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说明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结合实例,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目标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产生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________。
2.表现:________________、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拓展延伸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耕还牧、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退田还湿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西北、华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降水少、气候干多途径解决生活用能问题;荒漠化半干旱区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旱、蒸发旺盛严禁乱砍滥伐;上下游统一分配水资源;合理放牧3.影响(1)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设定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教学设计1: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生态退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出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性,其次介绍了生态退化的两类措施: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本节课内容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容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认识生态退化问题。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退化的成因及危害。
3.地理实践力:绘制应对生态退化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教学过程【老师】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永顺曾经是伐木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记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
马永顺算过一笔账一-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 000多棵树。
马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
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
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课程的学习。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板书)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板书)【老师】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
图上体现的是哪类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1.概述(板书)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板书)【老师】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乌干达的土地沙化,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区域认知)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生态退化:(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2.生态退化的危害: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二、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判一判]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学习目标】领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依据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划分。
图中的草属,蛇、鼠、猫头鹰等动物属于。
(2)图中各条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图中共有条食物链。
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3) 图中生物数量最多(或者说能量最多)的是。
(4)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5)图中生物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和。
(6)若这个生态系统被DDT这种毒药污染,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二、自主学习生物越多,生态系统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三、合作探究活动1: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哪些生物?(2)草、鼠、鹰在营养结构上存在什么关系?在数量上它们之间能互相制约吗?(3)尝试在下面的坐标中用曲线表示出草、鼠、鹰在数量上的变化关系。
(4)通过分析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2.观察下列两个生态系统1.如果同时出现蛙灭绝的情况,哪个生态系统更稳定?分析原因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结论: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和上的相对稳定。
活动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1.认真阅读书本第69-70页两段资料,并结合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2)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2.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但该能力是有一定的。
活动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我们只有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合理开发,才能和谐发展。
从实际出发,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请谈谈你的观点。
四、知识构建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
5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111206 环境生态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三节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海岸生态系统的修复 工业废弃地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 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刀耕火种、采伐木材、矿山开采。
3、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 (2)生态学理论
(1)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退化生态系统将 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实现自组织并会 最终改变其组分。
人为设计理论
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直接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 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 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认为通过调整 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可加快植被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主要内容
