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R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因此,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 义具有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02
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与患者并发症发生和预后的关 系。
03
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评估和干预血液 透析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问题。
02
血小板计数基础知识
Chapter
血小板计数定义
04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 的临床意义
Chapter
对出血和血栓的影响
血小板计数降低
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密切监测并采取预防措施。
血小板计数升高
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
对感染和免疫的影响
血小板计数降低
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和监测。
血小板计数升高
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导致炎症反应和感染易感性增加。
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血小板计数异常
可能与其他并发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贫血等,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血小板功能异常
除了计数变化外,血小板的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需要关注和评估。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 临床意义
目录
• 引言 • 血小板计数基础知识 • 血液透析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 •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的预防与治疗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研究背景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患者在 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血小板减少是 常见的问题之一。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03
血液透析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
Chapter

血小板聚集检测项目开展临床意义应用

血小板聚集检测项目开展临床意义应用
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 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 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 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 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 板。 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 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 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伴血管病变、高β脂
蛋白血症,肺梗塞、哮喘、肾小球肾病、肾移
植免疫排斥、血液透析、人工瓣膜、深静脉血
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妊娠及其中毒
症、口服避孕药、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葡萄
糖、高脂饮食、吸烟等。
18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见于vWD、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
血小板膜
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 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 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 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 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 外覆被)。
血小板在止血机能中的作用
包膜
蛋白质 glycoprotein GP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介绍
美国海伦娜公司
凝血因子的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包括因子 Ⅱ、Ⅴ、Ⅶ、Ⅷ、Ⅸ、Ⅹ、Ⅺ、Ⅻ、 ⅩⅢ)
血小板数和功能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 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 积(MPV)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 血小板数量 功能
血管内皮及功能的检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浆内皮素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

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参考范围: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

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

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华法林等抗 凝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通过监 测凝血酶原时间,可以评估抗凝 药物的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诊断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有助于诊断血 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 肺栓塞等。
PT的异常处理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恢复正常的凝 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诊断疾病
APTT是诊断血友病等内源性凝血途 径异常的常用指标,也是筛查外源性 凝血途径异常的过筛试验。
监测治疗
APTT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指 导临床治疗,如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以及肝素治疗时的监测。
APTT的异常处理
APTT延长
对于APTT延长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 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友病等,并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
05
凝血酶时间(TT)
TT的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16-20秒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常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等情况;凝血酶时间 缩短则无临床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要点一
监测抗凝药物治疗
如应用肝素治疗时,凝血酶时间可能延长。通过监测凝血 酶时间,可调整肝素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目 录
• 凝血七项简介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 纤维蛋白原(FIB) • 凝血酶时间(TT) • 血浆D-二聚体(D-Dimer) • 血小板聚集率(PAgT)
01
凝血七项简介
凝血七项的组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 指标。
D-二聚体水平降低可见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 障碍、出血性疾病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关键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阻碍因素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医治最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增高,其中许多病理生理方面的因素需要去探讨。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作为一种阻碍血栓形成的因素,近几年慢慢引发国内外心脑血管病专家的重视。

研究PLA的发生机制有利于加深对疾病本身的熟悉,指导疾病的诊断和医治,有利于对疾病本身的监测,形成更深层次的疾病预警。

1 PLA的发生机制研究说明,血小板和白细胞别离活化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增加,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彼此结合和(或)通过纤维蛋白原在黏附分子之间的桥接作用形成PLA。

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膜表面的P-选择素和糖蛋白(GP)IIb/IIIa的表达增加。

P-选择素即CD62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要紧存在于活化血小板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Weibel-Palade body,WPB),伴随着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迅速定位于活化血小板的表面。

P-选择素糖蛋白受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也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其作为P-选择素的结合配体,几乎表达于所有白细胞的表面。

体内外实验已经证明,PSGL-1是唯一与P-选择素具有高亲和力的配体,且抗PSGL-1单克隆抗体能够完全阻断血流状态下白细胞在表达P-选择素细胞上的转动和静止状态下白细胞与表达P-选择素细胞的黏附[3]。

活化血小板能够通过表面的P-选择素和白细胞表面的PSGL-1结合形成PLA。

另外,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受体Mac-1(CD11b/CD18)和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别离与纤维蛋白原形成桥接作用,从而也形成PLA[4]。

