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教程文件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教程文件

步态异常
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步态 不规则、笨拙、不稳定、基底宽,转弯困 难,不能直线行走。
半球病变导致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运动, 左右摇晃,向病侧倾倒,视觉可部分纠正, 常伴肢体辨距不良。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闭眼站立不能,摇 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行走 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腿,重落地,夜 间及闭眼时加重。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蚓部病变:醉汉步态、直线行走不能. 小脑半球病变:意向性震颤、精细动作不
能、辨距不良、构音障碍、恢复动作不量、 书写障碍、眼震、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 弱。 Romberg(+):蚓部病变易前后倾倒;一侧半 球或一侧前庭病变向病变侧倾倒。
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 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 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以额叶病变 多见。
共济失调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前庭器官、 小脑、深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 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这种协调发生障碍,
称为共济失调。
查体 分类 表现 鉴别诊断 治疗
共济失调查体
指鼻试验
嘱患者用食指尖触及前方距其0.5m检查者 食指,在触自己的鼻尖,用不同方向、速 度、睁眼与闭眼反复进行。两侧比较。
小脑病变患者双下肢抬离床面,起坐困难, 称联合屈曲征。
闭目难立征(Romberg)
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 后索变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站立较
稳,闭眼时不稳; 小脑病变睁眼闭眼均不稳,蚓部病变向后
倾倒,小脑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前庭迷路病变患者闭眼后并不立即出现身
体摇晃或倾倒,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身体摇晃,且摇晃程度逐渐加强,身体多 向两侧倾倒。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PPT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PPT

病因与病理机制
遗传因素
部分共济失调类型为遗 传性疾病,由基因突变
引起。
神经系统损伤
脑外伤、脑肿瘤、脑血 管疾病等可导致共济失
调。
其他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 森病等也可能引起共济
失调症状。
病理机制
共济失调的病理机制涉 及神经元变性、神经传 导障碍、突触传递异常
等。
PART 02
共济失调的诊断方法
REPORTING
初步评估与病史采集
01
02
03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 等。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疾病 史、用药史、家族遗传史 等。
初步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 协调性等,初步判断是否 存在共济失调症状。
临床检查与观察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 、感觉、反射等,以确定 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进行肌电图、脑电图等电生理检查 ,以了解神经传导和肌肉功能状况 。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综合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是否为共济失调。
鉴别诊断
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以 避免误诊和漏诊。
PART 05
共济失调的诊断难点与展 望
REPORTING
分类
共济失调可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前庭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 失调等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特定 的症状和病因。
症状与表现
01
02
03
04
平衡感异常
患者容易摔倒,站立不稳,行 走摇晃。
协调性障碍
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如拿不稳 东西、书写困难等。
姿势控制异常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流程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 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步态、 平衡、协调等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病史、 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进行CT、 MRI等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肌电 图、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

