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博辅导班:2019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考博辅导班:2019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

经验分享

南京大学2019年我校公开招考全部以“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各院系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及院系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相关选拔工作,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博士生。各院系招生计划、具体考核办法,请查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的公告说明、招生目录以及相关院系网站的实施“申请-考核制”相关规定。

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系根据中期考核结果,在我校研究生中挑选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具体要求请咨询相关研究生培养部门。

获得推荐免试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复试后,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研究学科。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办法》。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于1944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气象科技人才和业务骨干,造就了一批国内外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气象学”学科从1988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排名国内同类学科第一。

大气科学学院具有一个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二个系,气象学系和大气物理学系。拥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三个博士和硕士点,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本院具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资深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并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全院目前在职教职工67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思政教师5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职工7人。在49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其中,47人具有博士学位,

3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在中尺度天气、边界层气象、大气环流与季风、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大气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已形成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派出留学与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本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建有多普勒天气雷达、极轨/静止卫星接收系统,EOS/MODIS卫星接收系统、风廓线仪、大气风洞、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群等,具有较好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设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安徽、辽宁等教学实习基地;建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南京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和“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95%以上。去向主要为:在国内外重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学位(占三分之二)、主要在中国气象局系统及国家民航和环保系统从事气象工作和其它(占三分之一)。

二、招生信息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2个:

070600 大气科学

研究方向:01 中尺度动力学02 大气动力学03 气候系统分析和模拟04 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05 气候动力学和可预报性06 海气相互作用07 中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08 大气动力学与数值天气预报09 气候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10 气候动力学11 天气学12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15 区域气候变化与模拟16 海气相互作用与亚洲季风17 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气候异常20 数值天气预报和资料同化21 陆气相互作用22 雷达气象学23 中尺度气象学24 大气辐射与遥感25 中层大气研究26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27 区域环境-化学-气候模拟28 大气边界层物理29 云和降水物理30 大气辐射与遥感探测31 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32 灾害性天气预报33 水文气象34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36 云和降水物理学37 人工影响天气38 大气环流39 气候变率与气候动力学40 云-辐射-气候过程41 遥感探测及其应用42 气候系统模拟和分析43 气溶胶-云与气候相互作用44 气溶胶和空气污染45 城市气象47 碳水循环研究48 大气边界层49 城市气象环境50 区域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51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52 数据同化和大气可预报性53 大气动力学和数值模拟54 大气边界

层湍流55 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56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57 陆面过程模型发展与评估58 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预测的影响59 云与气候变化60 云的辐射传输与遥感考试科目:①1107 “申请-考核”英语②2203 “申请-考核”专业课一③3323 “申请-考核”专业课二

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研究方向:01 全球变化0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03 灾害性天气事件与全球变化06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07 城市气候与环境08 生态环境遥感09 碳循环

考试科目:①1107 “申请-考核”英语②2203 “申请-考核”专业课一③3323 “申请-考核”专业课二

三、报考条件

2019年参加申请考核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国家承认学历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含六年,于2013年9月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持境外学历或学位证书者,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已获学士学位(但未获硕士学位)并在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1)在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有专著出版(含独著或合著);

(2)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或专业奖励。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附件:南京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信,下载地址:/943/list.htm)。

6.现役军人考生须符合军队有关报考规定。

7.硕博连读类考生除满足上述第1、2、4、5条规定之外,还必须通过中期考核,且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