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审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37期2010·1(中)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代7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股泛文化思潮,在产生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
随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甚至于出现“后现代”一词的滥觞。
也正因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己经成为一个需要进行认真反思的问题。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对思想观念极其敏感的群体,对这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应也比较强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无视这股思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的影响,特别要关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上来审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进行解构与建构。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解构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主体与客体的界定。
在传统哲学认识论范畴中,主体是指相对于认识的客体而言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客观物质世界)的人;客体则是指进入主体(人)的认识和改造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体。
而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是消极被动的,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
将主客体联系起来的是一定的认识手段,它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中介、主体联系客体的桥梁。
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改造与被认识、被改造。
如果按照传统哲学对主客体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施教者(老师),是积极能动的一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显然是起主导作用,支配和控制其他因素。
从教育过程来看,施教者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自由自觉的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是能动地作用、改造客体的主体。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学生),作为感性存在与感性直观的对象、理性认识与思维的对象,他们是主体活动或实践所作用、干预、改造和控制的对象,是与施教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发生联系并进入教育活动过程的具有理性思维的那部分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和客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着重从新的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最后对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作了简单的归纳。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划分的思维转向主体和客体都属于哲学范畴,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1](P89),“所谓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1](P90),一般意义上讲,我们都会把人作为主体,而把“物”即人的实践对象作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范畴体系中已经有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一对范畴,还有没有必要引入“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争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指导下的学科之一,引进主体和客体这一对哲学范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或现象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可以表达出其固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则更能够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和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时的具体关系。
一提到主体和客体,人们往往把主体看做主动的一方,而把客体看做被动的一方,这就是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观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和客体这一哲学范畴后,我们应该对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平等交流和互动、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
[人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观点很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研究仍旧处于学术探讨阶段,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学科。
所以,我们认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出发点是科学而合理的,同时,会对当前化解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
一、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前提依据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理论工作者才开始探讨以人为本的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
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从此,以人为本成为指导我国现实工作的实践命题,同时也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教育者当做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客体的错误认识,逐渐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存在,是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前提依据。
(一)现实的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起点作为哲学思辨命题的以人为本有着悠久而长远的发展历史,最初始于古希腊时期对人是什么的追问。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命题是自然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在自我认识领域的巨大突破。
从此,关于人的学说成为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出场之前,关于以人为本这一命题的解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高扬,对人的尊严和地位的肯定,到以笛卡尔为代表的17世纪欧洲哲学家对人的理想的关注,再到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一著名命题的提出等,关于人本主义的理解不断进步,日渐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联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视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演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向及其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定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目的说”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观点,有利于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指向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源于哲学上的主客体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又不能照搬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不能简单地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受教育者)的关系等同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虽然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互相成为认识与实践的主客体,但二者并不只是认识与被认识、作用与反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必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实践的对象只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才能使这一对象成为教育客体,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矛盾系统。
而其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的矛盾,就是事物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系列矛盾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包含着各种矛盾,其中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矛盾,决定并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1]2016年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进一步明确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展开探讨。
一、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是教育者,即教师和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和受教育者自身。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方法。
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思考和质疑。
学生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将这种提高转化为自身行为的改变。
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方面是社会,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
社会应通过塑造良好的价值导向和提供正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应体现辩证性、科学性、实际性和针对性。
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弘扬正能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和网络教育等。
这些形式可以相互结合,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促进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三、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b、靠领导干部互相教育。这种教育包含上级领导 机关对下级领导干部有组织有计划的垂直性教育和 领导干部之间的平行性教育。尤其要提倡以领导干 部中的优秀人物为镜子、为标尺、为教材,相互教 育,相互启发,帮助自己正身正心。像任长霞那样 的好干部,他们就鲜活地存在于领导干部中间,是 领导干部随处可学和随时可鉴的楷模。
2、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原因: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 理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我们所培 养的人才不论有多优秀,他最终都要服务于祖国, 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
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③从分工上划分: 专制教育主体、兼职型教育主体;
④从影响力的形式上划分: 自然权威型教育主体、强制权威型教育主体;
⑤从教育主体形式的特点划分: 正式教育主体、非正式教育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类型的特征
a.科层性与整体性统一; b.民主性和权威性统一; c.对象化和客体化统一; d.教育性和服务性统一;
新世纪,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具有 创新精神的各种新型人才,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不仅 只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拥有较高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坚持正确立场,立于不败之地。