已有临床研究说明,PLA尤其是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 monocyte aggregates,PMA)能够作为评判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弹力实验
图1 血栓弹力图描绘的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
TEG临床应用
• (一)监测凝血功能 • 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
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 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 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 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 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 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TEG临床应用
• (二)指导成分输血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
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
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
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
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
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 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 、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二、血栓弹力实验
• 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 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 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 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 建议单独抽一管。
二、血栓弹力实验
• 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后,就启动了血小板聚集反应。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主要有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IIb/IIIa(为Fg受体)Fg和Ca2+,同时vWF、Fn 也可与GPIIb/IIIa和Ca2+或其他二价离子发生聚集反应。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的测定方法较多,包括 PRP 透射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剪切诱导法、光散射比浊法、微量反应板法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PRP 透射比浊法最常用,对鉴别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最有价值,但其不足是制备 PRP 时可因离心作用激活血小板,对小的血小板聚集块不敏感,高脂血症可影响 PRP的透光度。

三、临床意义1.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有出血倾向,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过量。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 B12缺乏症、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2.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其效果不明显。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

四、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点:预测血栓风险,预测出血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1. 急诊:怀疑血栓(心梗、脑梗)患者应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早期血栓患者,提早血栓诊断时间。

2. 心内科:对一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药物抵抗”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用药方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尿毒症出血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尿毒症出血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山 东医药20 年第 鲞筮 08
尿 毒 症 出血 患者 血 小 板 聚集 功 能及 血 小 板 参 数 变 化 的 临床 意义
陈丽 明 , 齐 栋 , 晓 霞 初 ( 台毓璜 顶 医院 , 东烟 台 2 4 0 ) 烟 山 6 0 0
[ 要] 测定尿毒症患者 的血小板 聚集功 能及血小板 参数 [ 摘 血小板数 ( ’、 眦 ) 平均血小 板体积 ( V) MP 及血小
障碍等) 是其主要原因。
血 小板 聚集试 验是 检查 血 小板 功 能 的重 要方 法 之 一 。研 究 显 示 , D 、 A P 肾上 腺 素 、 原 及 凝 血 酶 等 胶 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集 反应 结果 差异 较 大 , 的降低 , 有 有
度 5t o/ ) 3 m L ,7℃下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动态测 x L 量, 计算血小板聚集率。②血小板参数 : 抽取患者空
注: 与对 照组 比较 , P<0 0 .5
3 讨 论
出血 是急 、 慢性 。 的严 重并 发症 , 肾衰 高达 13的 / 尿毒 症患者 可 出现 出血 征 象 , 括 瘀 斑 、 出血 、 包 鼻 齿 龈或 静脉穿 刺部 位 出血 , 以及 胃肠 道 、 内 、 腔 脏 颅 腹
的药物。另选 1 O例体检健康 者作为对 照组 , 7 男 例 、 3例 , 龄 1 女 年 8~5 5岁 、 均 4 平 4岁 。 12 检测方法 ①血小 板聚集试 验 : . 采集 患者 空 腹静 脉 血 2ml置 于 3 8 枸 橼 酸钠 抗 凝 管 , 温 , .% 室
( R ) 其余 血 样 于 室 温 下 30 0rm n离 心 1 PP ; 0 / i 5
mi, n 留取 乏 血 小 板 血 浆 ( P ) P P 。用 P P调 整 P P P R 中 的血 小 板 数 ( L 为 ( 0 P T) 2 0~3 0 0/ 。在 0 )x1 L 磁 力 搅 拌 下 加 入 诱 聚 剂 二 磷 酸 腺 苷 ( P) 终 浓 AD (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及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及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及血小板减少症(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血小班计数的意义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简介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也可能因遗传导致.男性发病,女性携带.(WAS综合症)与白血病区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出血,在发病前期,皮肤会出现针扎样红点,之后会发展成块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的大小不等,小的如黄豆粒,大的能达到手掌那么大。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04-20T08:45:23.5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周书莉[导读] 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周书莉(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保健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

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关键词】血小板取聚集试验;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01-0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主要功能,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需要有体内(包括血小板自身)广泛存在的各种诱导剂激发,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强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 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1]。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液体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现对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下。

