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病,而其严重程度较高,且易于引起危及生命的后果。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检测手段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主要作用是在人体受到伤害时聚集起来形成血栓并引起凝血。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血小板功能检测是指通过对血小板的凝集能力、产生血栓的速度、血小板激活状态等方面的监测、分析,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好坏,进而判断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体上说,血小板功能检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 合理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水平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
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越强,则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对病情的严重度进行评估,并作出治疗决策。
2. 判断治疗效果对于那些已经进行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
如果治疗效果好,血小板聚集能力会减弱,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3. 指导药物治疗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药物敏感度和耐药性,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应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相关的仪器和设备支持。
此外,患者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认真配合医生的要求,才能取得更好的医疗效果。
血小板功能试验与弹力血栓图试验
血小板功能试验与弹力血栓图试验1. 简介1.1 血小板功能试验血小板功能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的实验性方法。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如果血小板功能受损或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
血小板功能试验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的聚集能力、释放颗粒物质和粘附能力等指标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状态。
该试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为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2 弹力血栓图试验弹力血栓图试验是一种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方法。
正常的凝血功能对维持人体血液循环至关重要,其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弹力血栓图试验基于血液的弹性原理,通过在试验中应用不同的压力和剪切力来模拟血液在不同情况下的流动状态。
该试验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弹性、纤维蛋白形成速度和纤维蛋白溶解速度等参数,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指导。
2. 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方法和指标在血小板功能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释放试验和血小板粘附试验。
2.1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种通过观察血小板在刺激物影响下的聚集状态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刺激物包括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
在试验中,可以使用血小板聚集率、聚集时间和聚集形态等指标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和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会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
2.2 血小板释放试验血小板释放试验是一种通过检测血小板释放颗粒物质的含量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方法。
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出包括ATP、5-羟色胺、ADP和血小板因子等物质。
常用的血小板释放试验包括血小板ATP释放试验、5-羟色胺释放试验和血小板因子释放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通过测量释放物质的浓度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的释放能力和反应性。
2.3 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是一种通过观察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情况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方法。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组织细胞,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
血小板计数是指通过检测单位体积或单位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稀释后的全血进行计数,得出血小板数目。
间接计数法则是先通过稀释血液,使血小板分散在血液中,然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计数,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判断出血、出血倾向等疾病。
血小板功能评估是指通过相关实验方法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方法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可以通过添加活化因子或添加促进凝血的物质来测试血小板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凝血酶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评估血栓形成能力的指标。
凝血酶原活动度则是通过检测凝血酶原在血液中的水平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能力。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判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起着止血和促进血凝的作用。
在临床上,血小板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出血和凝血
功能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血小板实验时,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样,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血小板。
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其中,最常用
的检测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血小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
是否健康。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而如果血小板功能
异常,也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实验报告的分析,可以及
时发现患者的血液问题,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除了用于临床诊断外,血小板实验报告还在科研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
研人员可以通过大量的血小板实验数据,探索血小板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
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血小板实验报告是临床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
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也为
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医学进步和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血小板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人的出血风险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由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和结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一个金标准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包括光聚集法、阻抗法、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血小板激活指数测定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是它们都需要一个可靠的金标准来进行验证和比较。
那么,什么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呢?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流式细胞术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度精确的细胞分析技术,它可以对血小板进行多种功能检测,包括形态学、数量、表面分子表达、激活状态等方面。
