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练)

专题二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练【练真题】1.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8) 8.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A项是“一五计划”的结果,B项只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项中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1年底。

1953年在苏联的支持下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2.( 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8) 8. 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4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B.优先发展重工业C.生产关系改造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D.工业分布畸形【答案】 B【解析】重工业所占比例为38.4%,远远超过其它部门所占比例,这体现了我国在建国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里的“一桥”建成于()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二五”计划期间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B【解析】“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答案】 A【解析】B项是1960年冬,时间不符,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4.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B.对农业进行改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答案】 B【解析】1953~1957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5.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6.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八大精神的是()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内部矛盾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实事求是的大会,而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实际。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意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意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
是具有时代紧迫性、历史合理性的工业发展战略,是新中国基于历史趋势与自身发展逻辑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任务的使命担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构筑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改革开放准备了物质条件。

从大历史视角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施行,有效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紧张局势,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大势的战略决策。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中国近现代史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效仿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材料四“中国他日必以工业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五简而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还是我们的革命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材料六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要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方式发生了怎样变化?(2)根据材料三和课本知识,孙中山为实现“民族革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做出了哪些努力?(3)材料四、材料五阐述的观点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五的主张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努力取得了怎样成效?(5)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六说明“统计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一五计划特点

一五计划特点

一五计划特点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轨道。

一五计划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五计划的特点之一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得到了彻底的肃清,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国家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

一五计划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五计划特别强调了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基础工业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大力支持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

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在这个阶段,国家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科技和教育的加强。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还注重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五、外交政策的开拓。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还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和合作。

国家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重工业优先发展、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加强以及外交政策的开拓等方面。

这些特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_一五_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_一五_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关键词] “一五”时期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武汉工业建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 年), 国家确立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根据交通便利、 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 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 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 以及长江、 京广铁路交通之 便, 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 机械、 纺织工业为主体的 南方工业基地, 把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 3 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 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 一期工程, 安排在武汉。 随后, 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 武昌造船厂、 武汉锅炉厂、 汉阳造纸 厂、 武汉热电厂、 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 国家优先 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 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为 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专题研究
“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
施亚利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 “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武汉工业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 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 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清 末 ,武 汉 从 国 外 引 进 新 式 设 备 ,并 聘 用 “洋 师 ”、“洋 匠 ”, 在全国就很有影响。 嗣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曾引 进过一些外国的机器设备,如汉阳兵工厂、各大纱厂、针织厂、 面粉厂、肥皂厂购置的进口机床设备,制枪炮机、发电机、纺织 机械、制粉机和香皂机等。 “一五”期间,武重、武锅建厂时购置 的关键设备均从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对推动武汉市工 业技术进步起过积极作用。 到 1957 年,武汉已能设计制造一些 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 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人员 由 1952 年的 1300 人增至 1957 年的 5800 人,在职工中所占比 例由 2.5℅上升到 4.6℅。 [1]P66 (四)工业门类、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建国前,武汉市工业门类残缺不全,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 畸形性、落后性。 “一五”计划期间,武汉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步 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造纸、食品、化工、轻工等 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 先看冶金工业, 武汉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建设最早的城 市。 1893 年 建成 的 汉阳 铁厂 是 当时 远东 第 一个 大 型钢 铁联 合 企业。 建国后,党和国家把发展冶金工业摆在优先位置,在武汉 建设全国第二个钢铁中心— ——武汉钢铁公司。 武钢于 1955 年 10 月破土施工,1958 年 9 月一号高炉建成出铁。 武钢的兴建使 武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地方冶金工 业从 1954 年 5 月 1 日起步,逐步发展成能进行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的生产体系。 武汉地区拥有中央和地方 两支冶金工业队伍。 其次是机械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地区机械工业基 本建设总投 资 1.8 亿元 ,主要 项 目有 武汉 重 型机 床 厂等 限额 以 上项目 4 项,武汉机床厂等限额以下项目 30 余项。 武汉重型机 床厂 于 1953 年 筹 建 ,1955 年 9 月 破 土 动 工 ,1956 年 4 月 开 始 兴建厂房,1958 年 6 月底全部竣工。 该厂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 床厂之一, 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机床制造行业中均占领先地位。 武汉锅炉厂第一期工程始于 1956 年元月, 投资总额为 4355.1 万元,该厂已成为国内生产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五大骨干企 业之一。 三是纺织工业,武汉是继上海之后国内早期建立的我国现 代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1892 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武汉地区第 一座近代机器纺织工业,称官布局。 接着又建成官纱局、缫丝局 和制麻局,武汉纺织业从此进入近代机器纺织时代。 建国前,纺 织机械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1949 年后,武汉纺织工业技术设

