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月份牌广告画中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特点

月份牌广告画中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特点一、前言月份牌产生于清末明初的上海,是当时西方人为了向中国批量销售西洋制品,雇佣本土画家结合西洋画法,以擦笔水彩式相类似技法绘制为主,多使用年画附月历印刷的一种商业宣传广告。
将美女肖像作为主要表现题材,达到视觉形式上的具有诱惑力的宣传效果以获得大众的喜爱,因而广泛流行开来。
二、月份牌画中的服饰变化最早的月份牌画都是以民间流传的神灵或者名著中的角色作为创作题材。
在20世纪初期月份画上的仕女形象仍是穿着传统的裙装,基本上都是‘两侧打褶,而且很长,只允许走路稍稍露一点莲尖’的服饰特点,并且仕女的形态也是十分符合“病态美”的标准。
整体而言,无论是画中的服装配色或者背景都受到封建礼教约束,宽大的服装将女性身体特征完全覆盖,表现出当时的环境下女性自身的软弱,生产生活多依附于男性。
后来发展出现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月份牌画,多以模特摆拍进行绘画创作。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模特、服饰以及场景的挑选,不仅表现出创作者对当时时尚的解读,也显现出了时尚对月份牌广告画产生的影响作用。
例如,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倒大袖装盛行一时,因而在月份牌画中也时常出现身着装饰简洁的“文明新装”的学生模特;而30年代上海电影、戏剧等娱乐业明显为素材的月份牌画,从这些画面中女性人物形象都能看出当时由传统到新潮的一种发展特点。
正是因为月份牌创作者们在绘制表现女性角色和服饰时都十分写实、非常细致,所以无论服饰搭配还是纹样布料都清晰可见。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各类流行服饰和装扮样式是当时普通大众追求时尚的模板和审美的重要标准。
其中作为中国近代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一旗袍,民国时期在中西交融的环境下,不断获得改良与发展。
由民国初期保留满族旗袍宽大、平直、下长至足的样式特征,发展到后来的两边开高衩,腰部修身的特点。
这些都是受到当时欧美风潮的影响,结合了东方传统女性的身形特点,以挺胸、收腹、提臀为主要方向,强调女性的身体曲线的展现。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最繁华、最开放的都市,时尚文化因而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时尚界涌现了大批时装设计师、模特、服装制作工人等从业人员。
为了展示他们的时尚设计和艺术成果,他们积极地举办时装表演,将时装设计的旗帜高举起来。
这些时装表演因其呈现的特色而被称为“旗袍表演”。
它的构成和特点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华丽、复杂和奢华的西方时尚和简洁、自然和优雅的东方风格。
以下是更详细的构成和特点分析。
一、服装设计旗袍作为时装表演的主题,成为了主角之一。
它是一款女性传统服饰,由于其优雅、简洁的特点,为时尚设计师们所青睐。
他们在设计旗袍时,通常考虑利用丝绸、雪纺等轻柔、飘逸的面料,在颜色、图案、裁剪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同时,他们也尝试利用西方的时尚设计技巧、面料和饰物来丰富旗袍的设计。
二、舞台布置在“旗袍表演”中,舞台的布置也是重要的一环。
普遍采用的是标志性的上海建筑和风景元素,如灯笼、水果摊、茶楼、法租界等,营造出充满上海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氛围。
这种背景配合着旗袍的缤纷色彩,充满了时尚、艺术的气息。
三、音乐效果音乐也是“旗袍表演”的重要组成元素。
时装设计师常常会找到最合适、优美的音乐,使它和时装的颜色、风格、主题相契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装的同时,享受到舒适而愉悦的音乐。
时而舒缓温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恢弘激情,音乐给这次盛典注入了魅力与动力。
四、模特表演模特是“旗袍表演”中最重要的表演者,她们的身材和气质成为时装的生命和灵魂。
模特通常身穿旗袍,搭配合适的高跟鞋、珠宝饰品、发型等扮相,步履绵柔但又不失自信与气势,徜徉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气质和优雅,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总的来说,“旗袍表演”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在构成和特点上,吸纳了东方和西方的多元文化,充分体现了上海这个城市开放、活力和多元性的特质。
今天,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标志之一,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都市女性的形象与气质独具魅力。
这一时期,《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关于当时上海女性形象的珍贵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良友》画报的分析,探究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1. 时尚的穿着与妆容《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多以时尚、靓丽的形象出现。
她们穿着时髦的旗袍、洋装等,搭配着各种珠宝首饰和时尚妆容,展现出都市女性的优雅与魅力。
这些女性的穿着和妆容不仅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时尚潮流,也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良友》画报中,许多都市女性形象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个性。
她们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她们也注重个人修养和内涵的积累,如阅读、音乐、绘画等,这些都体现了她们的独立自主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
3. 多元的社会角色在《良友》画报中,都市女性形象的社会角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她们不仅是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还是职场中的白领、社会活动家等。
这些角色使得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都市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1. 现代文化的熏陶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其现代文化的熏陶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得上海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们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生活方式,这也为她们的现代化形象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上海女性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自信、独立和有魅力。
四、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是当时上海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都市女性形象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上海经历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都市女性开始追求自我独立、自由与平等的生活方式。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的一种流行刊物,展示了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与进步。
