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2023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金溪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须弥山石窟考古,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察,其间还进行了无数次不同形式的考古研究活动。

这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____________,筚路蓝缕,凝聚了新中国考古人的心血。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是须弥山石窟考古活动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从1984年到2000年,他曾4次前往须弥山石窟考察。

尽快把须弥山石窟的宝藏发掘出来,是以宿白先生为代表的几代考古人的共同夙愿。

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数量最大、历史跨度最多的国家,截止2020年,石窟寺就有2000多座左右。

在如此众多的石窟文化遗产中,我国几代考古人为什么对须弥山石窟____________、倾心竭力?据专家介绍,须弥山石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

(),在我国石窟文化的发展中____________。

须弥山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石窟160多个,造像1000余尊,____________地分布在连绵两公里的八座山峰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甚为壮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五风十雨情有独钟举重若轻星罗棋布B.五风十雨一往情深举重若轻错落有致C.栉风沐雨一往情深举足轻重星罗棋布D.栉风沐雨情有独钟举足轻重错落有致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数量最大、历史跨度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石窟寺有2000多座左右。

B.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数量最大、历史跨度最多的国家,截止2020年,石窟寺就有2000多座。

C.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截至2020年,石窟寺就有2000多座。

D.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截止2020年,石窟寺就有2000多座左右。

《说苑 复恩(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说苑 复恩(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

胜晋,获惠公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赵宣孟①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

宣孟止车,为之下飧,自含而哺之。

饿人再咽而能视。

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与之壶飧,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

问其敌,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

”乃复为之革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见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

此所谓德惠也。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

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

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刑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

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说苑·复恩》注:赵宣孟,即赵盾,春秋时晋国大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B.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C.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D.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归而粮绝”与“枯松倒挂倚绝壁”(《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名师讲题】《说苑 复恩》(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说苑 复恩》(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

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

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

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

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

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

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阳虎得罪于卫,北见赵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

”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

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困;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

”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

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

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节选自《说苑·复恩》)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秦缪公尝出而亡A其骏马B自往C求之D见人E已杀F其马G方共H食其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即《易经》,也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周易》,为“五经”之一。

B.鲍子是对鲍叔牙的敬称。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复读文言文全解翻译原文

复读文言文全解翻译原文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臣子李密陈述说:我因为命运多舛,从小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变主意。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无依,亲自抚养我。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独凄苦,一直到成人。

既没有伯父叔父,又很少有兄弟,家门衰败,福祚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能应门的五尺童仆。

孤独地独立生活,只能以自己的影子为伴。

而祖母刘氏又早早就患上了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喝药,从未离开过。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和二州的牧伯所亲眼目睹、明白知晓的,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听取我微小的愿望,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头,死后应当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告知陛下。

解析:此篇《陈情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一篇奏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以下是原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 险衅:不幸的遭遇。

- 闵凶:不幸的灾难。

- 背:背离,指父亲去世。

- 志:心意,指母亲改嫁。

- 闵:同“悯”,怜悯。

- 祚:福分,福祚。

- 儿息:儿子。

- 期功:亲戚关系的亲疏。

- 强近:亲近。

- 茕茕:孤独的样子。

- 庶:或许,希望。

- 陨首:杀头。

- 结草:结草报恩,指死后化为草报恩。

整篇文章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诸葛亮对祖母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后主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文言文阅读第7题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第7题翻译题

译文:① ② ③ [答案] 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 事)。(考查点:“数”“言”)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考查点:“口 貌”“故”)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考 查点:“但”“见”“罔”)
(三)准断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 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 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 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 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 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 或物)。
[例 5]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 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 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 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 大赦。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 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
2.三大方法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 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 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中“交通”的意思。再由“路”“枝”的交错,联想到 “人”的“交错”,即为“交往”。
[例 9]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 刺史。节度使于 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 甚 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 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 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 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 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治国谋略类)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治国谋略类)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治国谋略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①问于管仲②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

王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④之则亡。

《诗》曰:‘民之无良⑤,相怨一方。

’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韩诗外传》卷四)【注释】①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①管仲: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①与:亲附。

①倍:通“背”,背弃。

①无良:不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贵.天贵:________________①百姓与之则安.安:_____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

3.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绝缨①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注】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

①趣(cù):通“促”。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引:拉B.美人援.绝其冠缨援:援助C.不绝.冠缨者不欢绝:断D.卒尽欢而罢.罢:完毕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A.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B.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C.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D.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的爱妃被调戏后,希望楚庄王找出调戏她的人。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3(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3(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7.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19.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20.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21.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4分)【答案】17.D(文中并没有提到他身体不适)18.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古诗文默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古诗文默写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一、(2019·咸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陶侃少孤贫。

