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经典《内经》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内脏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咳嗽,不只是肺部的问题。
人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胆,这些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同的内脏疾病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其中咳嗽是一个很明显的症状。
咳嗽是人体排出病邪的一种自然反应,常常是由于感冒、哮喘、肺结核、心脏病、糖
尿病等疾病引起的。
此外,肝病、脾病、胃病等内脏疾病也可以引起咳嗽。
比如,肝气不足、肝火盛、肝胆互降等肝病症状,都可能引起喉咙刺痛、咳嗽等症状;脾虚湿盛、胃火
亢盛、胃纳不良等胃病也有可能引起咳嗽。
因此,中医认为,除了肺部疾病外,其他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都可能引起咳嗽。
治
疗咳嗽不仅要注意调理肺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性地调理其他内脏器官的
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总之,中医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依存,也提示我们,治疗咳嗽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辩证施治,以求真正健康治
疗。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出自《金匮要略》中,意思是说不仅仅是肺部出现问题才引起咳嗽,身体其它脏器和器官出现问题也可能引发咳嗽。
这句话告诉我们,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与肺有关。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的五脏六腑是指心、肝、脾、肺、肾等五个内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六个器官。
这些器官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发生疾病时,往往不仅仅会影响到其本身,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器官和组织,进而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包括咳嗽。
肺部是最容易引起咳嗽的部位之一,因为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肺部有疾病,比如感染、炎症等,就容易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
但是,咳嗽并非仅仅与肺部有关,还可能跟其他器官有关,比如:1.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多种病变。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心脏的病变导致体液滞留在心肺循环中,从而引起肺部水肿和胸腔积液,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和咳嗽。
2. 肝病:肝病引起的咳嗽较为罕见,但也有一定概率。
慢性乙肝、肝硬化等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衰竭,血流发生改变。
这些病变会影响脾脏和肺部的功能,从而导致咳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3. 胃肠疾病:胃肠疾病包括胃炎、溃疡、肠炎、痔疮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疼痛及恶心等症状刺激奇门穴和肺经,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4. 肾病:肾病也可能引起咳嗽等症状。
肾病引起的肺部疾病或者肾功不全导致水肿等症状可以诱发咳嗽。
综上所述,无论是肺部疾病还是其他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避免各种疾病的出现,从而减少咳嗽等不适症状的发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摘要】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咳嗽疾病的看法,认为咳嗽不仅与肺有关,还与五脏六腑的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探讨其他脏腑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的病因和调理方法以及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揭示了中医对咳嗽的全面认识。
总结五脏六腑对咳嗽的影响,提示了在治疗咳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脏腑的平衡状态,强调了全面调理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咳嗽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中医治疗咳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五脏六腑、咳嗽、肺、病因、调理方法、中医认识。
1. 引言1.1 介绍“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学中对咳嗽症状的一种描述,意味着不仅肺是引起咳嗽的脏腑,其他脏腑也可能涉及到。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出现咳嗽症状时,不仅要关注肺脏的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感风寒、热毒燥烈、肺脏虚弱等。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咳嗽。
了解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咳嗽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六腑中其他器官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与其他脏腑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病因和调理方法,同时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通过对五脏六腑在咳嗽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和应对咳嗽症状的方法。
"2. 正文2.1 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肺脏是与咳嗽最直接相关的脏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宣发、主呼吸,因此肺脏与呼吸系统的不畅通或受到外邪侵袭会导致咳嗽的发生。