一、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二、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三、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节 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1、概念: 生态修复:应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和改建, 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 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 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 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 务功能。
没有人工协助不会建立或发芽的树种,尤其那 些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是主要栽培对象。然 而苗圃培育必须要掌握好时机,需要培育一定 数量的当年能采集到的树种幼苗。有些种类最 好采集森林地面上的野生苗,而不是人工从种 子培育幼苗。树苗应该栽培在混合有少量来自 种子采集地的森林土壤中,确保可以得到合适 的菌根。培育越多种类的原始森林组成物种越 好。
二、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长江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长江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长江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重点阐述了长江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江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江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江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长江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学生能够掌握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通过分析实例和数据,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长江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治理好长江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够理解治理长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长江做出贡献。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长江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教学难点: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效果,以及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治理与开发等情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江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可持续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重建已损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良 性循环和功能的过程。因此生态恢复过程可能使生态 系统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及 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 意味着在所有场合下都能够或必须使被恢复的生态系 统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3.1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5 生态系统的稳态
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 为因素。火崇山峻岭喷发,地震等可在瞬间使生态系 统遭到破坏,甚至毁灭。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即使 生态系统受到了较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 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 平衡,只是所需的时间,比受轻微干扰的长。
1.4 生态系统的功能
1.4 生态系统的功能
(3)氮循环 氮是构成生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之一。大气中
有大量的氮,约占大气的79%。但是,这些游离于大气中 的氮,除了一部分在雷电时形成氮的氧化物,被雨水带到 土壤中变成硝酸盐外,大部分在雷电时形成氮的氧化物, 被雨水带到土壤中变成硝酸盐外,大部分却不能被植物所 直接吸收。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主要依赖于具有固氮能 力的生物固氮作用。如:根瘤菌首先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 变民氮的氧化物,再经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转化为亚 硝酸盐或硝酸盐,才能被植物所吸收。植物吸收亚硝酸盐 或硝酸盐后,合成了生命物质蛋白质。于是,氮就以蛋白 质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转移。
2.1 生态系统退化的概念
(2)功能性失衡 生态系统有四大功能,即:生物生产、能量
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在系统正常运行 时,这四种功能均能正常发挥,而当人类干扰 超过一定限度时,生物生产量降低,能量流动 受阻,物质循环不畅通,传递不准确、迅捷, 从而生态系统失去稳态,走向崩溃与瓦解。
【公开课教案】《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公开课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1、定义:(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域限定为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
本区的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生产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大了对边疆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三江平原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
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年至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32个国营农场,共开荒48.85万公顷;第二次开荒期为1970~1972年,各农场共开荒30.39万公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垦区实行了现代化农业试点,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补偿贸易贷款建立新的农场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荒等,其间开荒面积达20万公顷左右,形成了第三次开荒高潮。
生态恢复工程 -
底泥生态疏浚的主要特点:
1、最大可能的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在重污染底泥沉积层采用工 程措施,最大限度的将储积在该层中的污染营养物质移出湖体以外,改 善水生态循环,以遏制湖泊稳定性的退化。 2、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以不破坏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 自我修复繁衍为前提,注重物种基因库的保护,因此生态疏浚是局部性 清淤。是否遵从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动态基本规律,是生态疏浚工程成 败的关键之一。 3、疏浚后基底要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创造有利条件。疏浚要依从 基底修复工程的技术要求(基底高程,平整度、坡度等)为生物修复技 术介入创造良好的基底水环境和生境条件。 4、薄层精确疏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代污染物质主要沉积 在淤泥表层0-20-40cm左右。生态疏浚要求:一是科学谨慎确定疏浚 厚度,只需清除重污染泥层;二是要求较高的疏浚精度,既要清除重污 染层的底泥,又不超疏或漏疏,一般控制精度要求为≤10cm。 5、疏浚工艺环保控制要求高。底泥生态疏浚是水环境治理的要求, 同时生态疏浚工程对环保也提出了较高的控制标准,防止施工期二次污 染(疏浚船的掘头工作面、泥浆输送排泥场安全处置和余水达标排放)。
消浪和降低悬浮物浓度
用放水泥排桩和投放竹排2
种方式进行消浪工程. 水泥桩截面的边长30cm,高 度介于6-8m,按照一定的间 隔交错布设.水泥桩布设在内 圈围隔的外沿,可以确保 2.1km2的强化净化区不受大 风浪、特别是强台风的袭击. 竹排消浪布设在强化净化区 的内部,以防止风浪再起.
