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特点
血细胞形态
鉴别点 胞体 大小
形态
胞质 量
成骨细胞 20~40µm
椭圆或不规则,边缘常呈 云雾状 胞浆更丰富,颜色更深
浆细胞 8~15µm 圆或椭圆,边缘整齐
淡染区 距核较远处 ,呈椭圆形
染色质 粗网状
胞核 核仁 常有,1~3个 ,蓝色
存在方式
常成堆存在 有时单个存在
核旁,呈半月形 块状 无,有时有假核仁 常单个存在 有时成堆存在
组织细胞就是过去的“网状细胞”,属于网状内 皮细胞系统(RES)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根据细胞吞噬功能,提 出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代替了RES
有关该细胞名称意见不一:
组织细胞完全可代替网状细胞 组织细胞不能完全可代替网状细胞
仍主张用“网状细胞”名称。
成骨细胞(osteblast)
单核细胞 (monocyte)
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 12~20um,边缘常见伪足 突出。 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 肾形、马蹄形、笔架形、 “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 折叠。 染色质疏松,呈条索状 或小块状。 胞质丰富,呈淡灰蓝色 或淡粉红色,可见多数细 小、分布均匀、细尘样淡 紫红色颗粒。 可有空泡。
胞质量少,透明天蓝 色,无颗粒
I型 II 型
早幼粒细胞 (promyபைடு நூலகம்locyte)
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原粒细胞大, 直径12~25um。
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 染色质呈粗网状,分布不均; 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色或蓝色,核 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 胞质有大小、形态和数目不一、分 布不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 粒。
晚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圆形或椭圆形,直 径10~16um。
血液常见细胞图片
幼巨核细胞
• 胞体:直径20-50μ,是巨核细胞系统成熟过程中的中间细胞,其胞体较大。 胞核:巨大,稍偏于一侧,通常为肾形,或不规则,可呈凹陷或切迹,染色 质较粗而密,有局部浓部染现象,模膜清楚,核仁可有可无。 胞浆:中等量可呈伪足状,稍兰红色,于核附近的染色较深,无核周界,于 核的附近出现极细的嗜天青颗粒,但胞浆外周无颗粒。
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
红蛋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 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 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 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兰 红色,淡红色等。
原始浆细胞
• 原始浆细胞:直径14-20μ;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 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核仁2-5 个,淡蓝色,不显著。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深蓝而不透明,近 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偶可见到空泡。原始浆细胞在正常骨髓中极 少见到,只有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时才可大量存在,并有 形态变异。
红斑狼疮细胞
Auer'体
• 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 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 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见 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 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血液分层的特点
血液分层的特点
血液分层是指在一个垂直容器中,血液由于不同密度而形成的分层现象。
以下是血液分层的特点:
1.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血液的分层是由于不同组分之间的密度差异造成的,这种分层并不是静态的,但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分层相对稳定,层次分明。
2. 约束于重力作用:血液分层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它需要一个垂直的容器以确保分层效果。
在其他无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如太空中,血液可能会失去分层特性。
3. 血液分层是因为不同组分的密度差异: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中非细胞部分,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由于这些组分的密度不同,血液会分层,红细胞通常沉积在底部形成红细胞层,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其上面形成一层白细胞层,而血浆则在顶部形成血浆层。
4. 可能受到血液流动的影响:血液分层通常是在静止状态下观察到的,但当血液流动时,如在动脉和静脉中,血液分层可能会受到流动的影响,不再保持稳定的分层状态。
总的来说,血液分层是血液不同组分间密度差异的结果,它在垂直容器中表现出稳定的分层特性,为研究和分离血液中的不同组分提供了便利。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讲义-2.2血液和血型-冀少版
初中生物血液和血型考点梳理血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后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淡黄色的为血浆(约占55%);下层红色的为红细胞,中间交界面还有很薄的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成分:含有大量的水,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代谢废物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二、血细胞项目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特点较大,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比红细胞大呈圆球状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结构特点没有细胞核有细胞核没有细胞核正常值男:5.0×1012个/升女:4.2×1012个/升4~10×109个/升100~300×109个/升功能运输氧气防御疾病止血、加速凝血病症过少:贫血过多:发炎过少:血友病图示【要点诠释】1.血红蛋白①特点: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含血红蛋白。
②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2.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
一般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3. 发炎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伤口周围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
血型与输血一、血型最基本的血型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
二、血量与输血1. 血量:成年人体内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2. 输血: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少量失血时,所丧失的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但如果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三、安全输血1. 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常见血细胞形态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 紫色,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 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 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 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 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兰红色,淡红色等。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
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双淡染区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
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 可大于5%。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 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 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 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淋巴细胞系
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μ 胞核:占细胞绝大部分,居中或稍偏位。圆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排列匀称,核膜 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清楚淡兰色。 胞浆:量少,淡兰色或深兰,核周界明显,无颗粒,无Auer's小体。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细胞是一类重要的造血细胞,它们存在于我们的骨髓中,起着产生和发展成熟血细胞的关键作用。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的了解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来描述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
