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注射剂剂型。
它具有药效明确、用量准确、作用迅速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工具之一、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
首先,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
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治疗急、危重症疾病,或因病变导致消化吸收受限的情况。
对于患有其他轻度、慢性疾病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其他剂型的中药治疗。
同时,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时,要结合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避免盲目应用。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剂量要准确掌握。
中药注射剂的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计算。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等因素,合理确定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小的使用。
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剂量的调整,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要选择适当。
中药注射剂的常用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对于需要快速作用的急、危重症疾病,应优先考虑静脉注射。
对于非急性疾病,或者对注射不太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的选择要遵循安全、有效、舒适的原则。
第四,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要注意。
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与药物的配伍性、溶剂的选择等因素有关。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稳定性较好的产品,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效下降等问题。
此外,要注意注射剂的药物配伍稳定性,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损失。
最后,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还需要注意药品的质量安全。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避免不适当的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是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出台

《要求》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及临床使⽤⽅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学等研究结果的⽀持。
同时,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服等其他⾮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时的剂型选择。
注射剂⽤药材⼀般应固定品种、药⽤部位、产地、产地加⼯、采收期等,以炮制品⼊药的应明确详细的炮制⽅法。
注射剂中所含成分应基本清楚。
有效成分制成的注射剂,其单⼀成分的含量应不少于90%;多成分制成的注射剂,总固体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少于60%。
《要求》对注射剂的原料、辅料、制备⼯艺、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注射剂应建⽴⾊泽、pH 值、重⾦属(汞、铅、镉、铜)、砷盐、炽灼残渣、总固体、草酸盐、钾离⼦、树脂、蛋⽩质、鞣质、降压物质、异常毒性检查及刺激、过敏、溶⾎与凝聚试验等检查项⽬,注射⽤⽆菌粉末应检查⽔分。
此外,有效成分注射剂应对主成分以外的其他成分的种类及含量进⾏必要的控制。
原料(药材、饮⽚、提取物、有效部位等)、中间体、制剂均应分别研究建⽴指纹图谱。
明确结构的成分,应当在指纹图谱中得到体现,⼀般不低于已明确成分的90%,对于不能体现的成分应有充分合理的理由。
处⽅中含有毒性成分或已上市单⼀成分药品的,应测定其含量。
注射剂质量标准中含测指标均应规定其含量的上下限。
《要求》规定,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应进⾏⼀般药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制剂安全性试验。
如处⽅组成中含有⾸次⽤于注射给药途径的原料,还应提供遗传毒性、⽣殖毒性等试验资料,必要时尚需提供致癌性试验资料。
其处⽅中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且两者功能主治(适应症)基本⼀致,应增加已上市注射剂的阳性对照组,并注意两者之间剂量的可⽐性。
《要求》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应当进⾏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要求》对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的撰写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指出,《技术要求》将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作进⼀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要求有哪些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要求有哪些中药注射剂是一种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无菌制剂。
它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其生产要求也相对较高。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要求。
一、药材的选择与质量控制1、来源稳定用于生产中药注射剂的药材应来源稳定,最好有固定的产地和种植基地。
这样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因药材来源不同而导致的成分差异。
2、质量标准药材应符合国家药典或相关标准的规定,同时还应根据注射剂的特点制定更为严格的内控质量标准。
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进行严格检测。
3、炮制规范药材的炮制应遵循传统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的炮制规范,以确保药材的药效和安全性。
炮制过程应严格控制,防止因炮制不当而影响药材的质量。
二、提取与纯化工艺1、提取方法应根据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等。
同时,还应考虑提取效率、成本和环保等因素。
2、纯化工艺提取液需要经过纯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无效成分。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醇沉法、水沉法、大孔吸附树脂法、超滤法等。
纯化工艺应能有效地提高有效成分的纯度,同时尽量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3、工艺参数优化提取与纯化工艺的参数,如温度、时间、溶剂用量等,应通过实验研究进行优化,以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三、制剂工艺1、剂型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如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等。
2、配液在配液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液的pH 值、渗透压、稳定性等指标,确保药液符合质量标准。
3、灌装与封口灌装和封口应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采用先进的灌装设备和封口技术,保证产品的无菌性和密封性。
四、质量控制与检测1、中间产品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的中间产品进行检测,如提取液、纯化液、半成品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为科学规范和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究工作,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并于近日印发。
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科学规范和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究工作,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附件: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七年十二月六日附件: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为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不同于传统剂型,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用药经验对注射剂处方组成的配伍及配比的指导作用有限。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开发需要通过研究充分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的可控性。
二、立题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方(配伍及配比)及临床使用方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结果的支持。
同时,根据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原则,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口服等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的剂型选择,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发应符合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的需要。
应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注射给药优于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
2.应与已上市的其他同一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注射剂进行比较,在有效性或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水平,加强研制的指导和治理,使其达到安全、有效、可控、稳固的要求,促使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除执行《中国药典》现行版制剂通则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及《新药审批方法(1999年)》(以下简称《方法》)中有关规定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应依照临床急、重症等用药需要及疗效明显优于其它给药途径者为原则。
