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吗
中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国际形势的解读

一
战略敌手 , 国际形 势 对 中国极 为不 利 。“ 9 ・ 1 1 ” 事 件 发 生后 , 美 国随 即进 行全球 战 略调 整 , 将 反对 恐怖 主
、
和平发 展合作 的 时代主题 , 为 中 国发展 提供
了历史 性机遇
义作为 自己首要而长期 的国际战略, 并为实施这一
首先, 在 当前和今 后一段 历史 时期 内 , 世界 多极 战略在 阿富汗 和伊 拉 克所 采 取 的行 动 , 使 美 国改 变 化 、 经济 全球化 深 入 发 展 , 资源 、 资本 、 产品 、 信 息 和 了对包 括 中国在 内的世 界 各 大 国的政 策 , 国 际局 势 人 才 以空前 的规 模 和速 度 在 世界 范 围 内流 动 , 各 国 由此 进入 一 个 新 的 阶段 。在 此 背 景 下 , 2 0 0 2年 , 党 相 互影 响加深 , 全球合 作 向多层次 全 方位 拓展 , 共 同 的十 六 报告 首次 指 出 , 2 1世 纪 头 二 十 年 , 对 我 国来 用好发 展机遇 , 共 同应对各 种风 险 , 成 为各 国人 民的
发展合作 的时代 主题 , 为中国发展提供 了历史性机遇 ; 金融危 机促 进 了世 界多极化 , 中国将 获得更多 的发展机遇 ;
全球化进程的持续 , 为 中国发展赢得了机遇。因此 , 纵观国际形势 , 中国发展仍处在 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 战略机遇 期 。颇具后发优势的新疆要抢抓机遇 、 乘 势而上 ,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 : 中国 大有可为 战略机遇期
2024年国内经济形势评估与机遇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形势评估与机遇分析一、宏观经济环境评估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出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平稳,预计GDP增速将保持在6%左右。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也将继续发挥。
其次,消费市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数字经济也将继续迅猛增长,电商、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2024年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外贸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滞缓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都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仍然突出,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机遇分析2024年,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
首先,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其次,绿色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随着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增加,国内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也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会。
政府将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将成为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三、风险应对面对2024年国内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应对措施。
首先,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力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培育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战略机遇期

• 2002年,十六大: “综观全局,21世纪 头20年,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 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 • 2010年,十七届五中 全会:“综合判断国 际国内形势,我国发 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
3、战略机遇期的哲学解读 (1) 从哲学角度看,“机遇”指的是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出现,但一经出现 就可能改变事物现存状态的事件和条件, 一般包含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
2、鸦片战争之后的 第二次错失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抓住了战略机遇期,而中 国仍然沉溺于“天朝大国” 的梦幻中,醉生梦死, 日 本国力迅速超过中国,中 日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变 化,以至东亚出现“学生 打教师”现象。中国错失 了第二次战略机遇期。
• 3、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 100年前的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 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中华民国。。 •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软 骨病”,也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强 大和帝国主义干预,孙中山被迫让 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 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 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
2、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 和谐的水平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坚持把科学 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抓紧抓 好,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水平。要全面推进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我 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 力有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明显改 善。
3、进一步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 局的水平
1、进一步提高把握和利用机遇的水平。 既要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战略,又要有新 的思考和对策。 要善于把利用机遇与应对挑战统一起来。机遇中往往蕴 含着挑战,挑战也往往是机遇。基于这种特点,我们要更加 善于把利用机遇和应对挑战结合起来,化挑战为机遇,变压 力为动力;既善于创造机遇,又善于转化挑战。
何谓“战略机遇期”

何谓“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以来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绩。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03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政府调控与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10年中,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惠及城乡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层面。
下面将详细阐述我国面临的一些重要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全球市场扩大: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推动了经济增长。
2.创新和科技发展: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大创新和科技投资,中国也正在创新和科技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科研人才,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挑战:1.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保护主义抬头。
这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2.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需密切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环境和资源压力: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需要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4.内外部经济结构矛盾: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问题,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需要通过和创新来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继续推进开放:加快推进市场化,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
2.加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既面临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意义、内涵、问题

作者: 刘德喜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10-14页
主题词: 战略机遇期;全球化浪潮;发展战略