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评估血小板功能,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1. 表面分子表达: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来评估其功能状态。
例如,CD41和CD42b是血小板表面的两种重要分子,它们可以用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活性。
2. 激活状态:通过检测血小板激活标志物(如PAC-1)的表达情况来评估其激活状态。
激活的血小板容易形成血栓,因此这个指标对于评估病人的血栓风险非常重要。
3. 聚集率:通过检测血小板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聚集率来评估其聚集能力。
聚集能力是血小板发挥其止血作用的重要指标。
除了流式细胞术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也可以用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例如,光聚集法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聚集率来评估其聚集能力。
阻抗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液电阻变化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聚集能力。
尽管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评估血小板功能,但是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光聚集法和阻抗法只能评估血小板数量和聚集能力,无法评估其激活状态。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流式细胞术是目前认为最可靠的血小板功能检测金标准。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对血小板进行多方面的功能评估,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病人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
血小板功能检测注意事项
血小板功能检测注意事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栓预警、早期诊断及血栓用药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价值,此外血小板功能检测在血液疾病诊断、炎症反应过程、药物研究、肿瘤转移、血液成份质量控制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严重危害及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的迫切需要,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实践和相关科研中的应用都十分活跃。
血小板功能检测如此重要,而由于血小板的特点等原因血小板功能检测具有较大难度。
因此,血小板功能检测质量控制和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否则可能由于检测结果的偏差导致诊断和治疗失误。
血小板功能检测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呢?下面我们根据近年来我们实际经验将总结血小板功能检测中应注意的事项介绍如下。
首先需要选择一台准确、方便、具有质控并通过临床验证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器,是重要的第一步。
1.采血时间:空腹或餐后二小时以上;2.采血后必须在二小时内完成检测;3.采血及检测应在室温20-26°C条件下进行,并要避免震荡(剪切力)对样本质量的影响4.血小板功能检测应当作为即时/床旁检测(POCT)检测项目,建议门诊及体检由被检查者自行到检验科采血检测;而临床病房应设置床旁检测仪器,在临床科室由科室人员在床旁随时采血随时检测;5.采血顺序:应当是血常规、血小板功能。
始终注意血小板功能血样应在第二管采血;6.采血管选用:必须使用3.8%枸橼酸钠血小板功能检测专用抗凝管(双层);7.应关注被检测者用药及其它原因(药物、生理、病理)可导致的血小板功能改变等。
由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各单位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尽量杜绝和减少任何可能导致检测结果错误的因素,为临床血栓防治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检测报告。
我公司在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我公司市场推广部可为各临床单位提供技术咨询、仪器使用培训及相关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支持服务。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1. 介绍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以止血。
而血小板聚集功能则是指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一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止血过程非常重要。
2. 原理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血小板激活:在受到刺激时,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激活因子,如ADP、TXA2等。
•表面受体结合:这些激活因子会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下游信号传导。
•表面糖蛋白表达: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相邻的血小板能够相互黏附。
•聚集过程:通过这些黏附作用,大量的血小板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3. 实验步骤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具体步骤如下:3.1 血样采集需要从被测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一定量的血样。
采集血样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3.2 血小板分离将采集到的血样放入带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使得抗凝剂充分混合。
用离心机将试管置于高速离心状态下,离心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分层。
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红细胞,底部则是富含血小板的沉淀。
3.3 血小板悬液制备将血小板沉淀取出,并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洗涤。
然后再次进行离心操作,去除上清液。
重复以上步骤2-3次,直至得到纯净的血小板悬液。
3.4 血小板聚集试验将血小板悬液与特定的刺激物混合,如ADP、TXA2等。
将混合液置于光学聚集仪中进行监测。
光学聚集仪能够实时记录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并生成相应的曲线。
3.5 结果分析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所得到的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结果分析:•最大聚集率(MA):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最大聚集程度。
•聚集速度(AS):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聚集速度。
•聚集时间(AT):表示血小板开始聚集到达最大聚集率所需的时间。
4. 应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1 诊断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以用于诊断一些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高凝状态等。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血小板在机体受到刺激后发生聚集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职责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于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非常重要。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通过实验室方法来模拟刺激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并观察血小板是否能正常聚集以及聚集的程度。
目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有光阻碍法、电阻抗法以及电导法等。
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光阻碍法。
该方法利用光学检测原理,通过测量光线通过血液的程度来判断血小板聚集的情况。
实验过程中,一定的刺激物被加入到患者的血液样本中,观察光线通过血液时的变化。
当血小板出现聚集时,血液的透明度会降低,光线通过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光线透过的光量,可以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结果准确可靠。
另一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是电阻抗法。
该方法利用电流通过血液时的电阻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情况。
实验中,将血液样本放入一个微小的电流通道中,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的程度。
当血小板聚集时,血液的电阻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可以获取血小板聚集的信息。
电导法是利用电流通过血液的电导变化来判断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方法。