而其他五脏六腑,如肝、脾、肾、心等器官,也与肺脏有一定的联系。
肝主疏泄,在情绪不顺畅时易导致气机不畅、咳嗽等症状;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肾气亏虚,也容易导致肺气不宣、引发咳嗽等问题。
为什么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为什么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大家都知道,咳嗽是肺和气管的疾病,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咳嗽不仅与肺有关系,往往也其他脏腑器官的问题也有关联。
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脏六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并且以脏腑命名了多种临床表现的咳嗽,如“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即说明咳嗽的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咳嗽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脏六腑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咳嗽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肺咳”,是指咳嗽,喘息伴有声音,甚则唾血;“心咳”表现为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至咽喉肿痛;“肝咳”表现为一咳嗽就出现两侧肋骨部疼痛,甚至不敢转身,转身就两肋胀满;“脾咳”是咳嗽引右肋下痛、牵引肩背疼痛,甚至一点也不敢动,动则剧烈咳嗽;“肾咳”是指咳嗽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吐涎沫;“胃咳”是指咳嗽时伴有恶心、哎吐;“胆咳”甚至于呕吐胆汁;“大肠咳”是指一咳嗽时伴有放屁;“膀胱咳”是一咳嗽就会出现尿失禁;“三焦咳”表现为咳嗽,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肺《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
目前,西医也已逐渐认识到许多脏腑的疾病均可造成咳嗽,如鼻后滴漏综合征、咽炎、心功能不全、胃食管反流、肾功能不全等都可以致咳。
现代研究发现,反复的咳嗽干扰了部分患者正常的睡眠,因而精力欠佳,精神疲惫。
剧烈的咳嗽由于增加肌肉氧耗甚至损伤肌纤维而导致胸腹等疼痛不适,声带受累者则声音嘶哑影响发声。
此外诸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也常被累及,超过一半的女性患者由于慢性咳嗽而诱发尿失禁。
钟南山教授指出: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现代对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如出一辙。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段经典古文出自《青楼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所有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不仅仅是肺部。
这句话揭示了咳嗽的病理生理基础,即全身的各种疾病、异常情况都可以通过咳嗽这个症状来表现出来。
本文将就这段古文进行深入浅析。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内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这段话通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
这句话明确指出咳嗽并非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咳嗽通常被认为是肺部疾病的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咳嗽也可能是其他脏腑发生异常的信号。
肝火上炎、脾虚湿阻、胃火咳嗽等病症都可能引起咳嗽。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而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还暗示了咳嗽可能与情绪或心理状态有关。
中医学认为情绪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而人体的五脏六腑又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情绪的不稳定或不良情绪处理可能导致咳嗽等身体症状。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治疗咳嗽时,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
这句话反映了中医治疗咳嗽的综合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咳嗽通常采用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辨析,并从调整全身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咳嗽往往以调理脾肺为主,兼顾心、肾、肝等脏腑功能的调节。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更符合人体的整体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咳嗽及其背后的潜在问题。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并提醒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这句古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咳嗽的多因素本质,更是提醒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综合角度进行咳嗽的治疗。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指人体五脏六腑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咳嗽的情况,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强调了身体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以及咳嗽症状可能涉及的广泛范围。
这句话提醒我们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各自承担着人体不同的功能。
肺为五脏之一,主要负责呼吸功能,但是其他器官的异常状态也会通过肺部的相互联系影响到呼吸系统,引发咳嗽症状。