(2) 底泥生态疏浚
湖泊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受污染底 泥对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更加明显。 当湖泊底层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 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会重新释放加入水体,成为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即使外源营养物被 完全切断后,底泥释放的营养物质仍能支持大规 模的藻类水华。 生态清淤:清除湖泊的污染底泥,为水生生态 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由07环科班委整理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涵盖多种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2)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 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3)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 与宣传教育平台。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大气污染、旱涝灾害等加剧。 ( )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 )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 )
提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是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 复,属于人工修复。 4.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 ) 提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5.解决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小的问题,可采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 ( ) 6.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可以保障经 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 )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湿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
统类型
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虽遭 受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是取得 环境本底信息的所在地,也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 禁一切干扰(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2)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地区。只准许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实 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 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环境生态修复课件44页PPT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治理:是指采用一些措施使受污染的环境
不再对系统中生物或其周围环境产 生负面影响。
修复: 是在使污染环境得到治理后,虽然
可能会在结构上发生某些变化,但 最终还能够恢复未污染之前的功能 ,使污染环境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 力而被重新使用。。
修复
生物修复 物理修复
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化学修复
2020/6/14
18
(2)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
• 生物注气法修复工作原理示意图
2020/6/14
19
2)易位生物修复(ex situ bioremediation) ——污
染的土壤从污染环境挖出,通过采用固相法或泥浆反应器 处理。
• 此法主要适应污染程度较高时,单纯采用原位生物修复往 往达不到预定的要求采用。
2020/6/14
21
1、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 ⑴植物萃取技术
▪
指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
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纸条部位的技术。
▪ 如:芸苔属植 物、油菜、工 业用大麻,可 超量富集砷。
2020/6/14
22
⑵ 植物根际过滤技术
• 指利用植物发达丰富的根系从污水、土壤中吸收、 沉淀和富集有毒重金属的技术。
如:向日葵及 各种水生植物 如宽叶香蒲等。
2020/6/14
23
⑶植物固定技术
• 指利用植物吸附降低金属活性,减少重金属被淋 洗到地下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 可能性的技术。
2020/6/14
•
有目的地采取措施,使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结构
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
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与复原理念 清溪川河道复原并不是简单的原貌恢复,其中既考虑了 河流本身的特点,又结合了历史和现代文化,包括现代商业 的开发。 1、西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1)西部上游河段较窄,一般不超过25m,河道坡度略陡。 紧邻朝鲜王朝时期的皇宫,建有多座文化宗教活动场所,近 代建成了韩国的政治中心。 (2)理念 象征着“现代化的首尔”。 (3)河道复原 上游侧河道两岸均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成亲 水平台,造型现代,最上游端设有一高约2m的跌水瀑布,全 部用黑色花岗岩砌筑成。
北、有600多年历史的河流,曾遭受严重污染而一度成为“臭 水沟”,后又被盖入地下,建立高架桥。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 交通压力,上世纪70年代末,首尔市在“盖板”的河道上又建 成了高架路。
2002年新市长李明博上任后,提出了拆除高架桥复原清溪
川的计划,进行生态综合整治,将钢筋水泥还原为城市生态商 业游憩中心区,使之成为首尔的城市名片。
落。 4、火烧迹地
5、林业生态工程技术
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 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 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 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 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 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6、森林管理。将生态作用
和采伐利用结合起来。
案例介绍
小良热带季雨林的人工重建 背景:小良位于广东省电白县。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 雨林, 由于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 自然植被已荡然无
背景:沙河和府河、南河都是流经成都市的主要河道,被称
”
为成都“三河”,属岷江水系。1954年至1957年间,在原有 小沙河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了全长22.223公里,河道最 窄处15.6米,最宽处55米,平均水深4米的穿城河。主要担负 着东郊企业的生产供水、市民生活用水、沿河农田灌溉及城
市东郊防洪排汛等任务。 80年代,沙河两岸成了东郊工业区。
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1、封山育林:最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
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
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
林方式。
可分为“全封”(较长时间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
)、“半封”(季节性的开山)和“轮封”(定
期分片轮封轮开)。
水量。
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
控制污染物流入,增加水量,稀释污染物; 采取工程措施: 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底泥疏浚