1.采集与方法1.1 标本采集患者受检前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空腹12小时,受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用硅化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到含有0.5ml浓度为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硅化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1. 嘿,你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咋回事吗?就好比一群小伙伴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血小板们也得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上,这可重要啦!比如医生要判断一个人凝血功能好不好,这个试验就能提供关键信息。

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团队合作得好不好一样。

2.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啊,其实不难理解呀!想象一下血小板像小士兵一样,听到命令就集合起来,这就是它们聚集的过程呀!临床上呢,要是有人容易出血,那医生可能就会用这个试验来找原因,这多关键呀!比如有人经常流鼻血,不就需要搞清楚咋回事嘛。

3. 哇塞,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其实挺有趣的呢!可以把它想成一场血小板的聚会,它们要聚在一起才有力量呀!临床意义可大了去了,像那些要做手术的人,医生得先看看他们的血小板聚集情况,这就跟我们做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重要呀!比如要盖房子,不得先看看材料够不够好嘛。

4. 嘿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看血小板怎么抱团的!这在临床上可太有用了呀!比如说有人受伤了一直止不住血,医生就能通过这个试验来寻找解决办法,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那盏明灯一样重要呢!就好比我们迷路了要找方向一样。

5. 你想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呀?那就是血小板们怎么团结协作的故事呀!临床意义可不小呢,要是有人吃了某种药影响了血小板聚集,医生就能及时发现呀!就像我们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问题了赶紧调整一样。

比如发现学习方法不对,就得赶紧改呀。

6. 哎呀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好像一场精彩的团队协作表演!而在临床上,它能帮医生诊断好多疾病呢!比如血栓性疾病,不搞清楚血小板聚集情况怎么行呢!这就跟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得先了解清楚状况一样重要呀!比如去旅行得先知道目的地的情况嘛。

7. 嘿,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让血小板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意义那可是杠杠的呀!像判断一些血液病,这个试验可少不了呢!就像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要有依据一样。

比如判断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得有自己的标准呀。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W e n— ng iGu Zho
W nhuMu ip l h dPol’ o i l W nhu( 2 00 , hn ezo n i i e e s s t , ezo 35 0 ) C ia caT r p H pa
A src Ob ci T vs gt te e etg hnei te xrsi n l i i icneopa ltekct age bt t a j t e on etae h r nae ag pes nadc nc s n i c l e ・ u oye gr- e v i i pc c nh e o i a g fa l f t e- l ・
Cl ia inf a c ft e Pa ee - e k c t g e a e t cin o t n s i c l g ic n e o h lt ltL u o ye Ag r g t s De e t fPa i t n S i o e wi p r n ie Dio d r m pia ig P e n n y t Hy e t sv s r e h e Co l t rg a c c n
正 常非孕组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 娠期 高血 压 病患 者存 在血 管 内皮 细胞损 伤 , 小 妊 血 板 高 度 活 化 , 集 功 能 明 显 增 强 , 液 呈 血 栓 前 或 血 栓 状 态 。 检 测 P A、 MA 的 表 达 百 分 率 对 其 病 情 观 察 、 聚 血 N P
cH ) 生 , R 的发 病 密 切 有 关 。有 研 究 报 道 , .8表 达 es 产 与 A I 1 L
水平 在 R A患者血清 中升高 , 并在 关节滑膜 及其 下层发 现表

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刘艳秋;防颖;等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信息》
【年(卷),期】1997(014)003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刘艳秋;防颖;等
【作者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意义 [J], 叶小净
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J], 沈美龙;窦宇明;沈桂堂;邢同京;咸建春
3.血浆前列环素、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J], 罗亚文;李佳;易学东
4.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王仁凤;韩增喜
5.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 [J], 王英杰;王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毒症透析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毒症透析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毒症透析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
意义
田笑;李明亮;江浪进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00)021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100例健康人(对照组)及100例血液透析患者(试验组)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

结果试验组在血液透析中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试验组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透析前后D-二聚体浓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更能准确反映尿毒症患者的出血来和凝血功能,但血液透析不能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

