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K80.203)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10:K80.1/K80.2/K8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右上腹不适、隐痛,食后上腹部饱胀等、并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203胆囊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尿淀粉酶、血型、RH血型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 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碘氟醇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及偏方收集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及偏方收集

一、胆囊结石的概述胆囊结石是胆结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石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近一半比例的患者终身没有症状,而其常见症状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尤以在进食油腻食物和夜间平卧的时候,症状可能更明显。

胆囊结石,属于中医胆胀、胁痛等范畴,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肝失疏条,导致胆汁化生失常,排泄不畅,蕴生痰湿瘀浊而成,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型、胆火炽盛型、湿热内蕴型等。

二、胆囊结石的病因1、年龄因素、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一项调查表明,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

2、性别因素、近年来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3、肥胖因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肥胖人更易患胆囊结石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绝对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4、生育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

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

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

胆囊结石病程记录完.

胆囊结石病程记录完.

郎溪县中医院病程记录姓名:陈宗月性别:女年龄:43 科别:外科床号:28 住院号:304252013 年07月13日10:00首次病程记录一、病例特点:1. 患者陈宗月,女,43岁,农民,因“反复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两年余再发一天”入院。

患者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以胀痛为主,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强,尤以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向肩背部反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无恶寒高热,于当地诊所抗炎对症治疗缓解(具体药物不详),后症状反复发作,多次于当地诊所治疗。

一天前再发右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于我院行B超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今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门诊拟:“胁痛,胆囊炎伴结石”收住。

刻下:右上腹阵发性胀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纳谷不香。

口干而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睡眠欠佳,体重无明显减轻。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血吸虫”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脏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常规预防接种。

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

3. 查体:T:36.7℃P:70次/分R:20次/分BP:164/92mmHg神志清楚,营养发育可,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未见畸形,五官端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不紫绀,咽部不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不亢,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见肿大,未及震颤,无颈静脉怒张。

胸廓正常,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或凹陷,未见抬举性搏动,未触及震颤,叩诊心脏相姓名:周家兵性别:男年龄:47 岁床号:3 住院号:29471对浊音界正常范围,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无膨隆,腹壁无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全腹软,上腹部压痛(+),Murphy’s征(±),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击痛(-),肝区、双肾区无叩痛,腹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未及气过水音。

陈宝贵四金二胡汤治疗胆囊结石治疗经验举隅

陈宝贵四金二胡汤治疗胆囊结石治疗经验举隅
参考文献:
[1]庄新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6):2452-2453。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4-7.
[3]田湘英,赵相胜.泌尿系统结石成分分析的影像学技术对比与展望〔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5):347-349.
[4]张明妍,陈慧娲.陈宝贵运用四金二胡汤治疗胆石症经验.山东中医杂志[J].2016,1(35):59-60
[5]颜正华.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7-478,413,515,510,509.
[6]齐鹏.金钱草的药性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医中药[J].2017.3(27):89
按语:中医学认为胆汁为肝气之余,肝郁气滞,胆汁生成疏泄均受影响,胆汁结石后胆腑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应标本兼治,治标予以消石,治本予以疏肝利胆,本病患者脘痛,畏寒,腰痛,小便清长,陈师辩证属肾阳虚,主方排石中加入川断、狗脊温肾;姜半夏、川连是陈师常用治疗胃炎、胃溃疡药对,取意川连厚肠胃,姜半夏和胃,沉香、佛手、香橼理中焦之气,助肠胃之功;其中四金二胡汤中的金钱草配海金沙,能化石排石,海金沙甘咸入小肠、膀胱经,可利尿通淋是治疗结石要药,金钱草味苦、酸,性凉,能排石清解毒,施今墨老先生以此为药对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按语: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经疏泄失常,日久胆汁分泌、胃液分泌受影响,导致胆囊多发结石,表现出胁肋部胀痛;肝气不舒,上犯胃腑则胃脘张曼不适。陈师认为胆腑疾患均与情志失调有关,影响脾胃。方中以四金消石、利胆,二胡疏肝、理气、止痛,砂仁、半夏、厚朴、川连和胃,佛手、枳壳理气,甘草调和诸药。《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记载:“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躯胁肋痛。”陈师言,胆囊结石患者应注意问及性格情绪,因该病与肝郁气滞极为密切,这也是个人体质区别的一部分,从个人性格形成看,先天体质和后天性格的养成能够决定本病的发病,所以“百病皆生于气”。胆囊结石病之初多因情绪影响气机变化,肝气郁结不舒,影响周身气机失调,胆汁排泄受到影响,久积而成石。从经络的属络看,肝胆互为表里,胆汁为肝气止于,胆汁生成和疏泄均依赖肝气正常。所以,胆囊结石受病之所虽然为胆腑,治疗时重在疏肝。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XXX)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尺度: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XXX征阳性,XXX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革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降低,GPT、转肽酶、胆红素均降低,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降低明显,提示阻塞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殽杂。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医护理路径一、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中医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胆绞痛、右胁背部或胃脘部胀痛、隐痛或偶然体检发现,无不适症状。

(2)辅助检查(超声、CT)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2、证候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胆郁滞型、肝胆湿热型、肝胆亏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及结石专科治疗特色。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专科特色治疗:中药为主,配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参合诊,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门诊相关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淀粉酶(3)腹部超声、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等。

(八)治疗方法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证型分别运用中药(肝胆系)调中排石汤1号、2号及3号,并随证加减。

