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因此脾胃气机失常,容易引起咳嗽。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 阴,同属太阴经,胃在中焦,肺脉起于中焦,病理上相互影 响。所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可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的症象。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
总结
6、在治疗上提出了“分经论治”的针刺治咳原则
针刺治疗
五脏咳——刺其俞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长夏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则会得病, 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 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 先受邪。
总结
1、咳嗽的病变部位:咳不离肺,不止于肺。
2、咳嗽的病因:外因内因——“形寒寒饮则伤肺” 外因:外感风寒之邪,“皮毛先受邪气” 内因:“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肺 咳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 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 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这都是因为病邪聚于胃,并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 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 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膀胱-委中,心包-曲泽,胆-阳陵泉。
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此早有专篇论述。

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关于外感咳嗽,本文暂置不论。

而于内伤咳嗽《素问·咳嗽》早有明文,如“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均能导致咳嗽。

“咳论”且详述五脏咳与六腑咳各自证候,为治咳提供临床依据。

虽后世医家治疗咳嗽已不甚采用五脏咳、六腑咳之证候分型,然总不越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而致咳嗽之病理因素。

然虽五脏六腑皆能导致咳嗽,而其中与脾胃中土关系最切。

故《素问·咳论》又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据于临床,内伤咳嗽证候甚多,除肺脏自病外,与肝胆、肾脏、脾胃均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久咳不愈者常多源自脾胃。

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

按五行相生规律则土能生金。

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临床所常见。

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大法。

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足为多。

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

脾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致咳嗽者,证见咳嗽经久不愈,咳声低微。

病情较甚者,可见食减便溏,短气乏力。

气虚及阳者,兼见畏寒跗冷,色白肌柔。

脉见细软,或右手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方用四君子汤、异功散,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随证选用,有痰者六君子汤。

食少便溏者,参苓白术散,兼见阳虚者,适当佐以温润扶阳之品;肺胃阴虚而致肺燥咳嗽者,见咳嗽经久不愈,干咳少痰或无痰,咳嗽夜甚于昼,夜间蒸热,食少萎黄,渴饮咽干,大便燥而不爽,脉细小或细小带涩,或右脉虚数,舌红而干,苔薄白,治拟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汤或沙参玉竹方(南沙参、玉竹、石斛、桑叶、梨肉、茯神。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气穴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气穴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气穴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气穴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末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胷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濇,胷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胷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月吕两旁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两髀厌分中二穴。

犊鼻二穴。

耳中多所闻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项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关二穴。

大迎二穴。

下关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虚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窻二穴。

肩解二穴。

关元一穴。

委阳二穴。

肩贞二穴。

瘖门一穴。

齐一穴。

胷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横二穴。

阴阳蹻四穴。

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黄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

疾泻无怠,以通荣卫。

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

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析《内经》论咳

析《内经》论咳

20 年第 4 06 期 相关 , 尽管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 但咳嗽病症在秋冬季 慢性咳嗽的理论依据。 笔者 曾治一杨姓 患者 , ,6岁。反复咳痰 十 男 4 节发病率更高 , 而合“ 乘秋则肺先受邪 ” 之意。由此 加重 2月 ; 来诊时 , 咳嗽阵作 , 痒 , 喉 日咯痰 百 再分析《 咳论》 其所谓 “ , 五脏咳” 以五脏名作分类 , 余载 , , 实属外感咳嗽范畴 , 后世或谓之“ 新咳” 。其分类依 余 口, 质粘色 白易咯出 , 随气而浮 , 甚则 痰声漉漉 , 胸
中包括“ 咳喘” 喘咳” 或“ 连用 , 意为咳嗽气急或咳嗽 背 , 不得大息 , 头痛不堪 , 出而寒 ……。这是对肺 汗 ”
频繁;咳逆” 咳嗽上气” “ 或“ 连用 , 意为剧咳气逆 ;咳 部感染性疾病较为完整的症状描述。 “
唾” 连用 。 即咳兼咯痰之意。此外 尚有 “ ” 7见 , 嗽 字 尽管如此 ,内经》 《 诠释咳嗽与肺脏病变的关系,
据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 运用五行学说 , 结合病 闷纳呆 , 口干饮不多。苔 白腻根微淡黄 , 舌暗红边有
邪特性 , 将咳的兼症与相关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部 齿印 , 脉细 弦滑 。素 有 胃窦 炎史 , 嗳气泛酸。证 善 脾失健运 , 肺失所养 , 痰饮 壅盛 , 闭阻气道 , 宣肃 位相联系 , 以利于临床鉴别 。如 :肝咳之状 , “ 咳则两 属 : 胁下痛 , 甚者不可以转 , 转则两脓下满。与《 ” 素问 ・ 缪 失令 。治宜拟健脾理气 , 化痰止咳。方拟 : 香砂六君
《 索问・ 六节藏象论》 “ 者 , 日:肺 气之本 , 魄之处
其华在毛 , 其充在皮 , 为阳中之太阴 , 通于秋气。 ” 又如《 灵枢 ・ 刺节真邪》 适合“ 振埃” 刺法 的症状 也 ; 因咳嗽而就诊 的病人 中, 以 与过敏性哮喘相 似。其状 “ 阳气 大逆 , 上满 于胸 中, 从 目前的临床资料分析 ,

