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治疗方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电项针为主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电项针为主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摆 动为 度 , 通电3 0 mi n 。双 侧 头 针 运 动 区 、 平 衡 区 用
0 . 3 5 m m X 4 0 m m 长 毫针 , 平刺 2 5~3 0 m m, 留 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量为 日的。据 有 关 临床 报 道 头 项 针 治 疗 橄 榄 桥 脑
小脑 萎缩症 所致 的共济 失调有 一定 的疗 效 。笔 者在跟 随导 师学 习阶段 , 接触 到 采 用 电项 针 为 主治 疗 小 脑性 共济 失调 1例 , 介 绍如 下 。
结处) 。用 K D一 8 0 8型 电麻仪 分别 以正 极连 接 双侧 风
尚不明确 , 多认为是遗传性和内源性原因造成的神经 变性 和继发性 脱髓 鞘变 化 。 目前对 于本病 尚无有 效 的
治疗 方法 , 临床 主要 以改善 患者 临床症状 、 提高 生活质
池, 负极 连接 双侧供 血 , 波 形选 择 疏 波 , 以患者 头 轻 微
平衡量 表进行 总疗 效评定 , 评分结 果 为 7 8 . 6 %。
2 讨论
加重 。 曾于 2 0 1 1年就 诊 于 哈 尔滨 医 科 大学 附 属第 二 医院 , 头C T、 M R I 显 示 小 脑沟 裂 增 宽 、 增深 , 第 四脑 室 扩大 , 示脑 萎缩 。根据 患者症 状及 检查结 果 , 诊 断为小 脑萎 缩 , 小 脑性 共济 失 调 。近 3个 月 患 者走 路 不 稳 加
小 脑性共 济失调 是 因小脑 功能 障碍 所致 的运 动笨 拙和不 协调 , 主要 表现 为 随 意运 动 的 速度 、 节律 、 幅度
和 力量 的不规 则 , 即协调 运动 障碍 , 还 可伴有 肌 张力减
明。头 针选 穴 : 平衡 区 、 运 动 区 。操 作 方法 : 患 者 取端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案例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案例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案例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小脑萎缩引起,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病例。

患者王女士,女性,60岁,退休教师。

在去年,她开始出现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她走路、抬东西等日常活动都困难重重。

随着病情加重,她开始出现憋气、心慌、头晕等症状。

她去了多家医院,但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诊断。

最终,她被诊断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

小脑萎缩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小脑会逐渐萎缩,影响身体的协调能力。

通常,小脑萎缩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中毒等,具体原因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王女士的小脑萎缩病程较长,症状也较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医生为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多种药物,主要针对王女士的症状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肌肉僵硬,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胆碱药可以缓解症状;对于憋气等呼吸系统问题,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

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身体平衡训练、手脚协调训练、康复技能训练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改善王女士的身体协调能力。

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王女士的症状有所缓解,憋气、心慌、头晕等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走路等日常活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

她也逐渐调整了生活方式,增加了锻炼量,疾病对她的影响逐渐降到最低。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表现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疾病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康复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

