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0篇)

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0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附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花朱自清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

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

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

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

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

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

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

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

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

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

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

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

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

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

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

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

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型古诗文阅读题型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型古诗文阅读题型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最新型古诗文阅读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

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

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

请即此而论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

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

父卒,叔齐逊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

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

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

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

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

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

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

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

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

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

呜呼,廉顽立懦[注],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注]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新高考阅读理解真题练习(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古诗+语用)(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论述类文本)【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导读:高中的阅读理解一般会以名著节选为考试内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高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谢冕《维也纳的“金戒指”》高二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自从那次访问维也纳,距今已八年多了。

我不喜欢写浮光掠影的猎奇式的文字,到过一些地方极少留下笔墨。

关于这座城市我竞写了两篇,这已有点例外了,但我似乎依然有话要说,我一直想着那座城市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晶,但又古老,而古老中又透出青春之气。

这是一座毫无龙钟之态的充盈着活力的历史名都。

②想起维也纳,就想起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种对于各种艺术风格充满敬意的维护和修缮,表现出奥地利的坚定和自信。

每次想起维也纳,想起它的这种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惜和尊重,我就会痛苦地想想我们曾经是多么轻率地对待我们自身的丰富,而又是多么浅薄地趋同于流行的时尚。

③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

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拆毁、捣碎包括古都北京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城墙,从外城到内城,从巍峨的城门到金碧辉煌的牌楼,无一例外地拆个精光;另一方面,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兴致勃勃地制造假古董,从西游宫到封神宫,从“狮子楼”到三国城,以及随处都可以营造的连曹雪芹也没有说清在哪里的“大观园”。

④由维也纳的保护旧建筑,联想到维也纳的保护有轨电车,更是让人感慨。

游维也纳能够坐上一趟有轨电车,在电车有节奏的行进中,领略沿线“建筑博物馆”如画轴般展开,那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奥地利这样发达的欧洲国家,像有轨电车这样陈旧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得到保护并生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而事实却不仅是保存,有轨电车这一种被称为维也纳“金戒指”的内环线,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

为此,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人。

高中语文阅读试题库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试题库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试题库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1-3题。

文章文章作者:张晓风文章内容摘要:时光如同一位艺术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试图用文字去捕捉时光的足迹。

然而,时光是无形的,它悄无声息地流逝,却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探讨了时光对于个人成长和记忆的影响。

1. 文章中提到的“时光的印记”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时光的印记指的是时间在个人生活和记忆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和记忆。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文人墨客试图捕捉时光?答案:文中并未具体列举文人墨客的名字,而是泛指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

3. 文章中作者对时光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时光的态度是既感慨又敬畏。

感慨时光的无形和流逝,敬畏时光在个人生命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6题。

文章标题:《岳阳楼记》文章作者:范仲淹文章内容摘要:《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范仲淹在文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4.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愿意先考虑国家的忧患,然后再享受个人的欢乐,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文章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意境是什么?答案:这句话描绘了登上岳阳楼时,心胸开阔,忘却一切世俗烦恼的境界。

6. 范仲淹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的?答案:范仲淹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自己登楼时的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7-9题。

诗歌标题:《静夜思》诗歌作者:李白诗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静夜思》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练习二第Ⅰ卷阅读题一、(安徽省2020届高三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

《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

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

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

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

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

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

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

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

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

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

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

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

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主题群文阅读__良知与悲悯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主题群文阅读__良知与悲悯部编版必修下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良知与悲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北京人(节选)曹禺曾思懿(提出正事)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曾皓(摇头,轻蔑地)这个人,我看——(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曾皓回头望他一眼,气愤地立刻对那正要走开的愫方)好,愫方,你先别走。

乘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

愫方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江泰(善意地嘲讽)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迭连快说)坐下,坐下,坐下,坐下。

〔愫方又勉强坐下。

〕曾皓愫方,你觉得怎么样?愫方(低声不语)曾皓愫方,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料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曾思懿(连忙)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曾皓(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

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

愫方,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江泰(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有进款,这,这自然是——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

