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工业废料与生活垃圾、污水堆积在沙河两岸,或被直接 排放到沙河里,沙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1 年 11 月 28 日,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工程 投资32.48亿元,规划整治范围涉及4.63平方公里。
整治沙河的定位是“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在沿
河规划“两带”,即水体(蓝带)和绿地系统(绿带)。整治 内容包括污染治理工程、防洪及河堤整治工程、绿化及园 林景观工程、道路及桥梁工程、文化和光彩工程、环卫设 施工程、管线迁改工程、拆迁安置工程、停车场配套等九

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季节畜牧业——合理利
用多年生草地每年中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幼畜放牧育肥的
方式。
案例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嘎查草原修复
背景: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 12万亩草原,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
度放牧,2000年,巴音胡舒嘎查12万亩草原严重沙化,
2007年7月20日《Science》以3页完整篇幅6副图片报道了蒋高明研究员在
内蒙古浑善达克生态恢复效果——标题:Getting at the Roots of Killer Dust
Storms 。
三、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方式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河岸带和河流阶 地上天然植物的开采,将其变为可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河流的面源污染。

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人类干扰:过度放牧;毁草开荒;污染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植被退化
和土壤退化。
草地系统的生态修复的原则

关键因子原则
节水原则


本地种原则
环境无害原则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技术

围栏养护,轮草轮牧。对受损严重的草地实行围
第四阶段,成果推广与应用、生态机理进一步探讨、先进
研究技术与手段的应用阶段。在森林形成的基础上发展经 济作物和果树,开展多种经营。利用小良的研究成果, 198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在鹤山市设点,建立中国科学院鹤 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推广混交林面积达15333.33 hm2,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水量。
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
控制污染物流入,增加水量,稀释污染物; 采取工程措施: 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底泥疏浚
提倡多目标水库生态调度。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 基础上,模拟自然河流的丰枯变化的水文模式,以 恢复下游的生境。
河流湖泊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联通性
保持河流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经验

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乏种子是限制热带雨林 恢复的最主要因素,其次 杂草的竞争、缺乏水源和
对热带雨林了解有限 多数研究集中在植物生长 ,对动物群落研究很少

营养。


系统的高度可变性局限了 恢复策略研究结果的应用
促进演替最有效的方法是
种植本地树苗。此外还可
以建造人工鸟栖结构和砍 倒树桩
二、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耐瘠的桉树、松树和相思树,重建先锋群落。
第二阶段(1964-1979):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模拟自然 林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特点,在松、桉林先锋群落的迹地上
开展阔叶混交林的配置研究。
第三阶段(1980年后):综合研究,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
法,选择荒坡、桉树纯林和阔叶混交林3 个不同植被类型而地 貌、岩性、土壤类型和坡度等基本一致的集水区,分别建立起 森林气候、森林土壤和森林水文的观测点,并同步进行植物、 动物、昆虫、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生物、生态环境效 应的动态观测研究。


外移堤防给洪水以空间并扩大滩地
退耕还湖和退渔还湖


采用生态型护坡以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土工
网植草护坡技术、三维植被网、生态混凝土砖。
生物物种的恢复

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
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


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

缓冲区修复: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植被修复:最普遍的重要技术方法。植被 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 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 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
复原后的生态效果
水质: 水源地2级标准
生物多样性:清溪川下游地区的动植物由原来的98种迅
速上升为314种。其中清溪川水中和两岸能观察到的鸟类即 达32种,还有鱼类15种、植物156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 系统。 改善环境:噪音下降、气温下降、风速增加、空气质量提