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 了解遗传因素对共济失调的
影响
鉴别诊断
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
帕金森病: 主要表现 为静止性 震颤、肌 肉强直、 运动迟缓 等
小脑共济 失调:主 要表现为 步态不稳、 平衡障碍 等
脊髓小脑 共济失调: 主要表现 为步态不 稳、平衡 障碍、肌 张力降低 等
遗传性共 济失调: 主要表现 为步态不 稳、平衡 障碍、肌 张力降低 等
酒精中毒 性共济失 调:主要 表现为步 态不稳、 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 低等
张力降低等
酒精中毒性共济失调:主要 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低等
药物中毒性共济失调:主要 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低等
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步态、 平衡、协调等表现,判断是 否存在共济失调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 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进行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大 脑、小脑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确
眼球运动异常:眼球震颤,无法保持稳定
感觉障碍:感觉迟钝,对疼痛、温度等感 觉不敏感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步态不 稳、平衡障碍、动 作协调困难等
辅助检查:神经电 生理检查、影像学 检查、基因检测等
诊断依据:临床表 现、辅助检查结果、 病史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 神经系统疾病、代 谢性疾病、遗传性 疾病等相鉴别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后根病变
多发性神经根炎病例可出现共济失调,伴 有感觉异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等 症状和脑脊液蛋白增高。
脊髓痨损害后根及后束,出现典型的感觉 性共济失调。并可有闪电样疼痛,躯体束 带感、括约肌功能障碍、Argyll-Robertson 氏瞳孔、膝、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血和 脑脊液华康氏反应阳性。
急性进行性小脑蚓部病变以肿瘤为常见, 尤其是儿童,如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等。成人则以转移性肿瘤多见。
(三)后束病变
各种原因损害脊髓后束者都可出现感觉性 共济失调,如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后方 肿瘤,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其特点是感觉分离,即触觉、温痛觉无损 害,而位置觉、压觉及振动觉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合并变性者常合并锥体束损害而有 两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 性,也可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和恶性贫血, 胃液分析常有游离酸减低。
肌肉之间这种协调配合称为共济运动。
共济失调:
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 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此外,不 自主运动、肌张力增高和轻度瘫痪都影响 动作的正确进行,须先排除。
“ataxia” simply means ‘lack of coordination’.
病因和机理
White matter-
medullary center 髓体
Internal structures
Cerebellar cortex Dentate nucleus
Fastigial nucleus 顶核
Globose nucleus球核
Emboliform nucleus 楔核
medullary center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本患儿为青春期女童,急性起病,病史8天。

以步态不稳、吐字不清为主要表现。

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对答切题。

醉酒步态,双手动作笨拙,构音障碍,语速减慢。

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

深浅反射正常引出。

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均阳性,Romberg征(+)。

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阴性,粗查感觉存在。

诊断为共济失调原因待查,定位在小脑。

分析病因如下:1、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本病是一种小儿特有的综合征,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之后,多认为属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多数急性起病,多以躯干共济失调开始,很快发展到高峰,表现为站立不稳,蹒跚步态,严重者不能站立,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四肢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为辨距不良、指鼻试验不稳,可见意向性粗大震颤,此外还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等。

本患儿急性起病,以躯干及肢体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震、构音障碍。

发病前2周曾有“呼吸道感染”病史。

应注意本病,但本病为一排他性诊断,待完善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方可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干脑炎等均可能引起小脑共济失调表现,本患儿为学龄期女童,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应该注意鉴别。

但患儿病程中无发热、无余感染中毒样表现,精神反应好,外院行头颅CT 未见异常,目前不支持。

可行腰穿检查协诊,并完善脑电图、头颅MRI 协诊。

3、先天遗传代谢病:某些先天性代谢异常如高氨血症,色氨酸转运异常等均可能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但通常表现为反复性发作,同时会伴有其他特征性表现如特殊面容,智力低下等,本患儿既往生长发育正常,智体力发育良好,无肝脾肿大等表现,不支持。

可行血氨、乳酸、尿筛查检查协诊。

4、副肿瘤综合征:有些肿瘤如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可导致共济失调症状,并可以此首发,患儿以青春期女孩,急性起病,需注意本类疾病可能性。

进一步完善腹部彩超、卵巢彩超、肾上腺彩超、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协诊。

鉴别诊断模板

鉴别诊断模板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中年以后起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血清中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踩棉花感,需考虑该病,但患者无明显锥体束损害体征,可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必要时试验性治疗明确。

2、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伴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可进一步查颈椎MRI排除。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鉴别,该患者无根痛,但有感觉平面,颈椎MRI发现颈髓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4、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

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椎体束征等,与患者不符合,可排除。

5、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症状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患者体检体征少,有右上肢腱反射增强,故不考虑。

6、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有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与患者表现不符合,故不考虑。

7、脊髓痨:见于梅毒感染后15-20年,起病隐袭,表现为脊髓症状,如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等,患者既往查梅毒相关指标阴性可排除该诊断。