摘要:15世纪以来,中国共遇到四个战略机遇期。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能抓住前三个战略机遇期。
直到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才抓住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
新世纪初,中国明确地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主要指在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所处的有利地位。
中国之所以能够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是因为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的战略机遇期也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主要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等。
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未来中国的根本走向和趋势一定是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形势既充满机遇,也同时面临不少挑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1. 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创新和革命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目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波技术变革潮。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2.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亚欧经贸发展,并且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重要合作方式。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核心驱动者,将面临更多新的市场机会和投资机遇。
3. 改革开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全民的需求。
当前的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将会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1. 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当前,全球多数国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了全球化的逆流。
这对于中国来说,将会对出口和对外投资带来压力。
2.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国内的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以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3. 外溢性风险的影响: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溢性风险的影响,如金融风险、环保风险等。
加强监管和预防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总的来说,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伴相生,需要在战略上加强规划,尽可能压制挑战,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从政策环境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个标题,分析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带来的机遇。
一、背景介绍2024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可以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动力。
二、政策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24年,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政府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增强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
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中国经济正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内需的支持力度,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
同时,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实施: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动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政府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同时,深化改革,推动产权保护、市场监管、金融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挑战与机遇挑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下滑压力、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升级难度等。
同时,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冲击。
机遇: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广阔的机遇。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内需潜力巨大。
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带来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加大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

由于国内困境和实力相对下降,美国正在进行“宏观收缩、局部扩张”的战略调整。这其中尽 管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无论是“战略东移”还是“重返亚洲”,我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可能 根本逆转。综观世界,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 第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制约霸权主义因素在增加,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和平发展 的战略机遇。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和新兴发 展中大国迅速崛起,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中美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越来越紧密的经贸联系决定彼此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从 根本上看不会全面对立,美国也不会改变对我国的遏制战略。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世界格局,和平 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将继续赢得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
file:///D|/公司,工会及企业文化/德钢公司”党群工作“/党建工作/党建理论建设/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_战略机遇期_求是理论网.htm(第 2/5 页)2012/8/5 10:44:49
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_战略机遇期_求是理论网
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五,国际体系变革趋势不可逆转,新兴国家活跃于世界舞台,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参与国际关 系重组的战略机遇。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改革国际体系的呼声日益 高涨。目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全球性问题谈判全面展开,特 别是20国集团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增加了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未来将继续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增加世界话语权和国际规则 制定权。 然而,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深刻认识我国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以下“四大挑战”。 一是不能低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实力上升产生的焦虑心态。综观全局,影响 我国整体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由于两国存在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根深蒂固的 矛盾,美国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变。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源于意识形态的偏见 和对我国的疑虑,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配合美国对我施压。对未来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外部挑 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近年来,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跨过21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从一个备受凌辱,积贫积弱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全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不断革新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到而今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的发展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然而中国的发展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未来五年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危机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化进程更加曲折,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在全球化调整发展中拥有新的优势。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致力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发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中具有新的机遇。