首先,《良友》画报将以往旧时代的束缚和传统观念抛诸脑后,为都市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女性都能在画报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多样性的呈现,标志着上海都市女性拥有更广泛的自由空间,有权利追求并表达自我。
其次,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在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都市女性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家庭角色,而是积极参与社会、职场和文化活动。
她们身着时尚的服饰,运动着自如的步伐,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以勇敢、自信和有活力的形象示人,这种形象在当时传达出一种现代女性的进步观念,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良友》画报还通过展示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她们对于教育、职业和自我发展的追求。
在画报的页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女性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班和进修课程,提高自身的素质。
她们从事各种职业,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作家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
这些形象的展示,呼应了当时兴起的女权主义思潮,增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权意识。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关注都市女性的家庭、婚姻和子女的教育,展现了她们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幸福的一面。
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在家庭中展现了她们体贴家人、关心儿女的一面,并追求与伴侣平等和谐的关系。
这种形象的展示,打破了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束缚,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和变革。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通过《良友》画报的展示,奠定了她们现代化、独立自主的形象。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上海时尚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时尚的中心,各种时装表演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下面我们将对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
一、构成1. 时装设计师: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的第一要素是时装设计师。
当时的上海有许多具有时尚眼光和设计才华的年轻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追捧。
在各种时装表演上,这些设计师的作品成为了焦点,他们通过时装表演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点,为上海时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服装模特:时装表演离不开服装模特的演绎。
在民国时期,上海有着许多美丽的模特,她们以自己的身段和气质为各种时装表演增添了光彩。
通过模特的展示,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师的作品,这对于时装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赞助商和观众: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中还少不了赞助商和观众。
赞助商的支持让时装表演得以举行,而观众的参与则为时装表演增添了热闹和喧嚣。
观众的反馈也成为了设计师们改进作品的重要依据,这样的互动使得时装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性。
二、特点1. 国际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国际化特点。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使得上海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时尚的桥梁。
时装表演中充满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上海的时装表演显得格外多样和丰富。
2. 时尚前卫: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另一个特点是时尚前卫。
当时的设计师们敢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面料材质,他们不断引入国际时尚的先进理念,使得上海时装表演在整个中国时尚界中独树一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时尚引领者,为中国的时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经典传承:虽然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充满了国际化和时尚前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不乏经典传承。
在时装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中国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设计中,产生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2024年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范文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篇一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一、引言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时尚和服饰风格一直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特别是从1910年至1940年代,老上海时装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时尚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老上海时装的风格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老上海时装的风格特点1. 华丽与优雅老上海时装以华丽与优雅为主要特点,强调女性的曲线美和男性的绅士风度。
在服装的剪裁和设计上,注重细节的精致和线条的流畅。
无论是华丽的旗袍、优雅的长裙还是精致的西装,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观念。