【总页数】2页(P2970-2971)
【作者】田笑;李明亮;江浪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聚集检测在易栓症反复自然流产中的诊断价值
2.血栓性疾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血小板聚集的比较及临床意义
3.血浆D-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检测在反复自然流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检测分析
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小板膜受体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蛇毒、噻氯匹定
ADP受体:氯吡格雷 噻氯匹定 腺苷 胶原受体(GPⅠa-Ⅱb):GKWEWGGPK九肽 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酚妥拉明、心得安
3.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 前列环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E、潘生丁等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 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体-抗 原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 食或吸烟等。
氯毗格雷抵抗
与阿司匹林抵抗类似,用于描述氯毗格雷 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或血小板对 氯毗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
中药
➢ 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身痛 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 汤、桃红四物汤
➢ 二陈汤加减方、益气养阴方、脉络宁复 方丹参方、冠心II号、通心络、心脑宁
➢ 川芎、当归、赤芍、丹参、三七、桃仁 、红花等活血化瘀药
➢ 监测:以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以最大 聚集率降至正常的20% ~30%为宜。
➢ 服用ASA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ASA抵抗
➢ 服用ASA患者未能产生对血小板的活化和 聚集预 期的抑制作用: ① 10μM ADP时聚集率>70% ② 0.5mg/ml AA 时聚集率>20% 两条都符合为完全抵抗,符合一条为半抵
抗。 缺血事件发生率增高
氯吡格雷
➢ 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激活的血小板聚集 及ADP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 物的活性受阻。
➢ 监测:以ADP作为诱导剂,以最大聚集率降 至正常的20% ~30%为宜。
➢ 血小板ADP受体有P2Y12和P2Y1两个位点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P2Y12,而P2Y1可以和ADP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 血小板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 尿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及服用 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阿司匹林
➢ 其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的 环氧酶(PG合 成酶)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 ,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 板膜酶。
➢ 枳实、青皮、陈皮作用强于或与阿司匹 林相当
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
二磷酸腺苷ADP(10UMOL/L) 69--88% 花生四烯酸AA ( 0.5mmol/l) 74--99%
解读化验单
ADP血小板聚集率(60): ADP血小板聚集率(180): ADP血小板聚集率(300): ADP血小板聚集率(max): ADP血小板聚集率( maxtime):
血小板聚集三条途径:
➢ ADP途径: ADP、胶原、凝酶、肾上腺 素等 均可诱导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ADP。后者可引起 血小板聚集。
➢ TXA2途径:PGG2、PGH2及TXA2可诱导血 小板 发生聚集反应,但不依赖ADP途 径。
➢ PAF途径:PAF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PAF 受体 结合而发挥作用,引起血小 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原理
Ⅱb
Ⅲa
诱导剂受体
纤维蛋白原受 体(Ⅱb/Ⅲa)
诱导剂
(ADP或AA)
FiB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变形
血小板聚集原理
➢ 血小板的聚集是由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 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的
➢ 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 板,使其膜表面另一个糖蛋白IIb/IIIa受 体活化
➢ 再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介导血小
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因素
血浆的PH 变化
血小板的 浓度
药物干扰
抗凝剂种类
抗凝剂用量
PRP保存 的条件
血小板聚集率
PRP保存 的时间
PRP的制备 聚集剂的研 血小板聚集仪(比 制与保存 浊法)工作状态
标本采集
➢ 采血顺利,不可反复穿刺 ➢ 标本从采集到操作完成在3小时内完成 ➢ 用凝血蓝帽的抗凝管采血2.7毫升分,
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不可过于 剧烈,防止激活血小板 ➢ 采血前须空腹或12小时内未进高脂食 物
谢 谢 !
2016年2月解放军306医 院检验科
➢花生四烯酸(AA):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 作用下形成环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随后 在血栓烷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TXA2,然后跟 血小板上TXA2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 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应选用AA 做诱导 剂。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磷脂酶抑制剂:阿托品、氢化可的松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
血小板聚集率 检测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 肖敏
2016年2月
前言
➢ 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 ➢ 出血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 ➢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 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 集功能
➢ 阻抗法,剪切法,流式细胞术法、血栓弹力 图
血小板功能
➢ 粘附:血小板附着在某物体的表面 ➢ 聚集:血小板相互间的粘附 ➢ 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 ➢ 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诱导强化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在富血小板
血浆中
加入诱导剂。
➢诱导剂与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使
血小板活化并导致血小板聚集。
➢不同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是针对血
小板膜上不同的受体而设计的,因此选
择相应的诱导剂,才具有临床意义。
常用诱导剂
➢二磷酸腺苷(ADP):ADP直接引起血小板释 放颗粒内容物ADP,加速血小板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