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而写的书面材料。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作者:陈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4期摘要: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如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孩子的个性、认知、社会化、行为、身心健康等都受到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性回顾,有利于系统理解的建构。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健康社会化一、概念界定Baumrind(1978)首先提出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教养态度及行为的结合。

而我国研究者则在国外学者定义基础上拓展为父母除教养观念与行为方式外对儿童情感表达行为的稳定风格组合体,父母多种教养方式的总结,见表1。

[1]二、维度与类型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主要从早期的维度划分与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类型划分两大角度进行探讨。

见表2三、测量自评问卷是国内外学者编制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问卷类型。

国内相关量表多依据国外成熟量表改编而成,见表3。

[2]四、相关研究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研究方法已经从纯粹的理论思辨研究过渡到实证研究,研究的影响维度也进一步从父母对子女的单方面影响拓展到相互影响,研究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研究生;研究范围更是广泛涉猎心理学的各大领域。

[3]许丽伟(2006)研究提出了女大学生更多地地体验到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

Symnods (1939),Miller等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呈现出亲社会行为倾向,而反之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多半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行为倾向,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4]王娜(2009)研究证实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

王雅丽(2008)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对应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各维度有直接显著影响。

有关儿童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坚持自我意愿而对子女生活进行严格控制操纵的父母会导致其子女形成懦弱、胆小、畏惧的负面人格,容易使其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问题。

亲子关系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研究综述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探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亲子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亲子关系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反,糟糕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温暖、支持、参与和监管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而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过度要求和冷漠等不当的教养方式则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四、亲子关系与孩子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自我控制问题等。

五、亲子关系的干预和改善针对不良的亲子关系,心理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研究,旨在改善和提升亲子关系。

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沟通技巧的培训以及家庭环境的改善等。

研究发现,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研究对于理解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以及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有效的亲子关系干预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本文概述了中外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正文(一)国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是接受———拒绝, 二是支配———服从。

Crusec 等人概括指出, 对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 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 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 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 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 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 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 [1]。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一些研究者开始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 . L. B aldw in)等都进行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 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2]。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 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 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 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 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 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 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3]。

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 B aum rind ) 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 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根据鲍姆林特的研究表明: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 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 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4]。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行为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还会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养方法。

首先,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过度的管制和严厉的惩罚会导致孩子内心逆反的情绪,从而产生行为问题。

相反,温和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性,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通过与孩子的积极互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而不是片面强调管制和惩罚。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与孩子的情绪问题相关。

许多行为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孩子面临的情绪困扰。

过于严厉或忽视孩子的父母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压抑和不安全感,进而表现出攻击性、恐惧等问题行为。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亲子沟通和情感支持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情绪的安慰和支持,并培养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角色建模也是影响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天生是模仿者,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来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父母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积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如果父母自身存在言行不一致、冲动行为或消极情绪等问题,孩子就很容易学到不良的行为模式。

因此,父母首先要自我反思,并通过自我提高来塑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除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养方法。

首先,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困扰,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情感需求。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合理的自主权。

适当的自主权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决策能力和责任感,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成功和失败的机会,以促进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角度看待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角度看待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角度看待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关系之一。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和解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影响因素1. 父母的情感陪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始于孩子的出生。

父母的情感陪伴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父母的抚摸、温暖的拥抱和关注,孩子能够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

2.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

以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方式教养孩子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而亲切、理解并平衡地要求孩子则促进了积极的亲子互动。

3. 父母的心理和情绪状态:父母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处于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到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甚至引发冲突和问题。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和特点1. 依恋关系的发展:在早期阶段,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依恋对象。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依恋关系,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依恋关系逐渐转化为更加独立和自主的关系。

2. 形成个体身份感: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个体身份感。

通过父母的关注、认同和爱护,孩子能够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3. 父母的示范作用: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示范者角色。

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正面示范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三、亲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社会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提供情感安慰和支持,促进其积极的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 自尊与自信心:父母的爱护和支持对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symonds)。

[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贤相耶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展开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鲍德温使用家庭造访和观测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包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5]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使用方法论的观测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备可信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承继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分割出来适宜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犯罪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摘要: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家庭是幼儿初生的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民主型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抚养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家长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是幼儿出生的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会通过观察家长的教养行为和态度,与之建立亲子关系,因此,家长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亲子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鲍姆林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一、家庭教养方式分类问卷调查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分类,在幼儿园随机抽取了四个家庭进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调查(附)。

结论得出:张文小朋友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李蓓小朋友的家庭教养方式属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赵天小朋友的家庭教养方式属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王瑶小朋友的家庭教养方式属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一)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亲子关系的影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要求幼儿绝对地服从自己。

这种教养方式下,往往会形成以家长为中心的亲子关系。

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家长为幼儿设下许多规矩,高度控制幼儿,幼儿对家长的决定没有任何反对的权利,家长又很少和幼儿解释为什么要服从这些决定,而且常用强硬的态度使幼儿遵守规定。

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幼儿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造成幼儿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长此以往,将会与家长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亲子关系研究报告完整版