2. 色彩鲜艳老上海时装的色彩鲜艳而丰富,常以红、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为主,辅以各种刺绣和印花,使得服装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活力和热情。
3. 融合中西元素老上海时装在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既有传统的中式服饰元素,如旗袍、长裙等,也有西方的时尚元素,如西装、礼服等。
这种融合使得老上海时装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
三、老上海时装的发展历程1. 初期(1910-1920s)在初期阶段,老上海时装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较大,逐渐开始接受和融合西方的服装元素。
此时,女性的服饰开始出现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中式服饰向现代时装转变。
而男性则开始穿着西装等西式服装,展现出绅士风度。
2. 中期(1920s-1930s)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老上海时装的风格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上,更加注重细节和工艺,同时也开始涌现出一些知名的设计师和品牌。
此时的老上海时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西方时尚元素。
3. 后期(1930s-1940s)在后期阶段,老上海时装的风格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在服饰的剪裁和设计上,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装饰手法,如刺绣、印花等。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时尚文化风气浓厚,出现了大量的时装表演活动。
本文将从构成和特点两个方面,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特点。
一.构成1.服装与欧洲风格相比,民国时期上海的服装更加注重华贵和妩媚。
女装以旗袍为代表,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曲线展现出女性的柔美身姿,配上锦缎、刺绣等装饰,更加凸显了华丽感。
男装则以西装为主,但与欧洲风格相比更加收敛,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含蓄。
2.音乐民国时期上海音乐非常丰富,时装表演中常用的乐曲主要是集民间音乐和西方文化元素于一体的“山东大鼓”和“京剧曲调”。
这些音乐常常搭配着丝绸般的乐声和弦,给人一种柔和而婉转的感觉,更加凸显出时装表演的华贵与艺术。
3.舞台布景作为时装表演的背景,舞台布景通常由华丽的灯光和背景布景组成。
布景常常以现代都市为主题,如市井热闹的街头,钟楼等。
同时,还会用各种灯光编排烘托出时尚的气氛,将时装表演的视觉效果最大化。
二.特点1.概念化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展示的形式,更是一种概念化的艺术表现。
每一场时装表演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如爱情、友情、家庭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服装、音乐和舞台布景等多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概念,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2.多元化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十分多元化,不仅有婚礼、晚会、时装展等传统形式,还有一些新兴的形式,如电影放映时的服装秀等。
同时,时装表演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贵族和富商,还面向普通民众和艺术爱好者。
3.国际化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时装表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装表演不仅仅吸取了欧洲和日本的设计风格,还融入了本土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时装风格。
同时,年轻的设计师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将上海时装的魅力传播到了全球。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文化的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时尚和时装的中心,许多时尚和时装活动都在这座城市举行。
上海时装表演成为了时尚界的焦点,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展示了当时的时尚风尚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
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主要包括场地选择、服装设计、音乐舞蹈和舞台表现等方面。
首先是场地选择,上海时装表演通常会在精致豪华的大型酒店或者剧院举行,这些场地能够为时装表演营造出更加优雅奢华的氛围,也更容易吸引高端顾客和投资者的关注。
其次是服装设计,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服装设计多样丰富,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设计师们常常从中国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加上西方时尚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时装作品。
音乐舞蹈也是时装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为时装展示提供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增加观众的观赏乐趣。
最后是舞台表现,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注重舞台表现的效果,除了服装设计,还会通过造型设计、灯光效果等手段来提升整体的视觉冲击力。
在服装设计方面,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融合中西元素。
当时的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时尚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时装作品。
比如在服装剪裁和面料选择上,中式立领、盘扣等元素与西式修身款式、丝绸面料相结合,展现了中西合璧的时尚风格。
其次是注重细节设计。
民国时期的时装设计非常讲究细节,服饰上常常绣有精美的花纹,镶嵌着珠宝或珠饰,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服装更加精致华丽,增添了服饰的贵族气质。
民国时期的时装设计还受到了民族风情的影响,设计师们常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灵感,将汉服、唐装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到时装设计中,注重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音乐舞蹈方面,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音乐方面,时装表演常常会配以古典音乐和民族乐曲,这些音乐悠扬动听,能够为时装展示提供更加恰到好处的氛围。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的时尚之都,时装表演是当时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尚文化。
一、构成1. 款式多样民国时期上海的时装表演中,服装款式多样,从传统的汉服到西式服装,从宫廷服饰到民间服饰,无所不包。
