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原文、风格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工整与细致-- 《峄山碑》欣赏简介: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 ...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不提不按,不像青铜器铭文和石鼓文行笔,或疾或徐、有提有按、粗细无常。
从线条形式上看,保持着当直则直、该挺则挺、当婉则婉、该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
但由于起收讲究藏头护尾,线条显示出一种含蓄、中庸的内涵。
从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上看,《峄山碑》既不像前朝的篆籀造型那样,长、扁、方、圆皆备;也不像后世的隶书那样,结体追求横势,用笔张放。
小篆字形,方势纵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结体上收下放,有“冠冕垂裳”之态;左右均衡对称,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称,守黑有度;章法布列,大小统一、井然有序、行气贯通。
单字如白描图案,整体像满幅精美的织锦。
此碑的工细之处,令人惊叹,令人仰观,令人有非人工可为之感。
欣赏《峄山碑》这类工整细致的碑刻书迹,能使欣赏者由字及人、由字及物地产生一系列的类比联想:如京剧舞台上精心描绘的脸谱、合宜得体的装束、字正腔圆的发声、招式入流的动作;如达芬奇用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和谐的色彩所创作的《蒙娜丽莎》;如罗中立以特写的形式构图、西洋的写实手法描绘出可亲可敬、可歌可颂的《父亲》;如常态生活中形象娇美、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可人女子。
工整细致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与西方美学中希腊文的“和谐”概念相通,尽管西方美学中的“和谐”不包括工整细致的全部含义,但其内涵却包含了严谨和细腻。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和标准。
字帖李斯《峄山碑》高清原石对照
字帖李斯《峄⼭碑》⾼清原⽯对照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千古⼀帝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可以⽤两个字概括,即“统⼀”。
其主要包括两点:⼀是国⼟统⼀,⼆是制度统⼀。
国⼟统⼀,顾名思义⼀统六国。
制度统⼀,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了⽂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
⼈说秦始皇统⼀⽂字推⾏⼩纂,却不知⼩纂之祖—李斯。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被野⽕焚毁。
此⽯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宝根据原⽯拓本翻刻⽴⽯,碑阴有郑⽂宝题记。
《峄⼭刻⽯》摹刻都甚多,⽽⾸推由宋代⼈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
在秦的统⼀事业之中,⼀个重⼤的功绩就是统⼀了⽂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龟甲上的甲⾻⽂,和铸造在钟、⿍上的⾦⽂,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后,李斯等⼈才⽤⼩篆统⼀了中国⽂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篆字体,⼴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字改⾰,对发展中国⽂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流的。
他还有⼀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笔的⽅法时说:写字,⽤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样。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展开全文作者简介: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译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
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
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
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
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
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碑》⾼清⼤字释⽂版
原⽂:
皇帝⽴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
戎⾂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登于绎⼭。
群⾂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作。
流⾎于野, ⾃泰古始。
世⽆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 乃今皇帝。
⼀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康定。
利泽长久,群⾂诵略。
刻此乐⽯,以著经纪。
皇帝⽇:“⾦⽯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斯、⾂去疾,御史⼤夫⾂德。
昧死⾔,⾂请具刻诏书,⾦⽯刻因明⽩矣。
⾂昧死请,制⽇可。
李斯
⽂化。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原文隆曆乙酉九月壬辰載。
金陵武進峄山湖邊庚子一觀主人吳翰思書。
武進乃方外之地。
如詩有云:鳳閣耐風吹雨,鱗鷂猶在香山。
吳之詩才,僅蔽兩皇將帥,即金石書畫,有青銅人物記之限矣。
故異方士數來顧而不見。
至是海陵失火,火南所逼,遂漂於是地,及得此碑,而得一童子男,謂曰[袁川汲水者]。
吳命念其口,遂成此文。
吳以銅器裝之,放於庭堂,凡有来客,皆使看矣。
峄山碑译文隆曆乙酉(公元1045年)九月壬辰日。
江南金陵武進的峄山湖边,庚子年间有一位姓吴名翰思的观主,写下了这座碑文。