与电阻抗法类似,该方法在血液样本中加入刺激物,观察血液的电导变化。
当血小板聚集时,血液的电导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导的变化,可以判断血小板的聚集情况。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
在某些疾病中,如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栓性疾病等,血小板聚集功能常常发生异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这些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及血管病变的发展情况。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光阻碍法、电阻抗法以及电导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
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凝集素检测和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等。
1. 血小板计数:通过血液学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反映血小板的总体功能状况。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特定
药物或刺激物的聚集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光聚集法和阻力
变化法。
该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判断血
小板功能异常是否存在。
3. 血小板凝集素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素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通过测定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含量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释放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ELISA法和免疫斑
点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凝集素水平和释放功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
2.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病等)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
3. 评估血小板功能与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指导相关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血小板活化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止血和血管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血小板活化异常的情况。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血栓的过程。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性和聚集能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聚集法和阻抗法等。
2. 血小板激活标志物检测:血小板激活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释放出一些特定的标志物。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激活程度。
常用的标志物包括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因子4等。
3. 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是血小板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参与了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过程。
通过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4. 血小板形态学检测:血小板的形态学改变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学特征,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等。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一些疾病或病理状态会导致血小板活化异常,如血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通过血小板活化检测,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这些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小板活化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
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活性,通过监测血小板活化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血小板活化检测项目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功能和活性,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这项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血小板活化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凝血过程中形成血栓以止血。
准确检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不同的血小板检测方法以及其原理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接下来,在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不同的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然后,在第三部分将列举常见的血小板检测技术与设备;紧接着,第四部分将讨论质控与误差分析相关内容;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读者对于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通过阐述不同的方法、设备和误差来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对血液疾病等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 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2.1 血小板检测方法概述血小板(platelet)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负责止血和血栓形成。
因此,准确检测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状态对于诊断与评估出血和凝血性疾病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血小板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计数法和功能检测法。
2.2 血小板计数方法及原理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体内总体或特定情况下的血小板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最为常见的计数工具。
该仪器利用电子学、光学学和流式技术等原理,通过精确地识别并统计细胞颗粒数量来实现快速、准确的血小板计数。
2.3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原理除了数量上的检测,功能性也是评估血小板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功能性检测包括凝集试验、流式细胞仪分析以及纤维蛋白原依赖性聚合试验等。
这些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情况下的血小板功能,如凝集、黏附和聚集等,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测量,从而评估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是关于血小板检测方法及其原理的简要概述。
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检测方法和原理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常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的科普曹鸣菲
常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的科普曹鸣菲发布时间:2023-07-06T04:29:04.11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曹鸣菲[导读]简阳空分医院四川简阳 641400血小板是机体的重要细胞之一,在血液中它也是最小的血细胞之一;血液中血小板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形状也有所不同,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是圆盘形状的或者是扁圆形状的,并具有一定的折光性质。
通过瑞氏染色后的血小板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出星形、逗点状或不规则状。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血小板的数量在血液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一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含有血小板是10~30万左右,大概平均20万个;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并且大约有1/3的血小板储存在我们脾脏之中;血小板的寿命大概在7天到14天左右,每天更新约总量的十分之一,衰老的血小板也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形成,它在机体中的主要功能为止血和凝血,同时也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血管生成及血光新生。
