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新)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一、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大意对即可)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1.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
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
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
“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
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四、1 C 2D 3D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
(意思对即可)五、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六、1唐朝柳宗元2 C3 直译、意译均可。
课内文言文翻译训练02(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教材重点文言语句)-文言文阅读

【2023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文言文阅读专训练教材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训练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专项训练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专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论语》十二章翻译下列各句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2)以咨诹.善道诹:>(3)以彰.其咎彰:(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见”: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3、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
)4、(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课内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

《苏武传译文》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报答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恰逢苏武等人到匈奴。
虞常在汉的时候,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3.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以状语(yù)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4.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
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7.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8.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课内文言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过秦论作者:贾谊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4、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5、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7、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8、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9、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1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张衡传作者:范晔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必修五文言文句子翻译答案

必修五课内翻译句子答案《陈情表》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项脊轩志》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2.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报任安书》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
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2.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及其译文答案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班级:姓名: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镀③。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被: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
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⑴秦王怫然怒()⑵仓鹰击于殿上()⑶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⑷酒既酣()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天下编素,今日是也。
⑵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9.简答题。
(6分)⑴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
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⑵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4分)【参考译文】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
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
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毕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译文》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报答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恰逢苏武等人到匈奴。
虞常在汉的时候,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3.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以状语(yù)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
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4.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
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7.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8.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
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9.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师说》译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问题却不学。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没有看到这种人是明智的)。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不过)像这样罢了。
《张衡传》翻译:
1.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两次迁升担任太史令。
2.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
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3.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4.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5.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到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商量不出结果来,想寻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2.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4.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来表示敬意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指从这到那十五城池给赵国。
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
于赵。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连一个平常人也尚且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
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
10.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
《陈情表》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我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2.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4.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鸿门宴》
1.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向项羽示意,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
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6.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辆、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