三是新兴大国地位上升。
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复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洲及太平洋和新兴市场转移,我国等新兴大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更加健全, 企业竞争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总体看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挑战:1、资源成为发展“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若不加以改变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资源约束的突出问题,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难以适应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战略机遇期

中国近代以来的四次战略机遇期第一次机遇期: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中国面临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竞争对手是西欧。
世界历史学家普遍将1500年当作分界线,以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为标志,世界从此有了相互联系的历史。
15世纪末期时的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和西欧,差不多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大作《大国的兴衰》中指出,在1500年时,欧洲与亚洲相比,并不具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欧洲的相对弱点比它的力量更为明显。
当时的欧洲资源不算丰富,人口更无法同印度和中国相比;地缘政治上,欧洲大陆北部和西部被冰山和海水包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部构成强大威胁;政治制度上,欧洲支离破碎,自罗马帝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法、英、西班牙等国之间争斗不休;在科学技术、文化和军事力量上,当时的欧洲只能算是亚洲文明的学生。
可以说,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都处在相同的水平上。
15世纪时的欧洲最多也只能说是像今天一样,是几个最重要的力量中心之一。
转折点发生在大航海时代。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
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初叶,比欧洲大航海更早,航程更远,使用的仪器更先进,出海的船只更大更坚固,使用的人员也更多。
可以说,在这次东西方的比赛中,一开始中国具有更好的潜力。
但中国没有能力把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力量。
西方的大航海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
经济利益的诉求是源源不断、没有尽头的,这种动力推动大航海运动百折不挠地进行着,同时促发了西方为从新大陆掠夺财富而必须进行的技术革新与军事改造。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
航海家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
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
随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革命的活跃时期。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
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
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西方工业文明是超越传统农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在近几百年来成为全球和全世界最强势的一种文明模式。
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摆在全人类面前,以不断占有新的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方工业文明已经出现发展困境。
全球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使得中国在客观上没有条件再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而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悠久的文明传统、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得中国不可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加上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模式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商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生共长、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创造出一种超越西方工业文明且适合全人类,特别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
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作者:立言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12期立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成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的基本理论前提。
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是我们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中指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深入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意义及要求,必须从科学认识党中央关于时代主题的最新判断入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演变大势的深刻洞察,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对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环境。
如何看待这个环境?邓小平认为,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据此,继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汪同三《人民日报》(2013年04月01日07 版)●国内经济环境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主要有: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巩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效果逐步显现,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潜藏的新机遇主要有: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向发展,我国在发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有可为。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赢得发展,关键要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全面理解这一重要判断,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对于做好今年各方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过去5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初步核算达到51.9万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354元,按照汇率折算超过6000美元,已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8%,是2007年的2.3倍。
我们积极扩大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即期经济增长,而且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实现了创纪录的连续9年增产。
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 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的,并对其国际地位、 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 期。