临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血小板活化检测血小板在静止的状态下,存在很多的颗粒,例如:a颗粒、溶酶体颗粒等。
这些颗粒的表面上存在着许多的蛋白,当血小板处于活化的时侯,这些颗粒的膜蛋白和血小板的膜蛋白会部分融合,最后这些颗粒蛋白会结合在血小板膜的上面。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这些颗粒膜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首先需按要求进行采血,采血时需要注意的是取后半段的血液标本,因为前段的血可能会混杂一些组织液体,这些组织液会对血小板的活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试剂的选择:一般在临床实验室中通常选用CD42B来鉴别血小板的活性,血小板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CD62P和CD63的表达率也不相同,因此还是需要譬如PE这种较强的银光素来进行标记检测。
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血法和固定法,全血法是取试管A与试管B来进行对照,需要加入5ml的抗凝全血,其中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CD62-PECD63-PE)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抗体。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在止血和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包括粘附到受损血管处或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形成止血栓或凝块;加速凝血瀑布导致凝血酶的形成。
本文综述了血小板的作用,列举了遗传性的血小板缺陷及异常出血性疾病,并讨论了各种血小板致聚剂。
本文综述了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出血时间测定;利用透光性的改变来检测枸橼酸钠抗凝的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阻抗聚集仪检测枸橼酸钠抗凝全血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高切变力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和Ultegra快速血小板功能测定仪检测血小板相关的止血功能;用锥板分析仪检测高切变力下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分泌(ATP, 14C-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和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栓烷B2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和体外使用致聚剂的血小板激活情况(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构象改变,P-选择素和磷脂酰丝氨酸的表达);检测遗传性缺陷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水平。
1 简介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中的作用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的止血块。
在微血管损伤处及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最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的血栓性并发症。
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
血小板上不仅有针对这些介质的受体,还有纤维蛋白原和VWF 的受体。
TXA2的形成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致密颗粒中分泌的ADP和5-羟色胺会加速血小板的激活过程,促凝表面的暴露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凝血酶是强有效的激活剂。
激活也会诱导α-颗粒内容物的分泌和颗粒跨膜蛋白P-选择素出现在血小板的表面上。
所有血小板致聚剂都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当凝集过程的某个途径存在缺陷或被抑制时,血小板的凝集功能将被大大受损。
在血管壁的损伤处,血小板与内皮下细胞外基质中的Von Willebrand 因子(VWF),胶原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粘附在一起。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轻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旳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毕在4小时内完毕,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旳汇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旳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TEG临床应用
• (四)判断肝素旳效果 • 血栓弹力图旳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
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 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旳中和效果。 • (五)诊疗纤溶亢进 • 血栓弹力图不但能够诊疗纤溶亢进,还 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 外,TEG能够精确判断急救中DIC旳高凝、 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 管,提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种项 目一起时,血常规能够和血小板抗体绑定 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 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
•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 性型和慢性ITP(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可作为ITP旳诊疗指标之一。
•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 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 板降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血栓弹力试验
• 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 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尤其 对XIII因子缺乏症旳诊疗具有特殊旳意义。
•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 液凝固后忽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TEG不但能体现出纤维蛋白旳溶解现象, 还可表达纤溶旳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 为抗凝疗法旳一种监测手段。
血小板功能试验与弹力血栓图试验 (3)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血小板功能试验与弹力血栓图试验
血小板功能试验(Platelet Function Test)是用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粘附能力、释放能力和凝集能力等功能。
常见的血小板功能试验包括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血小板粘附试验(Platelet Adhesion Test)、ADP释放试验(ADP Release Test)等。
弹力血栓图试验(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评估全血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形成的监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液样本在不同阶段的凝固过程中的机械性质和动力学参数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常见的弹力血栓图参数包括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凝固强度(Clotting Strength)、纤维蛋白形成速度(Fibrinogen Formation Rate)等。
这两种试验都可以用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生判断出血或凝血相关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等,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ACC/AHA NSTE-ACS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氯吡格雷 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可采用普拉格雷或替格
瑞洛替代治疗
心内科:中国专家共识
P2Y12抑制剂治疗反应监测对接受PCI的ACS患者意义较大,推荐适用人 群为血栓高危患者 PCI术后血栓高危、且计划调整P2Y12抑制剂治疗方案的患者,推荐行血 小板功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对于ACS接受PCI的患者,氯吡格雷和新型P2Y12抑制剂(如替格瑞洛等) 均为一线用药,在实际选择时应充分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如因其他原 因不能接受新型P2Y12抑制剂治疗者,可根据血小板功能、CYP2C19基 因型和临床特点增加氯吡格雷剂量。
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研究(OPT研究)-3