C、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 保证。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灵魂,我们 所培养的未来人才就会明确奋斗目标,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学 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 远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决不会背离党和人民。只有打下 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才会在当前和今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 形势下,提高政治敏锐性,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正确 的政治方向。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广大青少 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努 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 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 育是育人过程中永恒的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做好 这项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摘要:主客体互动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
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在一定条件下,客体会转化为主体,主体也会转化为客体。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有利于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内涵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世界是普遍的矛盾着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包括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发展论。
其中,人的本质论指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到底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说:"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答案。
”由此可得出,人的社会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的矛盾体,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正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整个社会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和自身的矛盾运动而绚烂多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机制概念的确立提供了借鉴意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内部之间或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贯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地发生转化。
主体和客体是相对产生和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是相对于受教育者而产生和存在的。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任何思想教育过程都是“双主体”的,都是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互动过程。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2.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这一特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
性诞生出来的,主客体同一性指行为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同时 又是教育客体。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特点,是认
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的内在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特点如下:
1.双主体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的主体,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者, 因而都具有教育主体的属性。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 者、教育环境、目的、内容、手段、活动是教育 客体,教育者本人也是教育客体。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
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科 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及其 意义等问题。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教学重点内容: 重点: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概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述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三)主、客体研究的历史考察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教育,教育的主 客体有明确的定位,二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其突出表现是教育的等级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 传统,教师被推崇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 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 业、解惑”的主体,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 位。受教育者则是按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 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 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 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及意义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 而作为主体的人,要进行活动,必须有相对应的 客体。主体与客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贯穿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过程必然包括主 体与客体问题,研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科学认识和把握主客体的特 征,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主体与客体 Nhomakorabea相互关系
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中 心进行道德教育,势必会过 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 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 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 体性。这种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和方式规定了教育者是 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被作 为直接受教育的客体和知识 的“容器”。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 和“教师中心”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教育的表现。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三)主、客体研究的历史考察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教育,教育的主 客体有明确的定位,二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其突出表现是教育的等级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 传统,教师被推崇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 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 业、解惑”的主体,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 位。受教育者则是按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 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 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 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对基本关系。
《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
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简介(一)单一主体说单一主体说认为教育者是主体或者受教育者是主体。
单一主体说虽然坚持了认识中的一元论思想,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立问题。
(二)双主体论双主体说看到了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但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分成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可能造成教育的形式主义。
(三)主体间性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2]主体间性说突出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平等地位,却没有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出现这么多分歧,归根究底是对主体、客体的定义以及二者内涵的问题。
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层次性划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3]主体作用的对象即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文_党政党建18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热门话题。
基于不同的理论,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每种观点都有其理论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
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对于此问题的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并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一、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1、单一主体说包括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
教育者主体说即: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接受程度和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说认为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而这里所指的人就是受教育者。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双主体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施教过程与受教过程。
从施教过程来看,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3、双向互动说又称为主导主动论或交互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主体际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中介结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际关系。
而中介则为客体。
对于中介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大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等。
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1、对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都比较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以教育者为中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哲学分析
第31卷第1期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Vol.31No.1 2018年3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Mar.,201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哲学分析王鸿宇(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随着哲学视野下主客体关系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到主体间性说的演变,经历了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象化活动、物的逻辑和工具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具有内在必然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树立主体间性转向的意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18)01-0059-04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
