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

合集下载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
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举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的一些工程措施或技术措施

举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的一些工程措施或技术措施

举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的一些工程措施或技术措施1. 引言1.1 概述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过程来实现污水净化、雨水收集和洪水防治等功能。

它以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采用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洪涝灾害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应用中的一些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将详细讨论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这一系列工程措施,它们能够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并有效降低能耗。

接着,我们将介绍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该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和利用,从而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实现节约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目标。

此外,渗坑和渗沟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工程措施之一,它们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洪水和地表径流量。

另一方面,我们还将介绍海绵城市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雨水花园设计与构建技术是一种集雨、滞留和净化为一体的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花园结构和植被配置来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多层地下蓄水池建设技术可以实现雨水的集中存储,并在需要时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此外,生物滞留/过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引入适宜的生物处理单元,在保证雨水质量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中一些重要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通过详细分析这些措施及其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海绵城市概念并认识到其巨大潜力,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向更加可持续、智能和环保方向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目前实施海绵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

(注:文章只提供引言部分内容,后续各节标题下的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撰写)2. 海绵城市应用的工程措施2.1 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绿色屋顶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工程措施,旨在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降雨透水量和保持水源。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城市面临的水负荷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出色的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环境保护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和借鉴。

本文将从整体思路和具体方案两个层面,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整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包括城市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2. 多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实施多元治理,通过灵活运用自然、半自然和人工手段开展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高效利用。

3. 生态优先: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湿地、河道系统、植被覆盖等生态要素,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和抗灾能力。

4. 系统集成: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将各个领域的技术和措施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城市水、土、气的统一管理,推动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方案在整体思路的指导下,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将城市的降雨水分散利用,减少径流和洪涝灾害,解决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 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建筑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对雨水的滞留和净化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4. 路面渗透:通过采用透水铺装和绿色交通设施,增加城市道路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改善路面积水问题。

5. 水域生态修复:对城市内的河流和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湿地,提高水域自净能力,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供给。

6. 灰水回用:将城市的灰水进行处理和回用,如将家庭的洗衣水、洗碗水用于冲厕、浇灌等,减少对清洁水的需求。

海绵设计专项施工方案

海绵设计专项施工方案

一、项目概述本方案针对海绵城市项目,旨在通过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净化能力,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

二、编制依据1.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 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设计图及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4. 现行国家及市建筑施工管理规定。

三、施工组织设计1. 施工队伍组建:组建专业施工队伍,明确各工种人员配备,确保施工质量。

2.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施工时间节点。

3.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质量标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四、施工工艺及方法1. 透水铺装:采用厚彩胶透水石和厚透水砖进行大面积铺装,确保雨水渗透。

2. 雨水花园:在适当区域建设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土壤和沙滤层等材料,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蓄渗。

3. 植草沟:在道路两侧或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收集和引导雨水渗透。

4. 下凹式绿地:在绿地内设置下凹式绿地,提高雨水蓄渗能力。

五、施工安全措施1. 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安全防护: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

六、环境保护措施1. 噪声控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隔音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2. 扬尘控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采取降尘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3. 废水处理: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七、施工质量验收1. 原材料验收:对进场原材料进行严格验收,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2. 施工过程验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

3. 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进行竣工验收。

八、施工进度安排1. 前期准备:1个月。

2. 主体施工:3个月。

3. 收尾工作:1个月。

九、结语本方案旨在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和措施,确保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质量,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措施,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存,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一些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供降雨的滞留和净化功能,减少雨水径流的速度和量。

垂直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吸收雨水,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

2.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雨水可以用于景观灌溉、厕所冲洗、地下水补给等用途,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3.生物滞留沟:生物滞留沟是一种由植被、沉积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雨水处理设施。

生物滞留沟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降低洪水风险,提高水质。

通过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4.湿地恢复和保护: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减缓洪水风险,提高水质。

海绵城市的措施之一是恢复和保护湿地。

通过恢复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滞留空间,增强城市的洪涝抵抗能力。

5.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是一种由植被和水体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们可以收集和处理雨水,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减少洪涝风险,提高水质。