旗袍是当时的流行服装之一,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典雅,而西式礼服则代表了现代化的时尚和精致。
在时装表演中,这些不同款式的服装被巧妙地搭配和展示,呈现出多样的美感和风格。
2. 配饰精美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中,服装的配饰也是十分讲究的。
珠宝、丝巾、手套、帽子等各种配饰的运用,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和丰富。
在当时的时装表演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配饰,它们为服装添上了一丝奢华和优雅,彰显了时尚与品味。
3. 表演环节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通常会设置不同的表演环节,如音乐演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这些环节与时装表演相互配合,使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时装模特们会在音乐的伴奏下演绎不同的走秀动作,展现服装的美感和特色;舞蹈表演则为整个时装秀增添了灵动和活力,使观众们享受到了视听上的双重享受。
二、特点1. 中西融合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中,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
旗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与西式礼服在时装表演中并存,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多元交融。
时装设计师们在服装的裁剪、面料的选用、图案的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融合,使中西服饰在当时的上海时装表演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2. 社交性强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具有浓厚的社交性,它不仅是一场时尚盛会,更是上流社会进行社交活动和展示身份地位的重要场合。
通过参加时装表演,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进而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时装表演成为了时尚人士们展示自我和交际互动的重要平台,也为上海的社交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和色彩。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富有活力和开放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的浪潮,其都市女性形象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上海的《良友》画报,分析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转变。
《良友》画报是上海一个时尚杂志,其内容以时尚、文化、艺术等为主题。
它汇集了当时一流的摄影师和编辑,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都市女性的形象。
在30年代初,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和道德束缚。
她们多以传统的旗袍和长发为主要服饰,尽显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妩媚。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上海都市女性开始尝试接受新鲜事物和突破传统束缚。
《良友》画报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从画报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都市女性开始追求时尚、个性和独立。
她们开始穿着西式裙装,剪短发型,更加注重妆容和体态的细节,展现出自信而独特的姿态。
同时,画报中的文字也强调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
此外,女性的社交圈子也开始扩大。
画报中经常出现都市女性参加社交活动、跳舞、举办聚会等场景,这些都显示了她们主动参与社交、追求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迹象。
画报还报道了女性参加各种职业、学习和运动的情况,展示了她们独立和自强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都市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提升。
她们不再只是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成为独立的个体和实际的社会主体。
《良友》画报充分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光辉活动,包括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仍有不少保守观念存在。
画报中的一些图片,尽管显示了女性正在领袖和参与各项运动,但却常常加强了传统的女性美与婚姻的观念。
这种矛盾表明,女性形象的转变虽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挑战和难题。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时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时装表演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承载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时尚潮流,具有独特的构成和特点。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尚风格和时装文化。
一、构成1. 服装设计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的服装设计受到了西方服装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服装设计以女性为主,以修身剪裁、细节处理和面料运用为特点,强调线条美和身体曲线。
在服装设计上,注重了对身材的包容和展现,使得女性在穿着上更显高贵和优雅。
民国时期的服装设计也注重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以及对时尚潮流的敏感和把握,使得服装设计更具时代感和审美价值。
2. 模特表演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中,模特表演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模特们通常是一些出身名门世家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在表演中展现出的优雅和高贵,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风向标和时尚榜样。
在时装表演中,她们以舞台形式展示服装设计的魅力,通过走秀、动作和表情等方式,为观众展示着服装的美感和气质,从而吸引了大批的关注和追捧。
3. 舞台布置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中,对于舞台布置也极为注重。
舞台上常常使用豪华的装饰和道具来丰富表现服装设计的氛围和特点,通过布景和灯光的搭配,将服装设计与舞台上的情景相融合,使时装表演更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二、特点1. 西方与中国的融合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具有西方与中国传统服饰的融合特点。