脑梗死鉴别诊断:1、脑出血:多急性起病,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该患者不符。

2、脑栓塞: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缺血灶,该患者无明确栓子来源,起病相对较慢,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病因、症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据和预期效果,取得患者的理解 和配合。
0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 施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性分析
营养不良纠正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计划,必要时给予肠内或 肠外营养支持。
06
总结与展望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的途径
1 2
引入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MRI、功能MRI等技术,更精确地 定位病变部位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完善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影像学和遗传学等多方面信息,制定 更完善的诊断标准,减少误诊和漏诊。
3
加强多学科协作
神经科、影像科、遗传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 与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措施
01
02
03
药物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选择合 适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以减轻 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 、语言疗法等,帮助患者 恢复或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和社会参与能力。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生化全项等,排除 其他系统性疾病。
脑脊液检查
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 ,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评估 神经肌肉功能。
诊断标准及流程
根据患者病史、体格 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判断。
根据共济失调的类型 和严重程度,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和康复 计划。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14
鼻-指-鼻试验
• 睁眼,先触及自己的鼻尖,再触及检查者伸出的指尖。 • 检查者不断改变其手指的位置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过指试验
• 检查要点:
• 患者上肢向前平伸,食指放在检查者固定不动的手指上,然后患者手指 上抬至垂直位置,再下降到检查者的手指,始终维持上肢伸直。先睁眼 再闭眼。两侧可以分别或同时试验。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27
• 其共济失调的主要特点是四肢的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远端 重于近端,闭目时加重。
• 有深感觉障碍,无Argyll-Robertson氏瞳孔,无括约肌障碍,以上 三点可与后束型或脊髓痨鉴别。
•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难以找到膝盖。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18
轮替动作-快速重复地动作
• 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 手的拍打动作 • 伸指和握拳动作 • 足趾叩击地板
• 注意上述动作速度和节律。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19
反跳试验
• 患者闭眼,上肢平伸,检查者同时或分别突然向下推动其臂部。 • 患者平卧维持屈髋屈膝直角时,检查者推动其小腿。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3
病因和机理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4
• 共济失调主要反映小脑半球或与对侧额叶皮质间的联系的损害, 但在其他部位的病变中也可能产生。
• 姿势和动作密切相关。姿势反应的失常使身体各部分在动作开始 前即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5
• 异常的迷路冲动使机体对环境空间的调节紊乱,产生前庭性共济 失调,常伴发眩晕。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9
检查方法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感觉性共济失调(1)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上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如中毒性、代谢性、遗传性多发神经炎等。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肌肉有压痛等。

其共济失调的主要特点是四肢的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闭目时加重。

本型有深感觉障碍,无Argyll-Robertson氏瞳孔,无括约肌障碍,以上三点可与后束型或脊髓痨鉴别。

(2)后根病变多发性神经根炎病例可出现共济失调,伴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肌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等症状和脑脊液蛋白增高。

脊髓痨损害后根及后束,出现典型的感觉性共济失调。

并可有闪电样疼痛,躯体束带感、括约肌功能障碍、Argyll-Robertson氏瞳孔、膝、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血和脑脊液华康氏反应阳性。

(3)后束病变各种原因损害脊髓后束者都可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亚急性合并变性,脊髓后方肿瘤,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其特点是感觉分离,即触觉、温痛觉无损害,而位置觉、压觉及震动觉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合并变性者常合并锥体束损害而有两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也可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和恶性贫血,胃液分析常有游离酸减低。

脊髓后方肿瘤常先有神经根痛,以后逐渐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往往伴有传导束型浅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腰穿有椎管阻塞症状,脑脊液中蛋白质增多。

(4)脑干病变凡损害延及后束或其核或桥脑和中脑的内侧丘系时均可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

延髓病变其共济失调在同侧,桥脑、中枢病变共济失调在对侧,其特点是伴有病变同侧的颅神经损害症状,且大多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5)丘脑病变丘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可为血管性、肿瘤和外伤等。