二、中药注射剂在新药审批治理中,属于中药新药第一或第二类范畴,因此其申报资料项目、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治理规定等均按相应类别要求进行。
注射剂的小水针、粉针剂、大输液互相改变,而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属四类新药。
原剂型上市前未按二类新药技术要求作过临床研究的,该新药临床试验要求同二类新药。
原剂型上市前、曾按二类新药技术要求作过临床研究的,新药临床试验先按四类新药要求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然后申请试生产,试生产期间需进行Ⅳ期临床试验。
三、研制中药注射剂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
四、处方(一)处方应表达源于中医药,进展中医药的原则。
(二)应以中医药理论、文献古籍、临床体会或现代有关研究成果等资料来阐述选题目的与处方依据。
处方药味宜少而精。
(三)中药注射剂的组份能够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方或复方。
除复方中的药材能够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外,其它组份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收载的药材,应按《方法》中《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要求附第2、10、11项资料及省药品监督治理部门的批准件(复印件);如组份未制订标准,则须按相应类别报送有关资料,并随制剂一起上报审定。
五、制备工艺(一)制备工艺的研究应按《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结合注射给药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不同方法的研究比较,选出合理、先进的制备工艺。
(二)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为组份的注射液,须详细写明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全过程,列出与质量有关的关键技术条件和试验数据,说明确定该工艺的理由,或提供国家药品标准;以净药材为组份的复方注射液,应该用半成品配制,并制定其内控质量标准,符合要求方可投料。
关于《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执行细则

关于《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执行细则发布日期:20080815 分类:中药注射剂审评要点为了落实《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心相关部门组织研究讨论了细化的技术要求,以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审评质量。
一、药学部分1、关于“生产工艺”资料的要求(1)“生产工艺”内容的详细程度。
该文件的详细程度应可以让具备相应知识的相关药学人员能够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该文件可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可作为相关核查或检查的依据。
(2)对于原辅料等要求的体现。
经讨论认为,可在“生产工艺”后面以附注的形式,明确对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相关要求,如原料、辅料、生产所用澄清剂、吸附剂,以及关键设备等。
若附注较多可以编号。
如;附件1:**药材的质量标准(明确药材的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期、炮制方法和条件、质量要求等);附件2、**辅料质量标准;附件3:生产中所用到的澄清剂、吸附剂等的要求;附件4:关键设备(如超滤膜的型号、关键参数等),等等。
同时,可在制剂质量标准后注明所用药材的基原及药用部位。
(3)质量标准【制法】项撰写的要求。
质量标准中所列项目的具体要求留待以后规范标准时统一处理,暂时不变。
2、关于工艺验证的要求目前工艺验证的评价内容主要以注射剂的灭菌工艺为宜,其他内容待认识不断丰富后再要求。
3、灭菌工艺的要求中药注射剂灭菌工艺的技术要求一般可参照化学药的要求,但是,需考虑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应优先选用无菌保证程度较高且不影响产品稳定性的灭菌工艺。
如有充分依据证明申请品种不适宜终端灭菌且为临床必须的品种,可考虑选择滤过除菌、无菌生产工艺。
通常无菌生产工艺仅限于粉针剂及部分小容量注射剂。
在选择灭菌工艺条件时,应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可见异物等指标,全面考察灭菌工艺对注射剂质量的影响。
4、辅料与药物的相容性相容性试验应重点考察以下情况:(1)新辅料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辅料对性质不稳定药物的影响;(3)已有文献资料显示,辅料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首先,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相关情况,排除禁忌症和潜在风险因素。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明确的适应症判断,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
同时,要认真查阅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使用方法等重要信息,确保正确选用和使用。
注射药物的制备和给药过程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在制备注射剂时,应按照药物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配制,注意稀释剂的选用、溶解度、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等因素,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要严格控制制剂的质量,避免发生药物破坏和污染等问题。
给药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适应症和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注射过程中,要遵循无菌原则,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并进行必要的局部消毒。
同时,要注意注射速度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注射剂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要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包括局部不良反应和系统不良反应,如皮疹、发热、过敏反应等,必要时停药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存储和管理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注射剂应存放在温度适宜、湿度适中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确保药物的及时更新和使用,避免过期或变质的药物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适应症判断、药物选择和使用说明查阅、药物制备和给药操作规范、给药部位和方法选择、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药物存储和管理等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有效使用,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制剂注射入体内治疗疾病的药物。
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一、药物的纯度和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主要原料为单味药或复方中药制剂,其纯度和质量控制是中药注射剂研发的首要技术要求。
药物纯度影响针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药物质量控制对于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疗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中要进行良好的质控,确定制剂的质量指标,保证制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透明度和稳定性中药注射剂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注射剂中的杂质和悬浮粒子会对药物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因此,在研究中要采用有效的清除杂质和悬浮粒子的技术,保证注射剂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三、安全性和毒副作用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要求尽可能减小其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保证其使用时的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主要与制剂质量、用药量、用药频率、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毒性实验,确定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用法用量,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制剂的稳定性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中药注射剂在制备和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药效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注射剂的研究中要保证制剂的稳定性,防止药效变化对临床治疗进程的影响。
采用适宜的保存方法,对于注射剂中的药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以有效地延长注射剂的保质期。
五、制剂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工艺对其质量和疗效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在注射剂的研发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工艺,考虑到制剂的特性和药物的性质,采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进行制剂过程的优化,以提高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