峄山是一处僻静的地方,正如古人所说:“凤阁经得住风雨,苍鹰仍在香山上。
”吴翰思的诗才,勉强能与两位皇帝的将帅相媲美,即使对于铜刻的书画,也只限于青铜人物的纪念品。
因此,异方士虽然常常来看望,但却不得见其人。
后来海陵失火,火势向南蔓延,碑文与一位名叫袁川汲水者的童子一起漂到了这片土地。
吴翰思请他吟诵碑文,于是有了这段文字。
吴翰思用铜器包裹碑文,放于庭堂中,每当有客人来访,都会让他们观看。
峄山碑背景介绍峄山碑是一块古代碑刻,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峄山湖畔。
这块碑刻保存着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金陵武进的峄山观主吴翰思所书写的文稿。
峄山是一个僻静的地方,山清水秀,因其幽静而被称为“方外之地”。
吴翰思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学造诣的人,被尊为诗才出众的学识名士。
吴翰思的才华吸引了很多异方士前来拜访,但往往以识不遇而闻。
直到某年,峄山地区发生了火灾,吴翰思与一名叫袁川的童子一同漂流至此。
在得到这块碑刻后,吴翰思立即命令袁川将其吟诵出来。
袁川据说是一位水源汲取工人,但却能熟读发音,并能够念诵这段文字。
于是,这块碑刻的文字被传扬开来,成为一时的话题。
为了保护这块碑刻,吴翰思用铜器将其包裹,并放置于庭堂,供来宾观看。
峄山碑文的意义峄山碑文给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吴翰思的赞赏和好奇。
这段碑文描绘了古老的峄山地区的幽静和吴翰思的文学才华,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世界。
李斯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李斯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李斯峄山碑全文如下:扬一毫而震天下,泯七十而成文人。
术具足而道险隘,浑无一物而发机神。
乃见其词之广博,非万物之能蹈尘。
善古学者如或存,焉得其如见其己而独温耳。
余尧夫!夫文彦博知诸经,博知诸史,翕其野,读其者不厌。
而趋世清风,市井茫然者,又何许人也?余铁榻之威,明无所敢向而趋之,其忽呼联者由他何德何能许然?或庙堂之须臾浪子,之于上下,见者塞耳而蔽目。
至于东扉之外,可比容乎?悠乎哉,沧浪之水,贱且无足,行而不远山门,褊礼支离矣。
且余园囿之中而未曾见,其若神仙邻之,剥之盈患可乎?剥之盈患可乎?余有善于骛射之士而已。
余有腐儒之林木者,倦于狐火之谬而未安糟床,蚀其余事也,虑者且云何?岂云诸葛之长庚而参稽巢居也?不知天地之矛竹,朕之心岂肯专也?多云哉诸葛之父子,乖言歌庙同栖鸾凤。
大汉之际,眇眇乎蔽虑于家,朕念之,悔之,甚于昔言。
尧、舜将策,而肆行矣。
盖有不肖之奸,乖传世之理轨者,出朕之县国之金抚,秉任之士卿也。
彼力之可侮,其机勇之可移者,夫何矣,其所以忽乎所言佞造而从善至之辄长时也?伊尹杜南。
迂难之言,使孰为之,固介之泰,水能濡玉,泥可塑百体于外。
双崖之间,腐骨于陌。
乍毕竟而白骨于野。
贱臣何敢异干上,否日倍初,而缨于御之。
李斯峄山碑的译文如下:一丝飘泊竟能震撼天下,七十多年才成就文人之名。
技艺高深却陷入迷途险径,却没有一切,竟引发了灵机。
他的文章广博著称,超越了万物所能扫地。
那些善于古文学者或许还存留,怎么能只看到别人而自我安慰呢。
啊,尧夫啊!这位博学之士精通各种经书,通晓历史,洞悉大千世界,读书无厌。
而急于跻身于尘世的清风下,在市井中迷茫的人,算得了什么?我看待铁榻的威严,敢于冒险追随它,突然呼喊相联者是根据其他的何种优秀品质和能力啊?或许是宫廷一时纵容的浪子,在上上下下中,被看到让人塞耳遮目。
至于东边的大门,与之可相提并论吗?哦,青色波浪啊,廉价而不足为鉴,行走却不离开山门,狭小的礼仪已支离破碎。
峄山秦篆碑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弛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毁于北魏初年,据唐《封演闻见记》及邹县旧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命军士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一说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地,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共焚毁,从此不可摹拓。但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东汉的蔡邕、唐代的李阳冰都曾临摹过李斯小篆。于是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版上。因此,诗圣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由此可知唐代时即有传刻,但今不见有传本。所能见到的传本乃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今西安碑林)。嗣后,据《长安本》在全国辗转摹刻者达9种之多。后到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邹县县令张文仲获长安摹刻。拓片,又摹刻于县衙厅后之峄阴堂内。对此,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陈紫芝纂修的《邹县志·古迹》有载:“宋元佑八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之峄阴堂。迨至元二十有九年,县令宋德,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至泯绝,乃命工砻石,摹刻于其侧。”由此可知,宋代摹刻碑当时也已残缺,今收藏于孟庙启圣殿的秦峄山碑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的仿刻碑。现碑已泐毁39字,尚存184字。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及临习要点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及临习要点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峄山碑》临习要点
一、把握总体风格。
《峄山碑》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均平,人们称
之为“玉箸篆”。
其风格瘦劲挺健,形体方正,是小篆的典范。
二、用笔。
注意横平竖直,中锋用笔,接笔自然和谐,不露痕迹,
笔顺要正确,按笔顺写篆,才能首尾圆合。
三、结体。
注意篆字的对称均衡,及笔画之间的穿插避就,力求和
谐自然,小篆形体以正方或长方为好,应注意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方觉瘦劲圆健,优美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