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合集下载

小鼠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

小鼠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

小鼠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
小鼠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如下:
1. 预热血小板聚集仪,取一聚集管加入约1mL的Tyrode's Buffer溶液,并置于反应仪器的对照孔。

2. 吸取洗涤的小鼠血小板悬液25μ0L于聚集管中,放入检测孔,搅拌转速设置为1200rpm。

3. 加入1mMCaCl2溶液,启动检测按钮,并加入Thrombin或者CRP刺激剂,刺激血小板活化,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记录相应曲线。

4. 每个检测时间设置为5min。

5. 使用双通道血小板聚集仪(美国Chrono-Log公司产品),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致密颗粒的释放情况。

6. 吸取洗涤的小鼠血小板悬液290μL于聚集管中,放入检测孔,依次加入1mMCaCl2溶液和10μL的ATP底物(CHRONO-LUME),启动检测按钮。

7. 加入Thrombin或者CRP刺激剂,刺激血小板活化,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和ATP释放情况。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的生物科学领域研究人员获取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评定通常采用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密度法、阻抑率法和电阻法等。

在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试时,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激活剂,如ADP(腺苷二磷酸)、肾素、胶原蛋白等,来刺激血小板,观察其聚集情况。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聚集率,即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的聚集程度,通常以聚集率的百分比来表示。

2. 聚集速度,即血小板聚集的速度,可以通过实验数据中的聚集曲线来评估。

3. 聚集形态,即观察血小板在聚集过程中形成的形态,如形成网状结构等。

4. 聚集持续时间,即血小板聚集的持续时间,通常以实验数据中的持续时间来评估。

除了以上指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状态和治疗需求,制定相应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判定标准。

例如,在评估血栓性疾病时,可能会更加关注血小板的聚集率和速度;而在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时,则可能会更加关注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率。

总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判定标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疾病状态来确定的,通过评估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的聚集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波长660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波长660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波长660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测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测试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将一小量血液样本注入到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中,然后使用激光光源照射血液样本,观察激光照射区域内是否出现了明显的聚集体。

如果出现了聚集体,则说明血液中的血小板已经开始聚集,测试结果为阳性。

在光学法测试中,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波长的激光对血液中不同成分的吸收率不同,选择合适的波长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血小板聚集程度。

在光学法测试中,通常选择波长为630-690纳米的激光光源,因为这个波长范围内的激光对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血红素等成分的吸收较小,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血小板的聚集程度。

波长660 nm的激光光源在光学法测试中也被广泛应用。

波长660 nm的激光光源对血液中血红蛋白和血红素等成分的吸收较小,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同时波长660 nm的激光光源对组织的损伤也较小,因此在光学法测试中被广泛使用。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5/19
噻吩吡啶类
氯吡格雷, 经过其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地、 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一个ADP受体 ( P2Y12)结合, 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抑 制作用, 从而促进cAMP依赖舒血管物质 刺激磷酸蛋白(VASP)磷酸化, 抑制由ADP介 导GPⅡb/Ⅲa受体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3/19
主要抗血小板治疗药品
肾上腺素 PAF
ADP
凝血酶
TXA2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胶原
5-羟色胺
GP IIb/IIIa
前列环素
纤维蛋白原
GP IIb/IIIa拮抗剂
GP IIb/IIIa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4/19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与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21)活性部位多肽链529位丝氨酸残基 羟基发生不可逆乙酰化,造成COX失活,继而 阻断了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烷A2 (TXA2)路径,从而起到防凝抗栓作用
血小板聚集功效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1/19
血小板聚集路径
刺激传 递系统
GP IIIa
纤维蛋白原
Ca++
GP IIb
GP IIb
聚集
GP IIIa
Ca++
胶原 5-羟色氨 ADP 肾上腺素 凝血酶 TXA2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2/19
抗血小板药品
临床惯用抗血小板药品主要包含三类: 水杨酸类; 噻吩吡啶类; 糖蛋白IIb / IIIa受体拮抗剂类;
集功效未得到有效抑制, 该现象成为“氯吡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3篇)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其止血与血栓形成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黏附的血小板之间互相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是血小板的重要功能之一。

血小板聚集涉及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GP b/a)、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Fg)和Ca2+,这三者缺一不可。