在建立合适的制剂工艺的同时,还要注意生产技术现代化和推广实用性,以适应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技术要求极为严格,从药物纯度和质量控制、透明度和稳定性、安全性和毒副作用、制剂的稳定性和制剂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要求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要求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要求中药注射剂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为了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其疗效,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从原材料、制备过程、质量标准等方面介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首先,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应符合药典标准。
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中草药和辅料。
中草药应按照药典标准进行鉴定,确保其质量和纯度达到要求。
辅料应符合药典对纯度、溶解度等方面的要求,并且需要经过合适的处理和检测,保证其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需要符合规范。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工艺进行,包括提取、浓缩、过滤、灭菌等过程。
每个工艺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确保原材料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提取和保留,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制备过程中还需要支付注意耐心,严格检查各个工艺环节的操作和结果,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再次,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需要明确。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和生物活性指标。
理化指标包括外观、溶解度、pH值、含量、细菌检查等,生物活性指标包括药效和毒性指标。
这些指标需要根据中药注射剂的药理学特性和临床需求来确定,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可靠。
最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包括原材料的鉴定和分析、成品的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等。
原材料的鉴定和分析应包括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等,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有效性。
成品的质量评价包括对理化指标和生物活性指标的测定,以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
稳定性研究则需要对产品进行长期保存,并定期进行检测,确定其质量和有效期。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对原材料、制备过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的严格要求。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科学的控制和制约,才能确保中药注射剂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药物选择。
2022年-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

2022年-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基本要求是A.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90%以上B.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70%以上C.以多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成品中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70%D.以多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成品中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90%E.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60%以上【答案】 A2、对眼睛有刺激性,不宜用作眼膏基质的是A.蜂蜡B.二甲硅油C.凡士林D.羊毛脂E.氢化植物油【答案】 B3、化学结构分类不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是A.黄芩苷B.芸香苷C.番泻苷D.橙皮苷E.大豆苷【答案】 C4、补脾益肠丸为双层水蜜丸。
药物组成,外层:黄芪、党参(米炒)、砂仁、白芍、当归(土炒)、白术(土炒)、肉桂;内层: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
A.包药物衣B.包糖衣C.包薄膜衣D.包肠溶衣E.包控释衣【答案】 D5、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痛阈值降低B.惊厥阈值升高C.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心率加快E.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答案】 B6、五味子A.来源于木兰科干燥成熟果实的药材B.来源于蔷薇科干燥近成熟果实的药材C.来源于蔷薇科干燥成熟果实的药材D.来源于豆科干燥成熟果实的药材E.来源于木兰科干燥成熟种子的药材【答案】 A7、(2018年真题)关于液体制剂质量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A.除另有规定外,干混悬剂应进行干燥失重检查B.口服乳剂应按规定进行离心试验,不应有分层现象C.口服混悬剂放置后若有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再分散D.口服乳剂包括口服的O/W和W/O型液体制剂E.口服乳剂可能会出现相分离现象,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答案】 D8、泻下作用为刺激性泻下的药物是A.芒硝B.大黄C.桃仁D.火麻仁E.生当归【答案】 B9、主要含甾体皂苷类的中药是( )A.麦冬C.商陆D.罗布麻叶E.合欢皮【答案】 A10、成书于当代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中华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神农本草经集注》【答案】 C11、银柴胡的性状鉴别特征的是A.疙瘩丁B.星点C.起霜D.砂眼E.蚯蚓头【答案】 D12、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A.麦冬C.木香D.泽泻E.当归【答案】 C13、莱菔子炒制的主要作用是A.缓和药性B.降低毒性C.易于煎出药效成分D.杀酶E.增强涌吐风痰作用【答案】 A14、四物合剂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改造剂型,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昏眼花、心悸气短等症;经提取、纯化后,加防腐剂及蔗糖制备而成。
中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与再评价

杜晓曦 药品评价中心
2009年2月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中药注射剂的基本技术要求 三、对中药注射剂再评价要点的思考 五、结语
2
引言
➢概念
中药注射剂(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 基本技术要求(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基本技
术要求) 有效成份
有效部位 提取物 饮片 药材
14
3 【制法】以上三味,青蒿、金银花加15倍量水浸泡3小时,加热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 收集挥发油(收油量约3.0ml),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03~1.08(50℃),高速离心(16000r/min),上清液依次用分子量截留值为100000、 5000的超滤膜超滤(室温,294.2KPa),收集1.5倍原体积的超滤液,超滤液减压浓 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50℃),真空干燥(80℃,6.86KPa),粉碎,得金银花、青 蒿干膏粉。
2、【处方】 红参 100g 附片 200g
【制法】 取红参,切片,用适量乙醇浸泡数小时后,加入适量
乙醇回流提取四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加入注射用水至每1ml含红参0.2g, 冷藏,备用(红参提取物的制备工艺)。
取附片加酸水浸泡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滤液, 减压浓缩,放冷,加适量乙醇,静置,滤过,滤液减压回 收乙醇,放冷,加入适量乙醇调PH值,滤过,滤液减压浓 缩至无醇味,冷藏备用(附子提取物的制备工艺)。
➢ 一般应具有法定药用辅料标准
➢ 使用已批准上市或进口的注射用辅料,应提供 合法来源和质控资料(生产企业、执行标准、 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进口辅料 还应提供进口注册证
爱问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标准研究技术要求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针对兽用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的特殊性,拟定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该指导原则是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指导原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正确认识不同指导原则之间的联系。
鉴于中药本身研究的复杂性,该技术指导原则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基本原则中药的质量控制是贯穿于中药研发、生产、贮运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原料、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包装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需要建立原辅料、中间体、成品等的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处方及原料、制备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等。
质量控制研究的目的是保证药物质量的稳定、可控。
二、处方及原料(一)处方中的药材应符合法定药材标准的要求。
若无法定标准的药材,应研究建立相应的药材标准,并附鉴定报告,新的药用植物其基源鉴定需国家级植物研究单位出具鉴定报告。
(二)处方中的提取物应符合法定标准的要求。
其制备方法、工艺参数等均应与法定标准一致,并保留原提取物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
如对原提取物质控方法进行改进,则应对标准进行修订或增订。
如无法定提取物标准,则应建立相应的提取物标准。
(三)中西复方制剂处方中的化学药品应符合法定标准,并应使用合法来源的原料。
(四)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时,应将其处方量和制成总量,用量与毒性药材法定标准中规定的日用剂量比较,若超过剂量的,应提供相关文献资料说明其安全性。
(五)已有国家标准更改剂型的,其处方药味、处方剂量比例应当与已上市标准一致。
(六)所用药材应明确品种、产地等。