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

荆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注释】①甓(pì):砖。

②都督:统领。

③士女:泛指百姓。

④弃:放弃。

⑤迄:到,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3分)A.故自劳.耳(使……劳累)B.常语.人曰(告诉)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舍弃)D.明毅善.断(善于)2.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3分)例:朝运百甓于.斋外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不求闻达于.诸侯C.皆以美于.徐公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__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复恩》本文选自《说苑》六卷,那么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吧!欢迎阅读!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

”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答案:解析:(1)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A(A项中“亡”的意思应该是“丢失”。

)(3)D(A项中“方”的意思分别是“正在”和“方圆”。

B项中“以”的用法是“按照”和“把”。

C项中“之”的用法是“代词”和“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中“而”的用法都是“表顺承”。

)(4)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间接考查了对于文段内容的了解,在理解好题意的基础上结合原文回答。

)翻译:秦穆公曾在外出时走失了他的骏马,他亲自前去寻找它。

发现有人已经把它杀死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都吓得站了起来。

秦穆公却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饮酒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

复恩文言文翻译鲍叔牙

复恩文言文翻译鲍叔牙

《史记·管晏列传》载:“鲍叔牙者,齐之鲍叔也。

其为人也,多闻博识,明达事理,宽厚仁爱,有君子之风。

”鲍叔牙之才,可谓一代之英。

鲍叔牙与管仲相知,二人同心协力,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曾言:“吾闻鲍叔牙之贤,故与吾共事,吾得以尽其才。

”管仲之才,鲍叔牙亦知之。

鲍叔牙之德,尤以知人善任著称。

齐桓公初立,鲍叔牙以其才识,荐管仲于桓公,曰:“吾闻管仲之贤,其才可用。

”桓公从之,任管仲为相,管仲亦不负鲍叔牙之荐,辅佐桓公,使之成为一代明君。

《左传》载:“齐侯使管仲为政,鲍叔牙为佐。

”鲍叔牙佐管仲,尽心竭力,无所不用其极。

管仲病重,鲍叔牙日夜守护,不离不弃。

管仲临终前,嘱托鲍叔牙:“吾死之后,君若用吾言,必能成霸业。

”鲍叔牙铭记在心,不负管仲之托。

鲍叔牙之智,亦令人称道。

齐桓公与宋庄公会盟于葵丘,鲍叔牙献策:“君若欲成霸业,必先服楚。

”桓公从之,遂派管仲率师伐楚。

管仲用鲍叔牙之计,大破楚军,使楚不敢窥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鲍叔牙以智谋,助桓公成霸业。

”鲍叔牙之智,不仅在于治国安邦,更在于识人善任,使贤才得以充分发挥。

鲍叔牙之德,鲍叔牙之智,鲍叔牙之勇,皆足以传颂后世。

然而,鲍叔牙亦有其不足之处。

齐桓公晚年,鲍叔牙因直言进谏,被桓公疏远。

然鲍叔牙不改其志,仍以忠诚之心,辅佐桓公。

《左传》载:“鲍叔牙之进谏,虽见疏,终不失其忠。

”鲍叔牙之忠,令人敬佩。

总之,鲍叔牙者,春秋时期齐国之贤臣也。

其德、其智、其勇,皆堪称一时之杰。

鲍叔牙之才,鲍叔牙之德,鲍叔牙之忠,皆成为后世楷模。

故有云:“鲍叔牙,千古英豪,道德文章,流传千古。

”。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原文:吾闻之古贤,曰:“天地之大德,生而无言。

”是以圣人处之,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盖因天地之德,至公至正,无私无欲,故能成其大也。

今余欲论天地之大德,以复恩于世,庶几可感天地之心,而使万物咸蒙其泽。

翻译:我听说古代的贤人曾经说过:“天地之间最大的德性,是生生不息而不言说。

”因此,圣人对待世事,不言而令人信服,无为而事成。

这是因为天地的德性,极其公正,极其正直,无私无欲,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如今,我想论述天地之间的伟大德性,以此来报答世间的恩惠,希望能够感动天地之心,使得万物都能沐浴其恩泽。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宗,造化之母。

