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后遗症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① 表现:中风病后遗留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②病机: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③ 时间:发病6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候: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15g、胆星12g、天竺黄10g、半夏10g、橙皮15g、地龙6g、僵蚕6g、全蝎6g、远志10g、石菖蒲10g、桑枝10g、鸡血藤10g、丹参10g、红花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干地黄15g、首乌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实用标准文档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后肩痛中医临床路径-最终版

中风后肩痛中医临床路径-最终版

中风后肩痛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 3月内。

2. 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神经内科基础治疗方案参照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TCD:BNG080)同时符合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一、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编码为:I69.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火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气虚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 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I69.301)。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编码为:169.301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1)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诊治指南2010》(2010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 .风火上扰2 .痰瘀阻络3 .痰热腑实4 .阴虚风动5 .气虚血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 XXXXXX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为W 15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 (TCD 编码:BNG080、ICD编码为:169.301 )。

2、 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 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 (2) (4)患者。

有明确手术指征者;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意义
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医疗差错,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和病床周转率
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调动 患者康复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患配合默契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减轻 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路径展望
临床路径模块化, 在研究、制定单个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基础上,根据患 者病情有机组合单 功能障碍的临床路 径
持续改进: 挖掘中医文献精髓 汇集名老中医经验 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最 新进展 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补充和完善
谢 谢!
LOGO
/
标准住院表单
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 病情变异记录
临床路径概要
诊疗方案
诊断
治疗方案
康复方法:康复训练、 针灸、推拿、理疗 内治法:中药汤剂、中 成药、静滴中药注射液 外治法:中药熏洗疗法
疗效评价
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疾病诊断
疾病分期 证侯诊断
言语功能恢复评价 吞咽功能恢复评价 认知功能恢复评价 肩痛恢复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偏瘫、言语、吞咽、肩痛、认知 主要症状改善
治愈
好转
无效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量表评估
1 Brunnstrom分期 Fugl-Meyer
2 4 洼田饮水试验 MMSE评估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 失语量表评分
6 改良Barthel指数
P值<0.01 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其它指标评估
病情复杂 合并症 并发症多
功能障碍多
病程长
临床路径形成-——原有临床诊治模式
医 师 甲
医疗思维差异
医 师 乙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 I63 。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没心识阻挡者。

(2)中脏腑:中风病存心识阻挡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有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定符合中风病( 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 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1)血老例 +血型、尿老例、便老例 +潜血。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培训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培训

治疗方法
6
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 如物理治疗、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治疗方法
7 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 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治疗方法
8
良肢位设定 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康复训练
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
平衡反应诱发训练 抑制痉挛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等 语言康复训练
选择 检查 项目
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MRA、DSA或CTA等) C反应蛋白 超声心动 高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双下肢血管B超
治疗方法
1
风火上扰证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化痰通络 化痰通腑 滋阴熄风 益气活血
诊断依据
疾病分期
2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诊断依据
3
证候诊断
风火上扰证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进入路径标准
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 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标准2
–病期属于恢复期
治疗方法
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 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 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 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治疗方法
3
针灸治疗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病痉挛瘫痪 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脑梗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163.9)。

(二)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辅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15g、胆星12g、天竺黄10g、半夏10g、橙皮15g、地龙6g、僵蚕6g、全蝎6g、远志10g、石菖蒲10g、桑枝10g、鸡血藤10g、丹参10g、红花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 年)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

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

(2010 年)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风火
上扰证
痰瘀阻络证痰热
腑实证阴虚风动
证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ZYYXH/T22-2008)。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X线片
(6)经颅多普勒超声T 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 DSA 或CTA 等)、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
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风火上扰证: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2)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4)阴虚风动证:滋阴息风。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针灸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可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8.康复训练: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二、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TCD 编码:BNG080、ICD-10 编码:I63)疾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分期为恢复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