除可有对侧半身感觉性共济失调外,尚可有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及浅感觉障碍,其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

因丘脑中间腹核与小脑有联系,故丘脑病变时还伴有小脑症状。

丘脑病变引起深感觉障碍。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课件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课件
• 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8
起坐实验
• 取仰卧位,双手交叉于前胸不用支撑试行起坐,正常人躯干屈曲, 并双腿下压。
• 小脑病变患者双下肢抬离床面,起坐困难,称联合屈曲征。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9
闭目难立征(Romberg)
• 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 • 后索变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站立较稳,闭眼时不稳; • 小脑病变睁眼闭眼均不稳,蚓部病变向后倾倒,小脑半球病变向
• 包括遗传代谢病伴共济失调及遗传性共济失调综合症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33
遗传代谢病伴共济失调
• 尿素循环障碍:高氨血症 • 有机酸代谢障碍: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 • 氨基酸代谢异常:枫糖尿症 • 脂质代谢异常: 脂蛋白缺乏症(棘红C多、脂肪泻、色素视网膜炎、脂蛋白低) 植烷酸沉积症(Refsum):常隐遗传,植烷酸羟化酶缺乏,表
同侧或对侧
同侧
对侧
眩晕
-
+
+++

眼球震颤
-
+
++

言语障碍
-
+
-

深感觉障碍
+
-
-
-
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
减弱
正常
正常或减弱
肌张力减低
-
+
-
-
闭目难立征
+
-
+
-
视力纠正




前庭功能
正常
减弱
明显减退
正常
步态
踵步态
蹒跚步态

检查共济失调的常用方法

检查共济失调的常用方法

检查共济失调的常用方法
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姿势、步态、肌张力和肌肉协调性等,以评估共济失调的程度和类型。

2. 眼震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包括视床反射、追踪运动和注视稳定性等来评估眼动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3. 平衡和协调测试:包括Romberg测试、单脚站立测试等,
以评估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4.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对患者大脑和小脑进行MRI扫描,可以观察到是否存在异常的结构或损害,如小脑萎缩等。

5. 电生理学测试:包括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EP)等,可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传导情况。

6. 基因检测:共济失调可能与某些遗传因素相关,通过进行基因检测可以识别出与共济失调相关的基因变异。

以上是常见的检查方法,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医生可能会选择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来帮助诊断共济失调。

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1)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1)
包括遗传代谢病伴共济失调及遗传性共济失调综合 症
尿素循环障碍:高氨血症
有机酸代谢障碍: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
氨基酸代谢异常蛋白缺乏症(棘红C多、脂肪泻、色素视网膜炎、 脂蛋白低)
➢ 植烷酸沉积症(Refsum):常隐遗传,植烷酸羟 化酶缺乏,表现色素视网膜炎、多N病、耳聋、鱼 鳞癣、心肌病、骨畸形,血植烷酸高
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 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 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 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 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 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 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2)步行障碍:星形足迹试验(+) (3)上肢指向偏斜
见于大脑皮层病变,尤其额叶病变。病因有:①肿瘤; ②炎症;③血管病
病变对侧出现共济失调类似小脑性,但较轻
伴大脑病变症状,如惊厥、锥体束征、言语及行为 异常
由遗传性因素所致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合并脑干、脊髓、锥体外系、周围神经、视神经、 听神经、癫痫、智力低下等其他异常。
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 前庭功能检查等。
需找病因,控制原发感染。
对症治疗:症状明显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适当给 予镇静剂;震颤者可用安坦;病程较长或因感染而 反复发作时或有肌阵挛及眼震患儿可应用糖皮质激 素。确定原发病与免疫有关时可应用免疫球蛋白; 营养脑细胞药物。
病因:前庭损害时失去身体空间定向能力,产生前庭性共 济失调。见于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 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讲课文档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讲课文档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Vermis and intermediate zone
Cerebrocerebellum
大脑小脑
Flocculonodular lobe
Neocerebellum 新小脑
Lateral zone
第四十九页,共99页。
第七页,共99页。
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应。 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
重要中枢。 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
制下完成的。
第八页,共99页。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病损均可 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 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第九页,共99页。
丘脑病变引起深感觉障碍。可见到手足徐动 样动作,尤其是在手部明显,即所谓丘脑性 不安手,在闭眼时手不能保持一定的姿势而 出现手指呈指划运动,这是由于手的位置觉 障碍所致(假性手足徐动)。
第三十五页,共99页。
(六)顶叶病变
顶叶病变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对侧肢 体,或肢体的一部分,如手或手指等。其病 因可有血管性、肿瘤等。
深感觉障碍则破坏运动的反馈机理,使患者 不能意识到运动中的异常,也丧失重要的反 射冲动,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周围 神经、脊髓后索和顶叶皮质的病变。
第六页,共99页。
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 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 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
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侧的丘 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与肌 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肢体运 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觉与两点 鉴别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rebellar cortex Cerebellar nuclei
Dentate
nucleus 齿状
核 Fastigial nucleus 顶核 Interposed nucleus 中间 核

