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答案】1、黄琬巧对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登泰山记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登泰山记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登泰山记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原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九下语文全部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⑵,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⑶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⑷有所不辟⑸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⑹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⑻耳。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⑼食,一豆⑽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⑾,行道之人弗受;蹴⑿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⒀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⒁则不辩⒂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⒃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⒅?乡为身死而不受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⒇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1)。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2023-2024秋统编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专题11 文言文课外阅读(附解析) 专题11 课外阅读(2022秋·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各题。

①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②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光绪二年,为毗陵②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都人士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③方伯求余文为之记,曰:“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留园记》,有删改)【注】①臶(jiàn)至:相继而至。

②毗(pī)陵:今江苏常州市。

1.用“∕"标出文中划线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方伯求余文为之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盖是园也___(2)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3)嘉树荣而佳卉茁(4)迤逦相属3.与例句“泉石之胜”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方伯求余文为之记B.菊之爱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山川之美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5.请结合文段,说说“留园”一名的含义有哪些。

(2022秋·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11.★稼穑艰难【原文】古人欲知稼穑①之艰难,斯②盖③贵④谷务本⑤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茠锄⑥之,刈⑦获之,载积之,打拂⑧之,簸扬之,凡几涉⑨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②斯:指示代词,这。

③盖:表示推测,大概。

④贵:以.....为贵。

⑤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⑥茠(hāo)锄:茠,通“薅”。

薅锄:锄草用的短把儿小锄。

这里用作动词,指锄草。

⑦刈:割。

多用于草类或谷类。

⑧拂:古人用连枷击打谷子以脱粒。

⑨涉:经历。

【参考译文】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盖:表推测语气,大概;②贵:以.....为贵,看重;③本:根本,这里指生产。

④安:怎么。

2.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3.上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重视农业是立国的根本;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重视农业,做好其他事务。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原文】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薄:这里指小。

②伎:同“技”,指技能。

③是:这。

④犹:如同,好像。

⑤营:谋求,谋取。

⑥馔:食物。

【参考译文】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黄冈竹楼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黄冈竹楼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阅读答案和翻译

黄冈竹楼记竹楼(配图)【说明】在封建社会,忠贞直谏之士,往往屡遭贬黜,谪居累年。

士大夫遇到这类情况,或幽愤感激,抑郁而终,贾谊、柳宗元就是如此;或佯狂玩世,放情山水,聊作解嘲。

王禹偁即采用后者。

这篇文章是王禹偁被贬至黄冈第二年,修建黄冈竹楼以后所写。

文章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情画意。

无奈,凉亭虽好,终非心安理得之所,满腹牢骚、凄楚悲凉之情,总是抑制不住。

竹工偶然一句闲话,成了作者的激情爆发口。

这样,满心快意成了一腔哀怨。

文章转承巧妙,自始至终紧扣竹楼,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本篇原题《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此从通行本《古文观止》。

【原文】黄冈[1]之地多竹,大者如椽[2]。

竹工破之,刳[3]去其节,用代陶瓦[4]。

比屋[5]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6]西北隅,雉堞圮毁[7],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8]通。

远吞[9]山光,平挹江濑[10],幽阒辽夐[11],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12]然;宜投壶[13],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14]也。

公退[15]之暇,被鹤氅[16],戴华阳巾[17],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18]也。

彼齐云、落星[19],高则高矣;井幹、丽谯[20],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21]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22];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23],丙申移广陵[24],丁酉又入西掖[25],戊戌岁除日[26],有齐安[27]之命;己亥[28]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29],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1]黄冈:今属湖北,以县东有黄冈山得名,宋代为黄州州治所在地。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一、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16分)曹玮知①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②。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③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④。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⑤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持;镇戎:地名;军: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

②颇失部伍:队伍不成形。

③縻:使……累,拖累。

④候:侦查。

⑤蕃:同“番' ,对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蔑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徒.縻军( ) (2)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 (3)遣还.袭之( ) (4)徐.谓其下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B.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C.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D.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3分)(2)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2 分)4.曹玮是如何巧施计谋战胜敌军的?请简要分析。

(4分)班级:姓名:座号:A.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B.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C.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D.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

11.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资:钱财。

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翻译: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启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劝学》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劝学》附答案及译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不知其旨.也()⑵然后能自强.也()⑶学不可以已.()⑷故.木受绳则直()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4分)【答案】11.(4分,每小题1分)⑴甘美⑵勉励⑶停止⑷所以,因此12.(2分)C13.(4分,每小题2分)⑴《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4.(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5.(4分)要求:⑴提出观点、看法(1分);⑵阐述理由(1分)⑶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2分)。

【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演示教学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演示教学

11.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资:钱财。

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翻译: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启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原毁》选自《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

此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秦观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

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

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1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 辄:常常。

3 诵:记诵,记熟。

4暗疏:默写。

5 负:依仗。

6 自放:放,放纵。

即放纵自流。

7 滑稽:诙谐善辩。

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

旬,十天。

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9 把卷:看书。

10 比:近,近来。

11惩艾(yì):惩:戒止、警戒;艾读y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敲》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

俄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释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炼:琢磨。

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

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

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

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

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

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作品译文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word版】.doc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word版】.doc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

《秦观劝学》原文及翻译(附注释)秦观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

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

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1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 辄:常常。

3 诵:记诵,记熟。

4暗疏:默写。

5 负:依仗。

6 自放:放,放纵。

即放纵自流。

7 滑稽:诙谐善辩。

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泛指较长的时间。

旬,十天。

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也指一个月。

9 把卷:看书。

10 比:近,近来。

11惩艾(yì):惩:戒止、警戒;艾读y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王冕苦学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译文】王冕,诸暨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

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

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

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

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

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

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答案】1.终于对于有时书信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答案】1.①学尽②阻止③遏止2.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3.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十四、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jí)不惧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lǚ)麻蒿(hāo)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自己照亮(书籍)。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写满字的衣服。

不是古代圣贤的着作他是不看的。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罢了。

”【答案】1.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昏暗(的话)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书籍)。

2.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3.行尸走肉。

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十五、沈约笃志好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zhé)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yǐnɡ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译文】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答案】1.(1)担心(2)听说(3)等到(4)学习(以……为师)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笃志好学(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

十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jǐ,啖dàn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chán受贬,由参知政事谪zhé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遭人谗言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答案】1.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3.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十七、王羲之窃读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yù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xiāo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担心他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

”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答案】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评分标准:“蔽”“名”两个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顺得满分;关键词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顺一半分;关键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不得分。

)3.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十八、心正则笔直穆宗①时,以夏州②书记③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右拾遗侍shì书学士④。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注释】①穆宗:唐穆宗李恒。

②夏州:唐代州名,在今陕西、内蒙一带。

③书记:古代在官府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

④右拾遗侍书学士:右拾遗,唐代谏官的名称;侍书学士:官职名称。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

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

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

【答案】1(1)古代举行某种仪式授给官职(2)容颜,脸色。

2、一是指写字用笔的方法;二是指处理国家大事要用心。

3、唐穆宗意识到柳公权用讲笔法,劝谏他不要荒废政务,要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十九、陶侃惜分阴侃kǎn在广州无事,辄朝zhāo运百甓pì①于斋②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③,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④!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甓:瓦。

②斋:书房。

③中原:今河南一带。

④逸游慌醉:吃喝玩乐。

【译文】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

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

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

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答案】1(1)原因(2)正(3)能担当(4)这2、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不能留名后世,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3、陶侃胸怀大志,时刻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