这句话强调了咳嗽症状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人们常将咳嗽视为肺部疾病的表现,而不会将其与其他器官的问题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咳嗽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当呼吸道或消化道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咳嗽的出现。
在肺部疾病之外,一些其他器官的问题也有可能引起咳嗽,比如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等。
这句话提醒我们咳嗽症状的复杂性。
咳嗽并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干咳、有痰咳、喘鸣性咳等。
每种不同的咳嗽形式可能对应不同的器官问题,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相应检查来准确确定病因。
对于咳嗽症状的治疗,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句话通过对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咳嗽症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提醒人们在遇到咳嗽问题时,不仅要关注肺部疾病,还要考虑其他器官的问题。
只有全面认识并综合分析病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是中医学中的经典名言,表达了人体内多个脏器出现病变或不适时,都可能出现咳嗽的症状,不仅仅是与肺有关系。
首先要理解的是,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及生理特点,相互协调控制人体机能。
其次,咳嗽可以由许多不同原因引起。
传统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外感咳嗽多由寒邪、热邪等外部病原体侵袭身体引起;内伤咳嗽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调、饮食不当等内部原因有关。
就具体病情而言,各脏腑病变所引起的咳嗽症状也不同。
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闷、气喘、痰多等症状;心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痛、心悸、口干等症状;肝胆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口苦、胁肋痛等症状;脾胃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肾脏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因此,中医认为咳嗽是一种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治疗咳嗽时,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避免盲目用药、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总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体内各个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关注人体整体健康,预防和治疗咳嗽症状。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仅肺部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可以使人咳嗽。
该句中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而独立着重强调了肺脏。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肺脏作为五脏之一,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与气体交换。
肺脏的主要病变有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疾病都可以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脏与呼吸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肺卫气机通畅则呼吸顺畅,反之则呼吸困难或产生咳嗽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不仅肺脏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这是因为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但也与其他脏腑存在关联。
中医认为肝与肺相互关系密切。
肺主气,而肝主疏泄。
如果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就会影响肺气,导致肺气不畅,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类似地,中医还有肾与肺的关系,肾主水,而肺主气。
如果肾虚导致水液无法正常运化,就会引发肺虚,进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除了肝肾与肺脏有关系之外,胃也跟咳嗽有一定的关系。
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与运行水液有关。
中医认为,胃失和降则容易引起肺失濡养,从而导致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不仅肺脏可以引起咳嗽,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肺脏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中医对于咳嗽的治疗不仅仅关注肺的调养,还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调理,从而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一句古代医学中的名言,出自《金匮要略》,意
为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会引起咳嗽,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可能引发咳嗽。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与肺部相关,还可能与其他脏器有关。
在传统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肺主气,属于人体的上阴,肺与心相连,与肾形成五脏相交之处。
胃、肝、脾、肾也与肺有密切的联系。
肝与肺的关系是肝主疏泄,肺主气。
肝气郁结,可以影响到肺的气机运行,导致气机
紊乱、气滞。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可以引发痰湿的产生,阻碍肺的气机运行,造成咳嗽痰
多的症状。
脾与肺的关系是脾主运化,肺主气。
脾虚湿滞,也会导致痰湿的产生,阻碍肺的运化
功能。
肺失和降下,使气机不畅,容易引发咳嗽。
肾与肺的关系是肾主水,肺主气。
肾阳虚、肾阴亏损均会导致肺气不足,气水不通畅。
这会导致肺部的水液潴留,出现水饮、咳嗽等症状。