3316例已接受PCI的ACS患者
HPR cutoff:LTA≥55%
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n=840)
标准治疗组 氯吡格雷75 mg/d +
ASA 300 mg/d
(n=280)
按1:2随机化
优化治疗组
氯吡格雷150 mg/d+ ASA 300 mg/d
(n=560)
2011 ESC NSTE-ACS
对于使用噻吩砒啶类治疗的UA/NSTEMI(或ACS和PCI后) 患者,当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可能影响治疗方案时, 可考虑进行该检测
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特殊患者可考虑行血小板功能检测
2011 STS/SCA
检测血小板ADP聚集功能有助于判断停用氯吡格雷后是否 可行CABG手术
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检测原理
血小板未聚集血样检测结果
血小板聚集血样检测结果
连续血小板计数检测数学模型
最大聚集率(%)=
原始血小板数− 聚集后最低血小板数 原始血小板数
× 100%
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特点
快捷 5 分钟出结果
方便 只需 1 步,全自动操作,可实现床旁检测
灵活 4 种诱聚剂(ADP、AA、Col、EPI)可供选择(配套试剂,有注册证)
血小板低反应性(low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LPR): 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残余血小板反应性较低,即血小板聚集抑制 率过多。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986-991
临床运用: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
抗血栓诊断系列:
——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杜颖 检验科 2017年2月
内容概要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临床意义和运用
2
内容概要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临床意义和运用
3
根据血小板活化途径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多样化
血 小 板 活 化 聚 集
1. 背景介绍:
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目前的标准化用药导致: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986-991
临床因素
依从性差 剂量不足 药物相互作用 糖尿病、肥胖等
阿司匹林用药后,用药无效的发生率在0.4-65% 氯吡格雷用药后,用药无效的发生率在4-30%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42:986-991
1. 背景介绍: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直接反应患者的用药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适用于所有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功能检测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 血小板生命周期为10天, 影响血小板功 能的因素较多,因此可以定期检测评估
文献 Dunne E. et al.1 Kinsella JA. et al.2
Yi X, et al.3 Mijajlovic MD, et al.4
Kinsella JA. et al.2 Feher G. et al.5
Mijajlovic MD, et al.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6
服用药物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药物
正常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参考范围 30%~70% 40%~80% 30%~70% 30%~69%
参考范围按照CLSI指南文件建立,仅供参考。允许各实验室通过试验做出适当的修正
抗血小板药物药效评估参考建议 2. 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评价:
服药后: MAR下降 ≥ 30%
用药显著
服药后: MAR下降 在15%-30%范围内
临床运用: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
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variability of platelet response, VPR): 通常指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患者所产生的不同抗血小板效应
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PR): 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残余血小板反应性仍较高,即血小板聚集抑 制不足。
准确
完善的质控体系(有注册证),有校准系统,检测线性优,准确度、精 密度满足临床要求
1. 将样品放入载样台
2. 按检测键
3. 自动完成检测出报告
内容概要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临床意义和运用
31
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临床意义
1. 血栓/出血的风险预判
对应诱聚剂 ADP AA Col EPI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Coronary Artery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 (ADAPT-DE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Registry Study. Lancet 2013, 382, 614-623
心内科:
ADAPT-DES研究:
HPR与出血事件反相关
血小板高反应性 血小板低反应性
HPR与支架栓塞正相关
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入组8582名接受PCI患者,评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血小板高 反应性与PCI术后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支架栓塞、心梗正相关,与出血反相关。
40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Aggregation % 30d
30d后,优化治疗组血小板高反应性的 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
OPT研究的两年随访结果
优化治疗组患者2年死亡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复发性心绞痛以及主要 不良心血管事件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
心内科:欧美心血管相关指南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推荐
指南
推荐内容
2012 ACC/AHA UA/NSTE MI
HPR发生率 38% 8% 20.4% 28% 44% 22%
5%-30% 20%-40%
1. Dunne E, Egan K, McFadden S, et al. Clin Chem Lab Med. 2015 Nov 12. 2. Kinsella JA, Tobin WO, Cox D , 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3 Oct;22(7):e84-92. 3. Yi X, Zhou Q, Lin J, et al. Int J Stroke. 2013 Oct;8(7):535-9. 4. Mijajlovic MD, Shulga O, Bloch S, et al. Acta Neurol Scand. 2013 Oct;128(4):213-9. 5. Feher G, Koltai K, Alkonyi B, et al. Int J Cardiol. 2007 Aug 21;120(2):188-92. 6.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Dec, Vol.42, No.12
韩雅玲 等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2013 ) 34 ( Abstract Supplement ), 824
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研究(OPT研究)-3
Standard
Optimal
80 60
54.5
p<0.001 30d后,优化治疗组(optimal)血小板
47.5
聚集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standard)
用药有效
服药后: MAR下降≤ 15%以下
用药无效
参考范围按照CLSI指南文件建立,仅供参考。允许各实验室通过试验做出适当的修正
临床运用: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
544例患者接受氯吡格治疗后,光学比浊法 测定5 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低反应性 (LRP)
血小板高反应性 (HRP)
内容概要
1. 背景介绍 2. 产品介绍 3. 临床意义和运用
13
PL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采用连续血小板计数检测法, 对全血样本中诱聚剂诱导聚集前和聚集后的血小板计数分析
主要检测报告参数 ——
原始血小板数量(PLT-0) 原始血小板体积(MPV-0) 最大聚集率(MAR) 最大抑制率(INH) 血小板聚集曲线图(PAC) 各次检测血小板数量(PLT) 各次检测血小板体积 (MPV) 。。。
方案A: 西洛他唑50mg, bid + 氯吡格雷150mg, qd 方案B: 西洛他唑100mg, bid + 氯吡格雷75 mg, qd
第3天重新评估血小板反应性
血小板反应性正常
(n=304)
血小板高反应性
(n=256)
维持原治疗方案
优化治疗方案A
(n=128)
优化治疗方案B
(n=128)
随访2年(研究人员在用药30天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此后所有患者 将接受标准用药方案(氯吡格雷75 mg/d +阿司匹林 100 mg/d)治疗1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