Emboliform nucleus 栓状


Globose nucleus球状核
White matter-

共济失调:

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 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此外,不 自主运动、肌张力增高和轻度瘫痪都影响 动作的正确进行,须先排除。
“ataxia”
simply means ‘lack of coordination’.
病因和机理
共济失调主要反映小脑半球或与对侧额叶 皮质间的联系的损害,但在其他部位的病 变中也可能产生。 姿势和动作密切相关。姿势反应的失常使 身体各部分在动作开始前即不能维持稳定 的关系。

【临床表现】
1.感觉性共济失调:
1.感觉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 伴有位置觉,振动觉减低或消失。 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 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 患者夜间行路困难。

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 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 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动作不准确。


2.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的解剖和定位诊断
Lobs
Primary fissure
Anterior lobe
corpus of cerebellar
Posterior lobe
Posterolateral fissure
Flocculonodular lobe 绒球小结叶
Internal structures Gray matter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主动恢复原来位 置的动作过度或者上下摆动时间过长。
无撑坐起试验

患者从仰卧位不用手撑而试行坐起,正常 人于躯干屈曲同时下肢下压。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将髋部和躯干同时 屈曲,称为合并屈曲现象。

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中线或弥漫性病变造成步行不稳,两 腿分开(阔基步态),步行方向不固定, 上下身动作也不协调(酒醉步态)。 小脑半球病变或前庭病变:行走时向患侧 偏斜,在直线行走或绕椅行走时最为明显。 深感觉障碍:跨阈步态,并常以目视地, 闭眼时呈现显著的不规则步态。

跟-膝-胫试验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在举腿和触膝时呈 现辨距不良,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难以找到膝盖。

轮替动作-快速重复地动作
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手的拍打动作 伸指和握拳动作 足趾叩击地板

注意上述动作速度和节律。
反跳试验
患者闭眼,上肢平伸,检查者同时或分别 突然向下推动其臂部。 患者平卧维持屈髋屈膝直角时,检查者推 动其小腿。

(一)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上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 炎,如中毒性、代谢性、遗传性多发神经 炎等。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 和营养障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 肌肉有压痛等。

其共济失调的主要特点是四肢的共济失调, 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闭目时加 重。 有深感觉障碍,无Argyll-Robertson氏瞳孔, 无括约肌障碍,以上三点可与后束型或脊 髓痨鉴别。
medullary center 髓体
Internal structures
Cerebellar cortex Fastigial nucleus 顶核 Globose nucleus球核 Dentate nucleus Emboliform nucleus 楔核
medullary center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Vestibulocerebellum