而胃与肺的关系则是胃主古,肺主气。
胃湿热、胃火亢盛时,容易上犯肺部,引发肺
热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症状不仅仅与肺部相关,其他脏器的功能
也有可能影响到肺的正常运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身体的各个脏器相互协调、相互
制约,当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治疗咳嗽时,应该综合考虑整
体的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疏通气机、化痰祛痰和调理脏器的治疗措施。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为不仅仅是肺部出现问题才会导致咳嗽,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引起咳嗽。
这个概念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方式。
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五脏六腑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不仅仅是代谢、排泄等基本生理功能的主要场所,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及整体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主要是由生气、营养、阴阳三个方面平衡调节而成,一旦三者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其中咳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不过,在中医学中,咳嗽不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综合症状,可能与肺、心、肝、胃、肾等很多脏腑相关。
肺是呼吸器官,是人体重要的呼吸机构。
肺部问题会导致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
不过,肺部的问题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咳嗽。
例如,肝阳盛、肝经不舒、胃火等导致风热咳嗽,但这个咳嗽不是从肺部而来;肾虚、脾虚也会导致咳嗽,因为肾虚和脾虚会影响人的免疫力,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咳嗽症状的出现与具体的病理机制和个人的体质、环境等均有关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总之,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疾病发生需要全面考虑整个身体系统。
对于咳嗽这种常见症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达到和谐统一、恢复身体健康的效果。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指人体内各个器官都可能引起咳嗽。
传统中医学认为咳嗽是由于外感风寒、热毒等因素,导致肺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治疗咳嗽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补肺益气。
但是,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其实也可能是其他脏腑器官的问题所致。
首先,咳嗽与肺有关,因为肺主呼吸,形神相宜,如果肺有疾患,则会影响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失宣则咳嗽,如肺热、肺燥、痰湿、肺阴虚等都会引起咳嗽。
例如,感冒时,风热之邪容易袭肺,引起咳嗽;干燥季节,气候干燥,肺部容易失润,就会出现咳嗽等症状;还有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常常伴有咳嗽的表现。
其次,咳嗽也与其他脏腑有关,例如胃肠道。
肺为上焦,肝为中焦,脾胃为下焦,脾胃的功能主要是化生水谷精微和输送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润滑肠道和排泄废物的作用。
如果脾胃失调,如脾虚湿重、胃火上攻等,则会导致气机不畅,湿浊痰液堆积,引起咳嗽。
此外,肝郁气滞,胆热内盛也会引起咳嗽。
此外,咳嗽还可能与心脏、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心肺相应,心与肺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果心脏功能异常,则会引起气机不畅,导致咳嗽。
肾主水,肺主气,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肺气,如果肾脏功能异常导致肺气不足,也会导致咳嗽等症状。
总之,中医认为咳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仅仅是肺部问题,很多其他脏腑的疾病也会导致咳嗽。
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而选择中医治疗的最好前提是根据标本并治,一定要找到咳嗽的根本原因。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一句古代中医的名言,意指咳嗽不仅仅是肺部的
问题,而是整个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功能,相互配合,保持机体的平衡。
肺主呼吸,司呼吸道的开合以及调节气机的通畅。
当人体出现咳嗽的时候,往往会首
先考虑肺部的问题,因为肺是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器官,易受外界病理因素和影响。
心主循环血液,若心气虚弱,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
咳嗽。
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机不通,从而引发咳嗽。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或者消化功能异常,会导致水湿留滞,气机不通,进而引发咳
嗽。
胆、胃、大肠、小肠和膀胱功能异常,也会影响气机的通畅,进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是整个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脏腑的功能状况,
寻找导致咳嗽出现的原因。
对于治疗咳嗽,中医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五脏功能,恢复脏腑平衡,以达到治疗
咳嗽的目的。
对于肺热咳嗽,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用银翘散等药物。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名言提醒我们,在面对咳嗽问题时,不能仅仅
关注肺部,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综合分析身体各个脏腑的功能状况,并针对性地进