骨髓细胞主要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
红细胞系包括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它们是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细胞成分。
红细胞呈圆形或略呈正常的双凸形状,直径约为7-8微米,中央凹陷,呈淡红色。
网织红细胞是不成熟的红细胞前体细胞,其形态特征是胞浆内含有蓝色的线状物质,这是由于还未形成完全的血红蛋白。
粒细胞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粒细胞,其形态特征是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直径约为12-15微米,胞浆呈淡蓝色,内含有细小的颗粒。
嗜酸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胞浆中含有大颗粒的酸性染色物质,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直径约为10-15微米。
嗜碱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胞浆中含有大颗粒的碱性染色物质,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直径约为10-15微米。
巨核细胞系是一类特殊的细胞系,主要包括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巨核细胞是一种大型细胞,直径约为30-60微米,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胞浆内含有大颗粒的染色物质。
巨核细胞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胞浆内有很多分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叶核。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的片段,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4微米,胞浆呈淡蓝色。
除了这些主要的骨髓细胞系,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形态,直径约为7-10微米。
浆细胞是一种产生抗体的细胞,形态特征是胞浆呈椭圆形或扁平形,直径约为10-25微米。
总的来说,正常骨髓细胞具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医生可以判断血细胞的生成和发展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和贫血等,骨髓细胞形态的异常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临床血液学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组织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等细胞特点和常细胞疾病提示及识别方法与要点血细胞的命名:命名六系三过程,粒红巨单浆和淋;原始幼稚与成熟,早幼中幼晚幼型。
血细胞成熟规律: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红细胞系统1、原红细胞: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副原红细胞: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3、早幼红细胞: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晚幼红细胞:晚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红细胞: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小幼红细胞: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梅花状,缺铁贫血所造成。
8、网织红细胞:网织红属过渡型,浆含线粒嗜碱性;活体染色呈网状,通常将它分五型。
9、成熟红细胞:成熟红为正常型,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小红细胞:小红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大红细胞:大红体大见溶贫,或见巨幼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巨红细胞:巨红巨大是特征,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增生13、超巨红细胞:超巨红呈超巨型,病态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红细胞形态不整: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和哑铃。
16、球形红细胞: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体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椭圆形红细胞: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血细胞分类
血细胞分类在人类体内,血液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液体组织之一。
它由液体部分和悬浮其中的各种细胞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血细胞。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身体内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协同工作维持着人体内稳定的环境。
红细胞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它们是圆盘状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输送。
红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具有与氧气结合和释放的能力,这使得红细胞能够有效地在肺部吸收氧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中,同时带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其运送到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白细胞又称为白血球,是人体的免疫细胞。
它们在抵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有几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各有各自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击败病原体的方式。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非常小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伤时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血小板在血液中没有细胞核,它们通过释放一种叫做血小板因子的蛋白质来促进血栓的形成。
在出血结束后,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血管处,逐渐退化和消失。
血细胞分类的意义血细胞分类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初步的评估。
例如,红细胞数量过少可能导致贫血,而白细胞增多可能表示感染或其他疾病。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血细胞的比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类型。
在实验室中,血细胞分类也是常见的检测项目。
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
同时,现代医学技术还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血细胞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领域,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疾病和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功能和变化规律,科学家们能够揭示人体内部的微观环境和机制,为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血细胞比较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3-8
14-20
肾形或马蹄形或不规则
12-48
灰蓝色;无颗粒;
多
吞噬、免疫
淋巴细胞
20-40
6-20
圆形一侧有凹
天蓝色;
无颗粒;少
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
项目
名称
形态特点
有无细胞核
数量
功能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铁)
成熟后无
最多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个体最大,形态多样
有
最少
吞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对人体有保护和防御作用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态不规则
无
居中
凝血和止血
1.比较几种血细胞:
2.比较几种白细胞
种类名称
所占比例%
细胞直径um
细胞核
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h
存活时间d
细胞质
功能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10-12
分2-5叶
6-8
2-3
淡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分布均匀
非特异性吞噬
嗜酸性粒细胞
0.5-5
10-15
分2页
6-8
8-12
鲜红色的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吞噬;减轻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1
10-12
分叶或不规则
12-15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血细胞形态学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 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 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 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μm,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 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总结
