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诗意
司马光砸缸的诗意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勇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
如果要从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智慧与勇气: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想到了用石头砸破水缸的办法,这种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 创新与突破: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水缸是用来盛水的,不可能被打破。
但是司马光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用创新的思维解决了问题。
3. 生命与价值:故事中落水的儿童代表着生命,而水缸则代表着困难和障碍。
司马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畏困难,勇于追求自己的价值。
4. 团结与合作:在故事中,司马光并不是一个人在行动,他还得到了其他孩子的帮助。
这说明在面对困难时,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有勇气和智慧,勇于创新,团结合作,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司马光砸缸古诗文言文
司马光砸缸古诗文言文
哎呀,你知道司马光砸缸这事儿吗?这在古代那可是大名鼎鼎啊!
就说司马光这孩子,当时跟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儿。
那场面,就
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热闹极了!(这不就跟咱们现在小朋友们一起
在小区花园里疯跑一样嘛!)突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那水缸可深啦,水满满的,眼看小伙伴就要被淹没啦!(这多吓人呐,就好像马上要被洪水卷走似的!)
其他孩子都吓得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哭了起来。
(这不就跟咱们遇
到大事儿时,也会慌了神儿一样嘛!)可司马光这小鬼头,聪明着呢!他二话不说,抱起一块大石头就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小伙伴得救啦!
你说,司马光咋就这么机灵呢?要是换做咱们,能这么快想到办法不?我觉得啊,司马光这勇敢又机智的劲儿,真值得咱们好好学习!
他在关键时刻能冷静思考,果断行动,这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的。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得像司马光一样,勇敢地去面对,想办法
解决,可不能被困难给吓住喽!。
司马光的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的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人知。
司马光在北宋时期出生在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阳市),他是一个聪明且冷静的孩子。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其中一个淘气的孩子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结果失足掉进去了。
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吓得去找大人。
只有司马光非常冷静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块大石头,直接向着水缸砸去。
只听“哗啦”一声,水缸直接砸出个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流出来了,掉进水缸的孩子也得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着急是没用的,应当仔细思考后想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个故事也是中华传统经典的历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儿童道德素养的媒介。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砸缸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不少人曾经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小儿郎何以能够举起大石,又何以能够把大水缸砸破呢?其实对有些历史故事的细节,不必过分追究,特别是当它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诸多文学化、传奇化的色彩时。
这个故事源自《宋史》:“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画以为图,相当于现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用。
由此可见,早从宋代开始司马光这个儿时故事就被当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资料显示,至少从明代起,这个素材就被编选入一些蒙学读物中,作为儿童“聪明机智”的榜样教育后人。
而这个故事最早见诸近代意义的.学校教科书中,当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有一篇文章《司马温公》: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庭前。
有一儿,误坠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温公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全文共43个字,基本忠实于《宋史》,配合文字描述绘有插图。
之后,这个故事又被选入了1912年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
从文字到插图,基本上都遵从了1905年的版本。
司马光砸缸 的故事
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阳市),有一次,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
有一个孩子淘气,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结果失足掉进去了。
水缸深,孩子小,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吓得去找大人。
就在此时,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
通过司马光的砸缸行为,水涌出来,小伙伴因此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不仅是中华传统经典的历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儿童道德素养的媒介。
司马光砸缸课文全文
宋史·司马光传司马光砸缸原文片段: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
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
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很小的时候就很爱读书,经常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养成了遇事不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司马光八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天气热得出奇。
老师怕孩子们在屋里热出病来,就叫他们到院子里玩儿一会儿。
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地冲到了院子里。
不一会儿,十几个小家伙奔跑着,叫喊着,做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半个时辰以后,孩子们感到有些疲惫了,于是停止了游戏,纷纷找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休息。
其中有一个孩子,热得受不了,于是向院子角落里的一口大水缸走去,想弄点水喝。
可是他的个子太矮了,根本就够不着。
他马上跑去弄来一块石头,垫在脚下,然后爬到缸沿上。
缸里头只有半缸水,这
个孩子刚要捧水喝,没想到缸沿太滑了,他“啊”的一声,就掉进了水缸里。
孩子们听到喊叫声,知道出事了。
可是缸太高太大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把伙伴救出来。