张仁以“枕五针”为主治疗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案

张仁以“枕五针”为主治疗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案
中医根据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将其归 属于“骨繇”范畴。《灵枢•根结》载:“骨繇者,节缓 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中医学认为,“脑 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说明全身气血的调节、 脏腑经络的功能等,都由脑所主宰⑷。“头为诸阳
中医文献杂志
之会”“诸经皆归于脑”,说明了人体经脉与头部的 联系㈤。“枕五针”中的焦氏头针平衡区⑷,相当于 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脑户是脑髓出入通行之 门户;脑空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与《灵枢•根结》所 言“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 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及《素问•热论》的 “少阳主骨”理论基础相合。此五穴对应小脑区,可 改善小脑区的血供,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 性,共同调节大脑、小脑功能和神经递质间的平衡, 以控制、调节整个机体活动,改善共济失调切。本 案患者因小脑炎症而发诸症,病根在脑。《素问• 骨空论》载:“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说明督脉与脑的关系密切。督脉的百会穴,为手足 三阳经、督脉之会,可健脑、宁心安神;大椎是督脉 与诸阳经的交会穴,可振奋督脉之阳气;风池善祛 风止颤,其经脉循行到达目锐眦,是通达脑与目系 的重要脸穴,与天柱均位于后颈部,共用可疏通脑 窍、清利头目,以治疗头目和脑部疾患。新明1穴为
使针感沿督脉下行;余穴均常规刺法,平补平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针刺后,双侧脑空穴、攒竹与瞳子謬各为一对,接通
G6805电针仪,疏密波2/40 Hz,留针30 mino每周 3次,10次为一疗程。
2月27日复诊。治疗半个月,患者头部震颤幅 度减小,可持笔写字,但仍感笨拙,效不更法,继续 上方治疗。4月11日复诊。治疗已2个月,患者步 行姿势明显改善,外出不需旁人陪伴,震颤程度减 轻,且发作次数减少,右眼复视好转,能简单书写,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及护理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及护理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 防并发症,定期复查,调整治 疗方案
护理措施
生活护理
1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的作 息时间,保证
充足的睡眠
2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避 免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
1 鼓励患者保持乐 观,积极面对疾 病
免疫调节药物:如环磷酰 胺、硫唑嘌呤等,可调节 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基因治疗:如基因编辑、 基因替代等,可针对病因 进行治疗
康复治疗
01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按摩 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03
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 活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02
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进行 发音、语言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 训练
04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 适应疾病和康复过程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改善小 脑共济失调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脑深部 电刺激(DBS)、 小脑毁损术等
手术适应症:药物 治疗无效,病情严 重,影响日常生活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可 能引起脑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提供心理支持:
2 为患者提供心理 支持和关爱,减 轻心理压力
加强沟通:加强 与患者的沟通,
3 了解其心理需求, 提供相应的心理 疏导
培养兴趣爱好: 鼓励患者培养兴
4 趣爱好,转移注 意力,减轻心理 负担
饮食护理
饮食均衡:保 证营养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观察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观察

Ab ta t Obet e T n et a h hrp ui e et fsa sr c : jci : oivsg t teteae t f c o c l v i e c f p—pu o y—a u u cueo eee a lsb d c p n tr n erb l r l
a xaMeh d : i t pt nsw r rn o l dv e t osra o ru n = 0 n o t l o p( t i. to s E. y a e t ee ad m y ii di o bevt ngo p( a g i h d n i 4 )a dcnr u n og r = 0 . h be ai ru a et i cl pu oy—au u cuea dtec n o gopwt o y 4 ) T eo sr t ngopw s rae wt sa v o t d h p— lsbd c p n t n o t l r i bd r h r u h
0 0 ) C n lso :cl .5 . o c in Sap—pu o yau u c r h sam re e pui e et ncrbl r t i. u ls d cp n t e a ak dt r e t f c O ee e a a a b u h a c l ax
根 据 Tnt 量表及 “ 起 一走” 时测试 评 定观 察 组疗 效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 0 0 ) 结论 : ie i f 站 计 P< .5 。 头针 结合
体针 治 疗小脑性 共 济失调 疗 效明显 。
关键 词 : 头针 ; 针 ; 体 小脑性 共 济失调 中图分类 号 :2 6 1 R 4 .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5— 7 9 2 l )2— 0 2— 2 10 0 7 (o o 1 0 1 0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通 讯作 者 :陈 莉莉 ,博士 , 教 授 , 武汉 协和 医院 口腔 医疗 中心 ,湖 北省 武汉 市
43 0 0 2 2
并 列 通讯 作 者 :黄 士 昂, 博士 ,教 授 ,武汉 协 和 医 院干 细胞 中心 ,湖 北省 武
汉市 4 3 0 0 2 2
髓 问充 质干 细胞 腰 穿治疗 ,2 1例行 异体 脐 带间充 质干 细胞 腰 穿结合 静脉 输注 治疗 ,两 组 患者均采 用 世界 神经 病 联合 会 国际合 作共 济 失调量 表(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o p e r a t i v e A t a x i a R a t i n g S c a l e ,I C A R S ) 对 患者 治疗 前 后神
生活质 量 。
Me senc hym a l s t em ce l l s f or t he t r ea t me nt of s pi n ocer ebel l ar at axi a
u Co n g ’Z h a n g L a n - n a n ’ Xu Ha l — b o 。 Hu J i n g . q i o n g ’ Ou y a n g We i . x i a n g , L i H u i - y u ’W a n g J u n - f e n g ’L
关 键词 :
胡晶琼 ☆ , 女, 1 9 7 4年生 , 湖 北 省武 汉 市人 ,汉族 , 2 0 0 4 年 德 国 弗莱 堡 大 学
分 子 医学 系 医学博 士毕
业 ,美 国 国家卫 生研 究院 博 士 后 ,副 教授 ,主要 从 事细胞 治 疗方 面的研 究 仰g q i o n g h u 2 O O 6 @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验。同时采用 日常生活量表(cii fD i iigSae L 进行 A t t o al Lvn cl, 1 vy y AD
U M C) C Ss 具有来源丰富 , 取材方便 , 易于分离 , 无免疫原性 等优点 , 国 外最新研究在 动物水 平其治疗共济失调有作用 , 内最近有用 其治 国
疗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的报道I 2 1 困内外 未见用 U MS s 。但 C C 治疗 小 脑型共济失调病例 的报道 。本科室 自 2 0 0 6年开 始用干细胞移 植治 疗 共济失 调患者 , 至今 已有 1 0余例 , 中 ,0 8年 0 6 其 20 7月~ 0 0年 21 0 9月 ,小脑共济 失调患者接受 脐带间充质 干细胞移植 治疗 的共 有 3 6例 , 文即对这 3 本 6个病例做一疗效统计及安全性分析。
医学 信息21 年7 第 2 卷第2 Md aIo a nJ .02V1 5N. 02 月 5 期 eil fm t .u 21. o 2. 02 c r i 1 n o .
_ 臣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 l
脐带问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董 玉书 , 尹忠 民 , 华 , 丹 丹 , 磊 , 甲才 , 永才 , 闻 赵 王 刘 王 张激 扬 , 陈 实
混悬液 5ml1×1 cl / )溶 于 09%的生 理盐水 10ml以 6 ( 0 elm1, s . 0 , —
1 t i 的滴速缓慢输入 患者体 内。 0g / n tm 1 神 经功能评价 采用世界神经 病联合会 国际共 济失 调量表f — . 4 I n
trainl oprt eAa i R n cl,C S,在 治 疗 前 和 第 4 en t a C oeai txa migS a IAR ) o v e

