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

合集下载

3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管理办法

3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管理办法

大连理工大学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派留学工程●交换学习工程●联合培养工程●自费修学分工程●社会奖学金工程●短期交流访问工程●海外实习工程大学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开展的趋势。

大连理工大学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海外学习及第二校园经历的时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人才。

学校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近170所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国际交流工程,长短期的国外第二校园经历工程近80项,每年都有近900名在校学生通过这些工程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习或交流活动。

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设立中日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采用“2+2〞和“4+0〞两种模式培养国际化IT精英人才。

学校还聘请了329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包括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参谋教授,受聘教授的研究方向几乎覆盖了我校所有学科领域。

来校短期讲学的外国专家已达1180余人次,临时来访者达1万余人次。

近三年,学校主办国际及地区性学术会议56次,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达7500余人次。

学校经常邀请海外知名人士如英特尔总裁、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来校做报告,我校学子无需走出国门,即可实现与国际学术大师的直接对话,领略大师风采,及时把握学术动向。

同时我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到学校学习,校园国际化气氛浓厚。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院校之一。

2022年,共有来自世界上100个国家的1025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日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作为中日两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堪称中日两国知名大学间“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的典范。

该学院整合中日双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成熟的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工程和先进的教育体系,学生不出国门即可同时享受到大连理工大学和立命馆大学双方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工作

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工作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DUT
6年累计经费投入 近2年累计经费投入
3、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深入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
承担和参加教改项目:部级2项、省级2项、校级7项 出版教材3部、合编出版教研文集2部、发表教学论文31篇 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工程训练》,校级优秀课程3门 进入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 或教学成果省一等奖2项、校一等奖2项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57余项
车工 13% 2天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DUT
3、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先进制造技术模块的课时分配情况
自动化 6% 特种加工 13% 数控铣 19% 线切割 19% 机械检测 6% 数控车 18%
电火花 19%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DUT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基本数据
1.1 教学规模
教学面积12000

教学仪器设备985台套,合计资产1778万元 本校最大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接纳本科学生能力:256~384人/天,3600~4500人/年
年完成教学工作量:约42~45万人时数;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DUT
铣刨磨钳 15%
冷热平衡问题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DUT
3、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工程训练工种的课时分配情况(二周型)
电子工艺 13% 2天 电加工 13% 2天 材料成型 13% 2天
钣焊锻压 18% 2.5天

精英教育下的高校人才培养风险规避

精英教育下的高校人才培养风险规避

精英教育下的高校人才培养风险规避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我们更多地应该思考精英教育理念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存在教育无效性问题、引发了部分的人才折损等风险,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规避措施: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系统观;合理认识人才结构;进行适切性教育;促进高等院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精英;精英教育理念;风险规避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在15%以下称之为精英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则称为高等教育普及化。

我国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教育观念深受精英教育时代的影响,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变迁,甚至产生滞后时,隐患便滋生了。

(二)相关概念精英教育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对精英教育的职能、性质等一系列的理性认识,是大学发展精英教育的指导思想,影响其办学方针和规划的制定,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在如今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中,虽然不是以精英教育理念为指导,但是深受该理念的影响。

二、精英教育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风险(一)存在教育无效性,造成教育浪费1.存在一定的知识传授无效专业的分类使得知识分类更加细致,因此学生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学生片面发展、知识被严重割裂的不利局面的形成。

如今高等教育的知识已经开始脱离生活,并且已经出现了不适用性。

一方面,需要精通高新科技和应用研究的拔尖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大批基础事业和制造业等方面的大众型人才。

在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人可能没有精英的能力,却被赋予了精英的责任,但是大众的精英觉悟和精英水平却不能达到精英教育理念理想中的目标水平,这就会有知识不适用。

2.存在一定的思维训练无效由于一些旧有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制约,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对于推动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也只是停在表面认识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的保证和足够的推动力度给予创新教育体制。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卓越领先、具有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科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学科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强调学生的学科基础,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扎实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2. 实践能力大连理工大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工程实践、实习和创新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通过科研实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软实力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培养计划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两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以下几类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旨在提供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2) 学科基础课程:学生需修习本专业的各类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设计课程等。