肝胆郁滞型:疏利肝胆活血排石肝胆湿热型:清热利湿利胆排石肝胆亏虚型:调肝利胆扶正排石2、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1)泌尿系结石在5mm-25mm,可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2)具体碎石操作详见《体外冲击波碎石操作规程》。

胁痛

胁痛

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概述】1.中医病名:胁痛是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2.西医病名: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急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

急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胆囊急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大多为急性起病,由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诊断】(一)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⑴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⑵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黄疸等。

⑶体检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感,莫菲氏征可阳性。

⑷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如显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⑸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退,如双剂量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

2、中医诊断标准⑴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⑵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⑶急性,反复发作的病史。

⑷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气郁结: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胁弦滑。

卫生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

卫生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一、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CD-9-CM51.23)(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病史: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无黄疸、胰腺炎;2.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证实胆囊结石;必要时MRCP。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明确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2.无明确手术禁忌证;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3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等;3.腹部超声;必要时MRCP;4.有内科疾病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1.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第二代头孢菌素;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 天1.麻醉方式:全麻;2.手术内固定物:不可吸收性钛夹或可吸收性生物夹;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等;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3 天(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无明显腹痛,发热;2.切口愈合好,无感染;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 或合并症。

胁痛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1年12年13年

胁痛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1年12年13年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胁痛患者25例,符合诊断标准,并进入临床路径20人次,期中进入临床路径有其他并发症二退出路径2人次,现对实施本路径病例分析统计如下: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5岁;住院最长14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3天;平均住院费用5988元,痊愈16例,好转4例,;疗效优良率达93.5%。

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中医药参与率100%,经中医综合治疗,患者明显缩短了病期,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住院费用,受到了广大患者好评。

一、胁痛中医治疗难点及存在问题1.患者急性起病,腹痛明显,多伴有发热,难以用纯中药治疗。

急性期西药参与急救,后期配合中药内服、针灸等康复治疗。

2.胁痛的急性期病情危重,病情极其危重而危及生命。

3.患者有患者多有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4.部分患者起病与情志变化有关,调节情志,心里疏导尤为重要。

二、改进解决方案1.收集整理古典与现代文献,挖掘祖国医学治疗胁痛治疗方法,做好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准备工作。

2.加强我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在解决胁痛治疗难点中的应用。

3.优化胁痛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方案,提高辩证准确率、完善治疗流程。

4.制定科室胁痛急性期协定方中药治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胁痛患者18例,符合诊断标准,并进入临床路径14人次,期中进入临床路径有其他并发症二退出路径2人次,现对实施本路径病例分析统计如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5岁,平均住院费用6100元,痊愈11例,好转1例;疗效优良率达96.5%。

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中医药参与率100%,经中医综合治疗,患者明显缩短了病期,提高了治愈率;一.胁痛中医治疗难点及存在问题1患者急性起病,多伴有发热,寒战,急性期西药疗效显著;中药在稳定期发挥最用明显;病人及家属比较难以理解中药作用;2.胁痛的急性期病情危重,病情极其危重而危及生命。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胆囊结石)一、概述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

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中医病名:胁痛病;西医诊断:胆石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外科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者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结石者需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RCP治疗。

(2)内科治疗:以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为主。

2.中医治辨证施治(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9g,柴胡12g ,川芎 9g,枳壳12g,白芍12g ,甘草6g ,香附12g,郁金12g,金钱草30g,大黄12g;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

最新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资料

最新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资料

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医护理路径一、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中医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胆绞痛、右胁背部或胃脘部胀痛、隐痛或偶然体检发现,无不适症状。

(2)辅助检查(超声、CT)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2、证候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胆郁滞型、肝胆湿热型、肝胆亏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及结石专科治疗特色。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专科特色治疗:中药为主,配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参合诊,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门诊相关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淀粉酶(3)腹部超声、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等。

(八)治疗方法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证型分别运用中药(肝胆系)调中排石汤1号、2号及3号,并随证加减。

肝胆郁滞型:疏利肝胆活血排石肝胆湿热型:清热利湿利胆排石肝胆亏虚型:调肝利胆扶正排石2、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1)泌尿系结石在5mm-25mm,可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2)具体碎石操作详见《体外冲击波碎石操作规程》。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入院标准: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升高,超声或CT显示为急性胆囊炎表现。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 2019版:A17.3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编码:K81.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具体如下:①右上腹急性疼痛;②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主要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日本指南: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2018年)”:A.炎症的局部体征:(1)Murphy’s征;(2)右上腹肿块/疼痛/压痛;B.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CRP升高;(3)白细胞计数增加;C.影像学发现:急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4毫米),胆囊肿大(长轴≥8厘米,短轴≥4厘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组织条索状阴影。

疑似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确定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C2.证候诊断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急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
(2)慢性进展期
3.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证
肝胆湿热证
瘀血阻络证
肝络失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上腹部MRI(核磁共振)、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肺功能、血气分析、血培养、其他体液培养、肿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柔肝止痛为主。

(2)肝胆湿热证: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主。

(3)瘀血阻络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理气止痛为主。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依据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特色疗法,如:
(1)针灸疗法
(2)耳穴疗法
(3)中药灌肠疗法
(4)药物贴敷疗法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达到疾病疗效治愈/显效标准或中医证候痊愈/显效标准。

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疾病演变出现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等需采取手术治疗者退出本临床路径。

4.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或家属的意愿而影响本临床路径的执行者退出本路径。

二、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TCD编码:BNG010、ICD-10编码: K80.2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
牵头人:王红(天津中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要完成人:
王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朝帅(天津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