亲子关系研究报告完整版

亲子关系研究报告完整版一、引言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观,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业成就的提高。

反之,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行为偏差和学习困难等。

因此,深入研究亲子关系对于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亲子关系的定义和类型(一)定义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基于血缘、法律和情感的联系,涵盖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和相互影响等方面。

(二)类型1、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能够倾听孩子的意见和需求,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强,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低,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很少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约束。

4、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和关心,很少与孩子互动和交流,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

三、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一)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和冲突。

(二)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等家庭环境因素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

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父母离异、再婚等)和经济困难可能给亲子关系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的个性特点如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例如,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而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四)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教育观念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与子女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览。

本文将明确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阐述其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介绍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包括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等,并分析各种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父母自身的特点(如教育水平、人格特质等)、家庭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作用于子女的成长,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综述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发展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子女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等多个方面。

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来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和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方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据父母的教育观念、行为特点以及子女的发展需求等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教育模式。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分类模型,试图从各个角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系统的描述和理解。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父母的控制程度和温暖程度将教养方式划分为四个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既给予子女适当的控制,又提供温暖和支持,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

专制型父母则强调严格的控制和服从,较少考虑子女的感受和需要。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综述以《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综述》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发展迅速。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其影响远比以前想象得到更多,尤其在社会情绪和人际关系能力方面。

本文通过综述最新研究结果,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机制和要素,以及如何改善家庭教养环境,以促进儿童成长发展。

以社会形象理论为基础,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教养方式将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形象。

在社会形象理论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婴儿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影响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社会适应能力,自尊水平和社会情绪等心理发展过程。

父母教养方式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分为宠爱、关注、支持、控制和严格等。

宠爱是教养中最重要的形式,这是指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关心、支持和理解、尊重和鼓励。

关注和支持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教养形式,它不仅能促进儿童社会发展,而且能让他们获得心理安全感。

父母的控制和严格也被认为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过多的控制和严格可能会导致儿童社会隔离和自尊低下。

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传播。

孩子们通常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他们的社会技能,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策略或模式。

孩子也可以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来表达自我,进而形成自我身份,并影响自身情绪的发展。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能力。

为了改善家庭教养环境,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自己的角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议父母们要表现出坚定的支持和理解,多和孩子沟通、协商,以用实践来表达他们的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此外,家庭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避免以言语和行为过分严厉地控制孩子,以免破坏儿童的自信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深远且持久。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不仅能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发展,而且能让他们获得心理安定感,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报告讲述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报告讲述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

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试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幼儿期是人类社会性的最初阶段,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因此,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幼儿的启蒙老师。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今后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家长教育幼儿的态度和具体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幼儿社会认知和生活经验,道德的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取得的,幼儿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社会性的目标也正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传递给幼儿的。

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其本质就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也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了幼儿。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意义: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一、权威性教养方式权威性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温暖和尊重孩子个人权益的教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父母将自己视为孩子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提供关怀和支持。

研究表明,权威性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自信和社交能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以身作则,提供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权威主义教养方式权威主义教养方式是一种以控制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下,父母对孩子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和要求,有时过分强调纪律和服从。

研究表明,权威主义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和苛求会产生压力,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限制其创造力和自主性。

三、放任教养方式放任教养方式是一种缺乏指导和控制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较少加以干预,缺乏规则和界限的引导。

研究表明,放任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出现。

父母对孩子的放任可能使孩子缺乏自律意识,无法正确评估自身行为的后果。

此外,放任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自我中心等问题。

四、过分干预教养方式过分干预教养方式是一种过度干预和控制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行为,试图控制和安排孩子的一切。

研究表明,过分干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加和自主性减少。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可能使孩子产生压力和紧张感,限制其自我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权威性教养方式是最为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

应用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更易建立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为独立、有社交能力的人。

然而,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不同孩子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

正确认识和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一、综述近年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地位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参与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生命创造者,更是孩子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父亲参与的教养方式多样,包括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等。

这些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道德发展、同伴关系以及心理安全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权威型父亲能够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民主型父亲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任型父亲可能导致儿童缺乏管教和指导,从而增加适应困难的风险,而忽视型父亲则易使儿童产生情感缺陷和行为问题。

父亲参与教养还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那些得到父亲积极参与教养的儿童往往更具自信和自尊,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具备更强的社交能力。

缺乏父亲参与的儿童可能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遇到困难,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父亲的参与程度,并努力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为儿童营造一个有爱、有支持的家庭环境。

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大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养素质,共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众多研究表明,父亲的参与对儿童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层面,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石,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摘要】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而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在现实中,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给家庭带来了困扰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影响、原因、表现以及检测和改善方法,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亲子关系问题,促进家庭和谐。

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可以揭示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危害性,为家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亲子关系问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让更多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亲子关系、问题、影响、原因、表现、检测方法、改善方法、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各种压力往往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情况。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现象虽然普遍,但往往被忽视和忽略。

有必要对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影响、原因、表现以及改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帮助家庭和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亲子关系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家庭和孩子之间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意义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家庭中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质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研究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检测方法和改善方法,可以为家庭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增进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性。