三、制备工艺(一)应按照《兽用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研究,明确工艺路线、提取溶媒、提取次数、纯化条件、浓缩干燥时间等工艺控制参数。
(二)应进行至少3批、1000个制剂单位的10倍以上的中试试验,以考察中试放大规模后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并提供相应中试试验和检测数据,以反映工艺放大后的基本情况。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临床药物》
【年(卷),期】2008(29)1
【摘要】2007年1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
该《技术要求》旨在促进
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药物注射剂;天然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剂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R28
【相关文献】
1.对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与天然药物新药技术要求的思考 [J], 孙昱
2.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出台 [J],
3.《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出台 [J],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
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J],
5.第二期新药(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技术要求培训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要求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要求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药为原料制成的注射剂剂型,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由于中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其质量控制要求高,对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都有严格的要求。
以下是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要求。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1. 中药原料必须符合《中药鉴定》等相关药典的要求,质量可靠。
2. 中药原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鉴定,确保其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不良成分。
3. 必须提供完备的中药原料质量证明书,包括产地、收获季节、加工方法等信息。
二、制剂过程质量控制要求1.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必须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进行,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2. 需要制定合理的工艺配方,确定药品的添加量和药效。
3. 制剂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控制,对药物的外观、溶解度、溶解速度等进行测试,确保产品合格。
三、产品质量控制要求1. 中药注射剂必须符合《药典》等相关药物标准的质量要求。
2. 中药注射剂的外观应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3. 需要对中药注射剂的含量、纯度、微生物限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4. 按照规定进行稳定性测试,确保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期限。
四、包装质量控制要求1. 中药注射剂的包装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药品包装标准的要求,保护产品免受外界污染。
2. 中药注射剂的包装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包装材料的可靠性、密封性和防伪性等。
3. 需要对中药注射剂的包装进行稳定性测试,确保包装材料与药物不相容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要求十分严格。
从原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开始,到制剂过程的检验和控制,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包装,每一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要求,可以保证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剂型,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药学部分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药学部分中药天然药物注册是指将中药和天然药物作为药物产品进行注册申报,并通过相关机构的审查和评估后获得批准上市。
药学部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求药学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研究。
下面是中药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药学部分的详细内容。
一、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研究1.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要求全面,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靶点分析、药效评估等方面。
2.要深入研究药物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影响,明确治疗机制和安全性。
二、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2.要建立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推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1.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对中药和天然药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实施。
2.要从药材的起始阶段开始,对其有效成分、有毒成分和杂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测试。
四、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1.要进行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确保科学、可靠的数据。
2.要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确定适应症和用药剂量等。
五、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1.要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2.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
六、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制剂研究1.要进行合适的制剂选择和优化,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要对制剂的药学性质进行评价,包括溶解度、析出性、肠吸收等。
总结起来,中药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质量控制研究、临床试验研究、不良反应监测和制剂研究等方面。
药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才能全面评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质量,并为其注册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和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提取和纯化技术:中药和天然药物一般含有多种有效成分,需要采
用适当的提取和纯化技术,以分离纯化所需成分。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泡、煎煮、浓缩、溶剂萃取等,纯化方法包括结晶、蒸馏、沉淀、层析等。
3.药物炮制技术:中药和天然药物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过程才能
使用,如炒、煮、制成丸剂等。
炮制技术的目的是改善药物的性能、增强
药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药物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需要,制定适
合的制剂配方,选择适当的制备工艺。
常见的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制备工艺包括粉碎、混合、湿法制剂的制备、干燥等。
5.对药物的质量控制:制定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于药材或药物质
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6.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技术:药物的稳定性对于其质量和药效的保持
至关重要。
研究中要考虑和掌握药物的稳定性规律,制定合适的保存条件
和措施,以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7.临床药物应用研究:对中药和天然药物制剂进行临床研究,评估其
疗效和安全性。
包括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以及多中心、
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总之,中药和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在充分了解药物性质、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提取、
纯化、制剂配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以及药物质量控制、稳定性和保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实现药物的安全有效应用。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为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不同于传统剂型,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用药经验对注射剂处方组成的配伍及配比的指导作用有限。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开发需要通过研究充分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的可控性。
