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范文
《三角形的特性》教研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教研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伍轩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受益匪浅,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伍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中,伍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4、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
伍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天的伍老师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如何改正,让它变成三角形?按照以往的教学,可能就是判断然然后说出理由就可以了,而伍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又让学生说出如何变成一个三角形。
这样设计,使学生明确三角形必须是三条边,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而且是封闭图形。
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理解。
5、注重讲练结合。
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
丁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关于三角形特性的这堂课后,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这堂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
老师以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导入,她提到了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人用三角形的脚手架来确保结构的稳定,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就像我们平时走在路上,抬头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大楼,说不定就能发现三角形的身影呢。
在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概念,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小棒去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操作着,有的同学一开始摆得不对,经过几次尝试和调整,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真的很棒!说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可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老师拿出了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让同学们用力去拉一拉,感受一下哪个更稳固。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结果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怎么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的框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老师趁机问大家:“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三角形这么稳定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笑着解释道:“这是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还可以改变。
”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同学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很有针对性。
有一道题是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有的同学说自行车的车架,有的同学说晾衣架,还有的同学说电线杆上的支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不太理解,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走到他身边,再次给他演示,直到他明白为止。
这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真的值得称赞。
不过,这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时间可以再稍微长一点,让同学们能够更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共五篇)
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共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精)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小学数学第二次研讨课《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及评析长葛市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81页上方和83页的内容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边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了三角形的组成及定义(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组成和定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较长的木条9根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发笑脸师: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长兴办事处二郎庙小学的张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长葛市一小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师: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师: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2、比长短师:随意找一名小朋友上台让其他小朋友比较谁高?生:张老师高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脚都挨着地可以看出来那你想到你到几岁就会和比老师还高......师:再比较两根小棒让学生上台来比较......知道用比较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长短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突出(交流:交流的目的一是为了增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理解“任意”的含义课前交流不但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效果很好)教学过程:一、感性上认识三角形 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师:从图上你能看到最多的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生1:三角形生2:正方形师:你能指出来吗?学生上前指出了吊机上面的三角形正方形2.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生1:红领巾生2:警示牌3.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师:老师也带来了生活中的三角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说师指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交流:在从数学--生活--数学这一过程中激活了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思维为研究新课做好了铺垫但在指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时“生说师指”这一做法欠妥同时课题板书为三角形的特性也引起了观课老师们的争议因为三角形的特性包括的不仅仅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三边关系”)二、探究三角形的意义1.画三角形(1)生画师:一年级我们就认识三角形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生画(2)师画师:看老师教你一个简便画法:先点上三个点再顺次连接起来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交流:该做法既交给了学生简便画法又突出了首尾相连但是能不能让学生在独立画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这一简便画法呢?)2.从理性上认识三角形(1小组讨论: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2)全班汇报:生1:三个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课件出示三角形及各部分的名称)师:同意他说的吗?谁再来说?生2:它还有面积师:你还知道它的面积?咱以后再研究它3.探究三角形的意义师:你能给三角形下个定义吗?(1)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逐渐围在一起围成三角形)(2)讨论交流:生1: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师举出反例证明不是“组成” 生2: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生3:不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师:三条边这里叫什么?生1:直线生2:线段师:是组成或是围成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师:对这三条线段是怎么在一起的?(师做动作表示“围”)生:围在一起(师未表扬)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总结三角形的意义课件出示三角形的意义并让学生齐读: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师:课件中的定义为什么多了几个字?(强调“端点相连”)(交流:从画到说学生充分经历了三角形意义的数学化过程亲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其间教师反例的运用、肢体语言的运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受到了观课教师的好评)三、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同学们真聪明马上就得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小明有一个问题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帮帮他呢?(一)、初步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出示课本82页主题图师:图中小明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生回答)那么哪一条路到学校最近呢?(生回答)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1:两点之间垂线最短师(反问):这个线和谁垂直了呢?生2:上面的路拐了一个弯下面的路是直的所以下面的路近师:对所以我们都说做什么事情都尽量不要走弯路师:(指图)那么这两条的和比这条呢? 生:长师:(指图)这两条的和比这条呢?生:长师: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交流: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根据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直观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计很好但学生交流不充分同时教师没有把问题回归到数学上来如果能从该图中抽象出三角形并给三边标上序号这样“数形结合”会方便学生快速、直观、充分的表述三边关系加深他们对三边关系的认识)(二)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活动一: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1、猜想、验证(历时5分)师:同学们既然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么任意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课件出示合作要求同时师口头说明要求:各组组长打开学具袋将红、黄、蓝颜色的小棒分发给组内的三个同学分别将同种颜色的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组长把围的结果填在记录纸上学生动手操作......2.汇报:师:请各组小组长汇报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生:红色小棒能围黄色小棒不能围师:任意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三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就来深入研究(交流:该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看到有时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观课老师们建议:能否把刚才的主题图和下面的活动合二为一?