四时更替,寒暑交替,万物生长,皆因天地之和气。

是以古人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夫刍狗者,草也,刍狗之死,草亦死。

是以圣人视万物如刍狗,不仁而仁,不慈而慈,不孝而孝,不忠而忠。

翻译:天地,是万物的祖宗,造化的母亲。

四季更替,寒暑交替,万物的生长,都是因为天地间的和谐之气。

因此,古人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谓刍狗,是草编的狗,刍狗之死,草也随之一同死去。

因此,圣人看待万物如同刍狗,看似不仁,实则仁爱;看似不慈,实则慈爱;看似不孝,实则孝敬;看似不忠,实则忠诚。

原文:然天地之德,非独万物所感,亦感于人心。

人心之善,感于天地之德,则天地亦以善应之。

人心之恶,感于天地之德,则天地亦以恶应之。

是以古人有言:“天地之心,仁也;圣人之心,仁也;人心之善,仁也。

”天地之心,仁也,故能覆载万物;圣人之心,仁也,故能化育众生;人心之善,仁也,故能和谐共处。

翻译:然而,天地的德性,不仅能够感动万物,也能够感动人心。

人心之善,若能感受到天地的德性,那么天地也会以善相回应。

人心之恶,若能感受到天地的德性,那么天地也会以恶相回应。

因此,古人有言:“天地之心,仁也;圣人之心,仁也;人心之善,仁也。

”天地之心,仁也,所以能够包容万物;圣人之心,仁也,所以能够养育众生;人心之善,仁也,所以能够和谐相处。

文言文复恩的翻译

文言文复恩的翻译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辞藻华丽,韵味悠长。

然于今之人,多感其艰涩难懂,故有复恩之翻译。

复恩者,以今语复述古人之言,使之易于理解,而又不失其原意也。

今试以《左传》中一则关于复恩的故事为例,译之如下: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昔者,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鲁庄公私许齐桓公以地。

齐桓公归国,遂侵鲁地,鲁庄公惧,乃求救于宋。

宋公许之,遂与齐战于长勺。

鲁庄公惧,再求救于楚。

楚人许之,遂与齐战于召陵。

齐桓公闻之,乃班师而归。

鲁庄公复恩,乃封之齐地。

”译文:古时,我国鲁国庄公与齐国桓公在柯地结盟,庄公私下答应桓公给予土地。

桓公回国后,便侵占了鲁国土地。

庄公感到恐惧,于是向宋国求援。

宋公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展开战斗。

庄公再次感到恐惧,再次向楚国求援。

楚人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鲁国与齐国在召陵再次交战。

桓公得知消息,便率军返回。

庄公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便将齐国的土地封给了楚国。

翻译文言文,须注重以下几点:一、忠实于原文。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意不变。

如上例中,将“私许”翻译为“私下答应”,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今语的表达习惯。

二、通俗易懂。

翻译文言文,应使今人易于理解,避免过于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如上例中,将“班师而归”翻译为“率军返回”,既保留了原意,又使今人易于理解。

三、尊重历史。

翻译文言文,要尊重历史事实,避免歪曲或篡改。

如上例中,鲁庄公向宋、楚两国求援,是为了抵抗齐国的侵略,翻译时应保持这一历史事实。

四、注重文采。

翻译文言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注重文采,使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如上例中,将“复恩”翻译为“报答恩情”,既保留了原意,又具有文采。

总之,翻译文言文复恩,应以今语复述古人之言,使之易于理解,而又不失其原意。

只有这样,才能使古人之言得以传承,让今人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

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

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

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

”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后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不应,王佛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

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

’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

”王曰:“善。

”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

”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

今夫堂上之人,亲郄臣于君。

”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

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

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再.,未尝富一人,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节选自《说苑·复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B.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C.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D.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复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复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夫复恩,盖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夫德者,人心之所向,怨者,人心之所恶。

是以君子之道,必先自省,然后及人。

自省者,所以修己;及人者,所以修人。

修己而人修,则德业隆盛;修人而己修,则仁义兴矣。

注释:1. 复恩:指以德报怨,宽容他人。

2.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 以德报怨:用善良的心态去回报别人的怨恨。

5. 报德:回报别人的恩情。

6. 德者:道德。

7. 心之所向:内心的向往。

8. 心之所恶:内心的厌恶。

9. 君子之道:君子的行为准则。

10. 自省:反省自己的言行。

11. 修己:修养自己。

12. 及人:影响他人。

13. 德业:道德和事业。

14. 隆盛:繁荣昌盛。

15. 仁义:仁爱和正义。

译文:复恩,乃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孔子曾经说过:“用善良的心态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又该如何回报别人的恩情呢?”道德,是人心所向往的;怨恨,是人心所厌恶的。