在服装设计中,既有西方的时尚元素,如修身剪裁、面料运用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如立领、对襟式样等。
这种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不仅展现出了西方的潮流风格,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韵味,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
2. 社会风貌的折射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城市,时装表演中所展示的服装设计和模特表演,折射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社会变革的特点。
在服装设计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时尚潮流和美的追求,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繁荣景象。
《良友》画报:民国时期中国时尚档案的记录者

《良友》画报:民国时期中国时尚档案的记录者作者:徐国红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06期时至今日,《良友》已经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符号载入中国的出版史。
它记录时尚,记录生活,记录那个年代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都市文化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杂志这一媒介形式产生于城市,具有构造和凝聚城市共同体的天然功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是当时中国新闻业的中心,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出版物,《良友》是其中反映都市时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1926年《良友》画报由文化商人伍联德创刊于上海,1945年停刊。
在那个科技落后、信息匮乏的年代,《良友》的诞生无疑给读者带来划时代的震撼。
它就像一本生活素描,全景式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等一些中国都市的生活场景,是城市精神追求与时尚的引领者和建构者。
也正因这份都市画报制作考究,内容精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当下的怀旧潮中被认为是一部最具历史价值的民国画史。
一、精美的印刷和独特的版式凸显时尚气质《良友》画报在创刊之初,就将自己的刊物定位于中产阶级市民的时尚杂志。
在这样的办刊理念下,《良友》画报特别重视刊物的印刷质量和版式设计。
一开始设计的就是九开大本,版式非常大气;用纸上先是道林纸,后又改为铜版纸;印刷上初为铜版印刷,后又改用最现代化的影写凹版印刷;人像照片则采用彩色胶印。
从印刷质量上保证了杂志内容的清晰和图片的细腻。
新闻学家萨空了在《五十年来中国之画报》一文中将它誉为“中国印刷最精美之画报”。
图文并茂的版式设计是《良友》的另一亮点,也是中国现代书刊设计进程的一次重要革命。
《良友》认为,图片新闻较之文字新闻有其天然的优势,即更逼真、更直观、更形象,他们提出“……宣扬之道,文字之功固大,图画之效尤伟。
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
”画报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生动、直观、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提供了珍贵而精彩的图片资料,这种以图说事的视觉传播客观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带给观者“雷击”般的感觉。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
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
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
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
”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
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
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
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
从《良友》看近代海派旗袍的造型变革

从《良友》看近代海派旗袍的造型变革作者:夏丹琼邵新艳艾于冬来源:《设计》2018年第03期摘要:《良友》由出版家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首创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其将时尚与社会相融合,引领着那个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向”。
本文通过研究《良友》中旗袍的变迁,来探究民国初期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期间有代表性的女士服装——海派旗袍的造型变化,力求用最可靠的一手资料再现旗袍从宽大廓形到收紧腰身、从平面十字裁剪方式到西方立体裁剪方式的变化过程。
探究旗袍作为近现代女性服饰的代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中国传统服装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良友旗袍上海造型民国引言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成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良友》杂志在1926年二月在上海创刊,所以可以说《良友》几乎和民国一起在成长。
《良友》作为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新闻画报,受众广泛,影响深远。
它从多方面展示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领了民国服饰发展的潮流,尤其对研究海派旗袍的流行与传播过程尤为重要。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其中旗袍的造型变化更是丰富多姿,是研究旗袍发展演变的重要视角,也利于更好地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民国初期和旗袍的由来民国初年,求新、求异的新思维涌动,结合上海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近现代女性服饰的代表——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源于清代满族女性的宽大袍服,又交融了西方服饰的形制特征。
它不单是一个服装品类,更是中国女性从束缚千年的封建压迫状态下解放出来的象征。
“袍”由“宽大”到“修身”的变化始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是近现代中国服饰发展的重要转折。
《服制》规定“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对当时精英社会、国民的穿衣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人们开始穿着裁短的旗装,学汉人上袄下裙,同时简化镶、嵌、滚,面料上少用刺绣。
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汉族服装发展演变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国际化、多样化、实用化和平民化。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