这样省时省力效果更佳)活动二:继续操作深入探究三边关系(历时7分)1.师课件出示并口头说明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将红色的三根小棒任意发给组内同学每人一根分别记做红色小棒1、2、3号简称红1、红2、红3 然后三个同学合作将红1和红2拼在一起和红3相比较;然后将红1和红3拼在一起和红2相比较;然后将红2和红3拼在一起和红1相比较组长依次将比较结果用(大于、小于、等于)记在记录纸上按此顺序依次比较黄色和蓝色小棒将比较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2.生分工合作操作中......(交流:本环节是承接上次操作的深入探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对操作学具进行了认真准备操作要求在课件中进行了详细的大篇说明操作步骤和结果每组都有记录单根据记录单的要求观察并写出其中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小棒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本环节教师分工合理目的明确但是老师们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组操作效果不佳原因是虽然老师有意课件出示让分组操作目的要求明确但是课件内容多老师又没有带领学生共同读一读学生就急匆匆地开始操作了实质上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和意图二是本环节的操作老师要求过细一切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操作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操作而操作)3、分组交流:师: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各组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进行讨论看看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课堂热闹学生没听懂老师的要求目的不明确一直进入不了讨论主题有效性稍差“亲历过程”不仅仅要体现在可视的操作上还要体现在不可视的数学思维上)4.集体交流总结三边关系(历时5分找小组长汇报:组1: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师板书)组2: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组3: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师小结并课件出示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课件演示验证不能围的情况)(交流:三边关系的探究老师把难点分散逐层深入适时引导但张老师把问题细化、小化尽可能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每组学生都比较容易的得出了结论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三角形的两边和要大于第三边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教师的设计只是为了得出结论缺少了真实探究)四、练习巩固学以致用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1)3、4、8(2)2、5、6(3)5、6、10(4)3、5、8 (交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新知完成该练习但是却并未提炼出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最简方法:只要最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教师将其中任意一组的顺序打乱如2、5、6写成2、6、5 将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拓展)2.解决问题3.解决问题(交流:数学回归生活无疑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本节课练习的设置可以说匠心独具观课老师普遍反映练习设置好:有层次又趣味但出示第2、3题时下课铃声已响时间仓促处理稍快部分学生并未完全读懂题意)第二篇: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反思、实录三角形的特性内空:教科书80页、81页、练习十四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角形的评课稿
三角形的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周老师提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您交流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与创意。
听完钱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就是一节融智慧与创意的数学课。
主要表现在:1、注重“快慢”结合,智慧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小节学习内容包含着: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高(画高),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节课,钱老师涉及到前面三个知识。
如果平均用力的话,势必会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钱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那些已经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就可以快节奏。
比如,在认识什么是三角形这环节,钱老师充分运用学生的起点资源,通过有效的对话、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概念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而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时间花了--)而认识高和如何画高队学生来说是这节课学习的难点.教师则着力引导,采用慢镜头。
通过创设如何把这个普通的三角形分成像这样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的系列活动中让不知不觉走进了“高”,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如何画各种三角形的“高”。
(时间花了---)而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对孩子来说很抽象的,钱老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舍得花时间,用了()。
我觉得这样的快节奏和慢镜头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充满智慧,也说明钱老师对学生和文本的解读非常到位,值得我们学习。
2、注重“动静”结合,触摸概念本质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学生要在感性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才能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辨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
这节课中,钱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课前就让孩子“动”起来,动手剪一剪、找一找,做一做。
课中,组织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数学活动中认识了三角形。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范文两篇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范文两篇《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1三角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高。
我听了王璐老师上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课颇有启发。
王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都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多种通道进行教学,比如:1、找生活中的三角形,2、自己创造三角形,在创造三角形时又运用了多通道:如摸一摸,选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摆一摆、画一画。
逐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在理解三角形定义王老师又运用了多通道:如抓关键词、提出疑问、举出反例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序合理地做好了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详略得当。
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老师对于三角形的特征(边、角、顶点)讲解安排的非常简单。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节课对“三角形高的画法”王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
课件出示3个问题加以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2)你认为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三角板怎样摆?4、你估计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几条底?反馈交流,教师介绍画法,学生画,电脑微课演示。
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王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能够做到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实属难得。
《三角形的特性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整理和复习》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其次,许老师按照主干知识分步骤进行复习。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讲解。
如:三角形的意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凸显出“围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别是错例的对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边和角的分类情况等知识。
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清除知识中的盲点。
此外,许老师还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练习,形式多样,由易到难,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很好地达成了复习目标,做到了查缺补漏、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更高层次
的能力。
2024《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范文
2024《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范文三角形的特性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与角的知识并且能够画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准备的阐述: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能够区分和命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 能力目标:掌握画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方法,能够判断和证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学生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和证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授课方式。
通过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示和示例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和建筑物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它们是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然后引出三角形的定义和常见的特性。
2. 探究新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总结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性,并将其归纳到板书上。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巩固运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几个练习题,包括判断三角形类型和证明特殊三角形性质的题目。
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与其他小组共享答案和思路,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画其他类型的三角形,并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它们的特性和规律。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新增的三角形类型和特点,并将其添加到原先的总结中。