通过对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李 昌前言现代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目前现代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在年龄段的选择上主要以婴幼儿为主,扩展到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

1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1.1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中。

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也有关系,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并会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

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1-2]。

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3]。

以惩罚拒绝为主,过分干涉的父母的孩子学业要差些。

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的学业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并且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而专制、过度保护、溺爱、忽视则会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问题[4]。

方平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有利于子女掌握目标,有利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反之[5]。

1.2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情绪发展目前,人们对父母控制和儿童焦虑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父母控制即父母让儿童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可能会增加儿童的焦虑,并且父母的高焦虑程度能影响父母控制程度的发展。

杨春等研究发现,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与子女特质焦虑水平呈负相关[6]。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情绪调节及其策略的发展都有影响,Lafreniere 从依恋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归因模式对此作了解释。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国内研究综述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

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各种态度、言行和行为的总体表现。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行为和心理健康。

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和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家庭是孩子亲密关系的起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在家庭中获取的经验和情感要素对其亲密关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亲子关系方面处理不当,就容易对孩子发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2、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场所,而行为习惯又是人际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与父母长时间相处,影响孩子的行为作息,孩子从小的行为规范,如做家务,玩具收纳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对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在学生社交活动的过程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家庭教养不仅影响儿童的行为,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而心智功能正是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建议1、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应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在担任父母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行为。

要时刻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切实履行父母的职责,建立和孩子良好的沟通。

2、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提升自己的育儿素质,例如读育儿书籍、参加亲子课程等。

在家庭教育上要注意科学合理,教育内容应综合考虑孩子年龄、性格、行为表现等各方面的因素,以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3、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情感管理能力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是与家庭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家长应尽量帮助孩子培养情感自控和情感自我表达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积极自信的心态。

三、结论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方式和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密切。

父母应该了解到,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完整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长大后有能力与人交往的关键。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民间有句话说:“父子母女决不可休,家庭治理当聪明着。

”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交往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引导行为,既可以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也可以是对子女的留言、实施奖惩和训练。

这些形式的家庭教育在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以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能力在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上的作用。

首先,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很大。

Menard等(1999)的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丰富的家庭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子女的人际发展。

孩子会在家庭环境中模仿和学习他们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从而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此外,Harkness和Super(198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父母发出的正面信息和对子女的控制力度对子女的发展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交往能力的影响是积极的。

Hoffman等(1989)认为,家庭中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及时响应子女要求,控制适当,尊重孩子,遵守孩子,不断鼓励和归功于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交往能力和与他人接受能力。

此外,引用他人的经验也是鼓励子女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方法。

施维克等(1999)的实验发现,父母用自己实施过的行为作为例子,让子女学习人际技能,会令孩子成功地完成人际交往的任务。

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很大。

西尔斯等(1987)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调整和改善孩子的交往技能有很大帮助。

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出安全有保障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也发现,有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父母比较约束孩子的行为,就不太可能让孩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会影响孩子在社会上的表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引言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式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并就如何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建议。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1.1 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直接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父母采取了严厉的教养方式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较差,缺乏亲和力和同理心,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采取温和、支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所养育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较好,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家庭环境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

研究发现,家庭关系紧张、冲突频繁的家庭所养育的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较差,他们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因而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3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

研究发现,父母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和方式,往往会成为子女学习的对象,影响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

如果父母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能够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子女往往也会具备同样的能力;反之,如果父母的人际交往方式存在问题,子女很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1.4 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要求会增加子女的压力,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不自然,缺乏自信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反,适度的期望和合理的要求能够促使子女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如何改善家庭教养方式2.1 提供支持和关爱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关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接受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

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

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

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

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

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

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

王玲凤
以及何晶和白旭等的研究均反映出在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中期待、溺爱、不安、不一致、专制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存在更多的问题。

陈一心和王玲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使用的语言充满聚焦性关注,界限不清,多重角色,不利于孩子与父母分离。

2.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的微观社会结构,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

2.3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关注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子关系是个体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最早的亲子关系产生于母亲和婴儿之间。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习得各种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与人交流和沟通所必须的社会交往技能。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3.1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观念现状的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家长教养观念的研究较少;第二,研究对象多数是幼儿的父母,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父母教养观念的探讨比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但是没有统一的调查问卷,所有问卷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编制的,在调查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3.2 国内对父母教养观念研究,多是理论探索,实证研究较少。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民族间的教养观念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我们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地区与较为落后的地区,父母的教养观念也会存在差异,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3.3 关于父母教养观念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实证研究很少。

参考文献:
[1]王化丽.对兰州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J].2005.
[2]李娟.农村母亲教养观念与女童白我意识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
[3]董莉,陈尚宝等.影响4-6岁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因素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
[4]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一80
[5]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
[6]刘文,夏明珠.3~5 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
[7]闰丹凤等.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
[8]何晶,白旭.本溪市区初中生家庭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
[9] 王玲凤,何晶,白旭.本溪市区初中生家庭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
[10] 陈一心,王玲.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上海教育科研,2006.
[11]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