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原文典籍

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原文典籍

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咳是《素问·咳论》对咳证的五脏六腑分类方法,是一种掌握特征的方法。

它为咳嗽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经文所述症状尚不全面,但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咳证的分类、名称、辨治等有了发展。

如从致病因素上看,多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名称上多不直接叫某脏咳、某腑咳,而是称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在辨证治疗上,也不局限于肺,而注意到治脾胃、治肾的整体疗法。

•中文名五脏六腑咳•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黄帝内经》概念《素问·咳论篇》就咳嗽的成因、分类、症状、病理传变及针治大法等分别进行了讨论。

并着重指出咳虽属肺,而五脏六腑之病,又皆能令人作咳,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咳论篇》中还列举了五脏六腑致咳的不同症状。

解读咳不离乎肺,邪犯于肺则令人咳。

因肺脏本身病变所致者,属直接关系,五脏六腑任何一个脏腑受邪,影响及肺而令人作咳者,是间接关系。

反之,肺咳久延不愈也有可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如肺痨之咳可影响脾胃及肾。

古人认为咳嗽的兼证多与脏腑功能及脏腑的经脉循行路线有关,总结出咳嗽以五脏六腑辨证分类的方法。

但不能误解为除肺咳之外,其他脏腑(心、肝、脾、肾等)会直接出现咳嗽。

1、肺咳“肺之令人咳”,是因为外邪先侵入皮毛,皮毛乃肺所主。

因此,邪合于肺,影响肺脏主气、司呼吸之功能,肺气不畅,呼吸不利,发为咳嗽。

后世医家对此论述亦较精辟。

如喻嘉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

”汪昂亦言:“肺主气,又属金,主声,故咳必由于肺也。

”其根本机制都是肺脏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影响了肺的宣发与肃降的生理功能而引起。

故张景岳云:“咳嗽虽多,无非肺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中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

”2、五脏咳五脏咳,《内经》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这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来讲的。

五脏各有其主时,如春季是肝脏的主时,夏季是心脏的主时。

依据《素问·咳论》浅谈脏腑咳嗽

依据《素问·咳论》浅谈脏腑咳嗽

依据《素问咳论》浅谈脏腑咳嗽尹发明;刘立安【摘要】咳嗽作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独是肺脏的问题,而是关乎五脏六腑。

中医讲求整体辨证,研究咳嗽病更要溯本逐源,既要看标又要重本。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素问·咳论》对咳嗽病因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详述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并提出了五脏六腑间咳嗽的传变规律,论述了脏腑咳嗽的不同症状,给予医者一个更加广阔的辨证空间。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内经;脏腑;咳嗽【作者】尹发明;刘立安【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古时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声有痰方为咳嗽。

显然咳和嗽分指不同的症状,前者重声,后者重痰。

二者虽概念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黄帝内经》中的咳多指咳嗽,所以后世多将咳和嗽统称为咳嗽。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咳嗽病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不仅仅是肺的问题。

故张介宾说:“咳嗽不至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内经》中的这个理论打破了咳病必肺的局限性,提示了咳嗽与脏腑的内在联系,为后世理解和治疗咳嗽开辟了思路。

1.1 肺脏为咳主《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肺病者,喘咳逆气”。

故喻嘉言提出“咳者,肺之本病也”,明确地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

肺为脏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

邪气犯肺,气失宣降,上逆而咳。

所以,咳嗽必然是肺气失宣的表现。

张志聪说:“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脏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致咳。

”由此可见,作为相傅之官的肺脏与咳嗽有莫大的关联,凡咳必关乎肺。

后世陈修园就此提出了“咳嗽无不关乎肺”的论点。

1.2 余脏为咳次《素问·咳论》说:“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内经》第12讲 素问·咳论

《内经》第12讲 素问·咳论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3. 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 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 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 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 由里出表来理解。
[复习思考题]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指导价值? 2.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它在发病上有何特点? 3.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
何? 4.“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
义? 5.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 6.背诵:“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痛。”
林佩琴《类证治裁》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 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 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 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 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 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 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 枝、麻黄之属。”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肺脏先病
肺咳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咳
意义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 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 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外邪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 肝火犯肺之咳, 肾阳虚衰之类“肾咳”, 脾虚湿盛之咳。
5.针刺治疗原则
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三)小 结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
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
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
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咳论篇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 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 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 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 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 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 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 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 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 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 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 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 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 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 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 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 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 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 则,这不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中 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
[复习思考题]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指导价值?
2.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它在发病上有 何特点?
3.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 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肺脏先病
肺咳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咳
.
意义
1.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虑五 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2.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系, 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外邪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 肝火犯肺之咳, 肾阳虚衰之类“肾咳”, 脾虚湿盛之咳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
.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藏各以 其时受病”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咳病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 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
.
林佩琴《类证治裁》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 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 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 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 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 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 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 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1 咳嗽的病变部位: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素问·宣明五气》 “肺为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 咳”。 《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