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老上海时装研究(1910-1940s)引言老上海时期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成为东方巴黎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上海文化与艺术蓬勃发展,特别是时尚界。
老上海时装作为当时社会的风向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与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老上海时装的流行趋势、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影响。
一、晚清与民国初期时装的流行在晚清与民国初期,中国是一个传统社会,衣着风格主要受封建礼制的影响。
西方时装最早进入中国是由侨民引进的。
当时流行的女式服装为狭身长袍,腰部收紧,裙摆蓬松。
此时期的时装注重传统的审美标准,以淡雅、端庄为主,体现了封建礼制和中式审美观念。
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侨民涌入上海,西方时装进一步传入。
这些外国侨民带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潮流趋势。
同时,上海也成为广告与时尚杂志的聚集地,时装秀开始在上海举行。
这一时期的社交活动使得上海的时尚界蓬勃发展,老上海时装得以焕发活力。
二、老上海时装的特点1. 西式元素的融入老上海时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西式时尚元素的融入。
西式服装在老上海时期的女装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士们开始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短上衣搭配窄裙或长裤。
西服与中式蓬松长袍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风格,既能展现女性的柔美,又体现了对西方时尚的追求。
2. 充满东方韵味的设计与西式元素相对应的是老上海时装中充满东方韵味的设计。
设计师们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巧妙融入到西式服装中,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
例如,将花样绣制的缎带增加到上衣领口的装饰,或在裙摆上添加中国绣花等。
3. 对奢华的追求老上海时装时髦、奢华是其另一重要特点。
上海的封建豪门和商业精英们追求富丽堂皇的生活方式,他们注重时尚和品味。
时装设计与面料的选择都突显了奢华风格。
服装上常常使用高档面料,如丝绸、羊毛和蕾丝等。
时尚的剪裁与精湛的工艺相结合,使得老上海时装格外华丽、奢侈。
三、老上海时装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影响老上海时装为中国时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转折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上海作为中国最西化、现代化的都市,经历了更为多元化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都市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良友》画报,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
《良友》画报是当时流行的杂志之一,每期都会刊登大量的插画、照片等内容。
这些刊物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逐渐展现了自主、时尚、自信和进取的特点。
首先,自主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理念仍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更谈不上独立工作。
然而,《良友》画报中的照片和插画展示了许多职业女性的形象,她们身着时尚的服装,优雅自信地在工作中展现才华。
这种自主的形象向当时的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时尚成为了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标志之一。
《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盛装打扮的照片和插画。
她们穿着时髦的西式服装,化着精致的妆容,展现了她们对时尚的敏感和追求。
这显示出上海女性在服饰上变得更加开放和大胆。
时尚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女性们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形象的表达。
此外,自信和进取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显著特点之一。
他们积极追求自我发展,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在《良友》画报中,有很多插画和照片展示了女性处理各种事务的形象,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等。
这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进取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上海都市,创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活力的都市女性形象正在形成。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的重要传媒之一,记录并展现了这一形象的风貌。
本文旨在从《良友》画报这一独特视角,对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一)时代背景下的新风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她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流行的画报之一,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新风貌。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以时尚、活泼、自信的姿态出现,展现了都市女性的新风采。
(二)多样化的职业形象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上海女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积极投身于各种职业领域。
如医生、律师、教师、记者等职业的女性形象在画报中屡见不鲜。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都市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三)时尚的穿着打扮当时的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城市,都市女性对时尚的追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穿着时尚的服装,展现出独特的时尚品味。
从华丽的旗袍到简约的西装,从精致的配饰到时尚的发型,都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追求和时尚观念。
三、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一)追求自由与独立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性敢于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生活方式。
她们不仅在职场上有所作为,还在社交、娱乐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一面。