_一五_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的发展

_一五_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的发展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使我国成功地建立和巩固 了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 从而在困难的条件 下 , 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 同 时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援助和所要学习的模式也只能 转向社会主义阵营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苏联通 过优先发展重工业 , 取得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功 。无疑对 于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 , 苏联的榜样感召作 用是巨大的 , 因此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苏联过去所走 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采用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方针 , 从重工业建设开始”, 已成为中国的必然 选择 , “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正是依据苏 联的经验从重工业开始”[2] (706 ,707页) 。从理论上讲 , 采取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和
资料来源 : 《中国工业五十年》 (1953 —1957) (上)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28 页 。
(二) 重工业优先战略下的城市发展 11 城市工作方针和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 。1954
年全国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召开 , 提出城市建设的 “六 统一”原则 , 并对全国城市建设进行了部署 。城建指导 思想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 , 为生产和劳动人民 生活服务 , 采取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 、稳步前 进的方针 ; 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国家重点工程比较集 中的重要工业城市 , 以保证工业建设任务的完成 。
·124 ·
“一五”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
项 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利 林业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文化教育 城市建设 物资仓储 卫生
其他
总额 (亿元) 42714 24815 32169

河南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河南中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题组一聚焦河南中考一、选择题1.(2018河南,10,1分)在这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随后新中国( )A.实施了“一五”计划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C.制定了“863”计划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2.(2017河南,8,1分)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

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3.(2016河南,8,1分)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

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 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

这表明(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4.(2012河南,9,1分)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生产合作社B.赎买C.集体化D.大包干二、非选择题5.(2013河南,23,2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1、图2所反映的史实分别处于什么历史时期?(2分)题组二模拟创新预测一、选择题1.(2018开封一模)郑州火车站始建于1904年,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行包中转站之一。

1953年郑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投入使用。

与郑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时间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一五”计划D.“大跃进”运动2.(2018安阳二模)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A.制定了《共同纲领》B.通过了“一五”计划C.实行土地改革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2018郑州二模)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试卷(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试卷(附答案)
(1)上述材料中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2)小明认为,这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根据图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也有不足之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粮食
1.95亿吨
19%
棉花
164万吨
26%

535万吨
196%

1.3亿吨
96%
原油
146万吨
235%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量增幅的大小,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单元测试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答案】(1)AB(2)重点发展重工业【解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完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题干中给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6年底,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故上框为A;下框为B。

(2)1953年到1957年编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刚刚解放的北平,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开国大典升国旗的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林治远奔赴自来水公司,选用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用4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材料二 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送给朱德一段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根无缝钢管。

(如图)(1)材料一中为什么会出现开国大典的升旗杆不得已要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情况?国家如何应对这种局面?(2)材料二中的鞍山钢铁公司及同一时期东北地区重工业企业涉及哪些工业领域?这些企业的出现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工业生产水平低下,基础薄弱;国家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钢铁、机械制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刚刚解放的北平,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开国大典升国旗的旗杆的材料”等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的升旗杆不得已要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情况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工业生产水平低下,基础薄弱,国家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从1953-1957年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经济建设。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结果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指导下,“一五”计划的编制比较认真、细致、贯彻执行得力,加上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比较稳定,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改变了解放前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大体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维护了我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教育、科学技术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52年679亿元,1956年1028亿元,比1952年增长51.34%,平均每年增长10.9%,速度很快。

在基本建设方面,1953———1956年投资额为445.1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58.26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333个。

到1956年上半年止,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中,有38个全部建成投产,在工农业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1.6%,工业增长速度很快,年均递增19.6%。

