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及临床意义
3.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 前列环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E、潘生丁等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 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体-抗 原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 食或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 血小板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 、尿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及服 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 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
➢ 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诱导强化
血小板聚集
实用文档
血小板聚集原理
Ⅱb
Ⅲa
诱导剂受体
纤维蛋白原受 体(Ⅱb/Ⅲa)
诱导剂 (ADP或AA)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变形
FiB
实用文档
血小板聚集原理
➢ 血小板的聚集是由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的
➢ 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板,使其 膜表面另一个糖蛋白IIb/IIIa受体活化
实用文档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磷脂酶抑制剂:阿托品、氢化可的松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
2.血小板膜受体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蛇毒、噻氯匹定 ADP受体:氯吡格雷 噻氯匹定 腺苷 胶原受体(GPⅠa-Ⅱb):GKWEWGGPK九肽 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酚妥拉明、心得安
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不可过于剧烈,防 止激活血小板 ➢ 采血用文档
➢ 监测:以ADP作为诱导剂,以最大聚集率降至正常 的20% ~30%为宜。
➢ 血小板ADP受体有P2Y12和P2Y1两个位点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P2Y12,而P2Y1可以和ADP结合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R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参考范围:时最大聚集率MAR±,μm时±比浊法;2.肾上腺素μg/±比浊法;3.胶原±比浊法;4.瑞斯托霉素±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影响因素: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集;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α颗粒缺陷时,血小板凝集和聚集均正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低下;。

血小板聚集检测项目开展临床意义应用

血小板聚集检测项目开展临床意义应用
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 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 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 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 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 板。 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 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 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伴血管病变、高β脂
蛋白血症,肺梗塞、哮喘、肾小球肾病、肾移
植免疫排斥、血液透析、人工瓣膜、深静脉血
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妊娠及其中毒
症、口服避孕药、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葡萄
糖、高脂饮食、吸烟等。
18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见于vWD、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
血小板膜
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 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 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 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 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 外覆被)。
血小板在止血机能中的作用
包膜
蛋白质 glycoprotein GP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介绍
美国海伦娜公司
凝血因子的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包括因子 Ⅱ、Ⅴ、Ⅶ、Ⅷ、Ⅸ、Ⅹ、Ⅺ、Ⅻ、 ⅩⅢ)
血小板数和功能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 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 积(MPV)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 血小板数量 功能
血管内皮及功能的检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浆内皮素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

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参考范围: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

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

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

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血小板检查方法临床意义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巨核细胞后,其胞质断离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初生成的血小板体积较大,黏着力强,易于聚集和发生释放反应,有很强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在循环血液中只有初生成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且只能维持2天。

老化的血小板75%被脾、肝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和破坏,其余老化的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破坏。

正常人的血小板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2~3μm。

血小板离体后极易聚集、变性、破坏,而且不易与其他小颗粒区别,所以计数较难。

因此,血小板计数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仔细观察辨认,才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一)试剂血小板稀释液有两类。

一类是不破坏红细胞,以柠檬酸钠甲醛液为代表,其优点是当血液被稀释100~200倍时,可同时做红细胞计数,缺点是血小板混杂在大量红细胞之间,计数时容易遗漏。

在血小板显著减少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更不适用。

另一类稀释液是能破坏红细胞,由于红细胞完全被溶解,视野清晰,计数方便,稀释倍数可低至20,误差范围较小,尤其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

缺点是如经验不足可能把红细胞碎片误认为血小板。

我国目前多选用后一类稀释液。

(二)操作1.在一清洁试管内加0.38ml稀释液。

2.常规毛细血管取血20μl,与上述稀释液混匀。

3.静置3~5分钟,待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再摇匀,然后取少量混悬液滴入计数池内。