(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 μm,圆或椭圆 形。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 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丰富, 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 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 规则形。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 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 蓝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 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 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 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 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 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 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 嗜酸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 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 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 小块,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 核仁无。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 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 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 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 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 嗜碱性颗粒。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血细胞的形态特点血细胞是构成血液的三种细胞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菌和病毒的入侵,血小板则参与止血过程。
血细胞在形态上有一些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红细胞的形态特点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圆盘状: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出典型的双凹面的圆盘状,中间凹陷,两侧稍凸起。
这种形态有利于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和穿越小血管,提高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
2. 无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在体内失去了细胞核,因此无法进行细胞分裂和代谢,而且寿命较短。
失去细胞核的红细胞可以更有效地携带氧气,增加了红细胞的弹性和柔韧性。
3. 含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这是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关键。
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白细胞的形态特点白细胞是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其形态特点较为多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
1. 不规则形状:相比红细胞的圆盘状,白细胞的形态较为不规则,有些呈现出不规则的球形,有些则呈现出分叶状。
这种形态特点有利于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游动和穿越血管壁,以便进入感染部位或病变组织。
2. 含有细胞核:与红细胞不同,白细胞具有细胞核,这使得白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和代谢活动,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多样,可以是单核、多核,核的形状也有圆形、分叶状等。
3. 各类颗粒颗粒: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含有不同种类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细胞内起到重要的免疫功能。
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内含有嗜碱性颗粒,中性粒细胞内含有中性颗粒等。
这些颗粒能够释放出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
三、血小板的形态特点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类细小的细胞片段,其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外周血常见细胞形态
单核细胞形态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是血液 中最大的白细胞。
单核细胞的形态特点是体积较大,形 状不规则,胞质丰富,核呈扭曲的圆 形或肾形,染色质疏松,核仁大而清 晰。
巨核细胞形态
巨核细胞是骨髓内的特有细胞,主要功积较大,胞质丰富,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 ,核仁清晰。
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数量及体积均增多,形态、染 色无明显异常。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
04
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大小
正常的血小板大小约为2-4微米 ,呈圆形或椭圆形。
血小板染色
血小板胞质染色为淡蓝色,有 时可见到颗粒物。
血小板边缘
血小板边缘光滑,有时可见到 突起。
血小板核
血小板染色
血小板胞质染色可能较深,颗粒物增 多。
血小板边缘
血小板边缘可能更加粗糙,突起更加 明显。
血小板核
有时可见到核增大或畸形。
谢谢观看
03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形态
01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μm,厚约 2μm,中央较薄约1μm,周边较厚约2μm。
02
正常红细胞无核,成熟红细胞偶见少量核碎片。
03
正常红细胞呈淡黄或橘红色,胞质内含大量血红蛋 白,使红细胞具有良好氧合能力。
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变化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减小,直径<6μm,中央淡染区 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等。
02
白细胞形态
粒细胞形态
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包括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是圆 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核呈 圆形或杆状,染色质呈细网状
对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
对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小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血液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括血液细胞和骨髓等组成部分。
在小儿的生
长发育过程中,血液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有着一些独特的表现。
首先,在小儿的血液系统中,血液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因为小儿处于快
速生长发育阶段,所以血液系统中的造血功能非常活跃。
与成年人相比,小儿的骨髓中含有更
多的造血干细胞,这使得小儿在受到外界刺激后能够更快地产生新的血液细胞,以保持血液系
统的稳定。
其次,小儿的血液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营养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界因素可能会导致
小儿的血液系统产生生理病理变化,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此外,在小儿的血液系统中,各种血液病的发病率相较于成年人来说有所不同。
例如,小儿白
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而成年人则很少患此病。
除此之外,小儿还有可能患
上先天性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
综上所述,小儿血液系统在生理病理特点上与成年人有着一些差异。
了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血细胞形态
杜尔(Dohle)氏体
Dohle氏体: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在细胞边缘、圆形或不 规则,有时不止一个。染色较模糊,稍有不注意或涂片染色不佳即不易发现。目前认为它 不过是红色胞浆中残留下来的一小块淡蓝色胞浆(含RNA),经常与严重感染时出现的其 它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并存。但偶尔可在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的患者血片中找到。
单核细胞系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中或稍 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 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 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血红蛋白C 结晶
HbC溶解度较低,高浓度时则析出棍棒状或六角形结晶,一般用较厚的 血片、缓慢干燥后作罗氏染色,或在玻片上加3g/LNaCl液2滴,再加新 鲜血1滴,复以盖片,四周涂凡士林,在 37℃放置一小时后用油镜观察, 即可见到.