辨距不良:动作的幅度太大-辨距过度
幅度过小-辨距不足

动作分解:
各肌群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地配合,圆滑流利的
动作变成许多孤立的动作。 肌肉收缩和松弛不及时,在做来回重复性动作 时最为明显,临床上称之为轮替动作失常。
共济失调的障碍在书写和语言中也可发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言语迟缓、含糊, 但又常爆发出几个音。 书写常有字体过大、笔画不匀的现象。
共济失调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运动
机体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 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 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 动作过程是否准确顺利取决于这些肌肉在 速度、幅度和力量等方面的密切协调。 神经系统在不同时间内对许多运功动单位 的动员数目和冲动频率的控制作用。 肌肉之间这种协调配合称为共济运动。

因丘脑与小脑有联系,故丘脑病变时还伴 有小脑症状。 丘脑病变引起深感觉障碍。可见到手足徐 动样动作,尤其是在手部明显,即所谓丘 脑性不安手,在闭眼时手不能保持一定的 姿势而出现手指呈指划运动,这是由于手 的位置觉障碍所致(假性手足徐动)。

(六)顶叶病变
顶叶病变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对侧 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如手或手指等。 其病因可有血管性、肿瘤等。 顶叶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与深感觉障碍无 平行关系,即共济失调明显而深感觉障碍 却极轻微。 顶叶病变的深感觉障碍主要是空间定向感 觉障碍。

异常的迷路冲动使机体对环境空间的调节 紊乱,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常伴发眩晕。 深感觉障碍则破坏运动的反馈机理,使患 者不能意识到运动中的异常,也丧失重要 的反射冲动,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 于周围神经、脊髓后索和顶叶皮质的病变。

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 薄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 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 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侧的 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 与肌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肢体运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 觉与两点鉴别感觉。

(四)脑干病变
凡损害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或桥脑和中 脑的内侧丘系时均可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 延髓病变其共济失调在同侧,桥脑、中枢 病变共济失调在对侧。 其特点是伴有病变同侧的颅神经损害症状, 且大多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五)丘脑病变
丘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可为血管性、肿瘤 和外伤等。 除可有对侧半身感觉性共济失调外,尚可 有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及浅感觉障碍,其 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

指鼻试验
检查要点: 1上肢外展,伸直的食指尖端触及自己的鼻尖 2以不同的方向和不同速度进行。 3先睁眼做,然后闭眼重复。 4两侧分别试验。 5观察动作是否平稳、准确、连续,睁闭眼是 否一致。

鼻-指-鼻试验
睁眼,先触及自己的鼻尖,再触及检查者 伸出的指尖。 检查者不断改变其手指的位置

过指试验
rubrospinal tract
NUCLEUS INTERPOSITUS
Inferior Olivry Nucleus
ANTERIOR LOBE PARAVERMAL ZONE
lower motor neuron
古小脑
SPINAL CORD
spinocerebellar tract
Main Connections of the 新小脑

(一)小脑蚓部病变

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平衡障碍,表现躯 干共济失调,站立及行走不稳,而四肢共济 运动近于正常或完全正常,称小脑蚓部综 合征。

急性进行性小脑蚓部病变以肿瘤为常见, 尤其是儿童,如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等。成人则以转移性肿瘤多见。
Vestibular Organ
Floculonodular Lobe
VESTIBULAR NUCLEUS
Vermis
vestibulospinal tract MLF
顶核
lower motor neuron
古小脑
LMN
Main Connections of the 古小脑
RED NUCLEUS

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 影响,不伴感觉障碍, 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 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 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 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 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 伴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 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

前庭小脑

Archicerebellum 原小脑 Flocculonodular lobe 绒球小结叶 Spinocerebellum

Intermediate zone Vermis
Lateral zone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Vermis and intermediate zone Cerebrocerebellum

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 应。 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 的重要中枢。 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 控制下完成的。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病损均 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 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检查方法
共济运动的检查可以通过日常活动的观察 来获得。 共济失调患者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肌收缩的 控制障碍。 主要表现:
Reticular Formation
Vestibular Nucleus
Lower Motor Neuron (LMN)
Proprioceptors 自动感动器
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 失调, 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 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 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 或连续性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