其中,轻工业为14.3%,重工业为27.1%,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4.8%。

1956年国民收入882亿元,比1952年增长46.4%,年均增长10%。

在国家财力方面,1956年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财政支出305.7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加56.5%和73%。

[8]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现雏形。

从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这一时期的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成就的取得,与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我们付出的高昂代价也这一体制密切相关。

一五末期,随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出现的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计划调节和集中经济体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以至于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引发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原有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体制曾做了有益的反思和探索。

《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了当时中国经济体制运行中的一些国防建设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保持各部门、各地区的合理的比例关系,促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跟踪检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跟踪检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解析:根据“‘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是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

3.“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C)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由“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4.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

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B)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B.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解析:由“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可知,此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考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

中考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1)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解放前期,经济已濒于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但我国的工业水平仍比较落后。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时间:1953年到1957年。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5.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6.成就:(1)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2)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

考点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主要内容: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特点: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时代意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确立了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也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大法。

区域经济差异之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差异之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全国的轻重工业约有70%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仅占30%。

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我国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先后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三线建设,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使我国各地呈现均衡发展的势头。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一五”时期,我国将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东北和内地的一些省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在全国各地区适当的分布工业生产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逐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和种工业布局基本上都投向内地省份。

“二五”时期,我国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6.0%,沿海为38.4%,内地和沿海的比例为1:0.69。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投向内地的重点项目占了五分之四,投向沿海地区的重点项目仅占五分之一。

在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有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仅占22%。

而且这些项目中多数是重工业项目,包括能源、原材料、机械等。

同时,我国也优先在内地和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钢铁、冶金等重工业项目,使这些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较快的形成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生产资料供应基地,使内地(包括武汉、兰州、包头、西安、太原、郑州等)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推动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五”时期,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0.4%(其中西部为21.9%,中部为19.7%),远远高于沿海的17.2%和全国的18.0%,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3年的31.5%上升到1957年的34.8%。

(二)三线建设所谓的三线地区,是在“三五”和“四五”时期,根据我国受外地侵袭的可能性,将我国国土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大区域。

一线地区主要指位于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处西部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地区主要指我国西部山区省份(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和中部省份的后方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共13个省区;二线地区主要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一般指京广铁路沿线的平原地区。

河南中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河南中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题组一聚焦河南中考一、选择题1.(2018河南,10,1分)在这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随后新中国( )A.实施了“一五”计划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C.制定了“863”计划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2.(2017河南,8,1分)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

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3.(2016河南,8,1分)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

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 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

这表明(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4.(2012河南,9,1分)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生产合作社B.赎买C.集体化D.大包干二、非选择题5.(2013河南,23,2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1、图2所反映的史实分别处于什么历史时期?(2分)题组二模拟创新预测一、选择题1.(2018开封一模)郑州火车站始建于1904年,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行包中转站之一。

1953年郑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投入使用。

与郑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时间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一五”计划D.“大跃进”运动2.(2018安阳二模)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A.制定了《共同纲领》B.通过了“一五”计划C.实行土地改革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2018郑州二模)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吉林省八年级历史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吉林省八年级历史

2.4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依据如下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交通运输业2.(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的“一桥”指A.南京长江大桥B.钱塘江大桥C.武汉长江大桥D.上海浦东大桥3.(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名为“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4.(2022春·吉林白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公布,长春“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入选。

与“一汽”建成投产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B.第一个五年计划C.公私合营D.人民公社化运动5.(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1953—1957年B.1957—1965年C.1966—1976年D.1978—2000年6.(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1953年发行的“壹元”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是一辆汽车:“贰分”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是一架飞机:“一角”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是一辆拖拉机,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A.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建设B.进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C.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7.(2022春·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成就中,属于是一五计划时期完成的是()A.建成兰新铁路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D.大庆油田8.(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据此可知A.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B.印度钢产量低于中国C.美英的经济实力相当D.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9.(2022春·吉林松原·八年级统考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毛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含解析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含解析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含解析1.我国在实施一五计划时借鉴了苏联的做法,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A. 实行计划经济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用市场调节经济D. 工业部门协调发展2.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A. 新中国成立之初B. 解放战争期间C. 第-个五年计划时期D. 抗日战争期间‘3.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是指()A. 南京长江大桥B. 武汉长江大桥C. 上海浦东大桥 D. 钱塘江大桥4.1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这里驶下装配线(见图).这是一个令亿万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

