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课鸦片战争【一】情境导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
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知道是谁领导了这场伟大斗争吗?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冲突吗?【二】新知探究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中国、英国在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在中英贸易中,又存在怎样的问题?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等很难卖出去。
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却十分畅销。
最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图片展示: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简图。
在这种正当的贸易中,英国不仅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反而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种局面严重影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又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通过这两句诗,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林则徐的品质,并思考他会不会辜负道光帝的期望?恪尽职守,爱国爱民。
不会辜负皇帝所托。
爱国主义精神(或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等内容均可)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中国历史的第一课,上承七年级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本课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三目,呈现的是天朝上国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挑战,最终落败的这一段历史。
从结构上看,这三目内容前后时序衔接,又具有因果关联,可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三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他们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史有初步的了解,对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们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
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但是毕竟才八年级,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其次,从本课开始,即进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这一段历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中国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
2.知道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战败的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从《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2.运用表格,梳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危害。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多个角度探讨鸦片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爆发、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是西方列强胁迫中国变为其附庸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进行抗争、探索富强的伟大开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3.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鸦片战争是我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英列强的坚船利炮,将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轰醒,耳目昏聩的老大帝国开始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而动。
这场战争的起因为何?战况怎样?造成了什么结果?二、自主学习(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了解虎门销烟。
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分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分析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
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知道是谁领导的这场伟大斗争吗?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教师:你们知道“虎门销烟”的“烟”指的是什么吗?学生:鸦片。
教师:对于鸦片,你了解多少?学生:(各抒己见)鸦片是一种毒品,久吸上瘾,对身体十分有害。
它的价格很贵。
……教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归纳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材料一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
……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
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
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背景和起因;2.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及其影响;3.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学生能够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鸦片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并掌握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4. 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他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
(2)讲解1.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以史料或图片等形式,呈现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2.在小组内分享探究结果,及时纠正错误和不严谨的论述,最终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2.学生通过读取教材或课外阅读,尝试从不同角度谈谈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5. 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估小组讨论中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历史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二、教学反思本教学方案的主要特点在于,在讲授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小组协作和学生个人思考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和史料图片等形式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这一事件,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侧重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认识历史。
因此,综合这一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而又客观和公正地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鸦片战争为主线,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封闭的市场成为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2.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毒品问题,清政府采取禁烟运动,引发英国的侵略战争。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经过一系列战役,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八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新课标: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意义;2.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3.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中规定的通商口岸。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导入新课: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老师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今天起,我们就来领略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
从而导入新课。
说明: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可以说成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内容: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2)英国经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对外开始进行殖民主义扩张与殖民掠夺。
(3)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处于出超地位。
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1)损害人民身心健康。
(2)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财政。
(3)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4)银价上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原因:(1)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弱;(2)鸦片摧残吸食者体质。
过程:1839年3月道光帝派林则徐到达广州禁烟。
6月3 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难将收缴的全部鸦片当众销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力下降)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
”和虎门销烟图(指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这场)
,教
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10万人,但却打了
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落《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
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
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损害了中国
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