(3) 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理解。

(4)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选修课程,丰富个人的学习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文件,也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的精神,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学校决定制订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现提出以下制订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研究型大学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中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精英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的内涵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各大类或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订专业大类或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

三、基本原则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

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即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

原则上一、二学年设置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与趋势作者:刘丽伟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02期摘 ; ;要:文章依据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获奖单位的类型分布、获奖成果学科分布、获奖成果单位及完成人数量、获奖成果的主题分布等,分析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提出高校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奖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51-0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唯一一项国家级奖励,获奖成果充分展现了重视教学建设、重视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1]。

目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被视为与国家科技成果三项奖励并列的国家级奖励。

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已经公布,452项高教类项目成功获批[2]。

这项评选工作切实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分析(一)获奖成果的总体情况根据黄一顺分析,前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2967项,其中特等奖占0.4%,一等奖占11.4%,二等奖占88.2%[3]。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教类)获奖项目为452项目,其中特等奖2项,占获奖总数的0.44%;一等奖50项,占获奖总数的11.06%;二等奖400项,占获奖总数的88.50%。

与往届获奖等次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本次入围项目946项,获奖比例为47.8%,比第六届提高了12.3%。

(二)获奖成果的区域分布情况对获奖成果区域分布统计,我们按照第一完成单位进行排序。

对于区域的划分,依据政府的划分办法,按地理位置把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

本次特等奖2项,分别来自于上海、南京的高校,均位于东部地区。

本次一等奖50项,东部36项,占72%,中部10项,西部4项。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06•【字号】大政办发[2011]39号•【施行日期】2011.04.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大政办发[2011]39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根据《大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大委发 [2010] 23号文件印发)和《大连市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大政发 [2009] 20号文件印发)规定,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连市领军人才,是指在我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或实践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较大、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团队效应明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条根据我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力争用10年时间,在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或领域中选拔50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和1000名左右的领军后备人才。

通过构建政府、社会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培养的开发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能够带动我市相关行业、产业或专业处于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

第四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各区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行业领军人才的推荐与考核管理。

领军人才所在单位负责本单位领军人才的使用、培养、保障和日常管理。

固本强基,融合创新,培育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家和科技精英

固本强基,融合创新,培育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家和科技精英

固本强基,融合创新,培育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家和科技精英大连理工大学强基计划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整合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科研、一流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应用基础学科和工程科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该计划主要以一流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引领,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统筹设计本-硕-博紧密衔接的培养方案为举措,着力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等应用基础学科和工程科学领域,培养引领未来、符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精尖人才。

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学选才鉴才育才,注重未来发展潜力。

大连理工大学强基计划将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通过选才、鉴才和育才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研究创造能力卓越,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远大的科研志向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有志于在应用基础学科和工程科学领域进行探索研究的未来科学家和科技精英。

夯实基础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强化基础学科能力培养,统筹设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外语和通识教育等课程体系,为强基计划的学生夯实基础学科知识、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促进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与人文、基础与应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志向,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科技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

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实施个性化培养。

对强基计划专业实施“一班一策略、一人一方案、一生一导师”举措,全面实行“小班化、个性化、导师制”培养模式。

按专业设置小班化管理,按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按学生专业兴趣和科研志向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本科生导师。

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程导航,精心培养。

优化本硕博衔接,培养高精尖创新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本科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本科培养方案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通识课程 48门
心智启迪类
艺术与审美 ★ 美学原理 美术鉴赏 音乐鉴赏 社会心理学 西方文学史 当代艺术 雕塑与绘画 批判性思维 创意写作 设计思维与创意 批判与创意思考
人类文明类
人类文明史 ★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学史 西方文化概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大学与人类文明 大学与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外文化经典比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儒学与日本 西方思想经典 中外建筑简史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6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四年3学期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7
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
建立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工程教育认证12条能力)的对应关 系表。设置课程对学习产出的效果(考核环节专门有产出分析)
能力要求1 课程1 课程2 …… ● ● 能力要求2 能力要求3 ● ● 能力要求4 ……
5
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 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5学分 四年制英语强化班总学分可控制在185学分
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体育、 上机、设计等,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2学时计一学分;集 中实践环节,如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等,1个教学周计1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
其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在线通识 课程 18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开放课程 通识教育网络课 东西部联盟通识 教育网络课 超星尔雅通识 教育网络课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100001002y 100001011y 100001014y 100001015y 100001020y 100001023y 100001026y 100001028y 100001029y 100001031y 100001033y 100001034y 100001002z 100001004z 100001001w 100001002w 100001003w 100001004w 课 先秦君子风范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中西文化比较 国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概论 欧洲文明概论 逻辑学导论 伦理学概论 科学通史 管理学精要 老子论语今读 西方文明史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与人生 魅力数学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物理 程 名 称 课程 属性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土建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建设与成效