5.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回顾,再次强调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并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特性总结: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特征和性质的判断和证明通过以上对《三角形的特性》课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开展这节课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评课稿一、引言首先,我要感谢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这一教材内容,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三边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评课稿将对该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分类几个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为三角形,能够通过观察三角形的三边长关系判断其类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三边关系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三边关系的判断方法。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来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一个有关三角形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幻灯片或使用教具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形具体的特点和性质。
3.3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应用的练习,例如让他们判断给定的图形是否为三角形,或让他们通过观察三边的长度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4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来总结所学内容,回顾并梳理所学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通过引入故事或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6篇
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6篇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6篇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周老师充分采用“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的应用教材”这一数学策略。
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准教材的知识脉络,预设出解决教材难点的策略。
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猜想-验证-推理-小结-应用的全过程。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
好课不是处处精彩,许老师在合理应用科学手段给学生以正确的学法指导上、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能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动参与等方面做的非常好。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充分采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等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动手操作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给我的启示如下:一、巧用猜想,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有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就看老师有没有解决教材难点的策略。
当学生在脑海中没有形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表象时,采用大胆的猜想,把学生的思维放开。
即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为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起了启下和导向的作用。
二、找准时机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本节课安排了几次操作活动。
为学生营造了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气氛。
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难点新知。
1.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进行的第一次“量一量、算一算”的动手实践操作2.在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
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并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运用”的过程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
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达成度是多少?张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达成度是多少?3、本节课张老师教师和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我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理想中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教师:陈德洪
这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难点是在三角形内画高。
听了周云素老师的这堂课,我作以下简单评析。
第一,引课。
周老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学过的图形,当学生说出有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有三角形,这样可以使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探究新知。
周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同时自己也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这样通过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第三,老师让学生用小棒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往中间推,并说明三角形在自行车、电线杆、篮球架中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认为整节课学生练习较少,例如,画三角形的高时,倘若周老师先画一条,另外两条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每条边都可以看成底边,都有相对应的高。
2016年4月17日。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昨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这节课我认为刘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后都跟一个小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扎实有效。
这节课我认为需改进的地方有:
1.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节课开始认识三角形用的时间过长,所以后面认识稳定性就比较仓促了。
2.刘老师和学生画高时尺子摆放都不正确,应该是用两条直角边来画,他们都是随意摆的尺子,虽然也能看似画垂直,但是数学是严谨的学科,必须要严谨、科学。
3.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全体学生。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后进生更多一些,怕他们不听课,怕他们学不会,总是尽可能地多关注他们,往往会忽视一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我们不是每个问题都叫他们回答,有个别学生就想不开,以为老师不重视他四年级二班有个叫范思远的男生,特别聪明好学,据说现在已经在自学高中数学额,我们现在学的数学对他来说都是“小儿科”,那天听课我就坐在他旁边,刘老师前半节课一直没有叫他,他一直在那里叨叨,嫌老师不
叫他,后半节课叫他回答了一个问题,才稍微安静了一会。
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保证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又要照顾到优等生的心情,安抚到他们的情绪。
2020年11月。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一、亮点
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郭德芳)
《三角形的特性》案例分析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是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安排了有趣的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本节课均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现结合钟莉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钟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从生活中找三角形师: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金字塔、天安门、桥师:大家有没有从图片中发现我们熟悉的图形?生:发现了三角形……片段二:从生活中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师:老师也给大家找了几个例子。
课件播放: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评析:在片段一中,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身边出发,从我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
片段二则是让孩子们带着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从生活中找出例子。
“生活——数学——生活”,数学课堂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体现着它的价值。
二、注重动手操作的开展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几何课堂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片断三:画三角形师: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课件出示提示:拿出准备好的纸、彩笔和尺子,画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画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在纸上画三角形,师巡视。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评课稿是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的书面稿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望采纳!《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一、亮点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2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认识三角形评课稿篇一:《认识三角形》评课稿今天上午听了徐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总体感觉如下: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
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
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认为先学习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会更好。
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认识三角形评课稿篇二: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入自然。
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
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范文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
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
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
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