而这里就是()A. 鞍山B. 上海C. 北京D. 长春5.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就的是()A. 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 大庆油田的建成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浦东开发区的设立6.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 “一五”计划期间B. “大跃进”时期C. “文革”时期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两种,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下列对“一五”建设模式认识正确的是()A. 工业和农业并重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注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 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8.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我国()A. 实施“一五”计划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9.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B.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C.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一大二公D. 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是邯郸钢铁总厂10.下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项目1952 年1957 年增长率(%)钢(万吨)135 535 296生铁(万吨)193 594 208粮(万吨)16392 19505 19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C. 大跃进运动已全面展开 D. 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11.为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商业12.20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leftBox"> <h2>“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工业建设</h2> <span>作者:施亚利</span><p> [摘要]“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

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

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

<br/> [关键词]“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武汉工业建设 <br/> <br/>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地和销售地展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沿岸铁矿、铜矿资源和江汉平原农业优势,以及长江、京广铁路交通之便。

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

安排在武汉。

随后,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汉阳造纸厂、武汉热电厂、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与武汉的工业建设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探讨,目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武汉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br/> <br/> 一、“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br/> <br/>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准备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华中工业区的计划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武汉不负众望,抓住了这个机会,工业建设成果卓著。

<br/> <br/> (一)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br/> 1954年11月。

与武钢配套建设的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装机容量为11.2万千瓦。

1957年8月,青山热电厂第一台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并网发电。

1954年12月,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进入全面施工。

该项目投资2575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屠宰生猪6000头。

日结冻能力350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厂。

1955年6月12日,国家正式批准一期武汉钢铁公司工程建设的初步设计。

1957年4月8日,武钢正式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年产钢、铁各150万吨,钢材110万吨,建设投资12.85亿元。

1957年6月,武钢主体工程,即高炉系统等正式动工。

武钢建设进入高潮阶段。

1955年7月2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开工。

大桥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接起来。

使湘桂线、浙赣线和准备新建的南方其他各线与北方铁路干线相连接。

从而把全国铁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运输网络,将南北各省的公路通过长江大桥联结起来。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通车典礼。

1956年3月,武汉锅炉厂动工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12蒸吨/时-40蒸吨,时中压锅炉110台,总蒸发量为3280蒸吨,时,建设投资总概算为6312万元。

1956年4月。

武汉重型机床厂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年产重型机床380台。

1956年底,武昌造船厂动工兴建。

<br/> “一五”时期武汉工业有很大发展,开始建立钢铁冶炼、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等重工业,原有工业经过改建和扩建也有较快发展。

工业基本建设和新增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平均递增62.95%和47.02%。

新建、扩建工厂160多个,其中新建企业32个。

已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的29个。

武汉已由一个商业比重大的城市开始转变为内地重要的工业城市。

<br/> <br/> (二)工业生产与效益有了迅速发展 <br/> 从职工人数来看,1952年。

工业部门职工仅8.52万人。

1957年。

工业职工总数达到20.9万人,为1952年的2.45倍。

<br/> 从设备和固定资产来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工业投资的重点是恢复与发展轻纺工业生产。

“一五”计划时期,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大中型项目建设。

除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建设的武钢、青山热电站、武重外,还有武锅、国棉一厂、汉阳造纸厂等,累计完成投资额5.4亿元,占同一时期总投资的35.41%,平均每年递增36.5%,新增固定资产3.65亿元。

由于国家大量投资,武汉工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

<br/>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52―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汉新建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并陆续开始投产,加之原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使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69亿元,比1952年增长1.9倍,为1949年的4.6倍。

五年间,武汉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虽不及带有恢复时期性质的时期快(1952年与194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9.8%),但仍然是建国后武汉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1%。

且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与此同时,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亦由1952年的39.3%上升至1957年的50.8%,标志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从此得以确立,武汉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br/> 从产品来看,“一五”计划时期,已生产出解放前不能生产的重型机床、内河船舶、挖泥船、收音机等产品,仅地方工业就有新产品153种。