她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当时的上海女性还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她们热爱阅读、欣赏艺术、参加社交活动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展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四、结论通过《良友》画报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
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海派服装的源起开埠之初,上海只有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
随着外商沙船邮轮来沪日渐增多,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
当时,把这些拎着包裹和缝纫器具到外轮上兜揽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
由于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观,日积月累,拎包师傅们便攒下钱来,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洋服店,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
上海第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洋服店,是开设在四川北路8号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誉沪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裁缝流派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因此为了区别起见,便把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称作“本帮裁缝”;把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
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红帮裁缝Tip: 中国最早的洋服店——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开设在西藏路拐角处(即市百一店现址)的“荣昌祥呢绒洋服店”,拥有8开间街面楼房。
铺面经营零剪呢绒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内设工场,共有从业人员近百人,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资产达10万银元之巨。
名闻遐迩的上海“荣昌祥呢绒洋服店”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
王财运子承父业,他的门生也都是家乡子侄晚辈,后来,这些门生又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泰”,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上海时装表演具有其独特的构成和特点。
那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构成1. 走台秀走台秀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常见表演方式,也是上海时装表演的一大特点。
在走台秀中,模特会在场地中央的台阶上来回走动,展示自己身上的服装装扮。
这种表演方式着重展示服装的款式、设计细节和特色。
2. 形式表演形式表演即把服装和表演融为一体,将服装、舞蹈和音乐相结合,讲述一个特定的故事或情节。
形式表演在体现时尚的同时,也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多种信息和情感。
这种表演方式常见于民初舞台剧和芭蕾表演等场合。
3. 模特展示模特展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表演方式,在上海时装表演中也同样常见。
模特们会走入场地并站定,再依次揭开身上的外套,展示内搭的服饰设备。
整个表演节奏较快,着重突出服饰的整体效果和动感特色。
二、特点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认识这种表演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1. 舞蹈元素丰富在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中,舞蹈元素被广泛应用。
这种表演风格将服装表演和舞蹈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动态和韵律感。
模特们穿着华美的服装,在音乐声中舞动身姿,表现出时代的风貌和青春的活力。
2. 技巧性强上海时装表演的流派技巧性强,注重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要注意拍摄角度、步伐规律和音乐节奏等。
在整个过程中,表演者们在技巧的运用上颇具创新和巧妙之处。
3. 体现时尚感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是真正体现时尚感的一次文化历程。
时装表演进一步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发展,将起点从设计和制作延伸到表演和传播。
上海的时装表演集中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当地文化元素,同时也让当代的时尚爱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上海时尚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上海民国时期的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都非常有代表性。
在表演形式和风格上,上海时装表演极富创意,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同时,这也是当今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之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
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
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
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
”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
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
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
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
现在看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的时尚报道,而应奉为具有教科书般指导意义的设计启蒙。
2. 设计作品的审美启蒙作用《良友》画报还经常发表兼任“服装设计师”的画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时装画的形式来体现。
画家们把他们对外国时尚信息的把握,对当时的消费观念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服装样式和穿着理念。
当时引领服饰潮流的画家叶浅予、方雪鸪、万氏兄弟、张令涛、胡亚光等人都常常以《良友》为园地发表新作。
将叶浅予1927年的“实用的装束美”与1928年的“冬季装束美”相对照,人物的动态、服装样式和装饰图案均充分显示了西风的影响。
同时,这些作品往往还附有简要的点评和提示,对当时的读者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启蒙。