粒系统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 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 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 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 片上颇为常见。
蛙的红细胞分裂特点
蛙的红细胞分裂特点红细胞是一种无核的血液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哺乳动物体内,红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通常只有120天左右,之后会被脾脏和肝脏等器官清除掉。
相比之下,蛙的红细胞不同寻常,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蛙的红细胞是具有核的。
这意味着蛙红细胞在分裂时,其核也会参与其中,这是其他哺乳动物红细胞所没有的特点。
蛙的红细胞分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核的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其核会经历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过程,在有丝分裂中,核的染色体会复制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分离,最终形成两个完全一致的细胞。
2.分裂和再分裂:蛙的红细胞在分裂的同时,也进行再分裂。
也就是说,蛙的红细胞不仅将自身分裂成两个细胞,而且每个细胞再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样就形成了四个新的红细胞。
3.多核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分裂后,每个新细胞都会拥有一个核。
这意味着蛙的红细胞是多核红细胞,与哺乳动物的单核红细胞不同。
4.快速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速度非常快,通常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轮分裂。
相比之下,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分裂速度要慢得多。
这些特点使得蛙的红细胞具有更快的再生速度和更高的细胞增殖能力。
这对于蛙这类存在较多损伤和代谢活跃的动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蛙的体内,红细胞的分裂和再分裂可以更快地修复和替代受损的红细胞,以确保正常的氧气输送和新陈代谢。
此外,蛙的红细胞分裂也使得其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应对可能的压力和损伤。
然而,红细胞的这种多核分裂特点也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核数的增加,蛙的红细胞体积会变大,从而可能影响氧气的扩散和运输效率。
因此,蛙的红细胞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经历核的减少和细胞体积的减小,以适应体内及环境的需要。
总之,蛙的红细胞分裂特点与哺乳动物存在显著的差异,包括核的参与、分裂和再分裂、多核红细胞以及快速的分裂速度。
这些特点使蛙的红细胞具有更高的再生能力和更快的细胞增殖速度,以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
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症。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上一页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6-20μ,圆形。
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尚均匀,随成熟渐增浓或呈小块状,核仁厚失。
胞浆:多,淡红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5μ
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造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成为可染色的颗粒。患者常同时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Hurler综合症。
单核细胞系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中或稍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加新鲜血1滴,复以盖片,四周涂凡士林,在 37℃放置一小时后用油镜观察,即可见到.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Cheidiak-Higashi异常: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嗜中性粒细胞(包括幼稚细胞)胞浆中,含有一种粗大的颗粒。该颗粒大小不一,直径1-4μ,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染成灰蓝色、蓝紫色、以至棕红色,甚为显著;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酸性磷酸酶均为强阳性。有时在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组织细胞中亦可见到此种大颗粒。患者称为Cheidiak-Higashi综合征(CHS),多见于幼儿,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伴有中度白化病,其眼球及皮肤色淡而缺乏色素。眼球震颤和畏光。目前认为这种粗大颗粒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含有这种溶酶体的细胞吞噬能力仍属正常,但游走能力及趋化性以及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故极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并因反复感染最终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多数在幼年即死亡,但杂合子可无任何症状。
上一页
裂红细胞
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源
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lder-Reilly异常
Alder-Reilly异常: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包括嗜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嗜天青)颗粒,有的压在核上,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
较易发现。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15μ,比原始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核仁:核仁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
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淡兰色,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是核的残留物,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血红蛋白C 结晶
HbC溶解度较低,高浓度时则析出棍棒状或六角形结晶,一般用较厚的血片、缓慢干燥后作罗氏染色,或在玻片上加3g/LNaCl液2滴,再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核仁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μ)
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但均较正常红细胞为大。此种细胞可见于胚胎早期,恶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巨细胞贫血。系由于生血素(VitB12、叶酸)缺乏或吸收利用障碍所致。这类细胞共同特点是:胞体大,胞浆丰富,核染色质较为细致,排列较为疏松。
水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 肾病等。
Bite Cell 红细胞
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杜尔(Dohle)氏体或RNA包涵体
Dohle氏体: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在细胞边缘、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不止一个。染色较模糊,稍有不注意或涂片染色不佳即不易发现。目前认为它不过是红色胞浆中残留下来的一小块淡蓝色胞浆(含RNA),经常与严重感染时出现的其它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并存。但偶尔可在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的患者血片中找到。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紫色,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小体。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疏松些,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Auer'体
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
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佩尔杰异常症血象(pelger-huet)
佩尔杰异常症: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Cabot环
在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色性、点彩和含H-J小体的红细胞内,其确切来源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人工形成的变性蛋白,也有人认为是残留的纺锤丝或融合的微管。一般很少见到,偶见于铅中毒或恶性贫血患者血片中,但多数人认为无显著临床意义。
H-J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