当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受活化物质作用活化后,血浆Ca2+和血小板活化后表露的糖蛋白GPb/a作为一个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及某些其他黏附分子结合而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血栓。

三、实验材料1. 受试者血液样本2. 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如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3. 诱导剂(如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4. 生理盐水5. 计时器6. 记录本四、实验方法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诱导剂,将诱导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

2. 取受试者血液样本,加入诱导剂,置于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中。

3. 检测仪器自动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包括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等参数。

4.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记录本上。

五、实验结果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曲线:根据检测仪器记录的血小板聚集曲线,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

2. 血小板聚集速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为每分钟增加的聚集率。

3. 血小板聚集程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程度为聚集曲线的峰值。

4. 血小板聚集时间: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时间为从诱导剂加入血液样本至聚集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

六、实验分析1. 正常参考范围:根据文献资料,正常参考范围为血小板聚集速度0.5~1.5 mmol/min,聚集程度0.5~1.0,聚集时间2~5分钟。

2. 结果分析:根据受试者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七、结论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表明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

2. 如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如进行相关药物治疗。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信息,报告会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以及检测日期和医院信息。

2. 检测方法,报告会详细描述使用的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方法,如光学聚焦法、阻抑法等,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样本信息,报告会说明采集的样本类型,如全血、血浆等,以及样本采集的时间和处理方法。

4. 检测结果,报告会列出血小板集聚率的具体数值,通常以百分比或者其他单位表示,同时也会注明参考范围或者正常值范围。

5. 结果分析,报告会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解读,包括对结果的正常与异常进行说明,可能会提及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6. 注意事项,报告会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如干扰因素、结果解读上的注意事项等,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检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医院、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描述。

如果需要具体的报告内容,建议咨询专业医务人员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参考范围:时最大聚集率MAR±,μm时±比浊法;2.肾上腺素μg/±比浊法;3.胶原±比浊法;4.瑞斯托霉素±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影响因素: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集;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α颗粒缺陷时,血小板凝集和聚集均正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低下;。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2017.8.23
5
血小板功能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 • 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
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 • 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有保护血
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017.8.23
10
• 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
•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
• 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 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
• 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 (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2017.8.23
22
• 聚集性增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高β脂 蛋白血症等。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 • 手术后、静脉注射葡萄糖后、高脂饮食及吸烟后。 • 多发性硬化症、静脉血栓形成。
2017.8.23
23
• 聚集性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轻型血小板病;胶原 无效性血小板病(胶原诱导聚集消失);巨大血小板综 合征(瑞斯托霉素诱导聚集消失,其他诱导聚集正常)
• 快速,经济,操作简单,高度敏感的特性,应用广泛。
2017.8.23
15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 二磷酸腺苷(ADP) • 胶原(COLL) • 花生四烯酸(AA) • 瑞斯托霉素(RIS) • 肾上腺素(Ad)
2017.8.23
16
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方法
2017.8.23

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

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

七、检测系统
9、光学检测系统质量控制: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是以100%及 0%聚集率参照物作为标准,样本中加入诱导剂后,一般取 5min内的最大变化量与参照体系的比例即为该样本的最大聚 集率,因此光学检测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血小板聚集率灵 敏度及精密度。
七、检测系统
对光学检测系统可利用聚集率检测模拟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蒸馏水作为100%聚集率参照物,以一定 浊度的液体作为0%聚集率参照物,两者之间吸光度差值与贫 富血小板血浆的吸光度差值接近即可。对0%聚集率参照物的 浊度液体进行比例稀释,如3/4、1/2、1/4,这样得到的吸光 度变化对应的模拟聚集率应为75%、50%、25%,进一步计 算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以及测量值的精密度, 测量值相对偏差应<8%,测量值的不精密度CV≤5%。
不得拍打采血部位;不宜使用止血带,如需使用止血带,在针 插入血管见回血后应立即释放止血带;采血过程不超过1min。 ➢ (2)血标本采集应使用19~21G针头。 ➢ (3)血标本采集应使用塑料或硅化玻璃管,可使用真空管或注 射器。
四、血标本采集
2、血标本抗凝: ➢ (1)血标本使用105-109m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抗凝,使得在
2、试剂的使用:冻干粉试剂应使用配套的复融液,将其充 分混匀并稳定10~15min。
七、检测系统
3、试剂的保存:开盖复融后的试剂,建议一次性使用完, 也可根据厂家说明书要求进行分装保存,但需采用带盖容器 分装保存。建议2-8℃保存不超过1周,-20℃以下保存不超过 1个月。使用低温冻存的试剂,需在室温下充分解冻后使用, 但不可反复冻融;花生四烯酸应避光保存,防止光学催化。如 试剂变黄,应考虑变质的可能。
光学比浊法 检测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后,就启动了血小板聚集反应。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主要有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IIb/IIIa(为Fg受体)Fg和Ca2+,同时vWF、Fn 也可与GPIIb/IIIa和Ca2+或其他二价离子发生聚集反应。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的测定方法较多,包括 PRP 透射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剪切诱导法、光散射比浊法、微量反应板法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PRP 透射比浊法最常用,对鉴别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最有价值,但其不足是制备 PRP 时可因离心作用激活血小板,对小的血小板聚集块不敏感,高脂血症可影响 PRP的透光度。