黄帝内经·欬论(2)原文

黄帝内经·欬论(2)原文

黄帝内经·欬论(2)原文
欬论(2)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
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

黄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

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

人肺脉手太阴,起胃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肺。

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内外寒邪相合,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饮食二字不重;“顺肺脉作“从肺脉;“上注于肺作“上至于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为上缺一字,《素问》、《甲乙》作“则,袁刻作“发。

注“鬲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注字,与“肺字属上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

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传来与之。

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称五脏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

感于寒者,感伤寒也。

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者为咳,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

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

黄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

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

五脏之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二句,在后“脾咳不已上。

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受之。

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时,肝受即为肝咳。

若肺先受寒,乘于至阴,即为脾咳。

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

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咳论篇第十八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咳论篇第十八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咳论篇第十八原文及翻译上卷素问篇咳论篇第十八【本章要点】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②,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③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④,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注释】①治时:五脏分别主旺的时令。

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②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东西阻塞。

③两胠:指左右腋下胁肋部。

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

说明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与肺胃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 经》卷九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

黄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 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

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

人肺脉手太阴,起胃中焦,下络大 肠,还循胃口上鬲□肺。

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内外寒邪相合, 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 以 从 其合 ;“饮 食二字 不 重 ;“ 顺肺 脉作 “ 从 肺脉 ;“上 注于肺 作 “上 至 于 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为上缺一字, 《素问》、 《甲 乙》作“则,袁刻作“发。

注“鬲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 “注字,与“肺字属上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

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 传来与之。

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称五脏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

感于寒者,感伤寒也。

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 者为咳,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

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

黄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

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

五脏之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二句,在后“脾咳不已 上。

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受 之。

肺以恶寒, 肺先受寒, 乘春肝王时, 肝受即为肝咳。

若肺先受寒, 乘于至阴, 即为脾咳。

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

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 《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

黄帝曰:何以异之? 以下言问答五脏咳状也。


1/6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言肺咳状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

介介,喉中气如哽也。

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

“哽《素问》、《甲乙》作“梗。

“咽喉 肿《素问》、《甲乙》作“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胠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胠下以满。

脾咳之状,咳则在 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胠,有本作胁也。

平按:“两胠下痛《甲乙》作“胠痛,《素问》作“两胁下痛。

“两胠下以 满《素问》作“转则两胠下满, 《甲乙》“胠作“胁。

“引肩上, 《素问》、 《甲 乙》有“阴阴二字。

“则咳下,《素问》有“剧字。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演。

音涎,肾液也。

谓咳涎出之也。

平按:“演《素问》、《甲乙》作“涎。

黄帝曰: 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 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欧,欧甚则长虫出。

以下问答,言六腑咳状。

六腑之咳,皆脏咳日久,移入于腑,以为腑咳。

腑 不为咳移入脏者,以皮肤受寒,内至于肺,肺中外寒两邪为咳,移于五脏,然后 外至于腑,故不从腑移入于脏。

所以脾咳日久,移为胃咳。

长虫,蛕虫也。

平按: 《素问》 、 《甲乙》 “脾咳不已上有“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二句。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欧欧胆汁。

欧胆汁者,咳引于胆,故欧胆口苦也。

平按:“欧欧胆汁《素问》、《甲乙》作“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

遗矢者,咳引大肠,故遗矢也。

平按:“矢《素问》作“失,新校正云:“《甲乙》遗失作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

小肠在上,咳引小肠,故气与咳俱发者也。

平按:“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素问》、《甲乙》作“咳而失气,气与 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

咳动膀胱,故尿出也。

平按:《甲乙》“遗溺作“遗尿。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腹满,不欲食饮。

三焦无别属脏,与膀胱合,故膀胱之咳,久而不已,腹病满,不欲食也。

此皆聚于胃管,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

此六腑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为咳也。


2/6


平按:《素问》、《甲乙》“胃下无“管字。

黄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 治脏者治其输, 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黄帝曰:善。

疗五脏咳, 宜疗脏经第三输也。

疗六腑咳者, 宜疗脏经第六合也。

有浮肿者, 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平按:“输《素问》、《甲乙》作“俞。

[《黄帝内经 太素》 卷第二十九气论咳论 ]相关文章: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