2、中国近现代错失的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 遇期
抓住机遇的其它国家 末能把握历史机遇的中国
清政府沉溺于“天朝大国”的 梦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 继失败,被日本反超。 辛亥革命革命成果被窃夺,陷 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 建立了新中国,但未能正确认 识世界形势,拒绝与资本主义 阵营来往。对国内阶级斗争严 峻性也进行了不恰当的估计, 拉大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4、在进一步改革过程中,蕴藏着机遇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 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 题不断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 中去解决,而改革需要适当的时机。 多位专家学者指出,全社会就推动改革达成共识,改革开 放以来积累了充分的物质和制度准备,外部压力对国内发 展形成倒逼——在这三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中国已进入了 制度和观念创新的“窗口期”。
资深外交家、化,但是基本要素没有变:大的战争打 不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在日益加深,包括中国在内的 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
1、从国际总体环境看,最突出的大事件有二:一是 欧债美债危机, 未来3至5年,脱困疗伤、重振经济、 战略收缩、体制变革将是美欧各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和 无奈选择,相较而言,中国虽也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 挑战,但总体经济形势仍具有比较优势。二是西亚北 非变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段,西亚北非仍将成为大 国关注和博弈的重点区域,将首先给长期在此博弈的 美、欧、俄的战略走向产生冲击性影响,也因此将为 中国创造性介入提供历史机遇。
战略机遇期

论战略机遇期:1.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 为什么要抓住机遇期?头20年为什么是机遇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如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深刻领会并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面临十大战略机遇 国防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

资料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三军仪仗队开始行进。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国运2011—2020
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2011-2020,对中国来说,是需要想象力的10年。
金融危机遗患仍存,国际格局嬗变加快,科技创新眼花缭乱,灾难动荡迅雷惊耳。中国,则进入“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
这其实正体现了世界财富东移后的国际格局变化。时任巴西总统的卢拉曾表示,G8的时代已经结束,应该由G20取而代之。他说,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忽视新兴经济体的声音,“我们现在谈论G20,因为G8已没有任何理由存在。换句话说,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新兴经济体必须有一席之地”。
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也表示,他当初之所以选择G20召开国际金融峰会,就是因为G20包含了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比G8更具有代表性和合法性。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离不开新兴经济体的参与。
“有史以来,在世界格局上,经济利益的权重首次突破超过了政治利益”。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许正中指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G8到G8+5,再到G20,更重要的是G20在2010年得以“机制化”,这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进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会相对说来更加均衡。而这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的积极结果,也是对中国非常有利的一个机遇。”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我国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11年03月22日20:07核心阅读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上,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挑战也可以因为科学应对而变成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否则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必须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刻度.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再过4个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再过7个月,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十二五”的启幕,是90年来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强民富奋斗历程中的新起点,也是10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甘愿呕心沥血上下求索的新出发.在如此关键节点上,有必要再次研判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略:行进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还在吗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30多年的中国,怎样继续发展的“传奇”机遇犹在大于挑战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是“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两番,全球排名前移四位,跃居世界第二;是梦想成真的十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展世博风采……中国喜事连连;是经受“世界级难题”考验的十年:抗击非典、应对大地震、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成功闯过一关又一坎.“2000—2010”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十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紧紧抓住并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好中有忧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让一些人对机遇能否再度眷顾中国心存疑虑.从“怀疑中国”的戒备到“牵制中国”的意图,从气候谈判的初衷到货币战争的目的,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挑战在增多.从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从基尼系数越过的警戒线到“民工荒”现象逐渐突显,我国内部发展环境的挑战也在增多.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转向调整期,国际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些都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中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内需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教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驾驭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再次为“中国号”列车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当国际金融危机阴云压城,中央高瞻远瞩,科学研判:“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此后两年多来,我国立足内需保增长,尽心竭力惠民生,不仅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使危机最终化作推动科学发展的契机.机不可失乘势而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能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有幸获得发展的机遇,却由于没有及时抓住,而被时代无情地甩在身后.“15世纪以来的500年间,中国错失了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说.机遇极为宝贵,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丧失机遇,就会落伍于时代,甚至陷入国弱民穷、任人宰割的屈辱境地.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抓住眼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动传统发展方式转向“注重结构优化、效益增加、过程可持续和成果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才能更上层楼,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如果错失机遇、延误发展,就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愧对百年来为中国现代化梦想殚精竭虑甚至舍生取义的众多先贤.