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研讨课教案_23

(古诗群文阅读导学案)

——走近文天祥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理解、质疑和发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学会阅读古诗词。

在教学中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分析鉴赏名句,比较三首诗歌的异同。

3、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4、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分析鉴赏名句,比较三首诗歌的异同。

教学难点

分析鉴赏名句,比较三首诗歌的异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前置性学习

提前一周印发文天祥《扬子江》《过零丁洋》《南安军》以及有关资料,并布置学习任务:

1、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写下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

2、诵读、翻译三首诗,理解诗歌内容,写出三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写法、修辞、关键词句等方面欣赏三首诗,写出这三首诗的不同地方。

4、通过学习,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说说你的疑惑。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导入——《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爱国,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作家王蒙曾说过: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第一我们喜欢唐诗宋词;第二我们喜欢中华料理。唐诗宋词代表的是中国心,中华料理代表的中国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的感情!

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是以怎样的言行诠释了这种感情?今天我们一同走近文天祥,聆听他的心声。

二、小组交流

事先我们已经自学了《扬子江》、《过零丁洋》、《南安军》这三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语文这个角度,围绕自学的几个问题,完成“课堂探究”,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在班上大胆展示。

三、小组展示

小组派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引导,渗透诵读。

(二)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今生不作零丁叹,此世但愿皆尽心。(教师的诵读体会)

四、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1—3题。

【甲】过零丁洋【乙】南安军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

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3、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五、总结拓展

1、总结

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时代的不幸,是诗歌的大幸。时代的苦难,国家的衰败,造就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因爱国,诗人和诗篇名垂青史。读了文天祥的爱国诗,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爱国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言以蔽之,就是“精忠报国”四个字。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是这样说的。英雄精神永远不过时,“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

那么,作为学生,你打算做点什么呢?

2、我手写我心

以《倾听丹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次学习活动的感悟。

(配乐《我的中国心》,学生集体齐诵以下文字,结束课程。)

千古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你的丹心;万里大浪淘沙,始终存留的是你的情怀。

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出了你的胸襟;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中,我读出了你的气节;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中,我读出了你的坚定。

无情的铁链也锁不住你的忠肝义胆,严酷的刑罚也打不断你对祖国的思念,沉重的枷锁更压不垮你顶天立地的脊梁。

你的妻子在整理你的遗物时,发现了你写的这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一个永垂不朽的传说,你为后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你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

六、板书设计

倾听丹心

——走近文天祥

心腹的感情

内容形式名句理解

(结构)

(抒情方式)

七、教学反思

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广“生本教育”的大背景下,准备了这么一节常态公开课。

给九年级学生上古诗,如果还局限于单篇精讲、分析,不仅提不高学生兴趣,更有违于“生本教育”理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尝试着将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过零丁洋》、课外古诗诵读的《南安军》,以及课本外的《扬子江》放在一块进行教学。

一节课里读文天祥的几首诗,意味着老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不可能在这有限时间里面面俱到,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跳读、浏览、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故提前一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在充分了解创作背景下,理解三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而从写法、修辞、关键词句等方面欣赏三首诗,同时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会围绕一个主题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上,不能简单重复前置性学习的问题,因此,设计一个课堂探究表格,围绕领会文天祥爱国丹心,以及诗人如何表达这份情感,赏析三首诗的名句,让学生在表格的填写与分析中达成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群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好古诗,就要在选文时既见“文”,又见“生”;课堂教学时既得“意”,又得“法”;在课堂延伸时,既要拓“知”,又要延“学”。这样,就能使学生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习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

所以,我会一直努力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进行相关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