二、立题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方(配伍及配比)及临床使用方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结果的支持。
同时,根据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原则,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口服等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的剂型选择,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发应符合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的需要。
应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注射给药优于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
2.应与已上市的其他同一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注射剂进行比较,在有效性或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
3.有效成份(注册分类1)制成的注射剂需要提供药代动力学的依据;多成份(注册分类2-6)制成的注射剂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
4.有效成份制成的复方注射剂及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需进行各组分组方合理性的相关研究。
来自同一药材的同一工艺制备得到的多成份注射剂除外。
5.复方注射剂处方中如果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方,且其功能主治(适应症)基本一致者,应进行非临床及临床对比研究,以说明新处方注射剂在安全性或有效性方面优于原已上市的注射剂,并优于已上市的相同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产品。
三、药学部分(一)原料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处方中的原料应为具有法定标准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提取物、药材、饮片等。
执业药师执业药师中药模拟题2021年(186)_真题-无答案

执业药师执业药师(中药)模拟题2021年(186) (总分93.XX98,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注射用乳状液型注射剂可选用的乳化剂是A. 司盘-80B. 月桂醇硫酸钠C. 苯扎氯铵D. 卵磷脂E.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 关于眼用药物吸收错误的是A. 药物可从眼睑缝隙中损失B. 每次增加药液的用量,可避免药液流失C. 滴眼剂的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药物渗入D. 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可影响药效E. 增加黏度可有利于药物吸收3. 常用于O/W型乳剂型基质乳化剂的是A. 硬脂酸钙B. 羊毛脂C. 月桂醇硫酸钠D. 十八醇E. 甘油单硬脂酸酯4. 下列关于软膏剂的质量检查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 含有细粉的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B. 应无酸败、变色、变硬等变质现象C. 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并无刺激性D. 应做含量均匀性测定E. 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应进行无菌检查5. 有关胶囊剂叙述不正确的是A. 药物的水溶液不宜制成胶囊剂B. 刺激性强的易溶性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C. 药物的稀乙醇溶液不宜制成胶囊剂D. 易风化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E. 吸湿性强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可防止遇湿潮解6. 软胶囊剂的崩解时限是A. 10分钟B. 20分钟D. 50分钟E. 60分钟7. 关于浓缩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体积小,易于吸收B. 服用量较小C. 携带及贮存方便D. 可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黏合剂E. 必须添加辅料制备8. 不属于药物衣的丸剂包衣材料是A. 朱砂衣B. 黄柏衣C. 青黛衣D. 明胶衣E. 雄黄衣9. 关于颗粒剂粒度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四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B.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四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0%C.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0%D.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E.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六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0%10. 适宜当作可溶片或泡腾片的润滑剂的是A. 甘露醇B. 聚乙二醇C. 硬脂酸镁D. 微粉硅胶E. 滑石粉11. 片剂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是A. 溶散时限B. 软化点C. 崩解时限D. 相对密度E. 融变时限12. 适用于肺部给药的速效剂型是A. 注射剂B. 舌下片C. 滴丸D. 涂膜剂E. 吸入喷雾剂13. 不属于胶剂的是A. 新阿胶B. 阿胶C. 龟甲胶D. 鹿角胶14. 关于控释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释放速度接近零级速度B. 可使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C. 可减少给药间隔D. 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E. 称为控释给药体系15. 粒子小于3μm的被动靶向微粒,静脉注射后的靶部位是A. 骨髓B. 肝、脾C. 肺D. 脑E. 肾16. 热原中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A. 氨基酸B. 脂多糖C. 葡萄糖D. 蛋白质E. 磷脂17. 《中国药典>中规定,混悬型注射液中原料药物的粒度应A. ≤15μm;12~20μm不应超过10%B. ≤10μm;10~15μm不应超过10%C. ≤20μm;25~35μm不应超过10%D. ≤15μm;15~20μm不应超过10%E. ≤20μm;20~30μm不应超过10%18. 下列途径中,属于眼用药物正确局部吸收途径的是A. 角膜→房水→眼球后部途径B. 结合膜→虹膜途径C. 角膜→房水→前房→虹膜途径D. 结合膜→虹膜→眼球后部途径E. 结合膜→前房→巩膜途径19. 乳剂型软膏剂的制法是A. 研磨法B. 熔合法C. 乳化法D. 分散法E. 聚合法20. 软膏剂的质量评价不包括的项目是A. 粒度B. 装量C. 微生物限度D. 无菌E. 热原21. 制备软胶囊常用的非油状基质是A. 聚乙二醇B. 水D. 植物油E. 液状石蜡22. 胶囊剂的每粒装量与标示装量(或平均装量)比较,平均装量0.30g以下者的装量差异限度是A. ±5%B. ±10%C. ±15%D. ±20%E. ±25%23. 下列不是糊丸的特点的是A. 溶散迟缓B. 释药缓慢C. 延长药效D. 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E. 不可用于毒性药物24. 不必进行水分检查的是A. 蜜丸B. 水丸C. 糊丸D. 蜡丸E. 浓缩水蜜丸25. 将处方部分饮片细粉与其余药料制得的稠膏混合制成的片剂是A. 分散片B. 全浸膏片C. 全粉末片D. 半浸膏片E. 提纯片26. 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是A. 羧甲基纤维素钠B. 糖粉C. 微粉硅胶D.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E. 聚乙烯醇27. 有关片剂崩解时限的错误表述是A. 半浸膏片的崩解时限为30分钟B. 糖衣片的崩解时限为60分钟C. 薄膜衣片的崩解时限为60分钟D. 药材原粉片的崩解时限为30分钟E. 浸膏片的崩解时限为60分钟28. 奏效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的制剂是A. 栓剂B. 软膏剂C. 吸入气雾剂E. 滴丸29. 可增加胶剂透明度,并具有矫味作用的辅料是A. 麻油B. 冰糖C. 黄酒D. 白酒E. 明矾30. 药物包裹在多聚物薄膜隔室内,或溶解分散在多聚物膜片中而制成的缓膜状制剂称为A. 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B. 膜控型缓释制剂C. 薄膜包衣缓释制剂D. 涂膜剂E. 缓释膜剂31. 关于β-环糊精包合物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B. 具有控释作用C.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D. 使液体药物粉末化E. 掩盖不良气味,消除毒副作用32. 某静脉注射药物,Xo=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0mg/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A. 4LB. 15LC. 8LD. 10LE. 6L33. 热原的基本性质不包括A. 水溶性B. 渗透性C. 耐热性D. 不挥发性E. 滤过性34. 注射剂制备时不能加入的附加剂是A. 抗氧剂B. pH调节剂C. 着色剂D. 惰性气体E. 止痛剂35. 下列属于中药有效部位的是A. 金银花B. 山楂炭C. 厚朴酚D. 西洋参E. 人参总皂苷36. 关于外用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外用膏剂系指采用适宜的基质将原料药物制成主要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B. 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剂、膏药、贴膏剂(橡胶贴膏、凝胶贴膏)和贴剂等C. 外用膏剂起保护创面、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作用D. 外用膏剂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E. 软膏剂能用于有急性损伤的皮肤37. 软膏剂可用于下列情况,除了A. 慢性皮肤病B. 对皮肤起保护作用C. 对皮肤起润滑作用D. 对皮肤起局部治疗作用E. 急性损伤皮肤38. 空心胶囊的主要囊材是A. 淀粉B. 蔗糖C. 糊精D. 明胶E. 阿拉伯胶39. 下列丸剂不能采用塑制法制备的是A. 蜜丸B. 滴丸C. 糊丸D. 水蜜丸E. 浓缩丸40. 体内不溶散,仅缓缓释放药物的剂型是A. 滴丸B. 蜡丸C. 水丸D. 蜜丸E. 浓缩丸41. 《中国药典》规定,水蜜丸的水分是A. ≤9.0%B. ≤12.0%C. ≤16.0%D. ≤15.0%E. ≤19.0%42. 能够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首过效应)的片剂是A. 舌下片B. 咀嚼片C. 分散片D. 泡腾片E. 肠溶片43. 用枸橼酸和碳酸氢钠作片剂崩解剂的机制是A. 膨胀作用B. 毛细管作用C. 湿润作用D. 产气作用E. 酶解作用44. 关于气雾剂、喷雾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 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B. 为密闭系统,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C. 