案例介绍
成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 ——获2006年澳大利亚“国际舍斯河流奖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一)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 人类活动:刀耕火种、采伐、矿山开采等。 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 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
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1)东部下游河段河道较宽,40m左右,坡度较缓。 近期发
展成为居民区和商业混合区;两岸以居民区和一般办公楼为主 ,路边多为小铺面。 (2)理念 体现"自然与简朴”。 (3)河道复原 河道的改造以自然河道为主,没有华丽或现代
艺术的装饰,给人以自然朴实的感觉。河道坡度较缓,两座桥
之间有1-2道跌水,并设有一定的亲水平台和过河石台阶,两 岸用不同的草做植被。
北、有600多年历史的河流,曾遭受严重污染而一度成为“臭 水沟”,后又被盖入地下,建立高架桥。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 交通压力,上世纪70年代末,首尔市在“盖板”的河道上又建 成了高架路。
2002年新市长李明博上任后,提出了拆除高架桥复原清溪
川的计划,进行生态综合整治,将钢筋水泥还原为城市生态商 业游憩中心区,使之成为首尔的城市名片。
80%变成了半裸地、裸地、甚至流动沙丘。生物多样 性急剧减少。
2000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展开治沙试验。最 初采取了人工造林的做法。但是,由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年平 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并不适宜树木生长,试验最 终失败。
2001年,蒋高明和同事们正式提出了“自然力恢复”的理 论,开始了“无为而治”,依靠自然力量复壮草原的尝试。
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 稻田等”。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 采用狭义定义。
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原因
落。 4、火烧迹地
5、林业生态工程技术
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 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 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 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 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 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6、森林管理。将生态作用
和采伐利用结合起来。
案例介绍
小良热带季雨林的人工重建 背景:小良位于广东省电白县。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 雨林, 由于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 自然植被已荡然无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
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
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
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 1)生境修复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 2)鱼道恢复。 3)水生生物群落修复
案例介绍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复原工程
清溪川位于韩国首尔市中心,全长约5.8公里,是贯穿首尔南
生态修复与复原理念 清溪川河道复原并不是简单的原貌恢复,其中既考虑了 河流本身的特点,又结合了历史和现代文化,包括现代商业 的开发。 1、西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1)西部上游河段较窄,一般不超过25m,河道坡度略陡。 紧邻朝鲜王朝时期的皇宫,建有多座文化宗教活动场所,近 代建成了韩国的政治中心。 (2)理念 象征着“现代化的首尔”。 (3)河道复原 上游侧河道两岸均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成亲 水平台,造型现代,最上游端设有一高约2m的跌水瀑布,全 部用黑色花岗岩砌筑成。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
生态沟渠 :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
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 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 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物膜技术
用天然材料( 如卵石) 、合成材料( 如纤维) 为载体,河道水经 过时,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 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存, 只有村边偶见有作为风水林保护的次生林。土壤
为花岗岩风化而来的热带砖红壤。表土层的大部分已 遭到严重侵蚀, 亚土层裸露, 地表无植被覆盖。侵蚀 土壤的肥力非常之低, 有机物质含量仅0.6% , 总N量 仅0.03%。
采用4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4),:重建先锋群落选用速生、耐旱、
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1、封山育林:最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
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
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
林方式。

可分为“全封”(较长时间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
)、“半封”(季节性的开山)和“轮封”(定
期分片轮封轮开)。
栏养护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措施;对破坏严重的草 地,自然修复比较困难时,可采用耕翻或适时火 烧等改善土壤结构,播种优势牧草,人工增施肥 料和合理放牧等方法促进恢复。

重建人工草地。 常用于完全荒弃的草地。它是受损生态
系统重建的典型模式,不需要过多考虑原有生物群落的结 构,而且多是由经过选择的优良牧草为优势种的单一物种 所构成的群落。
中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1)历史与现状 中部复原:中间为过度带,河 道开始变窄,约20-30m。为商业活动中心。 (2)理念 体现"古典与自然的结合”。
(3)河道复原
南岸以块石和植草的护坡方式为主,北岸修 建有连续亲水平台,间隔设植草平台,并设有一个 喷泉。该段河道穿过老城的"东大门"。
东部河道形态复原与理念
具体做法: 将4万亩严重沙化的草原围封禁牧,令其自然修复;辅以人
工干预——在风口处插上柳条;在流沙严重地带,用沙障将
沙固住;组织专人每天骑马巡逻,防止牲畜进入。
效果:
一年后,恢复好的区域,草原滩地草丛长到80-140厘米。 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到达60%,与当地未封育的草 场相比,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提高9倍。 三年后,牧民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牧草出现富余。 结论:“自然的力量远比任何科学家的力量都要强大。”
岸线。
生态综合效益

沿线环境污染得到彻底治理
防洪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缓解热岛效应;生态新八景。2004年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 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 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3)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受损。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
巨大消耗、污染程度加重以及河段河流断面的硬质化
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


生物物种的恢复
总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标
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
背景:沙河和府河、南河都是流经成都市的主要河道,被称

为成都“三河”,属岷江水系。1954年至1957年间,在原有 小沙河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了全长22.223公里,河道最 窄处15.6米,最宽处55米,平均水深4米的穿城河。主要担负 着东郊企业的生产供水、市民生活用水、沿河农田灌溉及城
市东郊防洪排汛等任务。 80年代,沙河两岸成了东郊工业区。
2、林分改造:引种当地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因受
损而消失的重要生物种类,以加速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的速度。 3、透光抚育。热带森林的演替: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在针叶林或其他先锋群落中,对已生长的先 锋针叶树或阔叶树进行择伐,改善林下层的光照环境,
促进林下其他阔叶树的生长,使其尽快演替至顶级群
大工程。
生态修复措施

沙河沿岸建造浅滩缓坡,建设50-200米绿化带 采用桩板式的复合生态河岸,泥土覆盖着梯形河堤,常水 位以下河岸种植的水生植物,常水位以上的河岸种植深根 性喜水植物,既固堤又美化环境,保持了河道的生态性。


提供各种类型生物栖息地

依照沙河原有河滩走向建河堤,保持了沙河自然蜿蜒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