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等著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相矛盾,不可能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推动重工业发展,因此就需要政府出面,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在这样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源就要通过高度集中地计划渠道进行配置,从而继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之后,在逻辑上便导致了高度集中地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形成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相配套的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至此,这种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形成。

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一切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中国在整个8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在沿海省份,更是保持高达12%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70年代末,对高度集中和低效率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有企业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的各种改革,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存在。在对高度集中地计划配置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逐渐调整或部分放开了对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控制。对外是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允许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活乱”循环:当体制约束过死时,经济缺乏活力,劳动不足,经营效率底下,增长受到抑制,形成“一统就死”的局面,而为提高激励和效率采取一些放权让利的改革手段后,往往会起到激活经济的效果,增长就会加快,即所谓的“一放就活”。但随着经济活力的增强,传统经济体制内容各个组成部分的不适应性增强,经济运行总的无序化加剧,形成“一活就乱”。为了治乱,只好采用加强计划统制的老办法,即所谓的“一乱就收”。

掌有资源配置权力的政府官员,靠各种不正当手段去追求这种价差(计划内取得的低价资源到市场高价卖出而获得的价差)的活动,就是所谓“寻租”(rent seeking)行为。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满中国大陆政权更替,实施了巨大压力,此时,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尽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的头等大事。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瓦尔特·霍夫曼的研究表明,以消费资料工业(即轻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即重工业)的比值作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指标(即“霍夫曼系数”),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重工业的比重就越高。

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打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卷入朝鲜战争,与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军事对峙,要求新生政府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制裁的措施,切断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这种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中国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则是其中关键。

3、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90%,且处于贫困状态,若以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需求不足,市场狭小,而重工业具有自我服

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

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1、低利率政策;2、低汇率政策;3、低工资和低能源,原材料价格政策。4、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1、高度集中地金融体系和单一融资渠道;2、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3、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4、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微观经营体制:1、企业国有化,因为以利润为经营动机的私企,总是把资源投向能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部门。2、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国家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分配的控制。

赶超战略: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