三、临床意义1.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有出血倾向,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过量。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 B12缺乏症、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2.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其效果不明显。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

四、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点:预测血栓风险,预测出血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1. 急诊:怀疑血栓(心梗、脑梗)患者应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早期血栓患者,提早血栓诊断时间。

2. 心内科:对一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药物抵抗”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用药方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1. 介绍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以止血。

而血小板聚集功能则是指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一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止血过程非常重要。

2. 原理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血小板激活:在受到刺激时,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激活因子,如ADP、TXA2等。

•表面受体结合:这些激活因子会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下游信号传导。

•表面糖蛋白表达: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相邻的血小板能够相互黏附。

•聚集过程:通过这些黏附作用,大量的血小板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3. 实验步骤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具体步骤如下:3.1 血样采集需要从被测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一定量的血样。

采集血样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3.2 血小板分离将采集到的血样放入带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使得抗凝剂充分混合。

用离心机将试管置于高速离心状态下,离心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分层。

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红细胞,底部则是富含血小板的沉淀。

3.3 血小板悬液制备将血小板沉淀取出,并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洗涤。

然后再次进行离心操作,去除上清液。

重复以上步骤2-3次,直至得到纯净的血小板悬液。

3.4 血小板聚集试验将血小板悬液与特定的刺激物混合,如ADP、TXA2等。

将混合液置于光学聚集仪中进行监测。

光学聚集仪能够实时记录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并生成相应的曲线。

3.5 结果分析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所得到的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结果分析:•最大聚集率(MA):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最大聚集程度。

•聚集速度(AS):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聚集速度。

•聚集时间(AT):表示血小板开始聚集到达最大聚集率所需的时间。

4. 应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1 诊断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以用于诊断一些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高凝状态等。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血小板在机体受到刺激后发生聚集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职责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于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非常重要。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通过实验室方法来模拟刺激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并观察血小板是否能正常聚集以及聚集的程度。

目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有光阻碍法、电阻抗法以及电导法等。

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光阻碍法。

该方法利用光学检测原理,通过测量光线通过血液的程度来判断血小板聚集的情况。

实验过程中,一定的刺激物被加入到患者的血液样本中,观察光线通过血液时的变化。

当血小板出现聚集时,血液的透明度会降低,光线通过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光线透过的光量,可以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结果准确可靠。

另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是电阻抗法。

该方法利用电流通过血液时的电阻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情况。

实验中,将血液样本放入一个微小的电流通道中,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的程度。

当血小板聚集时,血液的电阻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可以获取血小板聚集的信息。

电导法是利用电流通过血液的电导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方法。

与电阻抗法类似,该方法在血液样本中加入刺激物,观察血液的电导变化。

当血小板聚集时,血液的电导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导的变化,可以判断血小板的聚集情况。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

在某些疾病中,如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栓性疾病等,血小板聚集功能常常发生异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这些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光阻碍法、电阻抗法以及电导法等。

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比浊法)(第四版)pagt

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比浊法)(第四版)pagt

出凝血28.1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比浊法)(第四版)出凝血28.2 原理: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光电池将光浊度的变化转变为电讯号的变化,在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出凝血28.3 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血液要求采用塑料管或硅化试管,并加盖塞子。

