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书

合集下载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

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寒食帖》局部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要了解“天下三大行书”,首要的任务,在于解读他们的文学文化,即领悟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而又强烈的共鸣。

这对书法创作很有帮助。

1.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是一篇序类文体,序又叫序言、叙言、引等。

一篇好的序言不但能统领全文,还能起着向导读者的作用,反之,序言有时候会框定或限制读者阅读的方向。

作序者,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或行内练达之人,或文化清贵之人等。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来,不论在文学的地位上,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于《兰亭序》有不同的叫法:南朝称《临河序》;唐朝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到了大宋年间,对此称呼更是名目繁多,欧阳永叔谓之《修禊序》、蔡君谟谓之《曲水序》、苏东坡谓之《兰亭文》、黄山谷谓之《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赵构则叫其《禊帖》;还有人叫其《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此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叙事写景,抒情述怀,感物论道,先后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集会的人物,描写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以远近结合的方法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接下来巧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人物活动时的情节,然后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描写,笔锋又转向了“天朗气清”与“惠风和畅”,感悟大自然之际,回味人生而无限喟叹,集会感发于心灵,放眼于长空风物,骋怀于宇宙人情,怎一个“乐”字了得?好景不长啊!俯仰一世之余,放浪形骸之外,尽管取舍不同,性情有别,在他的追求与向往终于获得心神上的自足快然时,蓦然回首,这一切被时光已冲成一片“陈迹”。

此时此刻,乐悲交集涌上了心头,人生苦短,世情变迁。

诚如陶渊明所言:“人生无根底,飘人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于是,作者把兴趣深深地寄情到孔夫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上来。

作者借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

”接着又以感叹的口气道出了一个沉甸甸的“痛”字。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

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

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

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之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但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我想起扬之水评价生于会稽的元代词人王沂孙的话,在此也颇为适用:“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小品文选刊26天下三大行书□祝勇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

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

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

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

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苏东坡《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因此广为人知。

自元丰三年抵达黄州,苏东坡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压迫着,以至于在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在凄风苦雨、病痛交加中写下的《寒食帖》,至今让我们感到浑身发冷。

时隔九个多世纪,我们依然从《寒食帖》里,目睹苏东坡居住的那个漏风漏雨的小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不仅苏东坡的人生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连他居住的小屋都充满漏洞。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学习更多诗词!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

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寒食帖》局部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

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等。

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妙笔菡塘今天带领大家看一看,行书之最——天下三大行书的奥妙之处。

一、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

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

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

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

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

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

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二、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赏天下三大行书,品人生三种境界!

赏天下三大行书,品人生三种境界!

赏天下三大行书,品人生三种境界!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这三种境界让人惊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醉'境界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高大。

郭沫若曾言: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李白清醒的时候,则是他糊涂的时候。

其实,何止李太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书写心境则与《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则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指的就是东晋的两大贵族王导和谢安。

兰亭雅集图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

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

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

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

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

文徵明《兰亭序图》局部随着酒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面往下漂,被罚酒的人越来越多,诗作也是越来越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

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

上图《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然的。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狂草而奔放的风格广受喜爱。

而在行书中,天下三大行书更是被誉为行书界的顶峰之作,它们分别是“颜真卿行书”,“柳公权行书”和“欧阳询行书”。

这三位书法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世之作,成为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后人。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与欧阳询、柳公权被并称为“唐三家”,被尊为行书的鼻祖。

他的行书以拓草为基础,结构严谨而有力,筆劃蓋大都是高低错落,曲线流动,极富变化。

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颜勤礼碑》、《颜勤礼碑后碑》和《颜勤礼碑侧碑》。

这些碑石雕刻的作品有独特的气势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行书以其雄浑厚重的特点而著称,堪称行书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字体偏于狂草,线条流畅有力,笔画饱满,有着异常沉稳的气势。

颜真卿行书开创了行书古朴豪放的风格。

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欧、柳、颜,一代天骄”。

柳公权行书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书法家,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称为盛唐时期的三大书法家。