土建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建设与成效

土建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建设与成效摘要:一个目标——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三种模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体系——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称为“131方案”。

在“131方案”框架指导下,大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土建类国家级优势学科为支撑,加强实验教学特色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科创新特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07-02大连理工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以及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2]精神,持续实施质量兴校战略,扎实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按照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打造10大育人平台,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

教育部教思政[2012]1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3]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大连理工大学紧密围绕“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这一主题,提出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重点的“131方案”。

一个目标即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三种模式即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体系即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出台专门文件,制定了36条具体的实施措施[4]。

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131方案”指导下,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已经发展为国内知名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基地,2009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完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指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结合我校“第二课堂”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教务处负责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学分管理、教师聘任等整体规划工作,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各学部(学院)负责“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管理和审核认定等工作。

第三条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学生必须获得不低于4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

第四条第二课堂的内容包括以劳动、健康教育、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

讲座主要包括现代科学知识讲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座、专业技术知识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社区工作或社会服务活动、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两组学习”、社团活动等;竞赛包括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

第五条第二课堂的学分管理参见《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计算方法》。

第六条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及成绩登录办法:劳动、讲座的成绩由各学部(学院)统一认定并向教务处报送成绩;健康教育成绩由校医院评定并向教务处报送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由校团委负责认定并向教务处报送成绩;竞赛的成绩和学分每学期由竞赛组织单位进行认定,并报送学部(学院)、教学处审核、公示后登录成绩;其它第二课堂的成绩由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团委等部门会同各学部(学院)进行认定,并于每年春季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认定和成绩登录工作。

第七条本办法从2008级本科生开始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计算方法二〇一一年八月修订附:大连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计算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生校区内专业调整及校区间优秀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生校区内专业调整及校区间优秀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生校区内专业调整及校区间优秀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特制定本科生专业调整和转专业管理办法。

一、校区内专业调整校区内专业调整是指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生在盘锦校区再次选择自己修读专业。

1. 校区内专业调整时间安排针对每一级学生,校区安排三次专业调整,第一次安排在1-1学期末;第二次安排在1-2学期末;第三次安排在2-1学期末。

2. 专业调整的条件(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未出现任何违纪现象。

(2)符合相关专业的具体要求。

(3)非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的学生。

3. 调整专业的程序(1) 1-1、1-2和2-1学期末,教学事务部分别下发专业调整通知,公布各专业接收学生容量、条件、录取原则和程序。

(2)学生填写《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本科生专业调整申请表》,同时可提供申请理由的相关证明材料。

学生所在学院组织审核,将申请汇总表和学生相关申请材料报送教学事务部。

(3)各学院于开学前组织不少于5人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未通过的学生不能调入该专业,同时将录取结果报送教学事务部。

(4)教学事务部分别在1-2、2-1和2-2学期开学第一周,对专业调整结果进行公示。

公示期满后正式公布专业调整名单,并统一办理学籍异动手续。

(5)专业调整学生在正式公布名单后,开始按照新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课程的补退选,保证顺利进入新专业的学习。

4. 专业调整的相关要求(1)学生专业调整后,按转入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

(2)针对调入专业与原专业前一学年不同的课程,学时学分高的同一课程可以代替学时学分低的相应课程;学时学分低的同一课程不可以代替学时学分高的相应课程,但学生可申请参加开学初该课程的补考,通过后可计为该课程成绩,未通过需随下一年级或参加该课程的重修班进行补修;未修读课程需随下一年级或参加该课程的重修班进行补修。