无盖的标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CO2的弥散使其PH值变动,可影响到聚集结果。

当血浆标本偏酸时,肾上腺素引起的聚集受到抑制,偏碱时聚集增强。

采血后一般在2~3小时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若不及时检测,会影响到聚集的强度和速度。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富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800-1000rpm离心5-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3小时。

过冷的环境下,血小板可发生外形改变及粘附、聚集功能加强或出现自发性聚集。

出凝血28.4试剂: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包括ADP、、胶原、花生四稀酸等。

出凝血28.5 仪器:LBY-NJ4型血液凝聚仪(普利生)出凝血11.6 操作:开机,预热到37℃。

取正常人PPP作为空白,正常人及患者PRP各0.3ml,分别加入到与仪器配套的比色杯中,并加搅拌磁棒,37℃预热3min。

以PPP调节零点后,将PRP放入测定通道,选择所需的诱导剂的程序。

在PRP中按试验要求加入诱导剂(诱导剂量参见试剂说明书),按开始键,仪器自动记录60秒,180秒,300秒的聚集率。

出凝血28.7 计算:仪器自动显示出最大聚集率。

出凝血28.8 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藏池病、May-Hegglin异常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B12缺乏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抑制药(如阿司匹林等)。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后的聚集反应。

血小板聚集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不良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了解病人可能存在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疾病。

常见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方法有光聚集法和血细胞计数器和流式细胞仪等仪器的使用。

光聚集法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血液样本首先会被添加到一个适当的试剂中,该试剂会模拟血管损伤的情况。

然后,使用光学仪器测量血小板聚集的过程。

通常使用的试剂有阿司匹林和ADP等激活剂。

血小板计数器和流式细胞仪也可以用于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在这种方法中,血液样本会被注入到血小板计数器或流式细胞仪中,通过测量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数量和聚集情况等参数来评估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评估和诊断。

例如,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疾病中。

总的来说,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正常与否。

通过了解病人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疾病,并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血小板聚集实验流程

血小板聚集实验流程

血小板聚集实验流程
血小板聚集实验是一种用来检测血小板功能的常见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聚集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流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实验前准备:
在进行血小板聚集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包括血液采集器具、离心管、血小板抗凝剂、ADP(腺苷二磷酸二钠盐)等。

2. 血样采集和制备血小板悬液:
首先,需要从受试者的静脉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避免在抽血过程中受到外界污染。

然后,将血液样本加入含有血小板抗凝剂的离心管中,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血小板悬液。

3. 调节血小板悬液的浓度:
将血小板悬液的浓度调节到合适的浓度,一般在2-3×10^8个/ml左右,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操作步骤:
a. 将适量的血小板悬液加入到预先标记好的实验管中;
b. 添加一定浓度的ADP溶液,刺激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c. 通过光学方法或者其他适用的方法,记录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包括聚集的速度和程度。

5.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进行评估,比如判断血小板的聚集速度和程度是否正常,以及血小板的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血小板聚集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血栓性疾病和其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疾病。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流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在实验操作中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异常可能与
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相关。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全血电阻法,这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方法,通过
在血液中加入激活剂(如ADP、胶原蛋白等),然后测量血小板在
激活剂作用下的聚集情况。

电阻变化反映了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
从而评估血小板功能。

2. 光学法,利用光学方法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包括光学密度
法和光学聚集法。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光学信号的变化来评估血小板
聚集率,常用于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检测。

3. 血小板聚集率分析仪,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检测设备,能够快
速准确地评估血小板聚集率。

通过加入激活剂并测量血小板聚集的
变化,分析仪可以给出详细的血小板功能参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

4. 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像学检测,一些高级医疗设备如电子显微
镜和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血小板在激活剂作用下的聚集情况,
从而评估血小板聚集率。

总的来说,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以确保准确评估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在血管损伤或炎症等刺激下,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现象,进而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通过模拟这个过程,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和聚集程度。

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能力测定方法包括光学聚集法、电阻聚集法和流式细胞术。

测定步骤具体的测定步骤可以根据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略有不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血样采集:使用适当的采血管获取适量的静脉全血样本。