小脑共济失调(教学及宣教)

小脑共济失调(教学及宣教)

小脑共济失调疾病概述由于小脑某种原因的损伤,将使受害者的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通过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症状,几乎100%的IAs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

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

小脑共济失调发病机制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躯干共济失调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

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

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

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

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

全小脑共济失调全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

其他另外,IAS有部分类型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脊髓后索损害,而表现有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其特点是没有视觉辅助时,共济失调症状更明显,行走时常常低头视脚下路面,不敢正视前方,夜间行路更困难,洗脸时身体易向脸盆方向倾倒,Romberg征闭眼时更明显不稳,常伴有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丧失。

可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Refsum综合征、后柱型共济失调、Roussy-Levy共济失调等。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技术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1. 平衡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平衡训练。

可以使用平衡板、固定物体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平衡能力。

2. 眼球追踪训练:通过观察移动的物体,如手指或移动的球,来训练眼球追踪能力,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3. 手眼协调训练:通过进行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如抛接球等,来提高手部和眼部之间的协调能力。

4. 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训练:通过进行肌肉强化和伸展运动,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5. 转移和移动训练:通过进行各种转移和移动活动,如从床上起立、行走等,来提高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6. 负重训练:通过使用负重设备,如负重背心或负重袋,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此外,患者在进行训练时应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注意安全,并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Frenkel训练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2例临床观察

