通过⼀层⼯程⼟进⾏过滤。

净⽔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系统中。

这个表⾯会留住⾬⽔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花园是利⽤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型降⽔,防⽌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这个设计结合运⽤了具有表现⼒的岩⽯、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地的妙⽤。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是荷兰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洪涝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鹿特丹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他们开展了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和雨水花园,成功地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深圳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部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投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即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海绵城市的案例。

首先,中国南京溧水区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其次,荷兰鹿特丹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水患威胁。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地下蓄水系统储存雨水,再利用这些雨水进行城市绿化、冲洗马路等,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另外,美国芝加哥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芝加哥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芝加哥还通过改造河道,增加湿地面积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所提到的南京溧水区、荷兰鹿特丹和美国芝加哥都是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海绵城市成功案例

世界海绵城市成功案例

世界海绵城市成功案例那咱得说说德国的汉堡。

这汉堡啊,可是海绵城市的一把好手。

你想啊,汉堡老是下雨,以前一下大雨就到处积水,搞得大家出门都得划船似的。

后来呢,他们就开始搞海绵城市那一套。

比如说,他们在城市里到处建那种绿色屋顶。

啥是绿色屋顶呢?就是在屋顶上种满花花草草的。

这一下雨啊,就像给屋顶盖了层吸水的毯子,雨水先被这些植物和土壤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都冲到地面变成积水啦。

还有他们的雨水花园也超酷。

就在城市里那些空地上,弄成一个个小花园,但这花园可不是光为了好看。

它的土是特别设计的,能快速吸水,下完雨之后,雨水就渗到土里,储存起来。

而且这些雨水花园里的植物也很厉害,就像一个个小海绵,喝饱了水还能净化空气呢。

再说说新加坡吧。

新加坡这个地方本来就热,雨水也不少。

新加坡人就把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得特别彻底。

他们的街道啊,很多都是那种透水性特别好的材料铺的。

就像那种超级多孔的海绵一样,雨水一落上去,“嗖”的一下就渗下去了,地面上就不会有积水洼洼的情况。

新加坡还有好多人工湿地。

这些湿地就像是城市的大水库,不过是天然的那种。

下雨的时候,雨水就流到湿地里,湿地里的水草啊、微生物啊,就开始工作了。

它们一边净化雨水,一边还把水储存起来。

等到干旱的时候呢,这些储存的水还能再利用,用来浇花、洗车啥的,可环保了呢。

咱国内也有个很棒的例子,就是江西的萍乡。

萍乡以前也是一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

后来他们搞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里到处修那种下沉式绿地。

这下沉式绿地就像是一个个小盆地,周围的雨水都往这里流。

绿地里的植物就欢快地喝着雨水,多余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而且萍乡还改造了好多老旧小区,给小区里加了雨水收集设施,就像给小区安上了一个个小水罐,收集的雨水能用来冲厕所、浇小区里的花花草草,既省了钱又保护了环境,多好的事儿啊。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来缓解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该城市使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如绿屋顶、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法国里昂:该城市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如铺设透水性路面和绿化带、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

3. 中国深圳:该城市采用了“三水分离”技术,即将雨水、废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处理,同时还大力推广绿化和植被覆盖。

4. 澳大利亚悉尼:该城市通过建设植被覆盖的屋顶和绿地、增加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城市的透水性增加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 1 -。

做足水文章——深度解读德国海绵城市建设

做足水文章——深度解读德国海绵城市建设

做足水文章——深度解读德国海绵城市建设小编的话国内很多城市,一到下大雨的时候,就分不清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了,漫边的积水在狂风的推动下居然有了波浪的声音。

这让小编想起了黄品源的歌词:“我听见海浪的声音,站在城市的最中央……”。

可是虽然很多城市动不动就变成”一片汪洋“,我们国家缺水还是很严重,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城市能像海绵一样,涝时吸水,旱时“吐”水,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能被解决呢?德国海绵城市建设历史较长,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中的经验。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那么德国到底是如何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呢?地面雨水收集方式透水路面德国80%路面能透水,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与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

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在不同的区域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

①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在这种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②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从而使这些地面的40%有绿化功能。

③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这些地方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

④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由于路面使用率高,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

此外,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

透水路面的设计除了解决积水问题,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

例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补充地下水资源。

此外,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积,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既减少了扬尘,又降低了噪音。

地表明沟模拟天然河道德国城市的地表明沟不仅作为下水道之外的重要的雨水传输途径,还模拟天然河道,设计得蜿蜒曲折,这既构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又增加了明沟传输的雨水量,即实用又美观。

通过地表明沟,实现雨水径流的收集,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一.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
项目地址:德国弗莱堡市
项目面积:整体规划180公顷
建成时间:2011年
项目特点: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

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

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

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

二、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
项目地址:新加坡
项目面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
建成时间:2012年
项目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色核心既为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
该场地内的生物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

建筑群的一侧与城市相接,而另外一侧则朝向森林。

自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水元素被应用,以支持现有的场地水文流动 - 生态洼地净化雨水,同时引导雨水从路边的排水渠进入中心地带。

在那里,雨水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用成为厕所冲刷用水。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金斯敦市议会
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

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

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

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目
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Mordialloc的PeterScullin停车场项目
这个水敏性停车场使用雨水径流去灌溉景观,把多余的雨水输送到生物滞留池里。

Mordialloc的BearSt项目
BearSt于2007年重建成一条狭窄的弧形道路。

在长条状草地里建造了5个雨水花园和1个大型的70米长的生物滞留池。

Parkdale的WarrenRd项目
WarrenRd项目于2007年被重新建造,升级了道路材料,解决了交通问题,整治了雨水径流。

这个项目把雨水花园与路边石进行了融合设计,使用石墙最小化腐蚀性。

这种处理方法尽可能进行自然化设计,最小化维护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