2. 血小板富集:通过某种方法将血液中的血小板富集起来,去除其他血细胞的干扰。

3. 血小板悬液制备:将富集的血小板与适当的缓冲液混合并搅拌均匀,制备血小板悬液。

4. 针对测定方法的具体操作:根据所采用的测定方法,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添加激活剂、调节pH值等。

5. 血小板聚集测定:使用光学仪器、电子仪器或流式细胞仪等设备进行测定,记录血小板聚集的曲线或聚集率。

6. 结果解读:根据测定结果,判断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和聚集反应的强度。

结果解读血小板聚集能力的结果应根据具体的测定方法和设备的参考范围来进行解读。

一般来说,血小板聚集曲线中的聚集率越高,表示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越强。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疾病状态和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解读结果时,应结合临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监测血栓性疾病的疗效。

以上是血小板聚集能力测定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测定方法及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20, 24(10): 1234-1240.2. 王五, 赵六. 血小板聚集能力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9, 28(5): 567-572.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指南。

aggregometry聚集测定法

aggregometry聚集测定法

aggregometry聚集测定法
Aggregometry是一种用来测定血小板聚集性的方法。

它是一种研究血管壁和血小板交互作用的技术,通过测量血小板在刺激物下聚集
的能力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

Aggregometry通常使用一种称为“光学聚集计”的设备来测量。

这个仪器可以测量刺激物加入到血液中后的血小板聚集程度。

这些聚
集物会发生光散射现象,从而被计算机测量。

血小板聚集可以通过一些因素来诱导,例如血管损伤,凝血因子
的激活以及局部低氧。

这些刺激物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添加到血液中,例如使用一种称为ADP、胶原蛋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1的化学物质。

Aggregometry可以用于诊断血小板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异常。

例如,血小板聚集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此外,Aggregometry可以评估疗法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例如抗血小板
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使用。

总的来说,Aggregometry是一种有用的测定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管理一系列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的疾病。

在面对这些疾病时,
该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来治疗这些病症。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偏高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偏高

一、实验背景血小板聚集实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通过观察血小板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的聚集程度,可以了解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本次实验检测某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显示其血小板聚集实验偏高,现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状态;2. 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偏高的可能原因;3.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注入抗凝管中,混匀后立即送检。

2. 试剂与仪器:采用血小板聚集分析仪、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如ADP、花生四烯酸等)、血小板聚集测定试剂盒等。

3. 实验步骤:(1)将患者血液样本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预处理;(2)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3)加入不同浓度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观察并记录血小板聚集程度;(4)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

四、实验结果1. 患者基本信息:男性,50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5年。

2. 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1)ADP诱导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为74.8%,高于正常参考值(30-60);(2)花生四烯酸诱导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为72.6%,高于正常参考值(30-60)。

五、实验分析1. 血小板聚集实验偏高可能的原因:(1)血栓前状态: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2)血栓性疾病:患者可能患有心肌梗死、肺栓塞等疾病,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3)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可能较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4)其他因素:如口服避孕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

2. 实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1)根据实验结果,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2)针对血栓前状态,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进行治疗;(3)针对血栓性疾病,根据具体病情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4)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

关于血小板聚集率,你应该知道的事!

关于血小板聚集率,你应该知道的事!

关于血小板聚集率,你应该知道的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机体内的血栓前状态是导致反复胎停、流产、不着床等不良妊娠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作为血栓形成的最小单位,其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的增强是许多疾病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为此,能够及时监测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在判断机体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试验方法,也常被临床医生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也可用于血栓相关疾病的早期监测与预防。

接下来就给大家逐一揭开血小板聚集试验的神秘面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李常虹1、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检测方法有哪些?迄今为止,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试验方法已有多种,如电阻抗法、生物膜法、流式检测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全血比浊抑制分析法、血液灌注压法和薄片法等,但目前最常用的还是比浊法,尤其是散射比浊法,依然被认为是体外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金标准,为此被大多数实验室所使用。

我们医院也是应用的这种检测方法。

2、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用枸橼酸盐抗凝管采集患者的静脉血,通过低速和高速离心的方法分别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latelet poor plasma,PPP)。

在PRP中加入诱聚剂使血小板聚集,血浆浊度下降,透光率增加,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动态记录形成血小板聚集的曲线变化。