Frenkel训练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2例临床观察

针灸 取 穴 以头 针为 主 ,以双侧运 动 区 、双侧 平衡 区 为 主 ,并 配 以双侧 曲池 、手 三里 、足三 里 、合 谷 、太 冲 、悬 钟等肢体穴位 ;肢体部位施 以推拿治疗治疗 ,手法以滚 法 为 主 ,配 合 拿 、按 、点 、搓 等 手法 ,时 间 20分 钟 。针 灸 与推拿 操作 ,每 日 1次 ,l0次 为 1个疗 程 ,2个疗 程 之 间休息 2天 。 3 治疗 结果 3.1 疗 效 评定标 准
Frenkel训 练法是 为改 善 肢 体 本 体感 觉 而 逐 渐 增 加 难度 的一组训 练 ,其基 础 是利 用 障 碍部 位 残存 的感 觉 系统 ,特别是 利用视 觉 、听觉 和触觉 的代偿 管理 随意 运动,其本质在于集中注意力 ,反复地正确练 习,逐步 形成 新 的运 动 环 节 ,恢 复 障 碍部 位 的 各 种生 理 功 能 。 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 的本体感觉 ,改善 其静 态 、动 态协调 平衡 功能及精 细灵 巧运动 的能力 ,抑 制和减少震颤及不 自主运动 ,保持关节活动范 围、肌 力 、耐力 ,最 终提 高正 常生 活 动作 的正 确性 、安 全 度 和 效率 。
2010年第 38卷第 1期
Vo1.38,No.1,2010
作用 ]。脑卒 中患者 由于肌 张力 下 降 或异 常 、运 动失 调 、异 常感觉输 人 、异 常姿 势反射 等导致平 衡功 能明显 下降 ]。同时 身 体 的 生 理 和形 态 指 标 也 是 影 响 人 体 保 持姿 势稳定 的 因素 。
(浙 江省 宁波市 中医院 ,浙 江 宁波 315010)
关键词 :共 济失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nkel训练 ;针 灸 ;推拿 中图分类 号 :R246.6;R742.8 2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02—2392(2010)01—0089一O2

6.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_胡晶琼

6.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_胡晶琼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Sponsor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of China*; Project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110103905/C10030*; General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171386/H1808*
Hu JQ, Ouyang WX, Li HY, Wang JF, Lu C, Zhang LN, Xu HB, Chen LL, Huang 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3;17(27):5019-5025.
胡晶琼☆,女,1974 年生, 湖北省武汉市人,汉族, 2004 年德国弗莱堡大学 分子医学系医学博士毕 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 事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 j协和医院口腔 医疗中心,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
Received: 2012-10-02 Accepted: 2012-12-20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5019
胡晶琼,等.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概念及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概念及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躯体骨骼肌肉在运动时不能同步协调。

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在随意动作时发生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笨拙和不规则,姿势维持与躯体平衡障碍等。

典型者表现为爆破语言、步态蹒跚、醉酒状态、写字间距增大不等、眼球震颤等症状。

运动时出现,平卧安静时不出现的一组神经症状群。

解剂学上与小脑、脊髓后素和前庭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

根据病损部位共济失调主要区分为感觉性共齐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

(一)感觉性共济失调是由于深感觉(主要是位置觉)障碍、周围神经的传人纤维、脊髓的后索损害引起。

当然,有时脑干的丘系(iemniscal system) 、丘脑到顶叶皮质感觉投射径路的病损也会造成。

(二)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本身及其传入和(或)传出纤维病造成的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以小脑病损部位是中线结构还是半球损害,有无邻近结构的损害而不同。

(参见本篇第一章表23-1-1)
(三)前庭性共济失调是指从前庭器、前庭神经到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联系通路的损害所引起的共济失调。

前庭周围部(前庭器和前庭神经)病变造成眩晕、站立和步态不稳;躯体偏斜与指鼻试验时手指偏斜以及眼震与慢相方向一致。

眼球震颤与眩晕程度--致。

发作时间不长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伴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前庭功能测定可提示前庭器的病损。

混合性共济失调是由于深感觉、小脑、前庭传导通路的合并损害。

可在炎症、中毒、变性和脱髓鞘病的广泛病变中出现。

三种共济失调的鉴别详见表23-2-8。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小脑共济失调(SC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会导致肌肉协调能力下降,运动障碍等症状。

本文将分享一个小脑共济失调治愈的真实案例,希望可以给正在遭受这一疾病困扰的患者一些希望和启发。

患者小明,男,32岁,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练,但在几年前开始出现了手脚不灵活、步态不稳定等症状。

经过多次医院检查和诊断,最终被确诊为小脑共济失调。

这一消息对于小明和他的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小脑共济失调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来缓解症状。

然而,小明并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

他积极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法等。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知了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脑科学康复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是结合了脑科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通过特定的训练来激活大脑的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和重建神经连接,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

小明决定尝试这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发现自己的手脚灵活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开始变得更加稳定。

经过长期坚持,他甚至可以重新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这对于一个曾经的体育教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通过脑科学康复训练,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他重新回到了体育教练的岗位,并且成为了康复训练的倡导者。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给更多的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带来希望和信心,让他们知道,即使面对这样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不要放弃治疗的希望,因为总会有一种方法适合你。

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困扰着许多患者的疾病,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束手就擒。