(转对愫方,焦急地)愫方,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曾思懿(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曾文清(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就向书斋走——)曾思懿(斜睨着文清)咦,走什么?走什么?〔文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

〕曾皓文清,怎么?曾思懿(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方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

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

(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曾皓(当然听出她话里的根苗,不等她说完——)好了,好了,大奶奶请你不要说这么一大堆好心话吧。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篇一: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txt>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

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

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

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

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

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

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

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

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

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

最新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杜工部:即杜甫。

因杜甫被授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因此人称杜工部。

这首诗是李商隐离开成都,在饯别宴席上所写。

这首诗是模仿杜诗风格,因而以“杜工部蜀中离席”为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先以问句表达无尽的慨叹,再转到“世路干戈”的背景上,自然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

B.诗人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交代西北边境多年动荡、战乱不断的局势,饱含作者的深忧。

C.第三联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

D.尾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仍回到饯别,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忧时情怀。

2.“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情感深沉;“顿挫”,指表情达意起伏变化。

有人评价李商隐此诗模仿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从“沉郁”“顿挫”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沉郁:李商隐把时事引入传统离别诗歌之中,把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博大而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

②顿挫:诗歌从感慨别离到担忧时局,从眼前宴席联想到当垆的卓文君,跌宕起伏,参差错落,具有杜诗“顿挫”之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 “描写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的说法错误。

细读颔联可知: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即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术语,分析诗歌风格及其具体表现的能力。

这首诗李商隐仿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写,首先就要搞懂“沉郁”和“顿挫”的具体含义。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

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

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

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君曰:“此不足为也。

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

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

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

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

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

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

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

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

如期必于秋。

”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

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

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

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①比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没________(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治疾多奇验()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②而吾不及预,命也夫()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3)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4)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及答案那个月饼不见了毕淑敏温奶奶在副食店称了二斤月饼。

售货员用脆黄的纸,将月饼包成了两包,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个麻花劲儿,递到温奶奶手里。

小小的店,有人一次买二斤点心,是大主顾了。

温奶奶拎了月饼包,出了店。

见远处沥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侧身,半背着脸,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

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

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那口子随着人走动的步幅一张一合,有的时候裂口就对到了一处,里面有什么就看不大清楚了。

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温奶奶老了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

一块月饼能让嘴里甜半拉多月,哪样点心有这般经吃?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

”公路边的甲男眼尖,觑见纸包里褐黄色的齿轮说。

“我吃月饼可不论时辰。

想吃就吃。

”温奶奶得意地说。

心想你小子可没说到点上。

“你这个人,真是糊涂。

别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饼,奶奶是天天过八月十五!”乙女说。

温奶奶赞许地看了这小媳妇一眼,心里说,人俊心也灵,这还差不多。

但又稍存遗憾,还没说到根本上。

就在温奶奶心里埋怨大伙怎么都这么笨的时候,丙男茅塞顿开,大声说:“温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儿,又给您汇钱了是不是啊!”这就对喽!温奶奶老鹏似的展开青筋毕露的手,托着月饼包说:“可不是!要我我哪能买月饼!大伙尝尝吧!”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

人们赶紧闪开,久在路边住,什么车什么劲道大伙都有数,这车,就算踩了刹车,不滑个几十米停不下来。

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

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

别的几个还好,眼见得划着弧线散在近旁。

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

载重卡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扑起团团烟尘。

月饼在车前迫不及待地逃着,可一个轱辘哪里跑得过十个轱辘?大轮子与小轮子的距离越来越窄了,就要追上了,大伙瞪大了眼,不错眼珠地看着……待那个庞然大物驶过,公路上早不见了那个月饼。

