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古诗中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古诗里的动与静”,其中的“1”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滁州西涧》,“另外两篇”是《雨后池上》《鸟鸣涧》。
《滁州西涧》是一首七言绝句的山水诗。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
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
《雨后池上》这首古诗选自课外,《鸟鸣涧》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这两首诗内容浅显,景物描写静中有动,画面充满生机,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读通古诗。
学生已经通过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学会了能插图和诗文结合起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课堂中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诗歌中景物动静的变化,探究动静搭配的不同妙处。
“群文阅读”不像平时教学,一节课只讲一首诗,而要学习一组诗,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也是富有挑战的。
要在四十分钟内学习三首诗,意味着要摒弃字斟句酌、咀来嚼去的分析式阅读,要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通过《滁州西涧》的学习,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朗读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对比学习《雨后池上》《鸟鸣涧》,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式。
3.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1.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复习古诗。
一、联系旧知,激发“动静探究之趣。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的古诗,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旧文带新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古诗的氛围。
】二、学习《滁州西涧》,探寻“动静搭配之美”。
1.多种朗读,整体感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的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师寄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二、教学目标:1、牢固掌握鉴赏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2、通过训练学会分析诗歌中所用技巧。
3、通过训练规范答题思路。
三、考纲阐释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点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本文就表达技巧的考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对考生能有点帮助。
四、术语解读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考生明明读得懂,却得不到分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我们一般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来谈。
五、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体现了诗歌怎样的主旨。
4、解答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要求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2017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配套)1
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2.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3.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考试说明》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试说明》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①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①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②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③分析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②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③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①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②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三)常见艺术形象类举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即几个物共同表达同一种感情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三、合作探究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探究答案:答题步骤:四、学以致用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答:五、课后练习秋蕊香张耒(lěi)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
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学案博苑12-30 0853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2、读懂诗歌中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通过高考题见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等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题型二、高考例题1、[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淡磨:轻磨拂拭。
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淡,轻。
磨,拭。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要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反衬或以虚写实。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通篇不对当前处境(实)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虚)进行有力的反衬。
诗歌中的静与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动景与静景的关系2、引领学生体会中华诗歌的美妙之处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静衬动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
摄影师运用了快门的技巧,在同一张照片张呈现出了静态与动态。
或清丽,或落寞,或风云变幻,或笃定永恒,就在这动态与静态的呈现中。
不只是现代的摄影师,古代的诗人们,也非常注重在诗歌中描绘动态和静态的景物,以期塑造出别致灵动的艺术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诗歌中静与动。
二动静的五种关系诗歌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有很多种,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以下五种: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第一种: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即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宋代诗人潘大临,其诗得法于苏轼,为黄庭坚所赏识,他的组诗《江间作四首》一直备受人们称赞。
《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
这首诗歌中哪幅画面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呢?“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前一句,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鸿雁正在振翼高飞,却似在后退。
一“拳”一“退”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第二种: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即把运动着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很熟悉。
这首诗歌中哪一句是把动态景物当做静态景物来描写了呢?“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种: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导与练】(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案2 鉴赏古