通过积极寻求治疗、尝试新的康复训练方法,患者们完全有可能重获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希望这个真实的案例能够给正在遭受小脑共济失调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希望,让他们知道,治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观察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共济失调的疗效观察
维普资讯
中国针灸 2 0 0 2年 7月第 2 第 7期 2鲞

45 ・ 3
文 章 编 号 i2 52 3 (0 2 0 —4 50 0 5 —9 0 2 0 )70 3 —2 中图分类号 :2 66 R 4 . 文献标识 码 : A
透 穴 刺 法 治 疗 中风 后 小 脑 共 济 失 调 的疗 效 观 察
u e o ra me to 0 c sso ee e a tx aatrsr k .a d oh r4 sdf rte t n f5 ae fe rb U raa i f to e n t e 0 e
M eh d P ittr u h p ittea y to s on —ho g - n h rp o
~. 一 一 厂 床 + ,一
中风 后小 脑 性共 济 失调 是 神经 内科 常 见 的临床 综合 征 , 现代 医 学 缺 乏 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 。近 2年来 笔 者采用 透 穴刺 法 治疗 , 介绍 如下 。 现
2 治 疗方 法 2 1 治疗 组 . ( ) 穴 : 空 透 风 池 、 枕 透 天 柱 、 户 透 风 1取 脑 玉 脑 府 、 池透 风 池 。 风
f to ee e a txaatrsrk . c e n crb U ra a i fe to e
[ ywod J C rb lr txaau hr t k/ o l on— o hP it to Ke rs ee l a [ cpte;Sr ecmp;P itt u -on h d e aA / o r h g Me
csstetdwihsapa u u cueWa sd a o to r u ae a e t c l c p n tr Sue Sc n rlgo p.Th i t ea e t f t r o ae .Reut Th r er h r p ui ef sweec mp r c e c d sl s e

什么叫共济失调 看完就懂了

什么叫共济失调 看完就懂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叫共济失调看完就懂了
导语:所谓共济就是指我们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好多个部位共同运作,那么什么叫共济失调呢?共济失调是如何引起的,共济失调又该如何调理,我们来一起
所谓共济就是指我们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好多个部位共同运作,那么什么叫共济失调呢?共济失调是如何引起的,共济失调又该如何调理,我们来一起看看,相信看完大家就都懂了。

什么叫共济失调
1、什么叫共济失调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的基底核,前庭迷路系统,深部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

这些结构的病变导致协调发生碍,称为共济失调。

2、共济失调的预防
多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

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宜吃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宜吃鱼类、乳类、芝麻酱、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高脂肪饮食。

3、共济失调有哪些症状
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

闭目难立征阳性。

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

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

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1_例拟诊脊髓小脑共济失调8_型患者的基因检测和治疗分析

1_例拟诊脊髓小脑共济失调8_型患者的基因检测和治疗分析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9 期1例拟诊脊髓小脑共济失调8型患者的基因检测和治疗分析孙欢1,田晟1,张康1,南京1,祁云洁1,葛巍21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221004;2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摘要:目的 分析脊髓小脑共济失调8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8,SCA8)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总结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对1例拟诊SCA8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和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18岁男性患者,因“步态不稳12年”就诊,临床表现为行走不稳、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

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行遗传性共济失调Panel基因检测、全外显子测序以及Sanger测序验证,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ATXN8/ATXN8OS基因CAG重复分别是18次和68次,其母亲ATXN8/ATXN8OS基因CAG重复分别是24次和67次,患者父亲基因检测结果未见异常。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明确诊断为SCA8。

为改善患者双下肢痉挛症状,实施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及脊神经根粘连松解术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术后6个月,患者剪刀步态明显改善,行走基本平稳,MAS评分、VAS评分、坐位平衡及立位平衡均有改善。

结论 ATXN8/ATXN8OS基因串联重复区的CAG异常重复扩增可导致SCA8,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步态不稳,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可明确诊断,SDR可有效改善SCA8患者的痉挛性步态。

关键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共济失调8型;ATXN8基因;ATXN8OS基因;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脊神经根粘连松解术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9.017中图分类号:R7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9-0071-0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8,SCA8)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疾病,其典型初期症状为构音障碍,伴有特征性言语缓慢和步态不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球震颤、辨距不良以及罕见的眼肌麻痹、吞咽困难、感觉神经病变和认知障碍等[1]。

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笔者近3年来采用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肿瘤所致除外)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