柳公权的行书作品形态简洁,线条流畅,草势奔放,笔划丰满。

他的行书作品中较有名的有《庄子明堂碑》、《唐武宗碑》和《唐明堂坛碑》等。

柳公权行书在字径的取向上较为细长,横画短而偏倾斜,线条流畅而有血肉之感,给人一种飘逸和疏朗的感觉。

柳公权行书独特的骨法结构和舒展流畅的笔画,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行书的特点是狂草用笔颇多,书体较广,书势独特,展现了他在行书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他的行书作品曾被誉为《欧、颜、柳三家联珠一代之巅峰》。

欧阳询行书欧阳询(557年-641年),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唐三家”,而欧阳询行书更被誉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行书以狂草书法闻名,他的行书作品中最有名的是《陈情表》和《九成宫醴泉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他的行书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欧阳询行书具有独特的气息,它的特征是草法华丽、结构宽大、构图和谐。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法,情到深处最动人。

流传至今的“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因其独特的魅力,被后人推崇备至。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兰亭集序》。

记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1人,于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聚会,“流觞赋诗”,汇编成集,能书善文的王羲之借着酒兴、带着醉意,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序文。

《兰亭》之美,自然天成、和谐畅达,走笔行云流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有神助,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行书第二。

在安禄山叛乱之时,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挺身而出,取义成仁,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杲卿与颜真卿同为颜勤礼的曾孙,都是唐朝中期名臣。

在讨伐安禄山的时候,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的堂侄颜季明,往返于常山和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间,传递消息。

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

归葬时颜真卿仅寻得其头颅,悲愤交加,援笔作文祭悼。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时而低回,声泪俱下,痛彻心肝,动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挣脱“法度”的束缚。

加上颜真卿高超的书法功力,使得这篇草稿在形式和内容、书法与情感方面皆高度统一。

笔势连绵与情绪的不能自已,极度的悲愤之情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自由之境。

元代张敬晏跋云:“是其手心两董其昌总结“宋人书尚意”,《黄州寒食帖》堪称“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

历代鉴赏家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篇旷世神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写于苏轼45岁这年,也是他被贬黄州,人生最落寞之时。

彼时的东坡先生,以戴罪之身担任团练副使的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极其窘迫。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前后,阴雨连月不停,炉灶冰冷,芦苇潮湿,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了两首诗。

《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即时书写的诗稿,由于情感的波澜起伏,使得字体忽大忽小,笔画或轻或重,有时还有漏字。

书法十大行书

书法十大行书

中国十大行书,即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及李建中《土母帖》。

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序(摹本)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1、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2、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颜真卿(709-785)又名颜鲁公,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中国传世三大行书

中国传世三大行书

国仇家恨—祭侄稿
颜真卿,汉族,陕西西安人, 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 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 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 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 柳骨”。
多宝塔碑(楷书) 颜真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帖 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行书纵28.2厘 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 四字。
在<兰亭序>出现的21个“之”字, 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都用了不同的笔法书写而成。
传说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一直传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到了唐朝初年,李 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 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 果。后知《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 中,多次派人前往请辨才相让,皆不得。后来一位官员 得到《兰亭序》后才献于唐太宗。唐太宗得《兰亭序》 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当时的 书法名家临写。冯承素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墨,摹成数 副本,分赐大臣。我们现在所见的《兰亭序》就是冯承 素临摹的版本。唐太宗死后,后人遵照他的遗诏将《兰 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土门既开,凶威 大蹙(cu)。贼臣不救, 孤城围逼。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天不悔祸, 谁为荼(tu)毒?念尔遘 (gou)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在这幅书法作品《祭侄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颜真卿用毛 笔涂抹删改的地方,从这些涂抹修改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 在当时的那种悲愤的心情?
因为此稿是在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顾不得 笔墨的好坏,字的书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通篇波澜起伏,时 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 心魄的悲愤之作。全部是作者精神和书法技艺的自然流露。这 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 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 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 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 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 、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 兰亭序》。
《祭侄季明文稿》解读
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 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 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 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 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观看了三大行书,深受感触。

三大行书分别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在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

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他人生最穷途末路的时候写的。

苏东坡的性格在这篇书法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件行书手卷,皆可视为抒情写意的代表作,但三者的书写目的、情境各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