4.放置10~15分钟(如空气干燥应放入湿室)等血小板完全下沉后用高倍镜进行计数。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华法林等抗 凝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通过监 测凝血酶原时间,可以评估抗凝 药物的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诊断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有助于诊断血 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 肺栓塞等。
PT的异常处理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恢复正常的凝 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诊断疾病
APTT是诊断血友病等内源性凝血途 径异常的常用指标,也是筛查外源性 凝血途径异常的过筛试验。
监测治疗
APTT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指 导临床治疗,如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以及肝素治疗时的监测。
APTT的异常处理
APTT延长
对于APTT延长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 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友病等,并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
05
凝血酶时间(TT)
TT的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16-20秒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常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等情况;凝血酶时间 缩短则无临床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要点一
监测抗凝药物治疗
如应用肝素治疗时,凝血酶时间可能延长。通过监测凝血 酶时间,可调整肝素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凝血七项临床意义
目 录
• 凝血七项简介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 纤维蛋白原(FIB) • 凝血酶时间(TT) • 血浆D-二聚体(D-Dimer) • 血小板聚集率(PAgT)
01
凝血七项简介
凝血七项的组成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 指标。
D-二聚体水平降低可见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 障碍、出血性疾病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临床意义【关键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阻碍因素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医治最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增高,其中许多病理生理方面的因素需要去探讨。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作为一种阻碍血栓形成的因素,近几年慢慢引发国内外心脑血管病专家的重视。

研究PLA的发生机制有利于加深对疾病本身的熟悉,指导疾病的诊断和医治,有利于对疾病本身的监测,形成更深层次的疾病预警。

1 PLA的发生机制研究说明,血小板和白细胞别离活化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增加,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彼此结合和(或)通过纤维蛋白原在黏附分子之间的桥接作用形成PLA。

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膜表面的P-选择素和糖蛋白(GP)IIb/IIIa的表达增加。

P-选择素即CD62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要紧存在于活化血小板的α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Weibel-Palade body,WPB),伴随着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迅速定位于活化血小板的表面。

P-选择素糖蛋白受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也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其作为P-选择素的结合配体,几乎表达于所有白细胞的表面。

体内外实验已经证明,PSGL-1是唯一与P-选择素具有高亲和力的配体,且抗PSGL-1单克隆抗体能够完全阻断血流状态下白细胞在表达P-选择素细胞上的转动和静止状态下白细胞与表达P-选择素细胞的黏附[3]。

活化血小板能够通过表面的P-选择素和白细胞表面的PSGL-1结合形成PLA。

另外,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受体Mac-1(CD11b/CD18)和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别离与纤维蛋白原形成桥接作用,从而也形成PLA[4]。

已有临床研究说明,PLA尤其是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 monocyte aggregates,PMA)能够作为评判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弹力实验
图1 血栓弹力图描绘的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
TEG临床应用
• (一)监测凝血功能 • 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
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 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 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 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 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 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TEG临床应用
• (二)指导成分输血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
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
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
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
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
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 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 、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二、血栓弹力实验
• 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 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 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 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 建议单独抽一管。
二、血栓弹力实验
• 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后,就启动了血小板聚集反应。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主要有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IIb/IIIa(为Fg受体)Fg和Ca2+,同时vWF、Fn 也可与GPIIb/IIIa和Ca2+或其他二价离子发生聚集反应。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的测定方法较多,包括 PRP 透射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剪切诱导法、光散射比浊法、微量反应板法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PRP 透射比浊法最常用,对鉴别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最有价值,但其不足是制备 PRP 时可因离心作用激活血小板,对小的血小板聚集块不敏感,高脂血症可影响 PRP的透光度。

三、临床意义1.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有出血倾向,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过量。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 B12缺乏症、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2.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其效果不明显。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

四、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点:预测血栓风险,预测出血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1. 急诊:怀疑血栓(心梗、脑梗)患者应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早期血栓患者,提早血栓诊断时间。

2. 心内科:对一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药物抵抗”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用药方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
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凝集素检测和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等。

1. 血小板计数:通过血液学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反映血小板的总体功能状况。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特定
药物或刺激物的聚集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光聚集法和阻力
变化法。

该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判断血
小板功能异常是否存在。

3. 血小板凝集素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素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通过测定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含量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释放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ELISA法和免疫斑
点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凝集素水平和释放功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

2.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病等)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

3. 评估血小板功能与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指导相关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检查项目