从全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大幕已悄然拉开.美国有“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有“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有“数字日本”计划……这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力量对比.只有抓住眼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中国才可能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巍然屹立,否则将再次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机不可失,中国必须乘势而上.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时代的呼唤.把握机遇续写精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动摇”.我们头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光环,耳听“崛起的中央帝国”等赞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虽然辉煌,差距也堪称巨大.与世界比,代表一国富裕度的人均GDP,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世界第四十位,现在只排100位左右.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与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比,我们还显得很“苍白”:城乡收入差距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线,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排到了第133位……比来比去,中国不是发展得差不多了,而是还差很多.我们切不可由于自满而轻视发展机遇,更不可由于动摇而改变发展方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懈怠”.机遇靠“抓”.战略机遇期不是靠坐等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持续奋斗,矢志变革,迎来有利于发展的时空因素叠加.机遇要“抢”.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犹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应当始终保持攀登的姿态,锐意进取,切不可由于松劲而错过发展机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折腾”.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中实现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促发展的助力,也是搞建设的保障.没有稳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没有稳定,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不可由于“折腾”而贻误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大门正向中国敞开.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我们就能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奋发有为,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又一次,历史的契机等待着我们把握.。
重新审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重新审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摘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中国也已经成为“战略机遇期”的最大受益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当前,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在冷静观察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
但是,与过去三十年,甚至是过去十年相比,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将伴随着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全球经济格局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一些重大变化,以新的判断、新的思路应对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战略机遇期;内涵与基本条件;新变化;策略一、战略机遇期的提出深度蔓延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犹如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震,动摇了全球经济格局和政治板块。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经济增速减缓,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已经和正在消失,劳动低成本、生产高消耗、发展高投入、产出低附加的外延型、粗放式增长的道路越走越窄,经济结构全面大调整的历史过程已经提前到来。
而美国却高调“重返亚太”,实行“战略东移”和“战略再平衡”,大大增强了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
日本在钓鱼岛频繁挑衅,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挑战中国的战略底线。
菲律宾等国在南海继续侵占我国的合法权益,并不断制造事端。
美国以此作为“战略东移”的口实和平台,积极介入钓鱼岛、南海争端,直接或间接支持日本、菲律宾等国。
而日本、菲律宾等国妄图依靠美国的支持,对抗中国。
双方形成了相互勾结、共同遏制中国的战略态势。
朝鲜半岛危机进一步加剧,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和疑问:“中国奇迹”是否已经走到尽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否意味着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结束?中国是否渐渐失去了先前“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内外大环境?如何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共十八大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还有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吗2011年12月26日《理财周刊》对中国而言,还会不会有第四个战略机遇期?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而且应该仍然从中、美、俄的三角博弈逻辑中去探索。
——“后911时代”中美俄三角博弈的观察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日前公布了美国《2012年防御重点报告》,这个对美国外交政策一向有很大影响力的组织及其报告,将所有对美国构成战略防御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三个事态等级,第一级是“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或威胁美国战略资源供应的状态”;第二级指“威胁影响了对美国来说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第三级是“出现严重或广泛的人道主义灾难,但发生国对美国仅具有限的战略重要性”。
在该《报告》中,中国被列入了第一等级,俄罗斯却仅列入了第三等级。
2011年对全球战略大形势而言,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1)本??拉登被击毙;(2)美国重返亚洲;(3)普京宣布“回朝”。
三件事,都牵动到中、美、俄三角的大博弈。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迄今30年,确实遇到了及掌握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这个长达30年的战略机遇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中美俄三角博弈。
第一阶段,1979年开始,1991年结束。
这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与此同时,中美建交,联手在战略上对付苏联。
但这个极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中美蜜月期,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自1991年开始,美国克林顿总统当朝,中美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美国时不时以人权为借口施压,但下手不重,是因为在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如东德、苏联、东欧纷纷转向之后,美国抱持一种心态,希望将中国也纳入所谓的西方价值体系(经济上走市场经济,政治上走政党政治),果然,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
中国又把握了第二个10年的战略机遇期。
接着,鹰派(新保守集团)小布什上台,从1991年开始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一度曾把俄、中全列为潜在敌对国家、战略对手,未料“911”事件爆发,美国进行全球反恐,反而与俄、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中国又迎来了第三个战略机遇期。
2009年,奥巴马上台,决定撤出因反恐而陷入的战争泥潭,宣布自伊拉克及阿富汗撤军,稍后,并于2011年5月1日击毙本??拉登。
与此同时,进行全球战略大调整,明显又把中、俄列为潜在战略对手的倾向:(1)针对俄罗斯,坚持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对于刚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美国表示对选举中存在的违规行为“严重担忧”,国务卿希拉里更直斥选举“既不自由,也不公正”。
其实,美国真正担心的是“强人”普京将重返克林姆林宫。
(2)针对中国,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并采取了一系列从外交、经贸到军事上遏制中国的行动。
不仅强化第一岛链,延长第一岛链到印度、阿富汗,也强化关岛及澳洲等第二岛链的部署。