于是,大伙儿都向屋里跑去,想找个大人来帮忙。
可是,如果等他们找来大人,缸里的小伙伴恐怕早被淹死了。
就在这时,司马光抱起缸旁边的一块石头,猛地向缸砸去。
只听见“啪”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哗”地流了出来,小伙伴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名臣司马光童年时期的一个英勇事迹。
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阳市),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能熟读《左氏春秋》。
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爬上了一口大水缸,失足掉进了缸里。
水缸很大,小孩在里面随时有生命危险。
其他小孩都吓坏了,有的哭喊,有的去找大人求助。
司马光却非常冷静,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
随着“哗啦”一声巨响,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涌了出来,小孩也因此得救。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品质。
它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沉着应对,不能慌乱无措,应当仔细思考后想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培养儿童道德素养的优秀教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1/ 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资治通鉴》中的一则历史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北方被辽国统治,宋朝内部政治腐败严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历史学家,他是反对和辽国讲和、主张抵抗的人。
据传,有一次,当时的宋徽宗听信一些奸臣的谗言,决定与辽国和和解。
司马光多次上书反对和议,但都被徽宗所忽视。
为了引起徽宗的重视和警醒,司马光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据说有一天,司马光在自家的庭院里摆了一口写满了反对和议意见的大缸。
然后,他亲自搬起大锤,立在缸旁边,高举锤子,毅然决然地将缸砸碎。
这场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很快传遍朝野。
司马光这一举动可谓意义非凡,他以此表达了对徽宗违背国家利益和民意的反对和坚决的立场。
通过砸缸,司马光希望让徽宗认识到对抗辽国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和民众对他反对和议的支持。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反对和议的象征之一。
虽然司马光的砸缸行为并未阻止和议的发生,但他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朝政的舆论,也对后来的历史有一定影响。
最终,北宋朝廷在面临军事威胁和民众要求下采取了反击的措施,并最终恢复了对北方土地的控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齐玩儿捉米藏,有一个
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留意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
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
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
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
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
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
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之后
还当过宰相。
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二):。
司马光砸缸儿童故事
司马光砸缸儿童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司马光的人,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学者。
有一天,司马光在家里做实验,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水缸。
他的儿子看到了,赶紧跑来告诉他的爸爸。
“爸爸,你砸坏了水缸!”儿子大声说道。
司马光听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
“没关系,这是个好机会!”他说。
司马光让儿子帮忙把碎片收拾起来,然后他们一起去找匠人修理水缸。
匠人看到水缸被砸破了,摇摇头说,“这个水缸修不好了,得重新做一个。
”。
司马光点点头,让匠人重新做一个水缸。
不久,新的水缸就做好了。
司马光把水缸放在原来的地方,然后对儿子说,“我们来看看这个水缸有什么不同。
”。
儿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忽然恍然大悟,“爸爸,这个新的水缸比原来的还要漂亮!”。
司马光笑着点点头,“是的,有时候,破碎并不是坏事。
砸破了旧的水缸,我们才有机会做一个更好的新水缸。
”。
儿子听了,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爸爸,我明白了!就像水缸一样,有时候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它们给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司马光笑着抱起儿子,“你懂得很多,以后遇到困难,不要气馁,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重新振作起来。
”。
从此以后,司马光的儿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他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因为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就像司马光砸缸后重新做出了更漂亮的水缸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司马光砸缸的意思
司马光砸缸的寓意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
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寓意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篇一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留意,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阿鲁图《宋史》发生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明白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透过。
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篇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十分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
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下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注释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
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庭:庭院。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皆:全,都。
弃去:逃走。
光:指司马光。
破:打开,打破。
迸:涌出。
《司马光砸缸》主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勇于助人的精神。
而是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或困难,都应该沉着冷静,善于思考与变通及勇于救人的精神。
教育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在面临问题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到最佳的答案。