因此,君子的行为准则,首先要反省自己,然后才能影响到他人。

反省自己,是为了修养自己;影响他人,是为了修养他人。

修养自己而他人也得到修养,那么道德和事业就会繁荣昌盛;修养他人而自己也得到修养,那么仁爱和正义就会兴盛起来。

复恩之道,实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怨恨时,能够保持宽容的心态,用善良去感化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纠纷,此时,若能秉持复恩之道,以德报怨,必将使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然而,复恩之道并非易行。

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复恩之道,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成就一番事业。

总之,复恩之道是君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只有心怀仁爱、宽容他人,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夫施德者贵不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夫施德者贵不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复恩·夫施德者贵不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谷犯闻之而夜哭。

文公旦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令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饼眠,所以执劳苦,而皆后之。

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

”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沈璧而盟。

北郭骚踵见晏子,乞所以养母者。

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要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

吾闻之曰:‘养其亲者,身更其难。

’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遂造公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国必侵矣,方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

请绝颈以白是子!”逡巡..而退,因自杀也。

公闻之大骇,乘驱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子之以死自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不肖,罪过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吴赤市使于智氏,假道于卫,宁文子具贮缔三百制,将以送之,大夫豹曰:“吴虽大国也,不壤交,假之道,则亦敬矣,又何礼焉!”宁文子不听,遂致.之吴赤市。

至于智氏,既得事,将归吴,智伯命造舟为梁。

吴赤市觉其逾礼,阴使人视之,盖用兵在后,将袭卫。

吴赤市称疾而留,使人告卫。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节选自《说苑·复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至7今将反国天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B.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奥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C.文公曰/吾亡/也干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天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D.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夫蔽游”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蔽”字含义不同。

《说苑—复恩〈灭烛绝缨〉》“楚庄王赐臣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说苑—复恩〈灭烛绝缨〉》“楚庄王赐臣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说苑—复恩〈灭烛绝缨〉》“楚庄王赐臣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美人援绝其冠缨①,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

卒尽欢而罢。

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却敌,卒得胜之。

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

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②敌久矣。

臣乃夜绝缨者也。

”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说苑· 复恩〈灭烛绝缨〉》注释①:冠缨:古人头顶的装饰,如现代学士帽的穗带。

注释②湔jiān:洒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 )(2)美人援绝.其冠缨( )(3)却.敌,卒得胜之( )(4)王隐忍不暴.而诛也( )2.下列句中与“臣乃夜绝缨者也”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2)卒尽欢而罢。

4.臣“出死不疑如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5.对楚庄王的做法,你怎么看?(简要陈述理由)【答案】1.(1)牵、拉(2) 断断绝(3)打退、使……退却(4)暴露2.D3.(1)怎么能因为想彰显妇人贞节而羞辱了士臣呢?(2)最终尽情欢乐直至结束。

4.王隐忍不暴而诛,王有荫蔽之德。

5.可赞同也否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复裈原文翻译

复裈原文翻译

复裈原文翻译复裈原文翻译复裈选自《世说新语》。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复裈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裈(音同“昆”)原文: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

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

”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释义:1[走] 跑。

2[复裈] 夹裤。

裈,裤子。

3[韩康伯] 生平不详。

4[襦] 短袄。

5[自成之] 亲自缝纫短袄。

6[著] 穿。

7[寻] 过一些日子。

8[国器] 国家的栋梁之材。

9[韩康伯]:名伯,东晋玄学思想家10[熨斗]:形状如勺子,斗中烧木炭,用来烫平衣物出处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复恩》本文选自《说苑》六卷,那么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的内容是怎样
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吧!欢迎阅读!
复恩文言文答案翻译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

”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
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
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答案:
解析:
(1)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A(A项中“亡”的意思应该是“丢失”。


(3)D(A项中“方”的意思分别是“正在”和“方圆”。

B项中“以”的用法是“按照”和“把”。

C项中“之”的用法是“代词”和“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中“而”的'用法都是“表顺承”。


(4)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
了晋国。

(间接考查了对于文段内容的了解,在理解好题意的基础上结合原文
回答。


翻译:
秦穆公曾在外出时走失了他的骏马,他亲自前去寻找它。

发现有人已经把
它杀死了,正在一起吃马肉。

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
都吓得站了起来。

秦穆公却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饮酒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愧而离去。

过了三年,晋国
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从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说:“应该拼死报答吃马
肉得酒的恩惠了。

”于是他们突破了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了晋惠公后回师。

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