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美除了文字本身之外,还有书法,有人说是神借着王羲之的手写,下了这篇书法,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这里面有二十一个“之”字,有的像躺,有的像坐着,有的俊秀,有的又随性,甚至是看它的每一个笔画,光是一个横,就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随手应变,这就是工匠跟艺术家的差别,工匠长于技法而缺少变化,而艺术家早就已经脱离了技法本身,可以赋予每一个字以灵魂。

据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状态下书就的兰亭序,隔天清醒后看到前一天的草稿,还想再写一副,写到废纸堆满屋子,发现还是难以超越前一天的草稿。

为什么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能对书法驾驭自如,跟他从小受到的对美的感知力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用她女人的感性思维来熏陶他,卫夫人把小王羲之带到山上,让他看层层叠叠的白云,对他说:写横,要有千里阵云的气势;看枯藤的缠绕,对他说:写竖,要有万岁枯藤的感觉;到山脚看落石,对他说:写点,要有高山坠石的速度。

这种从小对审美感知力的启发,成为王羲之在微醺状态时,能写出兰亭序那种开合自如的由来。

后人称王羲之为书圣,他确立和推广了行书和楷书的一系列规则。

书法技法是一回事,心境又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对美的感知训练,才能具备这种感知能力,才能体会书法的神韵。

现代人最缺乏的其实是千百年来的那一种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我们很难像那个时代的王羲之们一样那样来生活,但当你意识到是时候该抽出时间好好的来认真对待生活,这个时候你在看看身边的云,听听耳边的风,品品安静的茶,相信我们也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去感受王羲之那个时候体会到的快乐吧。

汉字不仅可以表达意思,还很好看,抛开字义,抛开书法的技巧本身。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

他的哥哥和他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无情的被叛军杀害,过了一年,人们才在废墟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颜真卿就是面对着他侄子的头,写下了那篇祭文。

我们今天看一篇字来看一个人的性格有几种方法,第一种,看它整篇文章的布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它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不同的心情,前面还很流畅很轻快,先交代时间,交代祭拜人的官职,交代他侄子的官阶,然后他就开始回忆他侄子的生平。

回忆的时候线条是非常流畅和请轻快的,然后回到现实,想到他们的死,于是笔锋一转,线条整个开始厚重起来,写到最后那句“呜呼哀哉尚飨”的“呜”字就只剩下一个线条,从那个线条里面你却能读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和他的性格。

每一幅作品其实都是作者性格和他当时的心情,我们进得去,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活在亲情里。

看他每个字的结构,我们把每个字拉出来,不管是细致的还是潦草的,几乎每个字都很端正。

当时颜真卿可是再巨大悲痛的心情里面写的,但即便感情那么强烈,即便他用的还是行书,他每个字的变形程度会高吗,其实不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写字比较端正的人,他们的性格是不是都比较刚毅,果敢,敦厚和老实呢。

然后看他下笔的轻重,有些地方是细如游丝,有些地方又是浓墨重描,一般感情
比较重的地方,下笔也会比较重,里面“尔父”的“父”字,最后一捺简直触目惊心。

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书法作品,越看就越容易看进去。

书法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技法,而是他要抒发的感情。

感谢他们的字,让我们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可以通过他们的字,可以跟他们那么亲近。

看到字就跟看到人一样亲近。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在他人生最穷途末路的时候写的。

《寒食帖》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四十五岁那年,苏东坡官场仕途不顺,被朝廷贬到了湖北黄州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非常窘迫,每天需要开荒种地,自耕自食,无比寂寞,而不久前陪伴自己从小到大的乳娘也突然过世了,这是谪居第三年的寒食节,阴雨绵绵,苏东坡看着自己窗外的乌鸦,叼着纸钱飞过,顿感心中悲凉,于是就写了首诗。

叠字的部分,最后的一个字直接用一个点来表示,就像是一个音符一样,这是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跟节奏。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的“花”“泥”是牵丝牵在一起的,苏东坡一直把自己当作花,当花就娇贵,就不能下来,正是因为花落到了泥土间,才能不娇贵,才能活出这个人生当中更有气度的一面。

苏东坡的性格在这片书法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