2023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

2023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

2023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2023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1同学们,老师们以及各位同学家长们:海风轻拂,60年华诞盛庆的激情与喜悦仍然在学校园洋溢和飘荡,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毕业典礼,以历届最隆重的场面、最热烈的方式祝贺和欢送学校60年华诞毕业的学子——届毕业生!今天你们学成毕业,祖国建设和发展又增添了新生的中坚力量,母校60年华诞又增添了新的成就、新的自豪。

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并即将奔赴新的岗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为同学们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注学校发展、关爱同学们成长的家长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几年前,同学们怀着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来到这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共同度过了你们人生成长过程当中最为灿烂的青春年华。

你们在“成立世英才,做民族脊梁”的期待与鼓励中,秉承大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传统和精神,塑造了优良品格、提升了文化素养、掌握了过硬本领,拥有了对人生价值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对民族未来更美好的憧憬和更强烈的责任,具备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成就自我、引领未来的知识、素质和潜力。

母校为你们的成长、成才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大学本科的四年,或者本科、硕士的六七年,或者本科、硕士、博士的十年上下,你们的成长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为你们的每一份成绩和每一份进步而由衷地高兴,你们也为学校每一项发展和每一个成就而由衷地自豪。

近年来,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和目标愈来愈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育人与成才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并不断探索和完善育人的模式、条件和环境;“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做强做大”成为牵动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目标的牵引下,学校教师总量和水平在不断增加和提升,学科结构在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化建设的力度和水平在不断加强和提高。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摘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实施质量兴校战略,一方面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以“131”方案实施为核心,构建了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依托研究型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构建了十大育人平台。

“131”方案的实施和十大育人平台的构建,打破了学科与专业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三个壁垒;理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性要求与个性化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五种关系;强化了资源、队伍和制度三方面建设,有效地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培养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都突出强调了这一主题。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实施质量兴校战略,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构筑了十大育人平台,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

一、以“131”方案实施为核心,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历时两个多月的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围绕“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重点的“131方案”。

一个目标——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三种模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体系——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讲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国际化培养、第二课堂建设等八个方面制定了36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工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时代发展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我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我校实施精英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壹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我校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抉择。

精英教育是壹种优质教育过程,要求有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施高水平的教育和教学,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的内涵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学校决定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实行大类招生。

由现行的按专业招生的机制向按大类招生的机制进行转变,逐步向按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招生的机制进行拓展,使学生摆脱“壹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为学生营造条件宽松和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

2008年开始,我校推行以学院(学部、系)为单位,按学科大类招生改革,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

2.实施大类培养。

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即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

原则上壹、二学年设置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3.推进通识教育。

充分重视通识教育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根据通识教育目标,认真进行规划和设计,处理好通识和专业、宽泛和精深、个性和共性、单领域和跨领域等关系,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结构,分别重点建设适合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若干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校将给予10万元/门的建设经费。

于此基础上,构建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通识课程体系。

4.修订培养方案。

于新的培养模式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优化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

树立“全面知识”观,处理好“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科学搭建“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课程平台。

5.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采取本-硕、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打通培养;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实行复合型、双专业或双学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修读跨学科课程或修读第二专业,鼓励学科间建立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实验班;对于软件工程等专业,采取产学研紧密衔接的工程开发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动手能力强、创新潜质好的学生,采取强化实践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设创新能力强化班和创新实验班,允许学生于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

二、积极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6.推行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于课堂教学中,创设壹种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性质,将讨论式、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灵活贯穿于“问题-讨论”、“阅读-辩论”、“经验积累”等教学方式中,进行研究型或研讨式教学。

积极推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课堂教学形式。

改革考试办法,采用闭卷、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开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校每年设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引导且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7.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

按照课程特点,确定合理的研究生助教比例,选聘优秀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建立壹支适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讲/助教”的教学队伍。