药物可避免胃肠道的破坏和肝脏首关作用D. 可以用定量阀门准确控制剂量E. 生产设备简单45. 关于气雾剂中抛射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 抛射剂有时可兼作药物的溶剂B. 抛射剂有时可兼作药物的稀释剂C. 抛射剂常温下蒸气压大于1个大气压D. 抛射剂是喷射药物的动力E. 压缩气体可作为抛射剂46. 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是A. 甘油明胶B. 聚乙二醇C. 聚乙烯醇D. 明胶E. 甘油47. 有关主动靶向制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与前体药物B. 脂质体经表面修饰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C. 前体药物可在任何条件下产生靶向性D. 修饰的免疫微球可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E. 通过前体药物产生靶向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48. 关于包合物的错误表述是A. 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克分子加合而成的分子囊B. 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反应C. 药物包合后可提高药物稳定性D. 包合物具有靶向作用E. 包合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9. 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候都是恒定的,与血药浓度无关,该药物的转运速度过程为A. 零级速度过程B. 一级速度过程C. 二级速度过程D. 三级速度过程E. 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50. 制药用水描述错误的是A. 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B. 纯化水是用饮用水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方法处理制成C. 注射用水指用纯化水经蒸馏而制得D. 纯化水可作滴眼剂的配制溶液E. 纯化水常用作中药注射剂制备时原药材的提取溶剂51. 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的纯度应达到A. ≥60%B. ≥65%C. ≥70%D. ≥80%E. ≥90%52. 关于注射剂叙述错误的是A. 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B. 注射剂所用溶剂必须为水性溶剂C. 配制注射剂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D. 在注射剂的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配制时间,防止微生物与热原污染及药物变质E. 注射剂的标签或说明书中应标明其中所用辅料的名称53. 不是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 药物性质B. 应用面积C. 涂布厚度D. 皮肤条件E. 基质性质54. 关于栓剂的基质聚乙二醇的叙述,错误的是A. 聚合度不同,其物理性状也不同B. 遇体温不熔化,能缓缓溶于体液中C. 为水溶性基质,仅能释放水溶性药物D. 通常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以一定比例加热融合使用E. 为避免对直肠黏膜的刺激,可加入约20%的水55. 在明胶空心胶囊中加入的防腐剂是A. 甘油B. 对羟基苯甲酸酯C. 琼脂D. 丙二醇E. 二氧化钛56. 下列能采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备的丸剂是A. 蜜丸B. 糊丸C. 水蜜丸D. 浓缩丸、糊丸E. 水丸57. 蜡丸制备时的辅料为A. 石蜡B. 川白蜡C. 蜂蜡D. 液状石蜡E. 虫蜡58. 除另有规定外,溶散时限为2小时的丸剂是A. 大蜜丸B. 小蜜丸C. 水丸D. 滴丸E. 浓缩丸59. 用于心绞痛急救的药物硝酸甘油宜制成的片剂是A. 分散片B. 溶液片C. 泡腾片D. 舌下片E. 含片60. 在中药浸膏片中常用作润湿剂的是A. 水B. 乙醇C. 淀粉浆D. 胶浆E. 聚维酮61. 下列制剂能直接用于肺部治疗的是A. 含片B. 贴剂C. 胶囊剂D. 气雾剂E. 丸剂62. 《中国药典》规定,吸入用混悬型气雾剂的粒度应控制在A. 20μm以下B. 15μm以下C. 10μm以下D. 5μm以下E. 2μm以下63. 下列不属于膜剂的特点的是A. 生产工艺简单B. 药物含量准确C. 体积小,重量轻D. 载药量大E. 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制剂64. 二级靶向制剂能进入靶部位的特殊A. 靶部位B. 靶组织C. 靶细胞D. 靶细胞器E. 靶细胞核65. 固体分散体中最常用的亲水性载体材料是A. 乙基纤维素B. 聚乙二醇类C. 聚丙烯树脂Ⅱ号D. 聚丙烯树脂Ⅲ号E.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66. 《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该是A. 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B. 蒸馏水C. 灭菌蒸馏水D. 离子交换水E. 反渗透法制备的水67.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基本要求是A. 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90%以上B. 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70%以上C. 以多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成品中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70%D. 以多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成品中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90%E. 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60%以上68. 属于药物与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无菌药膜,可置于结膜囊内缓慢释放药物的眼用固体制剂的是A. 滴眼剂B. 洗眼剂C. 眼膏剂D. 眼用乳膏剂E. 眼膜剂69. 橡胶贴膏的基质中常加入凡士林的作用是A. 增黏剂B. 软化剂C. 填充剂D. 吸收剂E. 吸收促进剂70. 关于甘油明胶作为水溶性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体温下熔融B. 药物的溶出与基质的比例无关C. 常作为肛门栓的基质D. 甘油与水的比例越高越不容易溶解E. 明胶、甘油与水以一定比例加热融合,滤过,放冷,凝固而成71. 《中国药典》规定明胶空心胶囊的崩解时限是A. 5分钟B. 10分钟C. 15分钟D. 20分钟E. 25分钟72. 丸剂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B. 液体药物不能制丸C. 溶散时限不易控制D. 微生物易超标E. 制法简便73. 下列不是滴丸剂的特点的是A.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劳动保护,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B. 工艺条件不易控制C. 能容纳液态药物,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化D. 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E. 可用于耳、鼻、口腔局部用药74. 颗粒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既可冲入水中饮服,也可直接吞服B. 根据需要可加入适宜的矫味剂C. 性质稳定,运输、携带、贮存方便D. 粉尘飞扬比散剂大E. 制备工艺适合大生产75. 欲治疗咽喉疾病,可将药物制成A. 含片B. 咀嚼片C. 多层片D. 植入片E. 泡腾片76. 非薄膜衣的优点的是A. 节省辅料B. 生产周期短C. 衣层牢固强度好D. 对片剂崩解影响小E. 片芯增重多77. 下列属于喷雾剂用药途径的是A. 定量喷雾剂B. 多剂量喷雾剂C. 非定量喷雾剂D. 吸入喷雾剂E. 溶液型喷雾剂78. 气雾剂的质量检查中,要求每瓶喷出总量均不得少于标示装量的A. 65%B. 70%C. 75%D. 80%E. 85%79. 二氧化钛在膜剂中起的作用是A. 增塑剂B. 着色剂C. 遮光剂D. 填充剂80. 渗透泵片控释的原理是A. 减少溶出B. 减慢扩散C. 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D. 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药物从内向外由小孔泵出E. 片外有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81. 《中国药典》对注射用油的碘值要求是A. 56~100B. 56~128C. 126~140D. 85~128E. 79~20082. 对于输液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输液剂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剂B. 输液剂应无菌、无热原C. 渗透压可为等渗或偏高渗D. 为保证无菌,输液剂中应加入抑菌剂E. 输液剂的pH宜接近人体血液的pH83. 滴眼液中一般不适宜加入的附加剂是A. 磷酸盐缓冲液B. 三氯叔丁醇C. 硼酸D. 氢氧化钠E. 聚乙烯吡咯烷酮84. 关于软膏剂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卡波姆系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及其混合物,属于水溶性基质B. 羊毛脂属于类脂类基质,吸水性大,渗透性较好C. 凡士林性质稳定,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尤其适用于急性炎性渗出液较多的创面D. O/W型乳剂基质软膏中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较快,适用于各类药物E. 聚乙二醇常作为中药油膏的基质85. 原料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是A. 涂膜剂B. 糊剂C. 橡胶贴膏D. 凝胶贴膏E. 白膏药86. 水溶性基质栓剂的融变时限是A. 20分钟B. 30分钟C. 60分钟D. 90分钟E. 120分钟87.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明胶空心胶囊中用作B. 遮光剂C. 着色剂D. 防腐剂E. 矫味剂88. 水丸的赋形剂不包括A. 水B. 甘油C. 药汁D. 酒E. 醋89. 滴丸基质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A. 不与主药起反应B. 对人无害C. 有适宜的熔点D. 水溶性强E. 不影响药效90. 颗粒剂的水分不得过A. 3.0%B. 5.0%C. 8.0%D. 9.0%E. 10.0%91. 下列以碳酸氢钠与有机酸为崩解剂制备的片剂是A. 泡腾片B. 分散片C. 缓释片D. 舌下片E. 植入片92. 关于片芯及衣层的质量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 符合一般片剂的质量要求B. 片芯为有适宜的弧度而棱角小的双凸片或拱形片C. 硬度比一般片剂要小D. 衣层应均匀牢固E. 与片芯无相互作用93. 关于气雾剂的分类叙述不正确的是A. 按相组成分为二相气雾剂和三相气雾剂B. 按给药途径分为吸入气雾剂和非吸入气雾剂C. 乳浊液型气雾剂和混悬型气雾剂分别为二相气雾剂和三相气雾剂D. 按定量方式分为定量气雾剂和非定量气雾剂E. 吸入气雾剂又称为压力定量气雾剂94. 气雾剂的质量评定不包括A. 喷出总量B. 每瓶总揿次C. 粒度D. 喷射速率E. 抛射剂用量检查95. 利用铁屑与醋酸反应所产生的热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是A. 