对中国而言,在第三个战略期随本??拉登之死而结束之后,还会不会有第四个战略机遇期?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而且应该仍然从中、美、俄的三角博弈逻辑中去探索,因为前三个战略机遇期无一不与中、美、俄三角博弈有关。
理论上,中、美、俄的三角博弈,存在四种可能:(1)美俄结盟共同对付中国;(2)中俄合作,共抗美国;(3)美中联合针对俄国;(4)三角之间维持大致平衡。
除第一种情况,中国将陷入腹背甚至是四面受敌最不利外,其余三种情况中国均可接受,惟其中(2)、(3)相较于(4)又存在比较多的不稳定性。
中国能不能再有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因此就视乎中国能不能避免让第一种情况出现而定。
春秋战国的合纵与连横,魏、蜀、吴的三国演义,或许都可以给当代中国战略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编辑先生: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趋于低迷,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增长趋紧。
请问:在国际前景趋于迷茫的视域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读者艾小鹈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7国集团和“金砖5国”的进口总额环比下降1%,出口增长1%,但增幅远低于第二季度。
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美国第三季度进口下滑2.7%,出口增速下降至2.5%。
受欧洲债务危机扩散影响,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进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出口下滑尤为严重,第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额同比下降43.5%。
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担忧和疑虑: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何谓“战略机遇期”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战略机遇期”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
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时隔不到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又着重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定下了基本格调,也是推进当前中国各项工作的战略背景。
从方法论的认识角度而言,“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基于客观存在而又见之于主观思维的时间范畴。
其客观存在,是说国内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存在状态及未来走势;其主观思维是一种基于对一个时期内国内外形势的总体把握、系统考量和综合判断而得出的具有全局指导性、长远决定性的判断,即为战略。
因而,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战略的本质,也就是具有全局指导性、长远决定性。
一旦作出战略部署,战略的基本方针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其基本内容在短期内也不需要调整。
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由于时空的、短暂的、间歇的、非决定性的变化,对于我们以前所作的决策产生疑惑甚至动摇,从而干扰了我们的视线,懈怠了我们的工作,这样得不偿失。
相反,我们只有坚定信心,善于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把握规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抓住历史所赋予的机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战略这一概念的外延,即机遇的内容,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被添加、被置换、被更替,从而不断被赋予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发展面貌,进而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遇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也是转瞬即逝的。
对于外延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认清和明确内涵的分量与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央的决策,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简言之,可以将“战略机遇期”通俗解释为:国际国内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个基本面的判断,在21世纪头20年不会改变。
虽然在一些地方会出现局部的骚乱、动荡甚至个别的战争,比如今年非洲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埃及总统下台以及利比亚战争结束,但是在总体上有核国家之间难以发生重大的战争,世界大战不会打起来。
发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世代追求的共同主题之一。
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平等博弈、合作多赢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贯之于实践;在政治上,增进民主、推进法治、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努力追求并不断实现的价值取向;在文化上,追求繁荣、求同存异、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在世界各个民族之间达成普遍共识。
这些均为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创造了最佳的外部条件。
更进一步来看,当前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进程之中,但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仍然朝着有利于和平的方向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延续数年之久的诸多经济问题:高失业率、债台高筑、增长滞缓,折射出发达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趋缓,这与以“金砖5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不断壮大形成鲜明对照,必然凸显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
由此,中国迈入了对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制定、修改与推进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机遇期。
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展开合作,也为中国进一步深化国内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法治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历史上少有的契机。
从国内看,中国发展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新阶段。
从城市化发展来看,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以目前的人口城市化速度,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将超过农村居民,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从收入来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大关,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新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收入的普遍增加,将有力地拉动消费,提高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取得显著成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将稳步推进,政府管理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权力逐步在阳光下运行,政府信息逐步公开化、透明化;中国法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
这些都为中国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之,这一阶段将是中国21世纪头20年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延续和深化。
化挑战为机遇中国在面临“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同样影响到中国。
国际上,以所谓“汇率操纵”、“反倾销”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以“美国国际战略东移”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策对亚洲及中国发展的整体钳制,以“南海问题”、“钓鱼岛”事件为代表的领土主权之争,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在其他国家掀起的颜色革命和战争等等,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然而,回望世界历史,不难发现历史从来都是在机遇中发展,动荡中转折,摩擦中前行。
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些摩擦,看准前进的方向,按照既定的战略和目标,化危为机,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世界和谐发展。
应该看到,国内发展中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
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以高度务实负责的精神,在不断发展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应对和抗击国外风险与危机的能力,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