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死板教条,不能为了知识而学知识,而是要学会教给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能单一,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司马光砸缸的寓言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寓言故事司马光砸缸的寓言故事(精选7篇)司马光砸缸的寓言故事篇1古时候有个大文学家名叫司马光,他小时候特别机灵、特别勇敢。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的游戏。
有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旁边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可深了,那小朋友挣扎着喊“救命!”小伙伴们看见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帮忙眼看,水缸里的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只见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只听——“砰”一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夸司马光是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好孩子!小朋友,你们喜欢听这个故事吗?有人把这件事画成了图片,流传至今;还有人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司马光砸缸》有几个小朋友围呀围着那大水缸大家一起捉迷藏调皮又欢畅扑通通一声响有人掉进了大水缸大家全都吓坏了慌里又慌张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做那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砸向那大水缸呀哐当当一声响流水哗啦啦往外淌伙伴钻出那破水缸大家都齐鼓掌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司马光砸缸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的寓言故事篇2夏日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蝉在大树上悠闲地唱歌。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来到后庭院里玩耍,后庭院里有葱葱郁郁的古树,有碧绿的小草,还有怪石嶙峋的假山。
“玩什么呢?”小伙伴问。
“就玩躲猫猫吧。
”司马光说。
“好呀好呀”小伙伴们拍手称赞。
由司马光找,小伙伴们藏,司马光背对大家,开始数数,“一、二、三藏好了吗?”司马光大声的问。
小伙伴们赶紧藏了起来,他们有的藏到了茂密的草丛中,有的藏到了高大的古树上,有个小伙伴突发奇想,想藏到假山后面。
他四肢并用,爬呀爬,爬呀爬,当快要翻过假山时,一不小心,从山上滑了下来,只见扑通一声,摔倒了大水缸里。
小伙伴们纷纷探出头来,看到落水的小伙伴正在水缸里挣扎着,大喊:“救命啊!”水花四溅,小伙伴们急得团团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直跺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司马光砸缸
【教学内容】:新疆专用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司马光砸缸》【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
事,初步懂得遇事不要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解
决问题。
2.能用“……有的……有的……”说句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遇事不慌,勇敢、果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突破方法:图文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突破方法:鼓励法、引导法。
【教学方法】
教法:指导朗读法,引导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用具】:词语卡片,课件,媒体资源:儿歌《司马光砸缸》
【教学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教学思路及方法】
《司马光砸缸》是本单元第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
因此在教学时可先播放儿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
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
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
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
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
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
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
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你遇到过危急的情况吗?这种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2.课件出示三组词语,先开火车朗读,再同桌互相读,检查识记情
况。
司马光假山大水缸装满了水
都慌了吓哭了没有慌举起使劲砸
缸里得救
三,巩固识记第一组词语,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学生自由读后,选词语练习说一说与课文
内容有关的句子。
2.指名用词语说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按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
容说句子,同时出示学生所用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
3.教师按课文顺序出示词语,学生说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4.教师课件出示“……有的……有的……”,让学生说句子。
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句子。
如:出示大扫除的图片,让学生完成:
1)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_。
再出示大课间时同学们玩耍的图片,让学生完成:
2)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
5.分小组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争取读流利。
四,巩固识记第二组词语,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学生自由读第四至第五自然段,选词语
说句子。
2.认读“都慌了”和“没有慌”,自由选择其一练习说句子。
3.指名说句子,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4.教师按课文顺序出示词语,学生说第四、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5.指导书写“使劲、吓”三个字。
1)观察“使劲”二字,比较左右两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使”
字左窄右宽,“劲”字左右同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临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再次临写。
5)指导书写“吓”。
五、巩固识记最后一组词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方法同上)
六、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七,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把这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书面作业: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4.司马光砸缸
都慌了
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掉进缸里没有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