锭剂B. 熨剂C. 条剂D. 灸剂E. 线剂96. 同一种药物制成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最快的是A. 散剂B. 片剂C. 胶囊剂D. 溶液剂E. 混悬剂97. 口服混悬剂不需做的质量检查项目是A. 装量B. 干燥失重C. 沉降体积比D. 微生物限度E. 外观98. 注射用大豆油的酸值不大于A. 0.1B. 0.2C. 0.3D. 0.4E. 0.599. 静脉注射用乳状液型注射剂乳滴的粒度大小为A. 5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B. 6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C. 7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D. 8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E. 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100. 珍视明滴眼液中加入硼酸的主要作用是A. 增溶剂B. 助溶剂C. 防腐剂D. 渗透压调节剂E. pH调节剂101. 关于软膏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液状石蜡主要用于调节软膏的稠度B. 基质作为药物载体,对释放影响不大C. 卡波姆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和防腐作用D. 凡士林中加入羊毛脂,基质的吸水性下降E. 乳剂基质对药物的释放较油脂性基质差102. 贴剂的组成中不包括A. 背衬层B. 药物贮库层D. 保护层E. 膏体103. 油脂性基质栓剂的融变时限是A. 15分钟B. 30分钟C. 45分钟D. 60分钟E. 75分钟104. 明胶空心胶囊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每1g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不得过A. 10cfuB. 100cfuC. 1000cfuD. 10000cfuE. 100000cfu105. 关于水丸制备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含黏液质、糖的处方多用纯化水作润湿剂B. 活血通络的处方多用酒作润湿剂C. 疏肝理气止痛的处方多用醋作润湿剂D. 水丸的溶散时限容易控制E. 泛丸时酒作为润湿剂产生的黏性比水弱106. 不属于糖丸特点的是A. 味甜B. 易溶化C. 儿童不宜服用D. 糖粉可作为撒粉材料E. 糖粒或基丸为核心107. 《中国药典》规定,泡腾颗粒的溶化性要求是A. 能混悬均匀B. 加水冲服时10分钟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C. 温水冲服时应全部溶化D. 加水冲服时5分钟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E. 不得有焦屑等异物108. 下列既可作填充剂,又可作崩解剂、黏合剂的是A. 糖粉B. 糊精C. 羧甲基纤维素钠D. 微晶纤维素E. 微粉硅胶109. 不需要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片剂是A. 口含片B. 咀嚼片C. 舌下片E. 可溶片110. 气雾剂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 奏效迅速,定位作用B. 稳定性好C. 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小D. 生产成本低E. 使用方便111. 吸入性气雾剂与吸入性喷雾剂供吸入用雾滴(粒)的控制范围是A. 10μm以下B. 15μm以下C. 20μm以下D. 10μm以上E. 15μm以上112. 供外用插入,用于治疗痔、瘘管及溃疡性疮疡的是A. 钉剂B. 糕剂C. 条剂D. 灸剂E. 线剂113. 缓释、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一般应在普通制剂的范围内是A. 80%~100%B. 100%~120%C. 90%~110%D. 100%E. 80%~120%114.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A. 肾脏B. 肺脏C. 肝脏D. 胆E. 直肠115. 产生的热原致热能力最强的细菌是A. 革兰阳性杆菌B. 革兰阴性杆菌C. 铜绿假单胞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E. 沙门菌116. 属于注射剂调节等渗压的附加剂的是A. 碳酸氢钠B. 氯化钠C. 焦亚硫酸钠D. 枸橼酸钠E. 依地酸钠117. 对乳状液型注射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以脂溶性药物为原料,加入乳化剂和注射用水经乳化制成的油/水型或复合(水/油/水)型的可供注射给药的乳状液B. 具有对某些脏器的定向分布作用以及对淋巴系统的靶向性C. 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的现象D. 不得用于静脉注射E. 乳状液型注射液剂乳滴的粒度中,有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118. 下列不属于一般眼膏剂的质量检查项目的是A. 装量B. 无菌C. 粒度D. 金属性异物E. 微生物限度119. 常用于W/O型乳剂型基质乳化剂的是A. 司盘类B. 吐温类C. 卖泽类D. 苄泽类E. 泊洛沙姆120. 下列制剂需进行软化点测定的是A. 软膏剂B. 眼膏剂C. 黑膏药D. 凝胶贴膏E. 糊剂121. 关于栓剂的描述错误的是A. 水溶性基质栓剂的融变时限是30分钟B. 油脂性基质的酸值小于0.2C. 栓剂给药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D. 栓剂能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E. 栓剂的平均重量为3.0g以上时,重量差异限度是±5%122. 硬胶囊的崩解时限是A. 30分钟B. 20分钟C. 60分钟D. 120分钟E. 15分钟123. 有关中蜜的叙述错误的是A. 蜜温为116~118℃B. 含水量为14%~16%C. 相对密度为1.37左右D. 色泽无明显变化E. 有黏性124. 下列不是丸剂的包衣目的的是A. 提高药物稳定性B. 减少药物刺激性C. 减少药物用量D. 控制丸剂的溶散E. 改善外观125. 不属于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项目的是A. 溶化性B. 粒度C. 水分D. 崩解时限E. 微生物限度126. 关于润滑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增加颗粒(或粉末)的流动性B. 避免粉粒在冲、模表面黏附,确保片面光洁C. 降低粉粒或片剂与冲、模间的摩擦力D. 润滑剂的用量越多则颗粒的流动性越好E. 利于准确加料,减少重量差异127. 包衣的目的不包括A.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B. 防潮、避光C. 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D. 防止药物的配伍变化E. 改善片剂的外观128. 关于吸入气雾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二相气雾剂为溶液系统B. 气雾剂主要通过肺部吸收,吸收的速度很快,不亚于静脉注射C. 吸入的药物最好能溶解于呼吸道的分泌液中D. 肺部吸入气雾剂的粒径愈小愈好E.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分子的大小成反比129. 制备胶剂时,可沉淀胶液中的杂质,提高透明度的辅料是A. 麻油B. 冰糖C. 黄酒D. 白酒E. 明矾130. 通过生理过程的自然吞噬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靶向制剂是A. 被动靶向制剂B. 主动靶向制剂C. 物理靶向制剂D. 化学靶向制剂E.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131. 不属于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的是A. 生理因素B. 给药剂量C. 剂型因素D. 给药途径E. 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公布文号】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公布日期】2007-12-06【生效日期】2007-12-06【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差不多技术要求(国食药监注[2007]7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药品监督治理局):为科学规范和指导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究工作,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差不多技术要求》,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附件: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差不多技术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二○○七年十二月六日附件: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差不多技术要求为促进中药、天然药物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量治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治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治理方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一、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不同于传统剂型,大多数情形下,传统用药体会对注射剂处方组成的配伍及配比的指导作用有限。
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开发需要通过研究充分说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必要性,并保证其质量的可控性。
二、立题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处方(配伍及配比)及临床使用方法的确定,需要有相关的药效学及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结果的支持。
同时,依照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便的原则,注射给药途径应该是解决口服等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的剂型选择,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研发应符合临床治疗和药物性质的需要。
应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注射给药优于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表达出明显优势。
2.应与已上市的其他同一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注射剂进行比较,在有效性或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
3.有效成份(注册分类1)制成的注射剂需要提供药代动力学的依据;多成份(注册分类2-6)制成的注射剂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探干脆研究。
4.有效成份制成的复方注射剂及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需进行各组分组方合理性的相关研究。
来自同一药材的同一工艺制备得到的多成份注射剂除外。