2治疗方法2.1取穴以肾俞、悬钟、三阴交、曲池、大椎、足三里为主穴,以太溪、曲泉、阳陵泉、百会、合谷为配穴。

2.2操作方法以上主配穴交替选用,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用低频电流治疗仪之两极分别接上肢和下肢针刺穴位上,10分钟两极更换1次,留针30分钟,电流大小以两极附近肌肉有明显抽动和收缩,以患者感觉不痛为度。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继续第2疗程。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指鼻及跟膝试验稳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指鼻及跟膝试验基本稳准。

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指鼻及跟膝试验不稳准。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指鼻及跟膝试验极不稳准。

3.2治疗结果本组36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10例,占27.8%;显效18例,占50.0%;好转6例,占16.7%;无效2例,占5.5%。

有效率94.5%。

4典型病例向××,男,58岁,干部。

1997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肢体活动不利6年余。

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查:患者两腿站立不稳,行走困难,需人扶持且左右摇晃,步行时两足左右分开较宽,不能保持直线方向前进,如醉汉步态。

指鼻及跟膝试验均极不稳准,四肢肌肉松弛,感觉迟钝,膝腱反射消失。

舌质淡,脉弦细。

诊断:小脑共济失调。

按上述方法施治3个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体会根据本病症状,为肝、脾、肾三脏和督脉之亏损引起。

因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肾精亏损,则骨软无力,站立不稳等症。

治以益气补肾,强筋健骨。

治疗取足少阴经腧穴以调理肾经之气,使肾精充盛,则达到健骨补脑之目的。

取肝俞配曲泉等穴可疏通肝经之气,滋补肝阴之亏损,根据”肝肾同源”也可达到滋补肾阴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共济失调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指由于小脑某种原因的损伤,导致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使患者的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

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有支持疗法,针刺疗法,TMES疗法等等。

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一旦这些系统受到损害,人体正常的随意运动将无法完成,表现为运动的协调不良以及平衡障碍等,即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就是由于小脑损伤或与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是共济失调病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小脑共济失调可能是先天性的遗传性疾病,也可能是后天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小脑损伤或病变所引起,患者日常生活动作便已表现出不同于常人之处。

小脑共济失调患者不能很好的完成随意动作,也难以维持自身的平衡。

临床上可见行走不稳,步态蹒跚,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动作不灵活。

站立时无法站稳,患者身体会保持前倾状态或者左右摇晃仿佛要摔倒。

容易摔倒是本病最初常见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连起身坐稳都难以做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早些时候对于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较少,一般采用支持疗法,保持患者正常的生命活动,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还有针刺疗法,体疗,TMES疗法和肢体功能锻炼等等,另外,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预防各种其他的感染并积极治疗引起共济失调的原发病。

益脑平衡疗法针对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经过治疗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修改,最后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案,益脑平衡疗法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针对性强,用药精准,剂量把控严格,针对每一个病人的体质,病情病症,在益脑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加药减药,其疗效也是得到很多病人的肯定。

根据症状,分为以下三型;
①:脾肾亏虚腿足自感无力,起立要用手撑,行走要靠人扶,步态不稳,跨步躯体前倾,足软易于跌仆,肢寒肌肉松弛,动则微有颤抖,平素形寒怯冷,纳少脘胀便溏。

舌淡质薄苔白,脉象沉濡微弱。

②:阴虚风劫肢体瘦削,步履艰难,站则摇晃欲坠,步则曲线行进,两脚剪刀交叉,手也难以操作,书写歪斜过大,时有肢体颤抖,动作协调不良,言词含糊顿挫,语句单调不清,伴有头晕目眩,脑转耳鸣,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无苔,脉象细数。

③:肾督阳虚下肢痿软发凉,脊柱侧弯后凸,行走下肢艰难,躯干前倾欲仆,手足可见畸形,言语呐吃呆愚,可伴心悸怔忡,阳痿不举,性欲减退。

苔薄舌质淡白,脉象沉细尺弱。

本病主要分为上述三型,虽其中二型归于阳虚,实是病涉脾、肾,有肉痿、骨痿之别,阴虚虽虚火旺之别,故当详察之。

针对其型辩证治疗;
(1)脾肾亏虚
治法:补肾健脾,填精益脑。

(2)阴虚风动
治法:滋肾填精,柔肝熄风。

(3)肾督阳虚
治法:温补肾督,强筋壮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