“引进哲学的主客体概念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清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
”[1]在哲学发展历史中,人们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从原始时代的主客浑然一体到古希腊重视客体的规定性,再从中世纪人权受神权压抑过渡到17—18世纪受自然因果必然性压抑,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和主客体统一的同时又陷入到抽象主体性漩涡,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的交互性得到空前发展”[2]。
随着哲学视野下主客体关系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到主体间性说的演变,经历了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及主要观点(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主体性哲学指起源于近代西方,贯穿于整个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中的一种根源于自我和外部世界对立明确化的意识到思维作用的哲学思维范式。
最新-多重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 精品
多重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研究,对我国未来教育领域的进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高尚人格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观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式,在多重视角下所体现的主客观关系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分析多重视角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从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宝贵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是其最为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当今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研究众说纷纭,各自具有各自的看法和依据,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虽说内容相同,不过,单单凭借其中某一视角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不全面的,通过本文在多重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体系构造,为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创造条件。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关系划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是社会上的群体人物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观关系可分为三种说法1单一主体说这个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一个,而这一观点也可细分为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
持有教师主体说观点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物是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和承担者,老师通过向传播对象实施思想政治知识以达到教育目的。
另外,持有学生主体说观点的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认识知识和学习知识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
2双主体论这一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且共同承担着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忽视的不利局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
结课论文
题目: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关系研究
院系名称:思政学院专业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钱冲学号: 20129334 指导教师:钱同舟
2013年12月16日
摘要:主体、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通过揭示两者之间对立统一、主导主动、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要重视发挥客体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是反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这两者的双边互动过程。
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主体;客体;辩证关系;客体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出现的。
从广义上讲,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之相适应,客体则是指受动的、被动的一方。
从狭义上讲,主体是指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作为活动对象的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大体上是以这种狭的主、客体概念为前提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客体是相
对于主体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
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首先,两者相互依存。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前提。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有声有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其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立,因而构成许多矛盾。
如主体传播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矛盾,主体的认识没有正确反映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现状及本质和规律的矛盾等等。
第
二,双向互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一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双方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因此,要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双向互动的关系。
第三,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主导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主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客体的主动参与与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作用离不开主体的制约和引导。
第四,相互转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化是基于时间、空间的变化,主体转化为客体,客体转化为主体。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由于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相互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客体主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期望达到的效果,但取得这一效果的前提是必须有高素质的主体来引导,这本身也对主体提出了不断学习先进思想与理论的要求。
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坚持贯彻疏导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
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视
发挥客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把客观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动机和情感,以及行为、习惯和个性等,而这种内化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离不开客体的自我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客体的主体性,才能使其正确对待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条件,促使其内部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变,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对教育影响具有主观选择性和决定接受状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如何发挥客体的主体性呢?
第一,要遵循个体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
1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其内外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内部矛盾是个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个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需要则是其今后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只是影响教育客体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外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
要有效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既要掌握客体原有思想品德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
的矛盾运动,也要了解影响客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在教育中因势利导,引导客体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了解和把握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合理施教,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尊重客体的自主选择性。
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个体自主自决、自由选择的结果。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只有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作用,才会内化为其内在的规范和自觉的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解决的是“善恶”问题,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等特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对“善恶”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可能相同,也可能截然不同。
客体对主体所传递的信息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尊重客体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要尊重客体的个性,任何的思想强迫都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育效果,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只能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另一方面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来引导客体的自主选择性,对一些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要进行批评教育。
但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选择客体能够接受的方法。
第三,要发挥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由“讲什么”(目标和内容)“我们怎么去讲”(这是教育主体),“我们怎么怎去学”(这是教育客体)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讲
什么”基本确定以后,“怎么讲”和“怎么学”这对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怎么学”是教育客体主体的发挥。
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育主体的激发和调动。
当客体还没有意识到“学”的意义,暂时没有“学”的愿望和要求或“学”的愿望和要求还不是那么强烈的时候,主体就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其“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引导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主体与客体范畴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样有助于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割裂开来孤立进行探讨的习惯思维,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重视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动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