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随堂演练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
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2014浙江萧山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解析:画线句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所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就很清楚了。
前文有“乡泪”,本句有“迷津”,所以自然有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迷茫。
若答“烘托,以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或“对于前路漫漫的迷茫”“欲归不得的迷茫”)也可。
答案:以景结情,融情入景。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从整体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小注可知诗人身处晚唐,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此时诗人凭吊台城古迹,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答案: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课件-ppt剖析精选课件PPT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 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 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诗人撇开自己,从相思的另一 方来写,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 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 我.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 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
随竹明空 意喧月山 春归松新 芳浣间雨 歇女照后 山 ,,,, 居 王莲清天 秋 孙动泉气 暝 自下石晚 可渔上来 留舟流秋 。。。。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 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 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 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 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天津卷
•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 织品的一种。
• 题: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 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2.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常用修辞手法;3. 能够独立分析和鉴赏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3.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古代诗歌的鉴赏材料;2. 音乐播放器;3. 录音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2:引入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10分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深远、精炼、含蓄;形式多样、韵律优美;常用修辞手法丰富等。
引导学生研究并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Step 3: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2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并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例子进行解析和分析。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
Step 4:分析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15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Step 5: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0分钟)给出几首古代诗歌,并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包括理解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修辞手法、品味诗歌韵律和格律等。
Step 6:学生练习和讨论 (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练习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和观点,并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古代诗歌鉴赏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Step 8:课堂小结 (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主题,通过介绍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修辞手法、韵律和格律等,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PPT优秀课件
3
参考答案: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 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 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 调皮,是动景。(步骤1)全诗动 静结合,(步骤2)写出了兰溪山 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步骤3)
小组交流
挑战高考
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数峰清瘦出云来”。(4分)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古代诗歌鉴赏之
动与静
学习目标
1、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 2、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
观看微课
牛刀小试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 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上阕写凉月倒影,山光水色映
射,湖面如同镜子般平静,而下阕 写桃花雨把鲤鱼惊动,“跳”更表 现鱼儿的活泼好动。运用动静结合 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名言摘抄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2)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三、因例说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注:以下为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的格式和排版要求,具体分小节和小标题,不涉及实际教学设计的相关细节。
)一、导言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动与静是古诗中常见且有特殊意义的主题。
本文将围绕古诗中的动与静这一主题,设计一节群文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并培养他们对动与静的感知能力。
二、课前活动1. 导入学生们进入教室后,教师播放了一段与动与静相关的动画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动画片中看到了哪些动态的事物?又有哪些静态的景象?2.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动画片中观察到的动与静,并与小组成员一同完成动与静概念的定义。
三、正式教学1. 内容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将精选的古诗展示在大屏幕上,读一遍作者的介绍和题目,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观察诗歌中的图像、意象、节奏等来感知其中的动与静元素。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并在一定时间内分析、讨论,并撰写对这首诗的动与静感知。
3.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分享他们对诗歌中动与静的感知,其他学生则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课后练习1. 个人实践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通过观察和注释诗歌中的动与静元素,写一篇300字的感悟文章。
2. 作品展示在下一节课上,学生们将他们的感悟文章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评价,最佳作品将得到表彰。
五、教学总结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古诗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对动与静的感知和理解。