3. 名人效应的流行宣传作用现今的时尚业经常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民国时期就已有这样的做法。
《良友》总第126期曾发表宋氏三姐妹身着旗袍和西式短夹克的照片,《良友》总第12期发表孙中山身着白色中山装的照片,加之“先生喜服学生服,今人咸称为中山装”的说明,为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首先改良和倡导提供了佐证。
中山装是由日式学生装脱胎而来(区别仅在于领子与口袋),日式学生装又是从西装脱胎而来(区别仅在于门襟),即三者的基本造型结构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山装本身就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至于像胡蝶这样的电影明星,更是多次以时装打扮出现在《良友》画报上——《良友》总第151期她身着西式翻领套装,《良友》总第101期她又头裹披头巾;至于她烫大波浪发型、搽口红的装扮更是常常出现于《良友》的封面上。
明星们的号召力对服饰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从《良友》画报看当时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1. 西风吹拂下中西服饰的融合——兼容并蓄首先表现为穿法上的中西合璧,是指将原属西方和中方的服饰品种糅合在一起。
方雪鸪发表于《良友》总第53期的“冬装”就是将旗袍与高跟鞋、裘皮领的西式大衣、短披肩、玻璃丝袜等相结合。
又表现为裁法上的中西合璧,是指将西装的立体造型概念,尤其是“省道”的概念和做法移植到传统的中式服装中。
《良友》总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云:“旗袍这两个字虽指的是满清妇女的服装,但从北伐革命后开始风行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的式样。
”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西洋裁剪技术的浸润下,改旗袍的直线裁剪为收腰的曲线裁剪,后又变连袖为装袖,增加了肩斜线和袖窿线,由平面塑形变成了立体塑形。
张令涛发表于《良友》总第8期的“妇女秋服新装”在保持传统中装“上袄下裤”的格局下,局部采用了有迭门和扣眼的西式门襟,这在1926年的时代背景下当属十分新潮洋化的了。
兼容并蓄的做法表明了一种开放的态势,显示了海派文化强大的吸纳、融合能力。
他们吸收可以为自己所利用的时尚信息,善于改良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服饰形态和穿着方式,并将其重铸为属于海上新装的形态。
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为日后中国服饰进入现代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时尚观代替了等级观——趋新善变尽管历史上的中装与西装都曾经有过明确的外在等级区分,但在民国时期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服装在这方面已经淡化。
像连衣裙、毛线衣、皮鞋等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妇女都能穿着的服饰,只不过因衣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这种区分与历史上的等级标识具有本质差异,即“穿什么”仅代表一个人的嗜好与消费水平,而不代表血统与名分。
这是现代服装能够流行的政治和道德基础。
这样,人们就可以尽情追逐流行款式的更迭,对流行元素的关心取代了对等级象征的讲究,进而形成了一股股时尚潮流。
于是就会出现《良友》总第150期“旗袍的旋律”所描述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段时期,上海旗袍的样式年年有变,衣长与袖长忽长忽短,衣领与开衩忽高忽低,所谓翻云覆雨,变化无常,这正是西风吹拂的重要结果。
3. 纯粹西洋服饰及其观念的引进——崇尚洋派首先,民国时期的上海引进了西装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西式的生活方式。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草案》中论述“服制理由”就指出:“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并希望做到“各国的好处,样样取来效法;把自国的不好处,件件设法改良。
”于是在上海的官吏、买办、绅伶和学者中率先穿着西装。
与此相呼应的是,衬衣代替褂子、乳罩代替胸兜、大衣代替长衫、皮鞋代替布鞋等。
“舶来品”汹涌而入,不一而足。
仅呢帽一项,即“全部为外洋输入,而发售店家,亦以洋商所设之百货公司及各西装店等为多,外国货与每年进口达数百万至数千万金”①。
又如源自英国的毛线编织工艺也是在民国初期大规模流传到中国,由少而多,至20世纪30年代,中等以上的上海人家开始拥有毛线衣。
当时著名的永安、惠罗等百货公司均有毛线和毛线衣出售,还以安排织毛衣高手在柜台教授织法的方式来促销。
《良友》还请陈嫣然讲解“美容术的技巧”,图文并茂,所有的形象、护肤品、工具和方法等,均以西洋为模范。
所以永安公司老板的女儿郭婉莹回忆说:“当时要是有人以为你是外国人,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②其次,中装与西装在造型上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服制坚如磐石,偶然进入的外来样式均被消融和吸收。
这次任凭西风东渐,一是由于被强势文化所压服,所谓西风东渐就是对西洋现代文明的膜拜;二是中国社会内部也产生了“变服”的要求,而这个要求恰与“舶来品”的进入相合拍。
结果是不在古人那里找衣服穿,而到洋人那里找衣服穿。
即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变幻的、暗藏新旧冲突与替换的体系。
事实上这个体系属于世界性的交汇潮流的一部分——歌德、马克思曾经分别从人性、艺术与经济、市场的角度预言20世纪是一个“世界文学”的时代,“从本质上说属于超民族的活动,是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的”③。
可以说,这个体系是先进的和不可逆转的。
再次,《良友》总第20期曾图文并茂地报道了“美国美人比赛”(即选美)的消息。
类似内容也常见于当时的《三六九》、《申报图画周刊》等期刊。
这些报道一般都有当选小姐的玉照,有的详尽标注身体各部位的尺码,宣扬了与中国传统相背离的另一种审美趣味。
同时,也宣扬了衣服的目的是用来烘托人体的美,而试图摆脱传统中装藏形、掩形的功用。
三、结语《良友》等期刊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传播媒介。
其直接影响的范围是女学生、交际花、名门闺秀等断文识字的知识群体,同时她们也是当时的时尚领先者,又间接散播至其他人群。
《良友》股东的女儿翁香光回忆说:“我那时候看到良友封面上有个小姐,穿了件织得很漂亮的毛衣,于是也照她的样子去做了一件。
”④同时,“良友遍天下”的《良友》,号称“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尤其是“以图画来表现,可以使村夫稚子,都能一目了然”。
而服装本身也是视觉的,这正是画报传播时尚的一个优势。
虽说仅仅发行了172期,但其在中国近现代服装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历史服饰的记载,更是对当时服饰时尚理念的传播和推动。
从时尚理念到生活态势都通过它得以及时推广,为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多样的报道形式和作用对当今服饰文化和时尚理念的普及同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本文为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注释:①石页:“上海呢帽制售业调查”,《时事新报》,1936,第12,14页。
/②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作家出版社,北京,2000,第167页。
/③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239页。
/④蒋为民:《时髦外婆》,三联书店,上海,2003,第301页。
梁惠娥/张竞琼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