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增加绿地覆盖率等。

6.地下蓄水系统:地下蓄水系统是一种将雨水储存在地下的设施。

通过地下蓄水系统,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提高水质。

储存在地下的雨水可以在干旱季节或人工补给水资源短缺时使用。

7.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放管网、雨水收集设施、河道疏浚等。

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的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第1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目标1.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 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 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统筹考虑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措施。

4. 经济适用: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力求投资合理、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

5. 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设计方案1.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吸收雨水,减少径流。

2. 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绿地等处设置生物滞留池,用于收集、净化雨水。

3. 雨水花园:在公共绿地、小区等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净化雨水。

4. 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5.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地面透水性。

6. 雨水收集利用: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7. 河道整治: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绿化等整治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9. 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径流、水质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0. 社会宣传与培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立足于特有山水资源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全域谋划,为打造康养宜居的公园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过程管控体系健全完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设防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全面夯实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建成区绿地总量、绿地质量、生态安全显著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基本建成地域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三、主要任务(一)统筹谋划,完善规划管控体系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评估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对已不适用的规划进行修编,优化各排水分区和各地块控制指标,明确列出能够支撑完成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合理布局公共海绵并确定其规模,实现规划管控作用。

2.加强规划目标指标衔接。

对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科学制定考核达标的技术路径,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经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统筹平衡,并与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批准后纳入同级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将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状况、降雨规律等因素,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避免一刀切。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系等,实现雨水的综合管理和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下。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面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汇聚周边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量。

(五)蓄水池建设地下或地上的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用水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涵盖范围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雨水径流管理、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决城市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内 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 题,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 文循环,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推 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为重原则
01
02
03
防范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范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确保城市水安全。
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设计和建设,提高设施抗 灾能力和运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 系,实时监测城市水文、 气象等关键指标,提前预 警潜在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地域特点
透水沥青混凝土
采用特殊工艺和材料制备的透水沥青混凝土,用 于道路建设,能够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和排放。
3
透水铺装设计
在透水铺装设计中,考虑地形、坡度等因素,合 理布置排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 除,防止内涝现象的发生。
04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复杂的水文、生态和工程技术问题,如何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题。
资金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技 术研发等方面,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挑战。
03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和配合

雨水储存
利用地下储水设施,将收集的雨 水进行储存。储存的雨水可以在 干旱期或用水高峰时用于植物灌 溉、冲洗厕所等非饮用用途,减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以及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呢?首先,规划引领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绿地系统、水系布局等,确保城市的自然生态格局得到保护和优化。

比如,在规划新城区时,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和水域空间,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创造条件;对于旧城区的改造,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道路和建筑布局,增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

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是将雨水尽快排走,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理念则是“慢排缓释”。

这就需要优化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建设,采用大管径、缓坡度的管道,增加雨水的储存和滞留时间。

同时,结合地形特点,建设雨水调蓄池、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将多余的雨水储存起来,以备干旱时使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海绵城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色屋顶就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

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

雨水花园也是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种植耐水湿的植物,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渗透作用,净化雨水并使其渗入地下。

此外,还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拦截和吸纳雨水,降低雨水流速,补充地下水资源。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城市中的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往往是雨水径流的主要产生地。

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区域优先推广透水铺装,不仅能够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还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加强城市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新信息201707】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
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
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开敞型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
收集雨水。

2、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屋顶花园。

3、低荷载坡屋顶
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

雨洪期间雨水排放至建筑周边,增加内涝风险,雨水浸泡危害建筑地基。

坡屋顶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屋檐、屋脊结构损坏,加剧建筑老化。

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三、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

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

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
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四、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1、城市公园道路
2、雨水花园
3、大型下凹绿地
4、斑块绿地
五、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现存硬质场地基本为灰色建筑,土壤经反复夯实硬化,几乎丧失透水性能。

常规硬质工程雨水管理,并未对雨水有害后果做出相关回应,排放方式仅是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城市内部大面积硬质场地在暴雨期间,应有效解
决快速排水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情况下,增加净水与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效益。

1、无地下空间广场
2、附带地下空间广场
3、商业街区
(本文摘编自《海绵城市设计图解》和筑龙给排水)
(吉伟芳20171115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