2. 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主观感受记述,并提出课堂合作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意见。
六、延伸拓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中动与静的感知能力,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更多的古诗进行分析和感悟,并将自己的感悟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动与静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群文课:古诗里的动与静
群⽂课:古诗⾥的动与静海洋岛学校宁晓明群⽂篇⽬《刺勒歌》《出郊》《绝句⼀》《绝句⼆》《鸟鸣涧》教学⽬标1.运⽤“想象”的⽅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中加⼊‘动’,画⾯就能‘活起来’”的问题,再通过三⾸诗的对⽐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法”;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对古诗“动”与“静”的继续探索。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背诵古诗《画》,通过交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1.(配乐图⽚:草原美景)师讲述,创设情景,配乐范读。
2.⾃读:读准字⾳,读通句⼦。
3.引导:读好诗的停连。
4.想象读:感受诗中描绘的画⾯。
⽼师:在这⾸诗中所展现的有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去书中读⼀读,找⼀找,把它圈出来。
拿起笔,开始吧。
学⽣:(学⽣圈出:天,野、风、⽜、⽺。
)5. 对⽐读:感知有“动”有“静”的美妙。
⽼师:如果没有最后⼀句“风吹草低见⽜⽺”,读⼀读,你更喜欢哪幅画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学⽣:(同桌交流半分钟)⽣反馈。
⼩结: “风吹草低”“⽜⽺活动”让草原更有⽣机了。
(板书:⽣机)【设计意图:低年级的群⽂阅读设计主要以⼀篇带多篇为主,这样第⼀篇⽂章就要精讲,习得⽅法,为后⾯的多篇阅读打下基础。
同时,低年级的古诗的教学创设情境⾮常重要,⼊情⼊境的朗读会帮助学⽣感受诗的境界。
】⼆、读《初郊》《绝句⼀》《绝句⼆》,感悟“动静搭配之妙”1.读⼀读,把诗中“动”的诗句⽤横线画出来。
(⾃读,画句⼦)2.⽣汇报,引导发现:《绝句⼆》 “风在动”。
⼩结:我们发现这些诗展现的画⾯中,都“有静有动”,有的⼀眼就能发现,有的藏在诗⾥。
三、再读《初郊》《绝句⼀》《绝句⼆》,探索“动静搭配之秘”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诗,想⼀想:在这三⾸诗中,“动”“静”是怎样交朋友的?跟同桌说⼀说:表格中有“?”的地⽅该填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
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例如陶渊明。
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大家回顾一下人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指出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再如这幅送别场景,缠绵悱恻又悲凉寂寥,“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表现的韵味十足。
大家回顾一下景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学们注意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再看这幅野菊的形象。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高洁的超凡脱俗的野菊形象跃然眼前。
大家回顾一下事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对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我们欣赏诗歌的美,领会诗歌的意境,除了把握诗歌的形象,还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掌握。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中的动静结合。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分钟)(板书课题)
一起来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
2、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
先看一个微课,了解动与静的概念。
(学生观看微课)(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2分钟)
动与静的问题具体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通过题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诗歌)
兰溪棹歌(zhào)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老师解释重点字词: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学生翻译: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的答题情况:
A、上阕写凉月倒影,山光水色映射,湖面如同镜子般平静,而下阕写桃花雨把鲤鱼惊动,“跳”更表现鱼儿的活泼好动。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2分) (学生分析:不是倒影,也不是桃花雨把鲤鱼惊动)没有具体标明动景和静景;“跳”无中生有。
B、静态的景观:凉月如眉,山色水光清丽明净,与动态的景观:鲤鱼争相上滩相互映衬。
以动衬静,更突出兰溪半夜的静谧。
(2分)
(学生分析:不是映衬,也不是以动衬静)术语不正确
学生争论:这种答法太死板,加上冒号——不死板,这是答题步骤
C、诗中的上联通过描绘“如眉的凉月挂在柳梢上,山色全倒影在清澈的溪水中”,从
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静景;诗的下联通过写兰溪鲤鱼争相游上岸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动景,上下联动静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空明寂静、美妙清幽的氛围。
(3分)
(学生分析:太罗嗦,为我们展现的氛围不对,突出了静,回答成了以动衬静)不能太罗嗦,说的效果与分析相矛盾。
师:我们总结一下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标明动景和静景;无中生有;术语不正确;太罗嗦,说的效果与分析相矛盾。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
师: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所以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
(步骤1)全诗动静结合,(步骤2)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步骤3)
通过这个题我们总结动与静类题目答题步骤: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板书)通过这个题的分析,我们对这类题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前后6人前后讨论2、3题,完善自己的答案。
3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答案。
切换展台
(生到展台展示答案)(字好的坏的2个对比)(提前复印学生的答案,做成小纸条)大家都交流好了吗?哪个小组想试试?
学生展示。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一位勇士!(鼓励一下)
有没有人想给他点评一下。
学生点评。
这位同学简直是个小字典,为他的表现鼓掌!哪个小组还想展示?学生展示。
(前后对比)同学平时给我的感觉是不爱说话,小心翼翼。
你今天表现的大胆、大方,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
通过这几位同学的阐释,我们对这首诗歌已经了然于心,我们齐读这首诗,重新体会他的动与静。
再看第三首诗歌。
哪个小组想尝试?学生展示。
学生分析。
看到大家这么积极,我也想加入进来了,听了你们的分析,我觉得我做的不如你们,要扣一分。
练习题大家掌握的很好了,下面我们挑战一下高考题。
(切换展台)挑战高考
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数峰清瘦出云来”。
(4分)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参考答案:一个“出”字,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20分钟)
【课堂小结】
在前面的交流中,我还是看到一些迷茫的眼神,下面我们课堂小结一下,再强调一下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1、分动静,分别概括诗中所描绘的静景、动景。
2、点关系,相关的术语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等等。
3、说效果,即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当堂检测】
同学们都掌握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小纸条,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
(下发小纸条)
秋蕊香
张耒(lěi)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展示)
参考答案:上阕起首两句写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望远,皓月流辉,是静态描写。
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当堂检测)(10分钟)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动静结合,下一节课我们学习虚实结合,剩下的时间交给你们。
(下发虚实结合学案。
)
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