行调理。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贵生老师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赵同学:师父,有尿时,曲骨两旁胀痛甚至引后后腰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黄贵生:肾虚了。
黄同学:我一咳嗽就有尿出路。
黄贵生:这个叫做膀胱咳。
我带你们读一下《素问》的《咳论》。
这套针法,我讲过的,叫做素问针法。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我们一般认为,咳嗽只是肺的问题。
《咳论》就是用来纠正这个错误的看法的。
一开始,就说,五脏六腑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咳嗽。
跳过去其中的一些论述,直接讲答案了。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这个是第一种论述。
咳嗽的原因如果仅仅是肺的原因,咳的形状,咳而且喘息,喘息的时候,会发出声音,严重的还会咳出血。
咳出血的时候,我们怎么进一步判断呢?是不是阴虚肺热,虚火灼肺的问题啊。
所以这个是肺的问题。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有这个症状的话,那就不能按照肺出问题去治疗了。
这个是心的问题。
就是咳的时候,心口会痛起来的。
有时候见到老人咳的时候捂住心口,或者是要锤心口,注意他锤的地方,是心胸的左侧,靠近心包经的地方,锤着才舒服的。
你千万不要儿戏,以为给他点止咳水,或者去打个吊瓶就了事了。
这个是心咳,是心脏病引起的咳,火克金引起的咳。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然后一一把五脏的咳讲得很清楚了,下面是六腑的咳:“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咳论》。
这句话的含义是,咳嗽这一症状可能由五脏六腑的各种病理变化引起,而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一、《黄帝内经》相关经文内容黄帝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则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欬。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寒病,微则爲欬,甚者爲泄爲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素問·欬論》)二、对上述经文的部分解释外内合邪:指外感邪气与内伤寒凉饮食二者相合。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分别在其所主之时令受邪而发病。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指非肺所主之时令,则可由他脏受邪之后传于肺而发生咳嗽。
治时:指五脏所主之时令。
如肝主春季、心主夏季等。
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张介宾曰:“邪微者,浅在表,故为咳。
甚者深而入里,故为泄为痛。
乘:趁、因。
至阴:指脾所主之时令长夏。
三、咳的病因、病机及与四时五脏的关系1.咳的病因、病机关于咳证,经文认为常见的病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感风寒之邪从皮毛及于肺;二是内伤寒凉饮食伤胃,从肺脉及于肺,“外内合邪”客于肺而发病。
可见,寒邪所伤是致咳的常见原因。
此外,《内经》还较为重视燥邪致咳,《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喘咳逆气”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之发,…燥气以行,…故民病咳逆”等,也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如清·喻昌《医门法律》即有“秋燥论”,并创立秋燥病名,而秋燥的主症即是咳嗽。
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肺失清肃,肺气宣降失司,导致气机上逆而发为咳是其基本病机。
2.咳与四时五脏的关系咳嗽虽是肺系之本病,但经文认为咳嗽不仅与肺有关,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认为五脏六腑在不同季节感受时令邪气,可引起相应脏气受损,从而波及于肺而咳。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意思是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可能引发咳嗽症状,不仅仅是与肺相关。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咳嗽与肺部有关。
事实上,咳嗽并不仅限于肺部的问题,许多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异常状态也可能引发咳嗽。
这就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
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人体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分布于人体各个系统之中,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当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时,都有可能导致咳嗽等症状的出现。
心脏问题可能导致咳嗽。
心脏病患者常常出现心脏衰竭、心律不齐等症状,这些问题可能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发咳嗽。
肝脏问题也可能引发咳嗽。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藏血之官”,肝血不足或者肝火上炎都可能导致咳嗽的出现。
消化道问题也会引起咳嗽。
胃炎、胃酸逆流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咳嗽症状的出现,这是因为胃部的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刺激到喉部而引发咳嗽。
肾脏问题也有可能引发咳嗽。
肾虚或肾气虚弱可能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引发咳嗽等症状的出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咳嗽症状并不仅仅与肺部有关,而是与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状态有关。
只有通过综合医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各个器官的检查和治疗,才能更好地解决咳嗽等症状。
传统医学中所强调的“五脏六腑”观点提醒人们要重视身体各个器官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中医学中,有一句经典的论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肺以外,五脏六腑的病变也会导致咳嗽症状。