提倡多目标水库生态调度。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 基础上,模拟自然河流的丰枯变化的水文模式,以 恢复下游的生境。
河流湖泊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联通性
保持河流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耐瘠的桉树、松树和相思树,重建先锋群落。
第二阶段(1964-1979):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模拟自然 林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特点,在松、桉林先锋群落的迹地上
开展阔叶混交林的配置研究。
第三阶段(1980年后):综合研究,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
法,选择荒坡、桉树纯林和阔叶混交林3 个不同植被类型而地 貌、岩性、土壤类型和坡度等基本一致的集水区,分别建立起 森林气候、森林土壤和森林水文的观测点,并同步进行植物、 动物、昆虫、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生物、生态环境效 应的动态观测研究。
2007年7月20日《Science》以3页完整篇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副图片报道了蒋高明研究员在
内蒙古浑善达克生态恢复效果——标题:Getting at the Roots of Killer Dust
Storms 。
三、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方式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河岸带和河流阶 地上天然植物的开采,将其变为可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河流的面源污染。
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 稻田等”。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 采用狭义定义。
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原因
存, 只有村边偶见有作为风水林保护的次生林。土壤
为花岗岩风化而来的热带砖红壤。表土层的大部分已 遭到严重侵蚀, 亚土层裸露, 地表无植被覆盖。侵蚀 土壤的肥力非常之低, 有机物质含量仅0.6% , 总N量 仅0.03%。
采用4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4),:重建先锋群落选用速生、耐旱、
复原后的生态效果
水质: 水源地2级标准
生物多样性:清溪川下游地区的动植物由原来的98种迅
速上升为314种。其中清溪川水中和两岸能观察到的鸟类即 达32种,还有鱼类15种、植物156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 系统。 改善环境:噪音下降、气温下降、风速增加、空气质量提
高
案例介绍
成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 ——获2006年澳大利亚“国际舍斯河流奖
中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1)历史与现状 中部复原:中间为过度带,河 道开始变窄,约20-30m。为商业活动中心。 (2)理念 体现"古典与自然的结合”。
(3)河道复原
南岸以块石和植草的护坡方式为主,北岸修 建有连续亲水平台,间隔设植草平台,并设有一个 喷泉。该段河道穿过老城的"东大门"。
东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大工程。
生态修复措施
沙河沿岸建造浅滩缓坡,建设50-200米绿化带 采用桩板式的复合生态河岸,泥土覆盖着梯形河堤,常水 位以下河岸种植的水生植物,常水位以上的河岸种植深根 性喜水植物,既固堤又美化环境,保持了河道的生态性。
提供各种类型生物栖息地
依照沙河原有河滩走向建河堤,保持了沙河自然蜿蜒的水
经验
问题
缺乏种子是限制热带雨林 恢复的最主要因素,其次 杂草的竞争、缺乏水源和
对热带雨林了解有限 多数研究集中在植物生长 ,对动物群落研究很少
营养。
系统的高度可变性局限了 恢复策略研究结果的应用
促进演替最有效的方法是
种植本地树苗。此外还可
以建造人工鸟栖结构和砍 倒树桩
二、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人类干扰:过度放牧;毁草开荒;污染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植被退化
和土壤退化。
草地系统的生态修复的原则
关键因子原则
节水原则
本地种原则
环境无害原则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技术
围栏养护,轮草轮牧。对受损严重的草地实行围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一)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 人类活动:刀耕火种、采伐、矿山开采等。 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 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
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岸线。
生态综合效益
沿线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治理
防洪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缓解热岛效应;生态新八景。2004年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 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 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外移堤防给洪水以空间并扩大滩地
退耕还湖和退渔还湖
采用生态型护坡以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土工
网植草护坡技术、三维植被网、生态混凝土砖。
生物物种的恢复
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
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
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
缓冲区修复: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植被修复:最普遍的重要技术方法。植被 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 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 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
栏养护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措施;对破坏严重的草 地,自然修复比较困难时,可采用耕翻或适时火 烧等改善土壤结构,播种优势牧草,人工增施肥 料和合理放牧等方法促进恢复。
重建人工草地。 常用于完全荒弃的草地。它是受损生态
系统重建的典型模式,不需要过多考虑原有生物群落的结 构,而且多是由经过选择的优良牧草为优势种的单一物种 所构成的群落。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
生态沟渠 :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
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 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 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物膜技术
用天然材料( 如卵石) 、合成材料( 如纤维) 为载体,河道水经 过时,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 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2、林分改造:引种当地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因受
损而消失的重要生物种类,以加速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的速度。 3、透光抚育。热带森林的演替: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在针叶林或其他先锋群落中,对已生长的先 锋针叶树或阔叶树进行择伐,改善林下层的光照环境,
促进林下其他阔叶树的生长,使其尽快演替至顶级群
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季节畜牧业——合理利
用多年生草地每年中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幼畜放牧育肥的
方式。
案例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嘎查草原修复
背景: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 12万亩草原,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
度放牧,2000年,巴音胡舒嘎查12万亩草原严重沙化,
各种工业废料与生活垃圾、污水堆积在沙河两岸,或被直接 排放到沙河里,沙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