将PPP所测得的聚集率和透光率视为100%,PRP的聚集率和透光率视为0%。

3、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诱聚剂有哪些?能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诱聚剂有多种,比如肾上腺素、胶原(Collagen)、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等。

AA和ADP最为常用,也是目前多数医院检验科采用的诱聚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血小板聚 集的病理因素
精品PPT
•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 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作用。
•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 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 意义。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方法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比浊法
• 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 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 快速,经济,操作简单,高度敏感的特性,应用广泛。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 二磷酸腺苷(ADP) • 胶原(COLL) • 花生四烯酸(AA) • 瑞斯托霉素(RIS) • 肾上腺素(Ad)
精品PPT
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方法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 1.样品制备 • (1)抗凝剂采用3.28%的枸橼酸钠,抽血量与抗凝剂应为9:1。 • (2)PRP(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抗凝血800转/分,10min。 • (3)PPP(贫血小板血浆)制备:将抗凝管第二次离心,3000转/min,10min。 • 2.光路矫正
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 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 物质。
• 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 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
• 在表面第Ⅲ 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 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 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与临床应用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与临床应用
• 再认识血小板 • 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 • 血小板聚集的测定方法 • 血小板聚集的临床应用
精品PPT
血小板
精品PPT
血小板
•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 有完整的细胞膜。
• 血小板体积小,直经为2~4微米,呈双凸圆盘状。 • 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精品PPT
采血注意事项
• 放置过久降低血小板的
聚集强度和速度。 • 用凝血蓝帽的抗凝管采血4毫升分两管,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3-
5次。 • 用3.2%的枸橼酸钠按和血液1:9混合。
精品PPT
采血注意事项
• 饮食,采血前须空腹或12小时内未进高脂食物。 • 烟酒,采血前12小时内禁用烟酒。 • 药物,一周内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 三天内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潘生丁、消炎痛、维生素E、维生素B6、氨茶碱、
精品PPT
•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有形细胞。 • 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梭形或
不规则形,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 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 • 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 • 三分之一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
精品PPT
血小板形态
精品PPT
血小板功能
• 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的血小板导致粘附的血小板之间聚集成团的 特性。
• 血小板聚集功能主要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Ⅰb、血浆纤维蛋 白原及细胞外钙离子等有关。
精品PPT
• 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疾病,CAD和急性心肌梗死 • 脑血管疾病和中风 (脑血管意外) •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AOD) • 糖尿病
精品PPT
药物影响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⑴ 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磷酯酶A2抑制剂 :阿托品、 氢化可的松 环氧化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 ⑵ 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双嘧达莫、茶碱 ⑶ 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噻氯匹定、腺苷 ⑷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普萘洛尔 ⑸ 血酶拮抗剂:肝素 阿昔单抗、潘生丁、消炎痛、维生素E、维生素B6、氨茶碱、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 亚硝酸钠)、心得安、速尿、利尿酸、氨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安妥明、青霉素、羧苄青 霉素、呋喃坦丁、蝮蛇类降纤药(Svate)、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当归等。 提高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迈格尔(注射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1)、利可君、强的松、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片仙鹤草、 紫珠草、白芨。
• 静息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 • 循环血小板的寿命平均是5~9天。
精品PPT
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
精品PPT
•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T)是指血小板与血 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 的生理(病理)特征。
精品PP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精品PPT
• 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
•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
• 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 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
• 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 (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 • 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
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 • 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有保护血
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精品PPT
•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 板减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 加300 μl蒸馏水于测试杯中,逐各检查测试孔光路,比色结果为0.171~0.178为正常
精品PPT
3.测试步骤:
(1)加PPP 250 μl于测试杯中,放预热孔中预热备用。 (2)加PRP 2250 μl于另一测试杯中(杯内预先放入搅拌珠一粒),放预热孔中预热备用。 (3)用微量进样器吸取25μl AA、ADP聚集剂备用。 (4)将盛有PPP血浆的测试杯插测试孔中。 (5)按键,测试孔对应绿灯亮,表明已调好基准点。 (6)将PPP测试杯取出,将PRP测试杯插到底,将预先吸好试剂的微量进样器沿管角插 到底,迅速注入试剂,即刻按“TEST”键,仪器自动完成测试 (7) 完毕后显示屏显示当时的血小板聚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