这句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张仲景强调了咳嗽不仅仅是肺病的表现,而且与其他脏腑的病变也有密切关系。
下面我将从肺、肝、心、脾、肾以及胃六个脏腑依次来解析这句话的原因。
首先是肺。
肺主气,具有宣发、下行、肃降的功能。
肺气调畅,呼吸畅通,则人体健康。
如果肺功能出现异常,如肺燥、肺病等,就会出现咳嗽的症状。
所以,咳嗽常被视为与肺病有关。
但是仅仅将咳嗽归因于肺病,是片面的。
其次是肝。
肝藏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如果肝经不通,会导致气机郁滞,出现肝郁气滞的症状,如肝气郁结、肝郁气滞等,这些情况也常常会引起咳嗽。
所以,肝脏的病变也是造成咳嗽的原因之一。
再次是心。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和神志,并且心主舌。
如果心血不足,或者心火旺盛,都会影响到舌头的功能,出现舌燥、口干、舌红等症状。
心火旺盛也会引起肺火上炎,而出现咳嗽的症状。
心脏的病变也可以导致咳嗽。
然后是脾。
脾主运化水湿和气血,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湿气停聚,湿热内蕴,进而引起咳嗽等症状。
所以,脾脏的病变同样可以引起咳嗽。
接下来是肾。
肾主藏精、主水,主二便和生长发育。
肾主水润,肾气充盈,则呼吸道湿润,不易出现咳嗽。
如果肾气虚弱,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肺燥咳嗽的症状。
所以,肾脏的病变也可以造成咳嗽。
最后是胃。
胃主纳谷,化糟粕,传化气血。
胃气和胃火有关,如果胃火上炎,就会导致口渴、咽干、咳嗽等症状。
所以,胃脏的病变也是导致咳嗽的原因之一。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的是除了肺脏以外,其他脏腑的病变也会导致咳嗽症状。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各个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一个脏腑的病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引发咳嗽等症状。
在治疗咳嗽时,不能仅仅将其归因于肺病,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病变。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关键词《内经》理论五脏六腑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内经》一书对咳嗽的专篇论述见于《素问·咳论》,而《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的发生主要关于肺,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累及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咳嗽。
现笔者就“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病因、病机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的理解,浅谈如下。
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1]。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气机失常,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或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气机失常包括气机上逆、气机郁闭和气机泄脱三个方面。
而肺气上逆的病机主要包括邪阻致逆、肝郁气逆、因虚致逆三个方面。
心咳、脾咳、肾咳主要见于因虚致逆。
肝咳则见于肝气郁滞而致逆。
肺咳:肺居胸中,为五脏之华盖。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接受人体水谷之气,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外感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首先易侵犯及肺,肺气失于宣肃,上逆而咳。
临床多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
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取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风热咳嗽,治以疏风清热、肃肺止咳,方取桑菊饮加减;风燥咳嗽,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取桑杏汤加减。
肺脏自病,亦常因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致肺脏虚损,气阴耗伤,气机升降失常,气逆而咳,或肺失宣发、肃降,不能布散津液,津液不循其道,聚集成痰而致咳。
肺气虚者,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懒言,疲倦,声音低微,苔白,脉细,治以补肺益气,可用补肺汤加减。
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舌红,苔少,脉细,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心咳: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为君主之宫。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腑篇)
证 为 肝 胃 不 和 , 痰 浊 阻 肺 , 治 宜
嗽 , 伴 有 胆 汁 外 溢 的 日 黄 口 苦 等 症
状 ;反之 ,肝 的 久 咳 义 会 传给 胆 ,而 为 胆咳 。 正 如 《素 问 ・咳 论 》所 谓 :
为 水 牲 ,而 怖 可生 水 , 肾 又为 气 之 本.| | 纳气 以助怖 呼吸 ,若肾 阳虚衰 ,
表 里 ,若 胆 的 机 能 失 常 ,则 会 影 响 肝
的 疏 泄 ,进 而 影 响 全 身 气 机 ,使 脾 胃
气郁 滞 , 日久 化火 ,盯 火犯 肺 ,阻
遏 忡气 可引起 咳嗽 ;脾主运 化 ,为 气机 嗽 , 咳 而 少 痰 , 气 逆 憋 闷 , 睡 中 因 呛
升降 之枢 细 。髀 失健运 ,水湿不 化 ,聚 湿 琰 ,一 k i a于 怖 ,摩寒 气道 ,怖 失清 肃 ,可 咳嗽 、气喘 、痰 多,故有 “ 睥 为 生痰 之源 ,帖 为贮痰 之器 ”一说 ; 肾
1 2 g, 桔 梗 1 0 g, 陈 皮 1 ( g, 鱼 腥 草
胃 咳
胃 量 纳 水 谷 , 机 体 精 、气 、
者 因情志 不舒 ,导致 矢疏 泄 , 胃气失
和 ,气逆 于上 H 。 现 暖气 、反酸 ;食浊
血 、津液 的 化 生 部 依 赖 于 饮 食 中 的 营 养物 顷 。 柏较 于 睥 的升 清 ,胃 则 是通 降浊卡 岁,一 升 一 降 以 让 中 焦 气 机 顺 畅 , 若 胃 的降 浊 功能 异 常 ,则 会 胃气
咳 而 夜 不 能 寐 , 服 用 多 种 止 咳 药 无