5.复方注射剂处方中假如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方,且其功能主治(适应症)差不多一致者,应进行非临床及临床对比研究,以说明新处方注射剂在安全性或有效性方面优于原已上市的注射剂,并优于已上市的相同给药途径、同类功能主治(适应症)的产品。
三、药学部分(一)原料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处方中的原料应为具有法定标准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提取物、药材、饮片等。
无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一样应按照《药品注册治理方法》中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研究资料,随制剂一起申报。
无法定标准的提取物应建立其质量标准,并附于制剂质量标准后,仅供制备该制剂用。
2.注射剂所用原料应依照质量操纵的要求,完善其质量标准,必要时增加相关质量操纵项目。
3.处方中原料为批准文号治理的,应提供原料的合法来源及质量操纵资料,包括生产企业、执行标准、批准文号、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等。
4.注射剂用药材一样应固定品种、药用部位、产地、产地加工、采收期等。
以炮制品入药的应明确详细的炮制方法。
(二)辅料1.注射剂应采纳符合注射用要求的辅料。
所用辅料一样应具有法定药用辅料标准。
2.使用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辅料,应提供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操纵的详细资料,包括生产企业、执行标准、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等,进口辅料还应提供进口注册证。
3.若使用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按注射途径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辅料,除下述情形外,均应按新辅料与制剂一并申请注册。
(1)使用国外公司生产,同时差不多在国外上市注射剂中使用,但尚未正式批准进口的辅料,在申请临床研究时可暂不要求提供《进口药品注册证》,但须提供该辅料的国外药用依据、执行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报告。
在制剂批准生产前所用辅料应获得进口注册。
(2)关于注射剂中有使用依据,但尚无注射用标准的辅料,必要时应对非注射用辅料进行精制使其符合注射用要求,并制定内控标准。
应提供详细的精制工艺、内控标准及其依据。
(三)制备工艺1.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应依照药品的具体情形,结合注射给药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系统地研究。
选择的制备工艺应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并全面考虑工艺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的阻碍。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步骤及条件均应明确,并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及工艺验证资料,说明其合理性。
2.制剂处方研究。
对注射剂配液用原料或中间体的理化性质应进行充分的研究,为制剂处方设计提供依据。
在可满足注射剂需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少用辅料。
所用辅料的种类、规格及用量等的确定应有充分的合理性。
辅料选择应考虑药物与辅料、以及不同辅料之间的相容性,必要时应进行相容性研究。
制剂处方设计还应结合制备工艺、稳固性阻碍因素等研究,对制剂处方进行优选。
给药时需使用附带专用溶剂的,或使用前需要用其他溶剂稀释、配液的,在确定制剂处方时,应进行配伍稳固性研究。
3.灭菌工艺研究。
应依照品种的特点进行灭菌工艺研究,优先选择无菌保证程度较高的方法和条件,并进行系统的灭菌工艺验证。
此外,工艺过程中还应采取措施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确保产品达到无菌保证要求。
4.应进行合适的中试以上研究规模和工艺条件的研究,以保证确定的工艺与实际大生产的工艺相一致。
5.制备过程所用溶剂、吸附剂、脱色剂、澄清剂等应充分考虑注射剂的要求,必要时应进行精制,对可能的残留物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制订相应的操纵标准,列于制剂质量标准中。
(四)质量研究注射剂的质量研究是指依照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固性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基础研究。
1.质量研究包含文献研究、化学成份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物学质控方法的研究等。
2.注射剂中所含成份应差不多清晰。
应对注射剂总固体中所含成份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
有效成份制成的注射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许多于90%;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总固体中结构明确成份的含量应许多于60%。
3.应结合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均一性,进行相关质控方法的研究。
(五)质量标准制订质量标准研究用样品应为中试以上规模的产品。
依照质量研究的结果,确定必要的检测项目和合理的检测方法,制订质量标准。
1.质控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到注射给药以及药品自身的特点,并能灵敏地反映药品质量的变化情形。
以药材或饮片投料的,为保证质量稳固,应制订中间体的质量标准。
2.质量标准所用方法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方法学的验证,符合相应的要求。
3.制法项应明确各工艺步骤及技术参数,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规格及用量等。
4.检查项除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制剂通则“注射剂”项下要求外,还应建立色泽、pH值、重金属(汞、铅、镉、铜)、砷盐、炽灼残渣、总固体、草酸盐、钾离子、树脂、蛋白质、鞣质、降压物质、专门毒性检查及刺激、过敏、溶血与凝聚试验等检查项目,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检查水分。
此外,有效成份注射剂应对主成份以外的其他成份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必要的操纵。
5.原料(药材、饮片、提取物、有效部位等)、中间体、制剂均应分别研究建立指纹图谱。
还应进行原料、中间体、制剂指纹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指纹图谱的研究应全面反映注射剂所含成份的信息,必要时应建立多张指纹图谱。
经质量研究明确结构的成份,应当在指纹图谱中得到表达,一样不低于已明确成份的90%,关于不能表达的成份应有充分合理的理由。
指纹图谱的评判可采纳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刻、非共有峰面积或者相似度等指标进行评判。
同时,也可依照产品特点增加特点峰比例等指标及指纹特点描述,并规定非共有峰数及相对峰面积。
指纹图谱的评判还可选用对比提取物对比的方法。
6.有效成份制成的注射剂,主药成份含量应许多于90%。
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所测成份应大于总固体量的80%,注射剂中含有多种结构类型成份的,应分别采纳HPLC和/或GC等定量方法测定各要紧结构类型成份中至少一种代表性成份的含量,此外,应对未测定的其他成份进行研究。
处方中含有毒性成份或已上市单一成份药品的,应测定其含量。
注射剂质量标准中含测指标均应规定其含量的上下限。
(六)稳固性研究1.注射剂应进行稳固性阻碍因素试验、加速稳固性试验和长期稳固性试验等。
2.注射剂的稳固性研究应依照处方、工艺及其所含成份的理化性质、药品的特点和质量操纵的要求等选择能灵敏反映药品稳固性的指标进行研究。
3.临床前稳固性研究的考察时刻应能够保证制剂在临床期间使用的稳固性。
申报生产时应提供长期稳固性试验研究资料。
四、药理毒理部分(一)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由有效成份制成的注射剂,应全面研究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应对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探干脆研究,必要时,尚应研究要紧成份之间的相互阻碍。
(二)非临床有效性研究非临床有效性研究,应依照其立题依据、功能主治(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试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观看指标,全面考察受试物的药理作用及其量效关系。
试验过程中除采纳功能主治(适应症)相似的已上市药物进行阳性对比外,应增加口服或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进行对比,并注意口服或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受试物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应采纳合理工艺制备口服或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的受试物)及给药剂量的设计,以充分说明选择注射给药的合理性。
中药、天然药物复方注射剂,如其处方中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方,且两者功能主治(适应症)差不多一致,应增加已上市注射剂的阳性对比组,并注意两者之间剂量的可比性。
(三)非临床安全性研究非临床安全性试验,必须在通过GLP认证的GLP实验室进行。
如注射剂所用辅料用量超过常规用量,应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
如使用了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按注射途径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辅料,应提供可用于注射给药途径的依据,必要时提供相关的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
新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注册申请,应进行一样药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制剂安全性试验。
如处方组成中含有首次用于注射给药途径的原料,还应提供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试验资料,必要时尚需提供致癌性试验资料。
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均应采纳啮齿类和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制剂安全性试验要紧包括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试验。
刺激性、溶血性试验应依照临床试验的需要,对稀释溶液的种类、给药浓度、给药速度等进行考察,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中药、天然药物复方注射剂,如处方中包含已上市注射剂的处方,且两者功能主治(适应症)差不多一致,应增加已上市注射剂的阳性对比组,并注意两者之间剂量的可比性(至少应设置一个与受试物高剂量组具有可比性的剂量)。
五、临床部分1.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应当进行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