血小板检查项目

血小板检查项目血小板检查项目介绍:血小板检查项目是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用于诊断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血小板检查项目正常值:100×109~300×109/L血小板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PL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样采用EDTA抗凝剂可诱导少数人(0。

1%)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液中存在巨大血小板时,由于不能将其计数而假性减少。

这两种病例可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果稳定,干扰因素少。

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

(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PCT-血小板比容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

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5)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

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04-20T08:45:23.5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周书莉[导读] 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周书莉(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保健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

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关键词】血小板取聚集试验;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01-0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主要功能,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需要有体内(包括血小板自身)广泛存在的各种诱导剂激发,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强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 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1]。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液体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现对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下。

1.采集与方法1.1 标本采集患者受检前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空腹12小时,受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用硅化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到含有0.5ml浓度为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硅化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1. 嘿,你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咋回事吗?就好比一群小伙伴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血小板们也得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上,这可重要啦!比如医生要判断一个人凝血功能好不好,这个试验就能提供关键信息。

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团队合作得好不好一样。

2.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啊,其实不难理解呀!想象一下血小板像小士兵一样,听到命令就集合起来,这就是它们聚集的过程呀!临床上呢,要是有人容易出血,那医生可能就会用这个试验来找原因,这多关键呀!比如有人经常流鼻血,不就需要搞清楚咋回事嘛。

3. 哇塞,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其实挺有趣的呢!可以把它想成一场血小板的聚会,它们要聚在一起才有力量呀!临床意义可大了去了,像那些要做手术的人,医生得先看看他们的血小板聚集情况,这就跟我们做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重要呀!比如要盖房子,不得先看看材料够不够好嘛。

4. 嘿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看血小板怎么抱团的!这在临床上可太有用了呀!比如说有人受伤了一直止不住血,医生就能通过这个试验来寻找解决办法,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那盏明灯一样重要呢!就好比我们迷路了要找方向一样。

5. 你想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呀?那就是血小板们怎么团结协作的故事呀!临床意义可不小呢,要是有人吃了某种药影响了血小板聚集,医生就能及时发现呀!就像我们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问题了赶紧调整一样。

比如发现学习方法不对,就得赶紧改呀。

6. 哎呀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好像一场精彩的团队协作表演!而在临床上,它能帮医生诊断好多疾病呢!比如血栓性疾病,不搞清楚血小板聚集情况怎么行呢!这就跟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得先了解清楚状况一样重要呀!比如去旅行得先知道目的地的情况嘛。

7. 嘿,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让血小板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意义那可是杠杠的呀!像判断一些血液病,这个试验可少不了呢!就像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要有依据一样。