的 运 化 受 阻 ,聚 为痰 湿 ,气 机 不 畅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1.肺主咳肺主气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接收人体水谷精微之气,若浊气或者体内病气乘肺即引起咳嗽;肺主皮毛,《素问·咳论》强调“外内合邪”, 指出“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风、寒、暑、湿、燥、火易从口鼻或皮毛侵袭, 内伤于肺;肺为娇脏,其虚如蜂窝,吸之则满,呼之则虚,邪之入肺使气机上逆而致咳。
肺主宣发肃降,本脏受病,气机逆乱,津液布散失常,聚而成痰致咳。
2. 五脏致咳心为君主,肺为相傅,心主血,肺主气,二者相互为用。
若心阳不足,血液运行不畅,“肺朝百脉”功能受阻,使肺失宣降致咳;若情志不畅,损伤心肺阴,必致卫阳无所依附,久则致虚,易成久咳。
心属火,肺属金,五行心克肺,若心火旺盛必伤肺脏,灼伤肺阴,炼液成痰,瘀阻肺络致咳。
肝与肺五行相关,肝属木,肺属金;生理功能相关,肝主疏泄,主藏血,以升降条达为顺,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以肃降通调为顺;经络相关,《灵枢·经脉》曰: “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火,火循经上炎,移行于肺,使肺气上逆而咳。
脾属土为肺之母,母病可及子;脾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伤则气机逆乱;脾生理作用为运化水谷精微,病理“脾为生痰之源”,运化失常,水液聚而成痰,肺为贮痰之器,影响宣发肃降,出现咳喘痰的症状。
肾属水为肺之子,子病可及母;肾为“水之下源”,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依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肾的气化失司,可影响脾、肺对津液的气化作用,又可引起关门不利,水泛为肿,咳逆倚息不得平卧;肾主纳气,若肾的精气不足,则摄纳无权,咳逆气喘;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滋生,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亦可致咳嗽。
3. 六腑致咳《素问·咳论》认为是“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这种转移途径主要通过经络相连以及表里相合来实现,例如《内经》讲:“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等等,《内经》中也详细记载了六腑咳的临床特征“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小肠咳状,咳而失气……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脏篇)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脏篇)
杨峰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6(006)020
【摘要】咳嗽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病症,多是由8市部病变引起,但也可能是
其他脏腑病变传之于肺而出现的症状。
《素问·咳论篇》中就有说:“五脏六腑皆
令人咳,非独肺也。
”明确指出,咳嗽的发生不仅在于肺,而且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在生理上,脏腑各司其职,各有所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如: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宗气贯心咏而司呼吸;在病理上,各脏腑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心、肝、脾、肾出现病变,均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咳嗽。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杨峰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
【相关文献】
1.《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 [J], 卢彩作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脏篇) [J], 杨峰
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腑篇) [J], 杨峰
4.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腑篇) [J], 杨峰;
5.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J], 张作良; 康晓文; 梁永林; 武权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肤与肺合作司呼吸作用),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侵入其合作对象),其寒饮食入胃(吃寒冷冰食等),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邪与饮食冷冰相合),因此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四时——春、夏、秋、冬)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六经传变)。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四时——春夏秋冬),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五脏六腑咳嗽的辨别: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
故甚则咳涎、痰血、喉咙痒痒的咳、夜间咳、卧则咳、夜属阴,肺、肾皆阴,咳属虚咳,而不是感冒,气管发炎咳。
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也。
胆咳之状:咳则呕胆汁,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也。
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屎),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也。
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因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也。
膀胱咳之状:咳则遗溺,因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也。
三焦咳之状: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则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咳嗽分清五脏六腑,更审咳嗽之因,有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瘀血伤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