大家就替温奶奶可惜。

温奶奶自己也可惜,心想还不如刚才硬塞到那个漂亮的小媳妇手里,好歹落个人情。

家穷的丙男腼腆地说:“温奶奶,压碎的月饼您就不要了吧?我家孩子多,就把碎渣子扫回去,让孩子们也尝尝月饼。

”温奶奶慷慨地说:“都归你啦!”嘴慢的人就恨自己怎么没说在前头,只有袖了手,跟了丙男去看月饼。

心想碎成粉未才好呢,大家都吃不上。

人们走到近前,见乌青的柏油路平平坦坦,没有想象中砂石样的碎碴。

心想载重车就是厉害,单是车轮卷起的风,就把恁大一块月饼吹得连沫都不剩一星。

别人就心满意足地走了。

丙男不死心,心想怎么也得雁过留声,就是策划周全的谋杀案也得留个指纹什么的吧?他在公路上走了走去,突然发现某块地方比别处低,好像有人在路面上锲了个螺丝钉,拧得太紧了些,局部反倒凹陷了。

他蹲下身,半跪着腿,用双手胡噜开浮面上的尘土,一个碗口大的路疤出现了。

他索性趴下,用手指沿着周边清了轮廓,又撅着屁股鼓足腮帮用力去吹土飘起来,又落下。

一个黄灿灿亮闪闪的月饼,完整地露出脸。

它镶在沥青中间,好像一枚金色的勋章。

丙男赶紧用土把月饼盖上,若无其事地回家。

晚上才来把月饼挖回去,掘月饼时时候颇费了力气,工具也不称手。

先是用锨,月饼和柏油路根本就无动于衷。

后来还是他老婆,想起家里还藏着几根江米条,说是等孩子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好填他嘴里哄着玩。

孩子虽有几次哭得像要断气,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江米条就节省下。

现在找出来当撬杠,真是极好用的,一下就把月饼撬出来。

全家当时就分吃了,先吃的月饼,后吃的江米条,味道真好。

(节选自毕淑敏的《月饼的故事》)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开头写售货员包月饼时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个麻花劲儿,这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B.第2段到第10段,温奶奶故意把一包月饼弄破并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可见她很虚伪。

C.“我家孩子多,就把碎渣子扫回去,让孩子们也尝尝月饼。

”可见丙男并非想占小便宜之人。

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肖像、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

E.这篇小说叙述了关于月饼的一个故事,虽说结尾情节有虚构成分,但整个故事却来源于生活。

2.“一个黄灿灿亮闪闪的月饼,完整地露出脸。

它镶在沥青中间,好像一枚金色的勋章。

”这句话有何妙处?(4分)3.载重卡车驶过后,公路上早不见了那个月饼,最后丙男发现它镶在了沥青中间。

但这个情节在前文后很多伏笔暗示,请找出这些伏笔。

(5分)4. 丙男“全家当时就分吃了,先吃的月饼,后吃的江米条,味道真好”。

月饼的味道真的很好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BD【解析:B项温奶奶很得意、高兴,故意在炫耀;D项肖像描写不是主要的描写手法。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露出脸”)的修辞手法,把镶在沥青中间的一个黄灿灿亮闪闪的月饼比作一枚金色的勋章,突出了月饼镶在沥青中间在土飘落下金光闪亮、圆形、有美丽图案的特点,表现了丙男找到那个“不见了的月饼”的欣喜若狂的高兴心情,那个月饼就是对他坚持不懈、辛苦寻找的奖赏。

3.评分标准:共有7处,任意答出5处就给5分。

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

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

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包破、口大)温奶奶老了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

(月饼硬)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

(包破)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塞一让)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

(车来、风大)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

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

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

(月饼甩出,一个滚动)载重卡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扑起团团烟尘。

月饼在车前迫不及待地逃着,可一个轱辘哪里跑得过十个轱辘?大轮子与小轮子的距离越来越窄了,就要追上了,(车轮碾压了月饼)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答味道好与不好,都要联系全文,言之有理。

若答味道好,可以抓住全文的三点内容:丙男孩子多,家穷,全家人是在尝尝月饼,自然觉得月饼味道无比好;这块月饼来之不易,是丙男在公路上的土里辛苦找到的,并且艰难地用江米条作撬杠从沥青中间撬出来的,故全家人觉得香甜无比;这块月饼是应该在月饼节吃的团圆月饼,全家当时就分吃了月饼和江米条,意味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

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

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

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

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

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

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

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

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

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

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

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

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

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

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

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

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

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

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

《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

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

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

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

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

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

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