还开发了回声测量仪、胰岛素等当时国内缺门产品。

“一五”计划时期最后一年,开始烧碱、塑料和电风扇的小批量生产。

<br/> 从经济效益来看,“一五”计划时期,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

1957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29.8元,比1952年提高10.9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27.5元,提高6.5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83天。

加速32天。

<br/> <br/>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br/> 清末,武汉从国外引进新式设备,并聘用“洋师”、“洋匠”。

在全国就很有影响。

嗣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也曾引进过一些外国的机器设备,如汉阳兵工厂、各大纱厂、针织厂、面粉厂、肥皂厂购置的进口机床设备,制枪炮机、发电机、纺织机械、制粉机和香皂机等。

“一五”期间,武重、武锅建厂时购置的关键设备均从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对推动武汉市工业技术进步起过积极作用。

到1957年,武汉已能设计制造一些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

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1300人增至1957年的5800人。

在职工中所占比例由2.5%上升到4.6%。

<br/> <br/> (四)工业门类、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br/> 建国前,武汉市工业门类残缺不全。

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畸形性、落后性。

“一五”计划期间,武汉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造纸、食品、化工、轻工等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

<br/> 先看冶金工业,武汉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建设最早的城市。

1893年建成的汉阳铁厂是当时远东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建国后,党和国家把发展冶金工业摆在优先位置。

在武汉建设全国第二个钢铁中心――武汉钢铁公司。

武钢于1955年 10月破土施工,1958年9月一号高炉建成出铁。

武钢的兴建使武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地方冶金工业从1954年5月1日起步,逐步发展成能进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的生产体系。

武汉地区拥有中央和地方两支冶金工业队伍。

<br/> 其次是机械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地区机械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1.8亿元,主要项目有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限额以上项目4项,武汉机床厂等限额以下项目30余项。

武汉重型机床厂于1953年筹建,1955年9月破土动工。

1956年4月开始兴建厂房,1958年6月底全部竣工。

该厂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床厂之一,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机床制造行业中均占领先地位。

武汉锅炉厂第一期工程始于1956年元月。

投资总额为4355.1万元,该厂已成为国内生产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五大骨干企业之一。

<br/> 三是纺织工业,武汉是继上海之后国内早期建立的我国现代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189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武汉地区第一座近代机器纺织工业。

称官布局。

接着又建成官纱局、缫丝局和制麻局,武汉纺织业从此进入近代机器纺织时代。

建国前,纺织机械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1949年后,武汉纺织工业技术设备用国产纺织机械设备建设新厂和改造老厂旧设备。

从武汉解放到1957年,纺织工业年产值平均递增17%,纱锭从解放初的12万枚增到27万枚。

<br/> <br/> 二、“一五”时期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br/> <br/> 第一,从1949年5月到1952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提出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已为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创造了条件。

<br/> 武汉解放后,将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完整地接收下来,改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700多个大小单位,其中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31个。

公职人员及职工约4.2万人。

为了安定人心,稳定企业秩序,实行“原职、原薪、新制度”的政策,保证了工厂的迅速复工。

<br/> 1949年6月1日,武汉市召开全市职工代表会,号召工人群众“团结工厂主和企业家,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年内,对关系国计民生而又存在困难的企业,从经济上予以扶助,贷给原料,收购产品,发放贷款,加工订货。

到1949年底,公私企业大部分恢复生产,公营企业中电力、钢铁、煤炭、水泥、机械等重工业及织布、面粉等轻工业14个单位迅速复工,产量日渐提高;私营企业,如面粉、纺织、碾米、肥皂等,在政府贷款与收购定货方式的扶植下逐步发展,有230家工厂开工,其中面粉业42家,碾米业168家。

一纱、申新、裕华、震寰等4家纺织厂,纱锭运转数达11.74万枚,比刚解放时增长3.56倍。

<br/> 1950年5月,中共武汉市委先后对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作了具体部署,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工商业和改善公私关系的决定》,把扩大加工订货作为调整公私关系的重大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