研究生助教参和教学设计、小班研讨、课外辅导、问题设计、案例设计等研究型教学活动,学校按规定的助学标准为参加助教工作的研究生发放助教奖学金。

8.探索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各实验中心、实验室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且作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积极探索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且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实验指导教师,学校于经费和实验教学酬金等方面给予壹定的倾斜。

9.继续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

鼓励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继续推进“4个壹”制度,即要求每壹名于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原则上每壹年至少提出壹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接受至少壹名大学生承担该项目研究。

三、切实推进教学和科研的密切结合10.及时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各实验室应根据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分层次、多模块且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

鼓励教师把有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

原则上要求各专业实验室每年应进行5%-10%的实验内容更新。

11.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的制度。

国家、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实验室,要根据各自情况和特点,规定开放的时间、形式和范围,最大限度地向本科生开放。

通过实施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和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等,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

四、进壹步加强主讲教师队伍建设12.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于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壹步强化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求,于岗教授、副教授必须具有壹门课程之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壹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鼓励教授或优秀副教授+青年教师的“A+B”主辅角色承担本科生课程;鼓励教师跨学院(学部、系)、跨教研室申报主讲教师资格,鼓励专业课教师申报基础课主讲教师资格。

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开设壹次学科前沿知识讲座。

13.建设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每个学院(学部、系)要至少建设壹个校级之上的教学团队。

以教学团队为核心,全面建设于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本科专业,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编写和出版高水平课件。

现有科研创新团队要积极建成本科教学团队,对于同时建设本科教学团队的科研创新团队,于评审、考核等方面学校将予以特别考虑。

14.建立青年教师合作导师制。

对新入校的受聘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岗位的青年教师,由学院(学部、系)指定专人担任其合作导师,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科研关和实践关。

要求新入校的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合格的教师要至少参加壹期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

青年教师必须经过至少壹门次课程的“A+B”的B角色授课后,方可申请主讲教师资格。

15.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

采用专家随堂听课、学生网上评价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累计三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可直接参加高壹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

对排名于本学院(学部、系)后5%的主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帮助整改。

对于壹个聘期内教学质量评价累积三次排名于本学院(学部、系)后5%的主讲教师,取消其主讲教师资格,重新进行教学培训,通过试讲考核后方可重新取得主讲教师资格。

16.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面向国家各类教学基本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量大面广的校级主要基础课程负责人设置教授教学岗位。

对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分别增设1个教授教学岗位。

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资源共享、自制实验教学设备、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于岗位聘任、考核、经费支持和奖励等方面也给予倾斜。

17.建立教学考核壹票否决权制度。

教授、副教授职称评聘和岗位履职考核应该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业务条件和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未达到教学要求者,不能参评教授、副教授职务;已受聘教授、副教授职务,未达到教学要求者,限期改进或转为研究系列聘任。

竞聘副教授岗位的教师至少参和过壹项校级及之上教学改革项目,竞聘教授岗位的教师应至少主持过壹项校级及之上教学改革项目。

五、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18.进壹步加强课程建设。

各学院(学部、系)要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应至少分别建设2门校级及之上精品课程;原则上本科生公共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必须具有教授职称,鼓励教授主讲本科生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进壹步加强本科百门双语课程建设。

19.加强课件建设。

各学院(学部、系)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课件的更新换代,要求选用近5年出版的高质量新版课件,鼓励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课件。

积极做好课件建设规划,组织教师编写和出版高水平课件(国家规划课件)、实验指导书、电子课件等,尤其是基础学科课件、填补学科空白的前沿课件、反映教学改革的特色课件,具有学科集体竞争力的系列课件等。

学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优秀课件奖,每年评选校级优秀课件,对发行量大、影响广泛的优秀课件将进壹步加大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

对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的优秀课件,学校将予以重奖,对于于课件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和贡献的学院(学部、系),也给予表彰。

20.加强实验室建设。

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目标,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以学院(学部、系)为单位、多专业共享、仪器设备先进、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室,每年学校重点投资建设2至4个。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转变传统的指导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性实验。

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实验的环境和氛围。

要求理论课主讲教师参和指导学生实验,努力建设壹支满足高质量实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21.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

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为引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依托学科优势,努力建设壹批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