比如判断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得有自己的标准呀。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W e n— ng iGu Zho
W nhuMu ip l h dPol’ o i l W nhu( 2 00 , hn ezo n i i e e s s t , ezo 35 0 ) C ia caT r p H pa
A src Ob ci T vs gt te e etg hnei te xrsi n l i i icneopa ltekct age bt t a j t e on etae h r nae ag pes nadc nc s n i c l e ・ u oye gr- e v i i pc c nh e o i a g fa l f t e- l ・
Cl ia inf a c ft e Pa ee - e k c t g e a e t cin o t n s i c l g ic n e o h lt ltL u o ye Ag r g t s De e t fPa i t n S i o e wi p r n ie Dio d r m pia ig P e n n y t Hy e t sv s r e h e Co l t rg a c c n
正 常非孕组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 娠期 高血 压 病患 者存 在血 管 内皮 细胞损 伤 , 小 妊 血 板 高 度 活 化 , 集 功 能 明 显 增 强 , 液 呈 血 栓 前 或 血 栓 状 态 。 检 测 P A、 MA 的 表 达 百 分 率 对 其 病 情 观 察 、 聚 血 N P
cH ) 生 , R 的发 病 密 切 有 关 。有 研 究 报 道 , .8表 达 es 产 与 A I 1 L
水平 在 R A患者血清 中升高 , 并在 关节滑膜 及其 下层发 现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枳实、青皮、陈皮作用强于或与阿司匹林相当
黄芪、人参等补气药有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
二磷酸腺苷ADP(10UMOL/L) 69--88% 花生四烯酸AA ( 0.5mmol/l) 74--99%
解读化验单
ADP血小板聚集率(60): ADP血小板聚集率(180): ADP血小板聚集率(300):
膜表面另一个糖蛋白IIb/IIIa受体活化
再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三条途径:
ADP途径: 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等 均可诱导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后者可引起 血小板聚集。
TXA2途径:PGG2、PGH2及TXA2可诱导血小板 发生聚集反应,但不依赖ADP途径。 PAF途径:PAF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PAF受体 结合而发挥作用,引起血小板聚集。
标本从采集到操作完成在3小时内完成
用凝血蓝帽的抗凝管采血2.7毫升分,立即 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不可过于剧烈,防 止激活血小板 采血前须空腹或12小时内未进高脂食物
谢 谢 !
2016年2月解放军306医院检验科 2012年5月,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在富血小板血浆中 加入诱导剂。 诱导剂与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使血小板 活化并导致血小板聚集。
不同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是针对血小板膜
上不同的受体而设计的,因此选择相应的诱导 剂,才具有临床意义。
常用诱导剂
二磷酸腺苷(ADP):ADP直接引起血小板释放颗粒 内容物ADP,加速血小板聚集。
ADP血小板聚集率(max):
ADP血小板聚集率( maxtime):
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因素
血浆的PH 变化 血小板的 浓度 药物干扰 PRP的制备 聚集剂的研 制与保存 抗凝剂种类 抗凝剂用量 PRP保存 的条件
血小板聚集率
PRP保存 的时间
血小板聚集仪(比 浊法)工作状态
标本采集
采血顺利,不可反复穿刺
血小板聚集率 检测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 肖敏
2016年2月
前言
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 出血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阻抗法,剪切法,流式细胞术法、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功能
粘附:血小板附着在某物体的表面


聚集:血小板相互间的粘附
花生四烯酸(AA):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 形成环内过氧化物PGG2和PGH2,随后在血栓烷合成 酶的作用下生成TXA2,然后跟血小板上TXA2受体结 合,促进血小板聚集。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应 选用AA 做诱导剂。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磷脂酶抑制剂:阿托品、氢化可的松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 2.血小板膜受体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蛇毒、噻氯匹定 ADP受体:氯吡格雷 噻氯匹定 腺苷 胶原受体(GPⅠa-Ⅱb):GKWEWGGPK九肽 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酚妥拉明、心得安 3.增加血小板cAMP药物 前列环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E、潘生丁等
阿司匹林
其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的 环氧酶(PG合成酶)乙
酰化,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还可使血小板
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
监测:以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以最大聚集率
降至正常的20% ~30%为宜。
服用ASA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力迅速 下降,甚至到零。
ASA抵抗
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

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诱导强化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原理
Ⅱb Ⅲa
诱导剂受体
纤维蛋白原受 体(Ⅱb/Ⅲa)
诱导剂 (ADP或 AA)
FiB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变形
血小板聚集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是由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的 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板,使其
服用ASA患者未能产生对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预 期的抑制作用:
① 10μ M ADP时聚集率>70% ② 0.5mg/ml AA 时聚集率>20% 两条都符合为完全抵抗,符合一条为半抵抗。 缺血事件发生率增高
氯吡格雷
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激活的血小板聚集及ADP介 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活性受阻。 监测:以ADP作为诱导剂,以最大聚集率降至正常
的20% ~30%为宜。
血小板ADP受体有P2Y12和P2Y1两个位点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P2Y12,而P2Y1可以和ADP结合
氯毗格雷抵抗
与阿司匹林抵抗类似,用于描述氯毗格雷治疗后
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或血小板对氯毗格雷低反
应或无反应。
中药
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 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 二陈汤加减方、益气养阴方、脉络宁复方丹参 方、冠心II号通心络、心脑宁 川芎、当归、赤芍、丹参、三七、桃仁、红花 等活血化瘀药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 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 脂蛋白血症、抗体-抗 原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 食或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 血小板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 、尿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及服 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